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房虽破,军魂仍在 一一退休老兵情系军营

曲天柱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6日,我们七个老兵早6点半从沈阳出发,乘车前往凤城574团老营区。</p><p class="ql-block"> 虽然早知营房破旧,人去楼空,尤其是各营连保存的更差,有的己倒塌,有的已拆除,有的已成为一堆瓦砾,分布在团部周围大大小小若干个山沟里,但还是要去看看,就像一条无形的线,牵着每个人的心,对那山那水那人那事,总是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 因为那里是我们踏入军营的第一站,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是我们锻练成长的地方,是我们举起右手向党宣誓的地方,是我们用青春热火大展身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574团的原始股,根在574团,心系574团,虽然现在团队不存在了,但574团的精神永存心中。</p> <p class="ql-block">老团部办公楼侧面</p> <p class="ql-block">  老团部煱炉房还在,团办公楼附近的一些保障用房都己无存。</p> <p class="ql-block">在老团部前合个影。该楼是574团在李家沟的第二代团部,建于1983年。左起分别是:刘济才、李家沟村长、闻树国、王祥林、王福兴、马永泉、杨闯、曲天柱、杨兴启、隋茂义、姜宝权、佟显庆</p> <p class="ql-block">  1985年9月,我与杨闯来到574团分别担任团长和政委。当年按中央军委的命令,574团由乙种步兵团扩编成甲种步兵团(192师其他团队改为教导团),由原12个连队增编至24个连队,营房短缺,经费不足,困难众多,百废待兴。</p><p class="ql-block"> 经过全团2400多名广大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一个冬天就稳定巩固了部队,恢复了574团应有的战斗力,第二年春天,各营连就按计划开始分别执行训练、营房改建和国防施工等不同任务。</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团长政委在老团部前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与当年政治处副主任马永泉(1985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当年财务助理隋茂义(1985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当年代理后勤处副处长(1985年)王福兴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当年营房股长姜宝权(1985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当年卫生队长王祥林(1985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当年营房助理刘济才(1985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当年七连连长楊兴启(1985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当年政治处干事闻树国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当年团长、政委的公务员佟显庆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李家沟村村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村长在介绍情况</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两棟团职住房,楊闯曾在此住过。另楊兴启的岳父老副团长高玉枝和闻树国的岳父老副团长张财都在这里住过,楊兴启结婚时的新房就安在其岳父家。现在人去房空,大门紧锁,三人在门外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这个室外侧所还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团俱乐部(大家都叫大礼堂),也不知什么时候被拆掉,房前大操场上杂草丛生,只能像考古似的看到俱乐部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这是574团第三代办公楼,建于1988年,团队由距离凤城市20多公里外的李家沟搬迁至凤城市东郊2公里处的丁香山下。</p><p class="ql-block"> 注:现在由191旅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左起依次是:佟显庆、闻树国、杨兴起、王福兴、杨闯、曲天柱、马永泉、隋茂义、王祥林、姜保权、刘济才</p> <p class="ql-block">  走在团部两侧的大道上,当年栽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一晃36年过去,往事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这是575团营区大门。该团于1983年开始新建营房,位于凤城市西沟师部前500米处。575团原住在凤城县鸡冠山公社陡岗子村和薛礼村一带,距县城30多公里处,每个营一条大山沟,每个连一个小山沟,全团大约分散在七、八十平方公里范围内。</p><p class="ql-block"> 1982年沈阳军区李德生司令员来该团蹲点二周时间,才走完了全团所有连队,发现部队过于分散,且交通不便,吃水困难,更不说孩子上学,家属上班了。蹲完点回去后,经军区党委研究决定,575团整体搬迁至师部附近,建设全新的营房,这是沈阳军区整团搬迁的第一例。</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是575团的副团长,主要分管营建工作。入伍多年都是从事军事工作,对盖房子完全是门外汉,真是赶鸭子上架。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经过二年多的努力,把全团40000多平方米的营房建的很好,不但让全团官兵住上了带暖气的崭新楼房,而且家属们也搬迁到县城附近,团职干部还住上了二层楼(当年在全军区也是少見)。</p><p class="ql-block"> 1984年底,军区后勤营房部在575团开了营房建设现场会,李德生司令员结合下部队检查工作,还专门安排时间到575团新营区查看,非常满意,并给予充分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当年575团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曾住过的575团团职家属楼(共二层)</p> <p class="ql-block">这是40年前我住过的家</p> <p class="ql-block">原192师师部营区大门。左起刘济才、姜你权、王祥林、王福兴、马永泉、曲天柱、楊闯、隋茂义、闻树国、楊兴启、佟显庆</p> <p class="ql-block">  原师首长和司令部及政治部机关办公楼。1967年7月,192师由通化搬迁至凤城西沟住防,该营区原是50军148师所建并居住。</p> <p class="ql-block">  二楼二个窗口是我曾工作过的办公室。1969年10月1日国庆节,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当年号称一号命令),全军紧急转入战备,准备打仗,由于很多干部都在“三支两军”,机关缺少人员,于是我在10月中旬被调到师司令部当参谋。</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师机关的单身宿舍,我与楊闯都曾在此房住过好几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师小车班</p> <p class="ql-block">  这是师机关俱乐部,本来是有很像样的门脸,不知什么时候在门前又盖了个房子。</p> <p class="ql-block">  左侧为俱乐部,右侧三层楼是师第三代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师第三代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78年家属来队时住的第一处家属房,当年我是副科长,正营职。此石头房大约40平方米左右,一个房间,一条走廊,烧无烟煤加黄泥做饭并取暖。</p> <p class="ql-block">  这棵大银杏树已有200多年的树令,是凤城地区最大的一棵银杏树,当年就在我家楼前30多米处。我原住的房子已被拆除,整个原师部大院都已被拆除,已被原沈后房管局与地方合建成民用住宅楼,现在只剩下这个大银杏树。</p><p class="ql-block"> 注:192师师部于1987年秋由城西沟搬迁至城内原219医院住地,219医院于同年早些时侯撤消。</p> <p class="ql-block">在我住的房子原址上盖起了一座六层民宅楼。</p> <p class="ql-block">  午歺由当年574团留在凤城的战友马永泉、隋茂义、楊兴启、王福兴等招待。</p><p class="ql-block"> 注:马永泉:政治处主任</p><p class="ql-block"> 隋茂义:师后勤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楊兴启:副团长</p><p class="ql-block"> 王福兴:小工厂厂长</p><p class="ql-block"> 丁振华:凤城摄影协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凤城战友们早已在高速公路口等候,我们赶到后下车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