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甲辰年寒露悄然而至,它如同一位温婉而含蓄的诗人,轻轻提笔,在秋日的画卷上添上了一抹清冷的诗意。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深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节,气温较“白露”时更低,晨晚的露珠因寒气凝结而更显清冷,故名“寒露”。</p><p class="ql-block"> 随着寒露的到来,自然界的色彩愈发丰富而深沉。山林间,枫叶渐染,如火如荼,与青松翠柏相映成趣,绘就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秋日风光。田野上,稻谷金黄,硕果累累,一派丰收的景象,农人们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的笑容,这是大自然对辛勤劳作最真挚的回馈。</p><p class="ql-block"> 寒露时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清晨草叶上、花瓣间晶莹剔透的露珠。它们像是夜的泪滴,又似是晨的珍珠,静静地诉说着季节更迭的故事。随着日出的温暖,这些露珠缓缓蒸发,带走了一夜的寒意,却也预示着白天的气温将逐渐下降,提醒着人们添衣保暖,迎接即将到来的冬日。</p> <p class="ql-block"> 寒露之季,我国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的农事观察和气象经验,总结出了许多富有智慧的谚语。这些谚语不仅反映了寒露时节的天气变化特点,还指导了农业生产活动。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寒露谚语如: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秋分种蒜,寒露种麦。”、“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寒露晴天,来年春雨多。”、 “寒露无雨,百日无霜。”、“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p><p class="ql-block"> 这些谚语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长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总结。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 诗意寒露,文人墨客之最爱。寒露,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他们或借景抒情,抒发对秋日美景的无限热爱;或借物喻人,表达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如: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中写道:“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深秋时节的生动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清冷而又充满诗意的世界之中;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绘了寒露之夜的美景;戴察的《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则以梧桐叶上的寒露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秋夜的独特感受。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寒露时节的自然景象,也寄托了文人墨客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p><p class="ql-block"> 古代文人墨客过寒露的方式多种多样,既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节气的敏锐感知和独特情怀,也展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寒露,是秋之深韵,是自然之馈赠。它让我们在感受季节变迁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生活的多彩与生命的厚重。在这个节气里,不妨放慢脚步,走进自然,去感受那份独有的清冷与宁静,让心灵得到一次真正的洗礼与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