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自驾】,渌江书院信步游

莫问

<p class="ql-block">昵称 莫问</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4517181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迎着晨曦,自驾从长沙出发,历时两小时来到了醴陵,决定先参观渌江书院,下午去瓷器谷,再夜宿官庄水库之民宿,明天游玩官庄水库,在快乐中度过难忘的自驾两日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渌江书院位于醴陵城西,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有人说醴陵是一个缩小版的“山水洲城”,在城市格局上与长沙非常相似。渌江的走向也与湘江相同,城市也呈现出“西文东市”的格局。相比于岳麓书院的宏大,渌江书院更显隐逸。它处于山间谷地中部,完全依照地势而建,与自然肌理无缝贴合。建筑让自然更美好,渌江书院配得上这样的赞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渌江书院掩映在葳蕤葱郁的山林之中,石阶、步道与亭台沿山起伏。从马路边拾级而上,穿行其中,如同行走在西山的脉搏上。书院门前,洗心亭、洗心泉、鉴塘、日月亭等景观散布,亭台嵌在山水中,山水环在亭台周围,组成了渌江书院主体建筑前灵秀的园林。穿过园林,从城市带来的风尘似乎都被荡涤一净,让人周身清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渌江书院是我见过的最美书院。走进书院,悠游于山水之间,每个细节都可能在思想上掀起风浪,是古代文人理想的读书之地。它将园林美学与教育功能相结合,在书院,可以凝神静思,可以俯仰万物,也可以闲庭信步。在这里,是天人合一的修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渌江书院门前的山坡上,有一棵古樟树,树龄达1500余年,依然郁郁葱葱。老树前专门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首诗,颇有禅意:“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1507年,王阳明被贬贵州,路过醴陵,百感交集。三年后又到此地开坛讲他的心学,心情自是不同,于是便有了此诗,这棵古樟也被称作了阳明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山门,穿过洗心亭和洗心泉,爬到半山腰处的渌江书院。书院门口仿学宫建有一口半圆形水池,大门两侧也有一副对联:“道崇东鲁,秀毓西山”,意思简单明了,既明确了自己的文化传承,又指出了自己的地理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渌江书院,来到东侧书斋的空地处,只见草坪上立一雕塑:朱张二人席坐于地,相对而谈,面色真诚而严肃,那场面既无风花雪月,也非剑拔弩张,惟有清气氤氲,鹤影依稀。朱张会讲主场在长沙岳麓书院,序幕却是在醴陵西山脚下拉开的。在醴陵,朱张会讲又被称做“西山会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书院右侧,是一栋漂亮红房子,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新式学堂。在告别传统的儒学教育之后,书院正式引入新学,走向现代教育,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新学的浸润下,醴陵近代人才进入了一个爆发式增长的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青砖灰瓦白墙的书院,隐藏在绿色的山谷中,这是传统中国的经典美学配色。后期修建的红砖青瓦坡顶的新学堂,走的是朴素简约的现代主义风格,却又保留了围合式的天井院,达到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渌江书院并不大,勉强可称为中轴的线路上,仅有三进空间,且排列极为紧密。周围的斋舍建筑却相对较大,难以此形成规整宏大的主轴线,建筑的方位和角度只能依照自然山势,看起来错落有致。在营造上,书院一边采用中规中矩的格局,履行教学职能;一边另辟蹊径,与周遭山水融合,创造清幽的园林意趣。天与人,相得益彰。行走其间,让人沉醉乐而忘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谢观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中图片摄于2024年1月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