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只做一件事

知白守黑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将自己四十年教学生涯的回顾与反思,做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总结。且借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五个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来演绎我对教师职业生涯的体悟和理解。</p><p class="ql-block"> 取了一个题目叫做“半生只做一件事”。只所以叫做“半生”,因为大学一毕业就当老师了,一直到退休,算是前半生吧;但退休归退休,还不能盖棺定论,所以也只能叫“半生”。</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读一首木心的诗《从前慢》:</p><p class="ql-block">记得早先少年时</p><p class="ql-block">大家诚诚恳恳</p><p class="ql-block">说一句 是一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早上火车站</p><p class="ql-block">长街黑暗无行人</p><p class="ql-block">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前的日色变得慢</p><p class="ql-block">车,马,邮件都慢</p><p class="ql-block">一生只够爱一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前的锁也好看</p><p class="ql-block">钥匙精美有样子</p><p class="ql-block">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p> <p class="ql-block">  以前大家都将它当成一首爱情诗来读,这当然没问题。我们姑且将它分为四个小节,其实可以用来形容教师职业品格的四个基本要素:真诚、勤勉、精磨和坚守。</p> <p class="ql-block">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对爱情而言,就是心灵为心爱的人儿上锁,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和排他性;而对教师职业而言,虽然职业的选择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但一经确定,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而坚持、坚守。</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言归正传。先说说五行中的“木”,象征着教师职业品质中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痴”情。</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得好,“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不痴不成才”,“不疯魔不成活”。要将一件事做成,做得完美,做到极致,是需要痴迷成魔的精神的。</p> <p class="ql-block">  所以,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你们说,够痴迷吧?还有顾(恺之)“痴”米(芾)“癫”的说法,也足见艺术家的痴迷与疯狂。</p> <p class="ql-block">  所谓“痴迷”,是由于迷恋某人某事而产生特别专注的心理状态,俗称“入迷”。</p><p class="ql-block"> 为追求和实现超越世俗的理想价值,全身心沉浸其中,如同演员之入戏,将外界的任何干扰和心中的无关想法都过滤掉,从而达到一种废寝忘食的“忘我”心境。</p><p class="ql-block"> 在参与中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将会带来“时光飞逝”、时间因快乐而缩短的心理体验。</p> <p class="ql-block">David Hawkes曾经用“the still deluded”(仍然执迷不悟)来形容堂吉诃德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仗剑走天涯”,实为不智。但这看似“复古”的“荒诞”行径中,其实蕴含着为了坚持心中公道正义的骑士精神和人文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不屈不挠地去追求、去挑战的崇高情怀。堂吉诃德的痴迷,代表的就是对心中信念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妨温习一下《大学》首章首句的名言,“止于至善”就是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代表着传统经典对尽善尽美境界的痴迷。</p><p class="ql-block"> 人为什么要去追求“至善”之境呢?以譬喻来说明就比较容易理解。黄鸟筑巢,都喜欢寻找背风向阳的山坡,寻找稳稳当当的树枝,何况我们人呢!</p><p class="ql-block"> 人也同样如此,身体不适,希望遇上名医,可以药到病除;孩子读书,希望拜上名师,可以受益无穷;吃货点餐,希望名厨打理,可以享受美味;西装旗袍,希望良工裁剪,可以容光焕发;社会治理,希望贤臣治理,可以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只要人对美好的生活心向往之,就会痴迷地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p> <p class="ql-block">在追求至善境界的过程中,每个社会角色的自身定位与努力方向是不一样的。就像歌手靠嗓、舞者靠姿一样,君要仁心,臣要恭敬,子要孝顺,父要慈爱,人际之间必须诚信。而教师呢?需要热爱孩子和喜欢读书。</p> <p class="ql-block">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呢?《大学》开出的方案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地精心打磨、修缮。</p><p class="ql-block"> 朱光潜在《谈交友》中对此有精辟的见解:“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中才能得到”,“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缺陷瑕疵,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摩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就愈大。”</p> <p class="ql-block">追求至善境界到头来,究竟有什么效果呢?“民之不能忘也”。人们会铭记住你,会怀念你,不会忘记你对学子们的教诲和引导、付出与倾注。</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追求至善至美的痴迷,就自然联想起在电影《一代宗师》里,章子怡扮演的宫二说过的一句名言:“我爹常说我这种人,唱戏能成名角,出家能做高僧,因为我会迷。”</p><p class="ql-block"> 一个会痴迷的人,在一件事上全身心地付出,不计得失地付出,干什么都能干出非凡的业绩来,干出名堂来。</p><p class="ql-block"> 大家看下面两则《一代宗师》的片段视频,都是演绎章子怡说的那句话,前面一段是根据线上音频配的画面,后面一段是原版电影的剪辑,内涵丰富性和画面感染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为了剪辑后面这段,我从找素材,借光驱,用剪映,整整化了半天时间,就剪了这么一分多钟,但觉得很值。因为其中体现了积累教学资源也需要“止于至善”这一理念。</p> <p class="ql-block">电影《一代宗师》片段,音频配画面。</p> <p class="ql-block">电影《一代宗师》片段,原版剪辑。</p> <p class="ql-block">下面大家看到的是纪录片《璀璨星火》制作古琴部分。非遗的传人们,不怕周期长,不厌勤打磨,充分体现了“一块豆腐做一辈子”“一碗面就是一生的时间”这样一种坚守和痴迷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也是痴迷艺术、“止于至善”的典范。她向京剧大家赵荣琛学习了《锁麟囊》《文姬归汉》等经典节目。学习期间,张火丁还不忘向赵老请教程派唱腔的咬字和发音,力求将每一个细节抠好,在舞台上向观众呈现完美的演出效果。视频就是《锁麟囊》的经典唱段。</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再说说五行中的“水”,象征着教师职业品质中那种深植于文化土壤的“浸润”。</p> <p class="ql-block">  树木生长,需水的润泽;教师痴情,需文化的厚植。</p><p class="ql-block"> “水”在中国文化中,既是“时间飞逝”的文化象征,又是“生命涌动”的意象境界,折射出淡泊性、蓄积性、内省性、柔韧性、回环性、灵动性和悠远性等哲理内涵。</p><p class="ql-block"> 教师由水之“润”,体悟天地之道和人生真谛;由玉之“润”,感知吸纳天地灵气和日月精华,才能滋养出莹洁、光润和透亮。于是从天地之“润”境中,去追寻江河入海的深厚、柔软温润的襟怀和澄澈无碍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  从儒家的视角审视,教师的核心使命是“经师”之外还须承担“人师”,肩负诱导和锤炼学生人格的神圣使命。</p><p class="ql-block"> 孔子当年曾遭遇子路的挑战乃至挑衅,三言两语就收服了子路,结果是子路回家换了礼服,心悦诚服通过孔子门生拜孔子为师,并立下“军令状”,终身相随,永不背叛。此事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p><p class="ql-block"> 孔子到底说了什么神奇的话,效果如此灵妙?司马迁真是个写作高手,略去过程,只给结果,反而有一种悬念,更衬托出孔子循循善诱的本事。但作为学术研究,我考辨出了答案,在《孔子家语·十九》中。</p> <p class="ql-block">  从道家的视角审视,浙江大学原哲学系主任董平《老子研读》认为,老子最特别的地方,是关于“道”的自身运动的方向性规定:“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道的运动“方向”是永恒地朝向其自身本质回归的,是永恒回溯的,朝向其原始生成点的回复。</p><p class="ql-block"> 而教师的本质,就在于以其深厚的文化涵养,质朴真诚地默默奉献,润物无声。这个品格特别像水,“水利万物而不争”。</p> <p class="ql-block">  美国学者韩禄伯在《简帛老子研究》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我们假设“道”是一块未开垦的荒原,土地上生长的各种野花代表了万物。严冬之时,我们只能看到一片莽原或者茫茫白雪。这片处女地基本上是一片混沌,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一旦春回大地,眼前就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满野山花烂漫,绚丽夺目。</p><p class="ql-block"> 大地一视同仁地哺育着所有花朵,并不为自己的作用而居功自傲。黑土地总是默默隐身于后,而我们总是瞩目于五彩花朵。最终,大地完成了所有的无为之功。也就是说,土地从未主动地去做什么,所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p> <p class="ql-block">  从禅宗的视角审视,当你“放下”妄念、我执,勘破名利、欲望,心境空明澄澈,就像唐代诗人寒山的诗所写的那样,可以做到心灵上的冰消雪融。心无挂碍,才能最终进入“寒山”这一禅境。</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职业同样如此,澄明的心境,方能更专注更沉浸于自身的文化修为。</p> <p class="ql-block">在此基础上,我对韩愈《师说》中所论教师的三大职能“传道、授业、解惑”,有了一种新的感悟与解读。</p> <p class="ql-block">我个人的成长历程,也能说明文化浸润的巨大作用。我是在教师群体中转益多师、广采博取之后不断进步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先在临海回浦中学当老师,初生牛犊,好学则胆大,每天拎了一张国牌凳,闯到教室里听课。高中的老教师婉言道,你应该多听听同年级段老师的课。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居然说,下不为例!他这堂《天山景物记》,先是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领读、小组读、全班读,读来读去就下课了。当时没看出端倪,如今回首,恍然大悟,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经典文本“读来读去”,总胜过教师支离破碎花里胡哨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语文老师上文言文总是竖直板书,颇似线装书的排版。当然我并没有依样画葫芦,但从中明白了另一个道理,就是文言文教学比起白话文教学,应该有自身的路数。</p><p class="ql-block"> 老教师的引领和关爱,是支撑我成长的强大“智囊”。每逢教研活动,雷打不动的环节,就是每人轮流解读一篇古典佳作。每当这时,常老和方老,你一言我一句,连绵不断地吟唱早就熟背的诗文,从《逍遥游》到《赤壁赋》,从《陈情表》到《滕王阁》,一路走来,“山水清奇”,不知滋养哺育了多少后生晚辈。</p> <p class="ql-block">  在回浦,我度过了青葱岁月,也经历了金色年华,后因工作原因调离。在这里的日日夜夜,我没有虚度,一刹那有一刹那的充实和意义。而学校教我逐梦之心,书中给我圣贤之智,师生待我朋友之情,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宝贵精神财富,她将伴随我一生,走向纯净、温暖和美好。回浦,是我出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说说五行中的“火”,象征着教师职业品质中那种以文化人、教化文明的“化育”。</p> <p class="ql-block">调至台州学院之后,深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校内外著名学者的引领下,先站稳讲台,并朝着学者化的方向努力前行。</p> <p class="ql-block">  以文“化”人的内涵解读: </p><p class="ql-block"> 《易·彖传》之释贲卦:“刚上而文柔,小利而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上的蓝天白云,地上的山川河流,是大自然的风采、神采;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是人的文采、文明。观察自然风采,认知时序变化;观察人间文明,可以教化天下。</p><p class="ql-block"> 法国谢和耐《汉字心理及心理功能面面观》:“化”的古字是“七”。《说文》:“七,变也。”徐灏注:“七、化,古今字。” </p><p class="ql-block"> 文化-人文化成,即通过文化的不断熏陶与培养,使一个原来原始、粗鲁、野蛮的人,渐渐地变成一个文明、高尚、优雅的人,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就是以“文”化“人”,就是“文化”。</p><p class="ql-block"> 文化就是启迪人走向美好的巨大能量。</p> <p class="ql-block">纪录电影《九零后》(西南联大访谈录)片段。杨振宁、李振道获诺贝尔奖,在领奖典礼上的英文演讲。对老师的感恩,充分证明老师具有春风化雨的化育功能。</p> <p class="ql-block">文学经典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也同样如此。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经给“经典”下过一个形象化的定义:</p><p class="ql-block"> 1.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p><p class="ql-block"> 2.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p><p class="ql-block">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p> <p class="ql-block">经典之作,的确有让人常读常新、思维深化之感。</p> <p class="ql-block">茅盾文学奖评委张莉对鲁迅《故乡》的解读特别到位,《故乡》里写亲人、朋友在时光面前的分离,昭示出一个深刻的现代思想:时间不仅仅给予人白发,给予人地位、阶级的差异,还有人心与人性在时光面前的深度磨损 ……</p> <p class="ql-block">北大陈平原谈读书经验时曾说,既要博雅,也要专深。</p> <p class="ql-block">博雅的趣味读书法</p> <p class="ql-block">专深的攻坚读书法</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说说五行中的“土”,象征着教师职业品质中那种开放包容、厚德载物、宽容仁爱、彼此相融的深厚力量。</p> <p class="ql-block">“寒山问拾得”历来是个难解之谜,下面我们从三个维度来阐释:</p><p class="ql-block">一是传统文化维度:宽容不争,自成高格;</p><p class="ql-block">二是禅宗理念维度:忍辱精进,超越从前;</p><p class="ql-block">三是人生智修维度:澄心释然,不净不染。当你悟到天地之道、人生真谛,一切豁然开朗,具有洞悉万物之“智慧”,可以驾驭世间百态和复杂局面之时,再蓦然回首,原来看上去多么不顺眼的可恨之徒,原来也是无心之过的可爱之人。</p> <p class="ql-block">幽默,往往来自于教师心灵的自由与放松;幽默,往往又营造出轻松、飞扬的课堂氛围。</p> <p class="ql-block">  回忆我的初中班主任,对我的关爱蕴蓄自然,带给我的心灵震撼:</p><p class="ql-block"> 文艺班的班主任也姓吴,是位二十五六岁的骨感女教师,个子高挑,长着一张希腊美女般精致的脸。语文教得好不说,且能歌善舞,我们班的集体舞就是她编排的。后来她出色地扮演过话剧《于无声处》欧阳平的妈妈梅林,举手投足都是一股优雅味道。她是全班男同学精神中的阿尼玛(anima)。</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她,在“文革”后期,我爸爸挨批斗的时候,递给我一个异常沉静的眼神。台上是爸爸高举拳头跟着喊口号,台下坐着木呆呆的我,同学们从旁指指点点,如默片中喧哄的氛围。就在这时,我慌乱的眼神遭遇了班主任冷峻、平和而超然的眼神。第二天,她温和而坚毅地找我去为班级出黑板报。在那个气候阴冷风雪欲来的节骨眼上,她把所有的信任寄托在一次小小的课外活动中。她既没有回避我歧视我,也没有漂亮的宽慰之语,她设计的这个活动非常自然,让人无从察觉,而我敏感的心灵却感知到了,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艺术的美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附注:不久前,吴老师从杭州来临,朋友跟她说起此事,她自己完全没有印象了。她当年对我精神的抚慰,和那种宽厚的温暖,竟然完全是出自教师的自然本能!</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说说五行中的“金”,象征着教师职业品质中那种厚积薄发和锐意创新。</p> <p class="ql-block">  《周易·谦卦》由“高山”和“大地”所组合的意象,内蕴高山之卓越而外显大地之沉静,谦虚谨慎而不骄不躁,推己及人而不卑不亢,因此得道多助,众望所归,无往不利。可谓“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p><p class="ql-block"> 这一卦象,最符合教师的儒雅气质。</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在探寻以文献为基础,以学术为支撑,以妙悟为指归,以还原为方法,以融合为媒介的教学路径,形成传统考据与现代阐释互补、学术视野与文化传媒互融的个人风格。</p> <p class="ql-block">精益求精才能熟能生巧。舞蹈《只此青绿》关于“宋韵”的设计,就是反复比较推求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央视《面对面》,董倩采访《只此青绿》的导演与主演。</p> <p class="ql-block">我对《岳阳楼记》的解读(视频初稿)。后期制作存在的问题有:1. 片头书本空白;2. 作为板书的方框飘带,运用了模板,但与本文内涵无关;3. 强调部分底色用红色,不清晰不协调;4. 插入岳阳楼风景视频,质量不过关。</p> <p class="ql-block">我对《岳阳楼记》的解读(视频修改稿)。</p><p class="ql-block">精益求精之后,画面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努力目标:王氏出品,必求精品。</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读书与写作</p><p class="ql-block"> 都是一场难忘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人的生存状态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前者如美食、华服、豪车……,后者如读书、写作、音乐……</p><p class="ql-block"> 诚然,前者如果是自己的劳动创获,也值得安享;后者则不能直接产生物质财富,甚至还可能经受一段清贫、寂寞、窘迫的日子。但她的引领性、激励性和养育性,就像伟大的母爱,最终会赋予人生一种才能,包括心灵的根基、智慧的累积和创造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的资本,比任何财富都更加富有。</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着“堂吉诃德”式的坚守和追求,你的人生,就从重复走向创新,从固化变为成长,从贫乏转为丰盈,从蝼蚁化作鲲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