<p class="ql-block">听、你不一定听到过的苏中故事;
</p><p class="ql-block">看、你不一定看到过的苏中景象。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你由北门走进苏州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巨幅对联,此联由时任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于1927年为祝贺新诞生的省立苏州中学而作,这也就是宣告:学校开启了自苏州府学—-江苏师范学堂—-省立苏州中学的第三阶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指示周详,安定之规模犹在;转移神速,文翁之化育常新。”---蔡元培
</p><p class="ql-block"> 此联道出了苏州中学的历史渊源和性质特征:蔡院长(教育部部长,此时教育部改称:大学院)认为:苏州中学与苏州府学一脉相承,“血管”里流淌着胡安定之“分斋教育”血液,千年来始终未中断;而苏州中学千年来它也始终是官办(公办)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始于公元前141年)创办官办学校之父—文翁精神的延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1932年9月21日,章太炎来到苏州中学作讲演,特别以胡瑗“分斋教法”作为标题,论述苏州中学是“过化存神”之地,当时学生吴大琨(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作的笔记:</p> <p class="ql-block">充分肯定了胡瑗先生在掌校苏州府学时,倡导"明体达用"的新教育思想,尝试“分斋教法”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胡瑗在苏州府学尝试实施的“分斋教学”法,也就是后来史称:胡瑗的“苏湖教法”(或“分斋教法”或“安定学法”等)</p><p class="ql-block"> 何为“分斋教学”:</p><p class="ql-block">以"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为引导,在苏州府学推行经义、治事两斋的教育方法。</p><p class="ql-block"> 斋,就是教室的意思,分斋教育和现代学校的分科教育很相似。所谓“经义斋”,是研究儒学经典的,偏重于理论,就是儒家经典的高级研修班;所谓“治事斋”,是培养训练行政方法手段的,学习的内容有民政、治兵、水利、丈量、计算等等,要求生员专攻一门,又兼学一门,务使生员真有所得。分班是根据生员自己的意愿、志向及基础,加上教师的判断来进行的,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甚至言谈举止也受到深刻的影响。据说只须看某人说话的神情、走路的步姿,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安定胡先生的弟子。</p><p class="ql-block"> 胡安定先生的"分斋教育"和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分科教学"非常相似,但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此主张要早三百年。</p> <p class="ql-block">对于胡瑗的“苏湖教法”从产生到成熟,我们结合前篇内容,大体可归纳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胡瑗其个人的成熟和成就,离不开范仲淹。在其成长、发展的关键时刻,都有范仲淹这一伯乐的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胡瑗的“苏湖教法”形成轨迹;</p><p class="ql-block">胡瑗于 1035-1040期间在苏州州学(或称为苏州府学)任教</p><p class="ql-block">胡瑗于 1042-1052期间在湖州州学任教</p><p class="ql-block">胡瑗于 1052始升国子监直讲,主持太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单地说:</p><p class="ql-block">胡瑗的“苏湖教法”,诞生于苏州,成熟于湖州,完善于商丘,盛传于开封。</p><p class="ql-block">而范仲淹是“苏湖教法”的催生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胡瑗的“苏湖教法”产生的条件:</p><p class="ql-block">A, 学生众多(才有兴趣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群)这在私学中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B, 官学体制,只有在官学体制下,才有课程意识,国家需求,不同的人才结构等</p><p class="ql-block">C,胡瑗个人的教育理想、家国情怀和在博学基础上的勇于担当和实践。还有胡瑗个人的感召力,能召唤很多人一起来实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者,自苏州府学开班起已逐步具备。所以在苏州府学内已经尝试着“分斋教育” 。先期是两斋 后为四斋、六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教育界一直称胡瑗的教育法为“苏湖教法”(或“分斋教法”、“安定学法”等)在近代教育史上均统一认可的了。但近期,湖州方面为一己之利将其改称为“湖学”,这是对历史不尊重的表现!我们反对并不认可!</p> <p class="ql-block">苏州府学内的胡瑗像拓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设立于清朝道光七年(1827年)的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的胡瑗像赞上,也明确告知世人:胡瑗在苏州创设了“经义、治事”分斋教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请看历史上的评价也均以“苏湖”来称“”
</p><p class="ql-block">宋神宗《御题胡安定先生》赞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运而尊,如泰山特屹于诸峰。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
</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尊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
</p><p class="ql-block">苏东坡诗为“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