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6月29日在长江美术馆开幕。一直想着要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2011年中央台播放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自此,我对梁思成林徽因伉俪充满了探究的兴趣;2021年在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校史馆举办了“一代宗师 学术巨匠”纪念展,百余幅历史图片、几十件珍贵文献档案,展现了梁思成的人生经历及其贡献与成就,让观者一饱眼福;听长江美术馆的创办者、总策展人之一的陈文讲,此次展览,梁思成林徽因的亲属们提供了许多俩人学术文献的原始资料和俩人工作、生活经历的老照片,使得这次展览极为珍贵且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三个多月来,总策展人陈文几次邀请,我总是恰巧抑或是不巧,因为种种原故阴差阳错,错失了机会。昨天10月7日,晚上就要撤展了,在陈文及钢琴家王霞的提醒下,我们一行:周宗奇、赵学文、鲁顺民、张晋峰、王霞等人,赶着搭上了末班车。</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的父亲是梁启超,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变法失败,为躲避清政府迫害流亡日本,梁思成1901年生于日本东京。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设计作品与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探寻中国现代建筑之路的主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追求“新而中”。通过其建筑设计实践与理论,梁思成为复兴中华建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勾画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做出了高超的示范,可谓既开风气亦为师。</p><p class="ql-block"> 展览馆陈列了许多梁思成、林徽因俩人或独著或合作的著作。</p><p class="ql-block"> 1932年,梁思成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根据工作实践,1934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林徽因为该书作“绪论”。书中详述了清代宫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p><p class="ql-block"> 展览中有一封梁启超寄给在费城宾州大学学习的儿子儿媳的信,并寄去北宋《营造法式》一书。梁启超称赞此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荣光”,他不仅倾尽心血对《营造法式》一书进行了注释,而且鼓励孩子立志研究这部中国建筑史上的“奇书”。</p><p class="ql-block"> 我国建筑史上著名的巨著《营造法式》,是宋人李诫所著,他被赞誉为“营造法祖”“北宋大国工匠”“北宋建筑大师”。从此,李诫成为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梁思成林徽因考察了华夏大地上数以千计的古建筑,发现、测绘、研究了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建筑,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与山门、应县木塔等辽代建筑,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与转轮藏殿、太原晋祠圣母殿等宋代建筑,以及隋代敞肩式赵州石拱桥等,众多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结合对古建筑实物的考察,对《营造法式》进行解读,写出了《营造法式注释》、《宋营造法式图注》系列著述。</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曾经这样评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他们不是文化大海里的盲目漂泊者,他们对于自己的创作有种自觉,他们知道他们的创作与祖先遗产的关系。”这句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大师的评价,何尝不是他自身建筑师从业之道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以巨大的毅力,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原名《中国艺术史建筑篇》)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曾写出名著《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p><p class="ql-block">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以大量照片和图版,将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西方读者作了通俗的解说。著名学者费正清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p><p class="ql-block"> 《古拙》是一本梁思成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日记体通俗读物。</p><p class="ql-block"> 《梁·城》也是梁思成关于建筑的一本专著。</p><p class="ql-block"> 2013年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梁思成全集》。</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对考察山西的古建筑情有独钟。他们曾于1933、1934、1936、1937年先后四次赴山西,考察了大同云冈石窟,写出《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考察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写出《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考察应县木塔,浑源悬空寺、永安寺,洪洞广胜寺,台怀寺庙群,代县边靖楼、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尤其是考察发现了当时中国唯一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一举推翻了日本学者的“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木构建筑,要看同时期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奈良”的错误论断。写出《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p><p class="ql-block"> 我在游历山西多处景点时,总会与梁思成、林徽因“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 我与蒋殊近期刚刚完成《陈叙蒋述:双重视角看晋祠》一书。在书写此书的过程中,我更感受到梁思成、林徽因伉俪对事业的专注和投入。对中国建筑史的贡献及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193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受费正清夫妇邀请,前往汾阳城外的峪道河消夏。途经晋祠,“惊鸿一瞥”,他们便被震憾到:“相信晋祠虽成‘名胜’却仍为‘古迹’无疑。那样魁伟的殿顶,雄大的斗拱,深远的出檐,到汽车过了对面山坡时,尚巍巍在望,非常醒目。晋祠全部的布置,则因有树木看不清楚,但范围不小,却也是一望可知。”只因这一眼,使他俩走进了晋祠,亲近了圣母殿。他俩深深为圣母殿的建筑所折服:</p><p class="ql-block"> 展览中,我看到了晋祠圣母殿、五台佛光寺的木架构模型。</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高19米,宽31米,深25.5米,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琉璃脊,绿琉璃剪边,整个殿宇富丽庄重、雄伟壮观。梁架结构为八椽,平面呈正方形。大殿周边建有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四架椽,檐柱用粗大高耸的圆木,八根檐柱上雕饰木质蟠龙缠绕,龙首或平伸,或向上斜举,怒目利爪,盘屈有力,周身风从云生,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毕现,是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的原物。这八根蟠龙柱都是略斜的,但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这是宋代大建筑师李诫设计的,这类斜式支撑的建筑风格,如今也仅此一处了。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为年代久长。</p><p class="ql-block"> 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圣母殿的建造艺术:</p><p class="ql-block"> 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飞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互相映衬,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殿内的光照效果充分考虑自然条件,殿内幽暗,前廊光线透过柱廊,斗拱愈显柔和,殿顶瓦垄密密排列,明暗相间,阴阳交错,形成了富于韵律的光影效果。通过自然光,透、折、控、滤等手法,利用人们的心理效应,创造了忽明忽暗、朦胧仿佛、高深莫测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诗·小雅·斯干》云:“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沿袭《诗经》的审美观点,形成中国古代建筑中“反宇向阳”的屋顶构想。在圣母殿的建造中,实用功能的要求推动了想象的实现:《周礼·考工记》云“上欲尊而宇欲卑”,屋顶形成圜和曲线,如翼轻展的曲线美,使屋顶可以排水快而远;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说:“班固《西都赋》所谓‘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虽大多屋顶坡面及檐口均为直线,然屋坡反宇者,明器中亦偶见之。固以为汉代所通用之结构法也。”中国传统建筑屋脊的那种曲线,屋顶下凹,屋角翘起,可以引入更多的光线,这种屋顶的结构为建筑赢得良好的采光。古人的智慧在殿顶结构上,突出地显示了工匠的理性严谨与艺术的奇特浪漫情调相协调。</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圣母殿的斗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的记载极其相似,据此确定其为宋构无疑。更令他们惊喜的是,眼前斜式建筑风格的圣母殿,正是偶像李诫的手笔。他们伉俪为小儿子取名梁从诫,大概有着怀念宋代建筑大师李诫的含义。他们为女儿取名梁再冰,取义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的雅号,同样也是继承梁启超的重托,完成先辈的遗愿。</p> <p class="ql-block"> 展览中,我还看到梁思成致周恩来、聂荣臻、彭真的亲笔信。</p><p class="ql-block"> 1950年初,梁思成与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任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此后,梁思成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p> <p class="ql-block"> 展览中,我还看到梁思成致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的信:建议母校创办建筑系以培养亟需的建筑人才,并提议舍弃“颇嫌陈旧”的学院派“布扎”体系,而采取“着重于实际方面”的包豪斯教学方法,还提出“成立建筑学院,逐渐分添建筑工程、都市计划、庭园计划、户內装饰等系”的远景。梁思成还建议,把宋《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作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除了呈现梁思成、林徽因建筑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之外,还着意展示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场景——这些身处学子们拥簇中的音容笑貌,使观众更能贴近作为“师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中还有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等密友的生活照合影,让人对她们之间的交往联想翩翩。</p><p class="ql-block"> 珍贵的老照片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场景。让观者走近两位血肉丰满,成就卓越的大师心灵。</p> 作者陈为人简介 <p class="ql-block">陈为人,祖籍上海,山西太原为第二故乡,曾任太原工人文化宫主任,在文化宫任职期间,办过一些领风气之先的文化活动;担任山西作家协会、山西作家企业家联谊会两会秘书长期间,艰难地尝试走出一条“以文养文”之路;曾担任山西省青联常委,太原市青联副主席,山西省青年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太原市老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老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等社会职务;第五届山西省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作品有人物传记类:《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马烽无剌——回眸中国文坛的一个视角》《让思想冲破牢笼——胡正晚年的超越与局限》《最是文人不自由——周宗奇叛逆性格写真》《山西文坛的十张脸谱》《兼爱者——墨子传》《特立独行话赵瑜》《柳宗元传》《冯霞是谁》《撇捺人生王秀春》《民役官鉴柳宗元》;散文随笔类:《走马黄河之河图晋书》《摆脱不掉的争议——七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台前幕后》《太行山记忆之石库天书》《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弦断有谁听——世界文豪自杀档案》《红星照耀文坛——苏维埃八位文化人的命运》《地标的文明足迹——西欧行》《话说红颜》《歪批诸子》《借你一面照妖镜》等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