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标题党

尚德

<p class="ql-block">这本书,一看副标题,足够吓你一跳----毛姆教你如何读书。好像你不知道怎样读书似的,就如同工作、生活中,总有些好好先生喜欢好为人师,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如果心宽仁厚者、本着一番教悟,敦敦引导,聆听者自然收获颇丰;但若一副居高临下、夹杂着一些嘲讽或恶意,受教者自然会失去耐性,面露不悦,不欢而散往往是最后的结局。当然也有大格局的,任由他胡扯,内心却不屑一顾,不言一语,毕竟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箴言,听听也无妨。</p> <p class="ql-block">翻过几页,以为是指导性很强的书,因为开篇便用了“应该”: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他又谈了读书的方法,教别人跳跃式阅读和从小说中节选阅读。还给“好小说”挂了标签,好小说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同时又给小说家们下了定义,他们是干什么的和小说里该有什么内容:小说家不是专门讲故事的人,但小说应该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只是到了第二个篇章,开始不吝篇幅地对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那些光芒四射的作品和作者进行评价和细述----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与格非说的,文学作品是经验的表达,有些异曲同工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书中提到的很多作品,还不曾阅读过,通过毛姆的文字便有些大概的了解,也算是对欧洲大陆架下的法国、德国、英国、俄国的近代文学,知道了个梗概。堂吉诃德,蒙田随笔,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高老头,包法利夫人,大卫·科波菲尔,呼啸山庄,卡拉马佐夫兄弟,战争与和平等等,均为人们所熟知。当然期间也不小心偷窥到作家们为了连续多期刊发和多挣点稿费,而不得不写一些废话和无用的文字。明白了篇幅冗余,如拖沓之布,并非新近才有的事,原来百年前,既已有之。</p> <p class="ql-block">人们所熟知、仰慕的大作家,分辨所谓的“好人”和“坏人”,恐怕是做不到的,包括女作家们。虚荣、自私自利、高冷、偏执、自负好斗、猜疑好奇、虚与委蛇、摇摆不定等等,也是伟大的作家们同样拥有普通人的特质,在作者字里行间一览无遗;这也或许是他对他们认知上的一个小结。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艾米莉·勃朗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在毛姆的笔下,都是长篇累牍的描写,平近真实,个性鲜明。相比之下,作者对塞万提斯、蒙田、歌德,落笔不多,笔墨有限。而大仲马,小仲马则只字未及。</p> <p class="ql-block">简述每部小说的内容和发展脉络,把小说中的人物与每个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演变的过程、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发生的事,一一对应,罗列连接起来。这样,你好像既拜读了他们的作品,又浏览了他们的传记。书中这一点似乎做得很好,但是否公允未尝可知,毕竟大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也因为国内与国外的差别、各自文化区域不同的缘故。但是作者在最后一章中特别提到,对于过去的伟大人物---比如但丁、提香、莎士比亚和斯兵诺莎等等---我们致以敬意的最好方式便是不去可刻意尊崇,而是将他们当作我们同时代的熟人一样看待。如此说来,我们就只能当他们是你生活中的一员,却无从交集。</p> <p class="ql-block">整本书中好像也验证这一点,似乎他们之间彼此熟知,相交甚久,知己知彼。其实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底和用心至极,也足见作者下的功夫,每个故事,每个细节都完备无缺。</p> <p class="ql-block">匆匆翻完,却是逐字逐句的阅览,一字一句,既没跳跃,也无节选,一路读下来,也多是因为书中非凡的故事引人入胜。虽然不是小说,里面也是有故事的,不知道作者本人是如何想的。以至于令人也渐渐泛起思绪上的澜余。只是外国人的名字,几十个字,中间还有连接号,实在太长了,还得攒着耐性,小心翼翼。最后一章,作者居然谈起了哲学,晦涩难懂自是少不了的。这也愈加令人佩服译者,将这么高难度的册子翻译过来,奉献给读者,真是苦心一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