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如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内最大的一尊造像,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因洞内刻有15000尊小佛而得名,每尊小佛只有4厘米高,是龙门石窟中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北魏时期的代表性洞窟,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冥福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是龙门石窟内的洞窟之一,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位于龙门石窟的宾阳北洞,是洞中的主尊阿弥陀佛,佛像高约10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它的右手高举胸前,原本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都朝上,但由于风化作用,大拇指断掉了一节,食指和中指之间有些距离,因此呈现出类似“剪刀手”的姿势。这种手势实际上是一种很少见的佛教手印,可能代表“阿弥陀佛”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潜溪寺”洞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供奉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南壁有大势至菩萨,北边有观音菩萨等石刻雕像。</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 始凿于北朝晚期。该窟因洞窟甬道两侧壁及窟门外金刚力士台座表面所刻大面积石刻药方而得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药方, 共有药方140余首,主治病症70多种,是我国唐代初年医学、药物学的珍贵遗存。至今其中的大黄汤 、竹沥饮等在中医临床和民间仍广泛流 传使用,反映出它在中医药学上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作为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把佛教传播到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遗址古迹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寺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两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