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之间诗院.诗评中心.一一课目:诗评之我说

仙如

<p class="ql-block">2024.12.14</p><p class="ql-block">大家周末好!舍得诗院的【诗院问诗】由我来为大家作答[得意]。诗之有法,诗无定法。舍得之间,仅以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且为大家作它山之石。我姑妄论之,您姑妄听之。若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吾心足矣。因篇幅较长,时间可能略长一些。这里先感谢大家的陪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开篇语:</p><p class="ql-block">2024年很快要过去了,舍得之间诗院,忘记了岁月流逝,忘记了觥筹交错。为了那一点诗学灵光,我们孜孜以求,我们登高春望。超脱红尘三千,我们眼里唯有诗。我们唯诗而不唯以诗,更是为了践行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三唯”之观,就是舍得审美观的核心:<b>“唯我、唯心、唯美”。</b>“唯我”出发点、“唯心”道人性、“唯美”诗本源。任何诗学上问题,都在“三唯”范畴内,或者由“三唯”派生而来,向无例外。舍得之间诗派,开坛布道。布诗学之道,唤天下真诗。</p><p class="ql-block">说明一下:我们对舍得诗院里十个分院所有诗友的提问,都做了汇总。我会在此一一做答。为了提升效率,所以忽略掉一些“同类问题”。我们只针对问题而不针对提问人,所以隐去提问者的名字。不以院群分,不以难易分,不以先后分。舍得一己之见,以飨院众方家。</p> <p class="ql-block"><b>【一问】</b>请问老师,唱和的“和”,是属于平声还是仄声?</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和”这个字,几乎是读音最多的一个汉字。按现代汉语拼音,有六音,分别是二声huó、hú、hé;四声huò、hè;以及轻声huo。随意去网络搜索都可以查到这些。而对于诗词而言,只能按《平水韵》来判断。“和”有“下平五歌”及“去声二十一个”这二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唱和”的时候,“和”选为去声,是仄。因为,提到“唱和”,其实说的是一种状态(客观而论之),这个时候的“和”为名词属性。我们对一些平仄通用字的识别方法,通常是“名仄动平”。也就是,名词属性的时候为仄声,动词属性或其他属性,为平声。</p><p class="ql-block"><b>【二问】</b>请问老师,关于律诗四同头,中两联打头第二个字都是名词,但一联是动宾结构,另一联是并列或偏正结构,这算四同头吗?</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不要纠结这些名词概念的区分。什么“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的,或者什么“四同头”。在诗词写作中怎么安排它们,没有绝对标准和忌讳。因为,诗词表现的唯一准则,就是“美”。“舍得三唯”理论中“唯美”的美。</p><p class="ql-block">大家所以避讳“四同头”那是因为它带来了“重复”的表现,因而显得“累赘”而不美。而语法结构中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等,它们各自的外在,就是不同的“形态”。诗语中,各种“形态”之间要互相协调,要么一致、要么错落、要么呼应、要么排列。以此为构建方针。</p><p class="ql-block"><b>【三问】</b>请问老师,我除了词牌,掌握绝句和律诗的格式,其它形式的比如散曲等不知道它们的格式,请问怎么购买类似这样的书籍?</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散曲,就是所谓的“元曲”。兴于元代,繁于明清。散曲所源为近体诗与词,更倾向于铺陈叙述,倾向口语化,所以曲体的音节比较散漫,押韵也比较灵活。衬字、口语、俚语等等更接近市井文学。其实,就是把诗词艺术的“贵族气息”过渡为“大众气”。</p><p class="ql-block">俗而清丽,俚而含雅,但又不失其文气。所以,算是一种唐诗宋词的延续或发展。元曲的出现,它并不标榜为“改革”和“创新”,它不排斥唐诗宋词,它只是自成一体。它从未高喊“时代性”而反对经典,反而,散曲,更重视诗词的“传承”。元人诗词成就,一样显著。</p><p class="ql-block">俗而清丽,俚而含雅,但又不失其文气。所以,算是一种唐诗宋词的延续或发展。元曲的出现,它并不标榜为“改革”和“创新”,它不排斥唐诗宋词,它只是自成一体。它从未高喊“时代性”而反对经典,反而,散曲,更重视诗词的“传承”。元人诗词成就,一样显著。</p><p class="ql-block">“散曲”属于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种重大体裁,相关论著也非常多。我们要注意的是,“散曲”之“散”是一种清唱,其更重于文气,也就是脱离杂剧的存在。有小令以及散套的形式。至于相关书目,当今信息时代,随意搜索。我这里不做具体推荐。</p><p class="ql-block"><b>【四问】</b>请老师具体说说“拗”与“救”?</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课题比较大,可参考舍得之间的相关讲义。</p><p class="ql-block"><b>【五问】</b>对偶与对仗有区别吗?</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对偶”是汉语语法修辞格,可见中小学语文教材。“对仗”是在对偶的基础上,在语义、平仄、虚实、平衡等方面美学化精雕的,适用于诗词以及对联的一种语法构造。“对偶”参考语文教材,“对仗”参考诗词作品。</p><p class="ql-block"><b>【六问】</b>请问老师,怎样理解诗词“看似无理,想去竞是有理有情的。”怎样去把握,比如“五味杂陈一盏茶”这样的句子合理吗?</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这就是“诗学”与“文学”的区别。诗语之“诗思”追求的是神思之路。重点是把握住“情味”!以“情味”为诗脉,可以超脱物理限制,将具有同一“情味”的意象,任性组合起来。比如“五味杂陈”是沉思回味态,而“一盏茶”是品茗中的沉思态。意味相同。</p><p class="ql-block">情味相同就合“诗思”。但不同意象搭配的时候,要注意它们的其他属性,不能干扰到这种“情味同脉性”。而且,诗词可以违反直观逻辑,却不能违反“因果律”。比如“蝴蝶效应”,以逻辑推理来分析会烧坏脑壳,但是它符合“因果律”。所以深信。诗理亦然。</p><p class="ql-block"><b>【七问】</b>请问老师,填词按词谱填就可,为什么还要标明某某人的体呢?</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查《词谱》不是只看其中的平仄谱就可以,更要看创谱人的原作。比如此谱适合什么“词调”(情味),适合什么用声用韵(四声所类),以及此谱的适合表达范畴等等。这些,《词谱》中不会标注出来。别人的解释也无效,只能去体会创谱(度谱)人的原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八问】</b>对诗学爱好者怎样炼字炼句?</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舍得之间诗派有“炼字大法”。可参考舍得之间诗院微刊。</p><p class="ql-block">【九问】小白应该怎么学诗词?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才能创作出来一首诗词?</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中华文化之血脉以及神秘的象形字,决定了,我们中国人天生就是诗人。诗人也是需要成长的。成长的过程,需要识文断字、需要吟诵经典、需要文化传承。诗词的格式、规矩等等,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容易掌握,但一定要非常重视。奠基,从跨越声韵障碍开始。</p><p class="ql-block"><b>【十问】</b></p><p class="ql-block">酒</p><p class="ql-block">李白举杯邀月影,杜陵醉笔点秋深。关公助酒增狂胆,曹操挥琴咏雅音。</p><p class="ql-block">苏轼归舟赤壁梦,王维下马柳阴心。岳飞痛饮黄龙誓,宋瑞豪情叹碧岑。</p><p class="ql-block">老师,我写的那样的诗《酒》,可算是诗吗?有老师讲,这样的写法不成诗,更谈不上有诗意,这是真的吗?</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徒具诗形,却无诗魂。那个老师讲的对。因为,“一句一典”而且都是“重典”,它们各自气场都非常大。群星璀璨之下,你在何方?要知道,诗言志,言的是作者之志。“舍得三唯”推崇“唯我唯心唯美”,你这里无我无心,当然不美。所以也无诗。</p><p class="ql-block"><b>【十一问】</b>请教老师,在一首诗中,如何体现诗味?</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这个问题太大了。但是,依据“舍得三唯”的唯我、唯心、唯美。而且,看舍得诗院的讲座微刊《逆转时空》。就知道诗味在哪里了,也知道如何体现了。其实,只要真正落实到诗中有“我”,诗味自在其中。</p><p class="ql-block"><b>【十二问】</b>在我们诗院,怎样对待所谓诗词八病呢?</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舍得诗院只推崇“舍得三唯”,不关注“诗词八病”。“八病”为齐粱时期沈约、谢朓等提出的“四声八病”。主要针对“永明体”的声韵搭配不当而言。提出“八病”也是为了语言美学之完善。比较而言“舍得三唯”更好。诗乃灵气物,不需繁琐扣。</p><p class="ql-block"><b>【十三问】</b>炼字练句中哪一个字好?什么是字眼?如何辨认?</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最顺眼的字最好,最动人的字是字眼。好辨认,心动者也。</p><p class="ql-block"><b>【十四问】</b>我们写诗应该追求古意,还是追求新意?符合新时代气息,是不是我们追求的诗意?</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写诗既不追“古意”也不追“新意”,而是“永恒之美”。任何美的事物都具有永恒性。如自然风貌,如人性人心。山川大地永恒,恩怨情仇永恒;花鸟鱼虫永恒,喜怒哀乐永恒;日月星辰永恒,至爱至亲永恒。对诗词要求“时代性”,诗盲之语尔。</p><p class="ql-block"><b>【十五问】</b>诗题目字入句好,还是不入句更好?</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依据情味而定。意气明确,大可题目入诗,明题而起。如杜甫的《虢国夫人》: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一般情况,则以“不犯题”为好。诗句本有限,莫浪费空间。</p><p class="ql-block"><b>【十六问】</b>押仄声韵的诗(特别是绝句)有什么不好吗?能用平水韵的格律检测软件(工具)进行格律检测吗?</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仄韵诗不是近体诗,属于古体诗范围。体裁格式,不是判断诗之优劣的标准。所谓“网络检测工具”多是为近体诗以及宋词格式所设计,因为它们字句的平仄分布比较有规律。非格律体裁则没有这样字句平仄的模式化规律。所以,无法设计。即使设计出来“仄韵软件”也没有意义。</p><p class="ql-block">我们建议,尽量不用诗词的检测软件,至少不要产生依赖性。它最大的功能,就是检测平仄,是不是符合《平水韵》。至于使用它检查格律或词谱,它效果非常有限。因为,不论是格律的平仄谱,还是各种词谱,其本质并不是固定的“格式”,而是一种律动的艺术规律。</p><p class="ql-block"><b>【十七问】</b>怎样避免五律、七律诗中的拗句。特拗句有几种?</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首先要说明“拗句”不存在“避免”的问题,而只是如何“选择”的问题。因为,诗词中的“拗句”只是一种格律的“变化”而已。不同的体裁,对“拗”的适应以及要求也不一样。比如五律对“拗句”就比较宽容,而相对来说,七律就尽量避开“拗句”。</p><p class="ql-block">由“一三五不论”所引起的变化,都可以称为“拗句”。如果有“二四六分明”制约它,那么,它就是正常的变化,叫“拗救”。如果没有“二四六”制约,它就是“特拗”或者叫“大拗”。公认的特拗句只有二种:1-“平平仄平仄”,2-“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p><p class="ql-block"><b>【十八问】</b>经常看到一些景色普通但语句不普通的句子,非常有味道,比如有一首诗的中二联:“晴霞先我来香寺,旅雁因谁绕画船。枫窣响如吟佛偈,萍漂转似撒榆钱”。古人的句子:“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阴移竹柏浓还淡,歌杂渔樵断更闻”等等。该怎么学习锻炼这种思维呢?</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请参考第【十一问】。</p><p class="ql-block"><b>【十九问】</b>选择字的时候,应该怎么把握声容和音律,尤其是可平可仄的位置</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一定要重视您的第一意念。“脱口而出”往往是最好的。诗思所及,先写上再说。回头检查的时候,如果感觉不好,就大声读出来。哪里不顺就修改哪里。至于如何修改,其实就是“炼字”问题了,请参考舍得之间讲座《炼字篇》。</p><p class="ql-block"><b>【二十问】</b>首句不押韵的绝句是必须要求一,二还有三,四句形成一组对仗吗?(谢谢)</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对仗”只属于修辞的性质。它利于音韵的收束、利于结构的稳定、利于语气的沉郁、利于诗体的完整。在具体运用上,可根据诗意和布局,灵活契合。它没有“必须”的问题。诗学的其他要求,也不存在“必须”。诗乃灵物,拒绝“必须”。但凡提“必须”,皆是歪曲诗。</p><p class="ql-block"><b>【二十一问】</b>不同的情感怎样选择词牌?</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这属于“词调”问题。请参看舍得之间的经典讲座:《词学基础讲座手记(六)》。可向舍得之间诗院各分院的管理人员咨询,也可以在网上随意搜索,尽皆是舍得之间的诗学讲义,容易找到。</p><p class="ql-block"><b>【二十二问】</b>写作七绝合格的标志是什么,怎样才算达到及格线?</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我有自己的标准,但不能给别人定标准。我可以推荐几条,给您做参考:(1)平仄尊依《平水韵》,熟悉格律的基本要求。(2)语义表达清楚,没有语障现象。(3)……。二条足够了。(3)以后就是高端要求了。</p><p class="ql-block"><b>【二十三问】</b>怎么样才能提高诗歌的意境,让人读出诗意?</p><p class="ql-block"><b>【二十四问】</b>词语,怎样使得意境提升,达到神彩飞扬的境界。</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合并答之。所谓“意境”是虚的东西,正比如人的灵魂。灵魂需要依赖身体的承载,以及形态行为的表现,而存在。其实,写诗就是写“灵魂”。脱离载体的灵魂,叫“孤魂野鬼”,不为美也。所以,先求附体,进而体正,修为端雅,善因善果,历劫证道,进而炼魂。方可境界。</p><p class="ql-block"><b>【二十五问】</b>如何做到化典无痕?能否暗用典故,老师能否举例一二。</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所有的“引典”都是“偷”。偷巧妙了,叫“无痕”。写诗之“偷”有三种境界。一是“偷句”、二是“偷意”、三是“偷势”。诗学的“偷”是一种比喻,“引典”是诗学中一门重要课程。我在这里简述为:诗里所有的“引典”皆可当做“景语”处理。余则可见《舍得之间系列诗词讲义》。</p><p class="ql-block"><b>【二十六问】</b>诗评中常提到的诗病如:连韵 、撞韵 、挤韵、四平头、裸眼、同构等,请老师举例赐教。</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关于“连韵 、撞韵 、挤韵”等等押韵问题,属于近体诗押韵八戒范围内。所有关于押韵的“戒”,其目的都是为了完善声韵谐和之美。包括“四平头、裸眼、同构”等等,其实只是名词不同,针对的都是声韵以及文格的“重复、累赘”等现象。舍得诗院会有专题讲座。</p><p class="ql-block"><b>【二十七问】</b>在“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型中,如第五字用了仄,那么第六字用平,这是拗救的一种句式,如“借问瘟君欲何往”便是。但是在微刊投搞中,用到这种拗救句式,审稿老师会提出改正意见,第五字应平。上述情况哪种对,或者都对?</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我在前面【十七问】中讲过,“平平仄平仄”只是一种“特拗句”,可以当做格律的一种“定式”,默认为“合律”。当然,不同场合要求不一样。比如“诗钟”就不允许这样的变格。诗无达诂,各有所见。舍得诗院不是投稿群,不评论其他诗词平台的录评“标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二十八问】</b>向晚意不适,野火烧不尽,这二首诗算古风还是近体诗?如近体诗,这“不”字算不算拗救,还是“不”字可发平音,且用在这个位置?</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古诗的句子,都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应该成对举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的平仄谱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上句的“平”这里属于“孤平”,采用“对句救”的拗救,那么,“登”的位置本该是仄,“登”就救了前面的“孤平”。</p><p class="ql-block">同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的“不”依然是“平”。记住,舍得之间私人经验是:“不”字,在平声字以及上声字前面,为“仄”(入声五物)。在去声字以及在入声字前面,为“平”(下平十一尤)。不做真理,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同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的“不”依然是“平”。记住,舍得之间私人经验是:“不”字,在平声字以及上声字前面,为“仄”(入声五物)。在去声字以及在入声字前面,为“平”(下平十一尤)。不做真理,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二十九问】思字,传统是名仄动平。但我看很多古实例子,却似乎并不成立。请问究竟应怎么看待这字?</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对这个“思”字,我也困惑良久。我的建议是,把它列入“平仄通用”行列,与“看、望、忘、探”等等百搭之字,一样处理。</p><p class="ql-block"><b>【二十九问】</b>思字,传统是名仄动平。但我看很多古实例子,却似乎并不成立。请问究竟应怎么看待这字?</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对这个“思”字,我也困惑良久。我的建议是,把它列入“平仄通用”行列,与“看、望、忘、探”等等百搭之字,一样处理。</p><p class="ql-block"><b>【三十问】</b>在七律诗中,对描写不同事物,如何巧妙用典?谢谢!</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请参见【二十五问】。建议:尽量不在颈联用典。</p><p class="ql-block"><b>【三十一问】</b>在绝句中,四句皆写景,起承转合往往不明显,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四句,就不如一般的绝句那样明显(起码是我这个初学诗者感觉不明显),自己写作过程中应该怎样注意表现这种起承转合。谢谢老师</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请参看舍得之间诗院的微刊《舍得之间理论【卷五:谋篇布局】》。里面有对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章法分析。分析表明,其中的“起承转合”非常鲜明。</p><p class="ql-block"><b>【三十二问】</b>成语不入诗是铁律还是一般规定?为什么要这样规定?</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舍得之间诗院没有这样的规定。舍得认为,所谓“成语入诗”只算是一种“引典”。成语可以“直接入诗”,也可以“分解入诗”,也可以“换身入诗”,可以“隐形入诗”。甚至,可以创造“成语”。总之,诗无定法,三唯为上。</p><p class="ql-block"><b>【三十三问】</b>写好一首绝句,从什么角度去自查?怎么去品味一首绝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我有《浅谈七绝》一卷。可网搜,也可以咨询分院管理。</p><p class="ql-block"><b>【三十四问】</b>按照王力先生说的,除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是孤平,那么这个格式:平仄仄平仄仄平,是孤平吗?</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以舍得孤平观点,“平仄仄平仄仄平”句式是孤平。舍得之间诗派,不支持王力先生的“孤平说”。具体详细的平仄论述,请于舍得之间诗院,待课听公益讲座,必有所及。</p><p class="ql-block"><b>【三十五问】</b>诗词中的虚词该怎么应用?</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无需深究这些词性概念。只须记住“名词性质”的词为实词,其余皆虚词。记住一些规律,实词多为静,虚词多为动。实词为可观,虚词为无形。炼字找虚词,虚处方生情。虚词实词,以及诗中虚实原理,可参看《舍得诗词理论【卷一:诗学虚实论】》。</p><p class="ql-block"><b>【三十六问】</b>尊敬的老师,您好!请问“倘”和“徉”都在下平七阳韵部,这两个字通常是连起来使用的,徜徉,如果用“徉”做韵脚,我们用徜徉来组合,算不算挤韵呢?谢谢老师!</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我们作诗需要押韵,而押韵的目的,不仅仅是让诗的声韵有统一的收束,也具有一种节律感。节律感,就是“韵声”(韵脚字)规律性的出现。挤韵、撞韵,都属于干扰这种“节律”的行为。“徜徉”是一个连绵词,如果以它做韵脚,属于同一收束点,不算挤韵。</p><p class="ql-block"><b>【三十七问】</b>我想请教一下,用感性思维写诗好,还是用理性思维写诗好。</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诗思,既不单纯属于“感性思维”,也不单纯属于“理性思维”。它属于“审美思维”,也可以称为“超维度思维”。它兼有二者,并且能把“理性”与“感性”,巧妙地交织、互动、缠绕、互代、均衡。这种巧妙特点很具有神性,所以也称“神思”。</p><p class="ql-block"><b>【三十八问】</b>我想请教一下问题,关于七律的写作要点。及各联之间的转承写法,使之更有韵味。</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七律的美学特点,是“工稳美”。所以,七律的对仗很重要。虽然可以有“偷春格”“蜂腰格”等等存在,但还是以中二联对仗为主。七律因为字多,所以,内涵丰富、铺垫从容、气脉回荡、气象广阔。要么深邃,要么高远,情志可以充分发挥。</p><p class="ql-block">各联之间的关联,还是以“起承转合”为章法安排最好。注意我在《谋篇布局》讲座中所述,章法的,二个“随意”,二个“不随意”。如此可以更灵活安排诗句。另外,诗的韵味取决于情感投入以及美学表现,如虚实分布、如时空逆转、如诗意留白、如雕琢提炼。</p><p class="ql-block"><b>【三十九问】</b>老师,我想问一下,写律诗,查对仗时,“万物”拓展对语参考里的,万物→一言→万古→千寻,这是什么意思?我一直在想,不得其果,借此正好向老师请教。还有,对仗内给出的对语参考,有时候在百度Ai查时,好多不对仗。这点,我也有惑。古人用过的对仗词语,现今都可以用吗?请老师帮我解惑,谢谢。</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写对仗句不要去查别人的对仗,看似可以借鉴参考,其实对自己成句有干扰。对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虚实相对。比如“万物”如果对“千寻”就是以虚对虚了,流于虚浮。因为“万”“千”都是大数,大数为虚。而“万物”对“一言”就相对好一些。</p><p class="ql-block"><b>【四十问】</b>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填词,语法的结构,有特别要求吗,是按古人的语法还是自已随意写?另一个问题,我看见某XX,某XX(编者按:拒绝评论具体人)她们写的七绝多数是不合乎常人用的结构,读起来很费劲,可她们又被诗词界广泛推崇,学她们写作方法可以吗?</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填词其实首重的,就是语法结构,也就是句式。比如律句以及非律句的运用。还有领字,“豆”的使用。还有词中对仗句的适用范围。还有排比句,以及分列句的运用。词乃长短句,所以句法比近体诗更多变。在诗词学习中,修炼审美,勿理名气。</p><p class="ql-block"><b>【四十一问】</b>在平水韵中,真、斟,身、深,言、盐等字,不在同一韵部(在古代可能发言有所不同),可现在读起来又是那么相近,我们在写诗时尽管读起来顺口,却遇到了因韵字不在同一韵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同样也有,读起来挤韵的却不在一个韵部,就不知该如何处理了。</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平水韵》是一种虚拟语音体系,它不是某一地某一时代的具体口音。所以,《平水韵》不具备时代性,它只具有永恒性。对各地方言,它具有兼顾、归纳、综合、公约等等作用。《平水韵》分类的是发声的趋势性质(平上去入),是“声势”,而不是“口音”。</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的疑问具有普遍性,甚至包括李白杜甫苏轼等等历代诗人,都同样有这样的感受。有些字我们“读”着顺或不顺,是因为我们在使用自己的地方口音来感受。跨越声韵障碍,是学习诗词的第一步。以《平水韵》为准。使用上,可以选择与我们习惯口音共通的字。</p><p class="ql-block"><b>【四十二问】</b>什么是真正的诗?诗应该怎么写?</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蘅塘退士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p><p class="ql-block"><b>【四十三问】</b>什么是诗心?诗心是否天生滴?怎么才能把诗心装点进诗句里?</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诗心就是中国心,中国人天生有诗心。多看“舍得诗院公益讲座”就知道怎么把诗心装进诗句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十四】</b>词谱没有明确须押入声韵,范词及大多同调却是入声字做韵脚。我们改如何填写这类词?</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参看《词谱》上的例作,那是创牌者的范例,以其声韵特点而沿用之。因为原创词最具权威性。创牌者使用的声韵声调,多是配合其“曲”的,更契合此词牌的词调情味。所以,一定要看原作。</p><p class="ql-block"><b>【四十五问】</b>请问用平水韵写诗,怎样才能又准又快的分辩出入声字呢?</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我主要推介字形辨别法。例:“曷”字为入声,那么所有含“曷”的字基本都是入声,如揭、喝、渴、褐、谒等等。“畐”为入声,含“畐”的字皆为入声,如福、幅、副、蝠、辐等等。再如“枼”为入声,那么蝶、碟、喋、谍、牒、堞、鲽、蹀、楪等等皆是入声字。怎么样?记住一个字,认识一大片。</p><p class="ql-block"><b>【四十六问】</b>如果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结句都是用否定,疑问或组合,这样会不会造成多首诗布局相同,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如何避免这种现象?</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这是针对“组诗”而言的问题。诗就是灵魂,焉可一个模子?灵活安排即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精心设计,勿拘泥形。</p><p class="ql-block"><b>【四十七】</b>格律诗能否重字(规范重字除外)?</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能。“重出字”是格律诗的一门修炼功夫,自有机巧。</p><p class="ql-block"><b>【四十八】</b>王渔洋是“神韵说”的集大成者。但并未对此作正面系统阐述。后世注家各执己见,纷纷诠释,请舍得老师以舍得诗派理论对此做出解读。</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舍得诗派对“神韵说”本质以及机理,以及运用途径,均做出了“正面系统阐述”。而且独自创立了很多相关的诗学理论,如《诗词虚实论》《逆转时空》《我谓神思》《诗中留白》《美学维度》等等,每一个都充满神韵内涵,并且论据充足,逻辑清晰。而且,舍得诗派推出“舍得三唯”审美观。</p><p class="ql-block">所以,舍得之间才是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十九问】</b>互文和合掌的关系,以及区别是什么?怎么判定是互文还是合掌?</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古人说“参互成文,含而见义”。互文有本句互文、对句互文、隔句互文、排比互文等等。在诗词中的运用,不同体裁适用不同形式的“互文”。如古体诗中,排比类出,有往复回荡效应。</p><p class="ql-block">例《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种对句,或排比的互文,一般的讲,在近体诗里就不适合。因为这是明显的“合掌”。但也不绝对,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p><p class="ql-block">“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二句就是互文,分明也就是“合掌”。为什么“合掌”(互文)在这里不为过呢?因为,需要全诗整体来看,尾句“落花时节又逢君”是对前面二句的呼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诗院开院第一讲:我论中国诗</p> <p class="ql-block">一,诗院说诗</p><p class="ql-block">我是舍得之间。欢迎大家来到舍得诗院!当此金秋,诗意的季节。又值国庆前夕,诗人雅聚,诗情欢聚,我们欣喜非常。舍得在此能为大家说诗,虽然惭愧,却非常荣幸,也还有一点点自豪,因为有这六大群三千诗人与我围炉。</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诗院公益讲诗,主要侧重于诗学的基础认知。舍得认为,中华诗词,是一种很神性的文字体裁。诗学层次的划分也难以分明。舍得坚持认为,最高端的,就是最基础的。诗学乃至所有学类都一样,最基础的根基,必定酝酿最高端特性。</p> <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诗院 诗评中心</p><p class="ql-block">课目:诗评之我说</p><p class="ql-block"><b>一,诗中有我</b></p><p class="ql-block">大家好。今天在这里,做一个小范围的诗学讲座。主要聊一下关于诗词评论,以及赏析的话题。就如何去赏析,如何去点评这样的问题,我陈述一下我的诗学观点,以及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我所陈述的诗学观,也代表了“舍得诗派”所秉持的诗学主旨,以及风格流向。也希望让我们这里每一位的基础诗学观,与“舍得诗派”达成审美学上的共识。</p><p class="ql-block">舍得诗院希望培养出一批秉持“舍得诗派”理念的优秀评委,舍得诗院所主办的所有国内国际的诗词赛事,都将由舍得诗院自己的诗人们来担任评委。</p><p class="ql-block">我们不须外请名流。因为,舍得诗院的诗人们,就是名流。我绝对相信你们。</p><p class="ql-block">中华诗学,主要包含了二个领域:一个是写作领域,一个是论评领域。</p><p class="ql-block">这二者,互相关联,又互相独立。二者所关联,都能理解,毕竟都针对诗词作品。而写与论的区别,则很多人不太清楚,边界比较模糊。其实,二者的区别也很简单:一个主观(写作),一个客观(论评)。</p><p class="ql-block">诗词写作的“主观性”,对写作来说特别重要。它也对应了所谓的“诗言志”。诗者,言志也。志者,“我”之志也。所以,舍得诗学观就是,但凡所“诗”,必然有“我”。“我”,才是构成诗词作品的最核心。</p><p class="ql-block">那么,鉴别一首诗写的如何,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出现了,那就是,是否有“我”。</p><p class="ql-block">对于作者来说,知晓此理,则笔下努力含“我”。诗中情景,处处源于我之内心。我的视角、我的环境、我的感触、我的情绪、我的等等。</p><p class="ql-block">写作时候,须是“我”写,以及写“我”。审视作品的时候,则是,看他的作品里,有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的视角、视野、品味、感触、思想、主见等等。他如果失去了“自我”,那么说明,他并没有进入真诗境。</p><p class="ql-block">作品是否有“我”,也是鉴别一首诗是不是“老干体”的重要标志。与语言修辞无关,与格律等体裁形式无关,而只与有没有“我”有关。</p><p class="ql-block">因为那些“老干体”最重要的标志特点,就是喜欢“代表全国人民讲话”,打官腔,而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感受。</p><p class="ql-block">任何一个诗学要素之要求,其实都有二面性。既要求了作者,也提示了评者。比如这个“我”就是如此。对于评论者来说,面对一首诗,如果看不到作者的“本我”存在,那么,这诗的品位一定会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诗词评论者,多是具备熟练的写作经验。没有任何写作经验的人,不论他是什么级别的教授,都只有说三道四的公民权利,却不具备诗词点评资格。</p><p class="ql-block">诗感,是写作实践中体验出来的,修炼出来的,而不是靠书本的数量堆出来的。诗有别才,非关书也。文凭与诗学关联不大。</p><p class="ql-block">“我”在诗中,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呢?每一句诗语,走不走心,我们是能够感受出来的。因为发自肺腑,所以,必然会情真意切。而诗语的真切,必然透露出“美”的元素。</p><p class="ql-block">那么反之,我们若把它写的美一些,这个“美”其实就凝聚了“真”和“善”,因为,真善美,真善以致美嘛。</p><p class="ql-block">而所谓的“美”,其实就是具备了诗的各种艺术要素。比如虚实的平衡、远近的推拉、画面的流转、明暗的过渡。以及,对仗之工稳、格律之节拍、修辞之跳脱、时空之顺逆,物我之两忘等等。</p><p class="ql-block">我们须记住,所有诗学修习的要素,同时,也成为了诗词作品品评之视角。也就是,既要求自己(写作),也审视其他(点评)。</p><p class="ql-block">也因此,我们的点评老师,也一定是诗词写作的老练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经探宝焉能识宝。</p><p class="ql-block"><b>二,诗感平衡</b></p><p class="ql-block">我们写诗,其实不忌讳写的大,或者写的小,而忌讳的是,写的“一味地大”或者“一味的小”。</p><p class="ql-block">大与小、近与远、虚与实、阴与阳等等这些意象倾向,要保持一种“平衡”概念。这种平衡之品质,也直接决定了诗词作品的品质。</p><p class="ql-block">情感倾向,也需要有节奏地表达。在诗作当中,上好的佳作,情感氛围必定是达到一定“平衡”的。但凡极端,就容易失去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美感”。</p><p class="ql-block">比如极端的欢喜、极端的悲伤、极端的愤怒。不是不能极端,而是,需要对这样的极端进行化解。</p><p class="ql-block">比如杜甫之《登高》,其潦倒颓废之情绪,也够极端了。但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篇呢?是因为,情绪虽颓废,但其化解自有道。</p><p class="ql-block">他以视野之辽阔、动静之谐调、境界之丰富,让这负面情绪得以稀释,乃至成为人世间情感多元化的一种,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表现力。</p><p class="ql-block">所以,写极端不可怕,但如果没有化解之道,这“极端”就成为了一剂毒药。我们再看看岳飞的《满江红》。</p><p class="ql-block">外行人(一般读者)读它,只觉得满腔热血,愤懑情感,爱国情怀,甚至属于情绪比较极端的了。甚至“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么血腥的茹毛饮血的词语都出来了。</p><p class="ql-block">而内行人(诗词作者)读这《满江红》则不会跟着情绪走,而是注意这里的美学表现力。“怒发冲冠”为情绪极端之暴走状。但随后的词语,则是对这“暴走态”进行疏导舒缓,以达到一种情绪之平衡。</p><p class="ql-block">比如,“怒发冲冠”之后,跟着有“凭栏处,潇潇雨歇。”这状态,正如我们暴怒时,心绪憋闷,冲进大雨里,凭栏而远望,让自己平缓一下。然后,还是余怒未消,怎么办?</p><p class="ql-block">那就“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些,是不是一种极端情绪时候,采取的释放状态?“怒发冲冠”之后的这些,都是为了在意境上达到一种“平衡”。</p><p class="ql-block">有急有缓,才是王道。不然,一味的怒气,会让作品崩个稀碎。</p><p class="ql-block">赏析作品的时候,对这种“平衡感”一定要有所感知和察觉。诗词作品的总貌态,是一种“平衡感”。记住!这种“平衡”不是四平八稳的“静态均衡”,而是一种【动态平衡】。</p><p class="ql-block">有远就有近、有动就有静、有怒就有缓、有阴就有晴、有虚就有实……。这种二象性的互动纠缠,才是诗意激荡、回旋、涟漪、奇妙,不乏高潮迭出,却又不失和谐感。</p><p class="ql-block">平衡感,是衡量诗作水准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不仅写作时候要求,更是赏析作品时候一个重要指标。</p><p class="ql-block"><b>三,形意所规</b></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诗学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形与意的关系。这个问题,其实也属于辩证的关系。过于强调“形”,或者过于强调“意”,都违反了诗词美学规律。</p><p class="ql-block">形与意,也需要一种动态的平衡。或者说,在舍得诗学观里,形与意,本就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这就首先就牵扯到诗词体裁形式的问题了。这里,我们需要统一一下认知。</p><p class="ql-block">关于格律,律句的基本规律,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二四六分明”是格律存在的基础,以及基准的判别标准。除非“特拗”情况。</p><p class="ql-block">“二四六分明”是一种坚守。因为它意味着一个基准的节奏感,节拍感,诗之音乐性的前提。</p><p class="ql-block">关于“孤平”我们的判断,是以“启功说”(也是舍得说)为基准。我们不推荐王力的“孤平说法”,但是,我们也不会强行拒绝别人对“王力说”的坚持。适当的时候,陈明观点就好。诗无达诂,也无霸主。</p><p class="ql-block">关于“对仗”我要多说几句。首先,舍得诗学观认为,“对仗”的本质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它不是决定一首诗是不是格律诗的标准。</p><p class="ql-block">即使全诗无对仗,格律诗依然还是格律诗。这一点“定性”我们这里所有人一定要清醒知晓。</p><p class="ql-block">但是,格律诗为什么要强调“对仗”呢?看过以前舍得讲义的人都知道,对仗,只是对格律体裁之“构建”起到一种“扶住”功能。它只是对诗感以及诗意起作用。这取决于“对仗”本身具有的特性。</p><p class="ql-block">“对仗”的第一特点,就是【稳】。因为其稳的特性,所以,也构成了“诗庄词婉”之“庄”的要素之一。因为稳,不仅仅在形式上有表现,在诗意上也会构建其“稳态”。</p><p class="ql-block">比如七律这种格式,我们认为它的美学特点,就是“工稳美”。所以我们看到,一般情况对七律的“对仗”要求就比较高,其颔联颈联都要求对仗。这种“要求”其实不是“绝对规矩”,而是一种“美学规律”。</p><p class="ql-block">七律,在几个近体诗格式里,属于篇幅相对较长的。因为篇幅长,字数多,也就更容易散乱。而“对仗”则可以束其形、稳其态、庄其势。</p><p class="ql-block">所以,七律中“对仗”的作用就很显著。我们依然要记住:对仗助于律诗,而不是对仗等于格律。</p><p class="ql-block">对仗,也不是一定要固执坚持“中二联”。毕竟,对仗的属性是修辞,它要服务于诗体,也服务于诗的构思设计。所以,会有“偷春格”这样的变化。</p><p class="ql-block">但我们认为,律诗的“颈联”最好能保证对仗的存在,而且,尽量“工对”。因为,颈联是律诗之“腰”,对仗,有助于诗体的强腰补神。</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比较灵活而不会合掌的对仗形式,就是“流水对”。但一般情况,“流水对”不太适合颈联(不绝对)。因为颈联之“腰腹”的性质,需要稳固当先,尽量不“流水”,以免失其稳态。</p><p class="ql-block">对仗,还有一个特点。其平稳性,也是一种动态平衡。而决不等于上下句“均分”。所以,对仗的第一忌讳,是“合掌”。</p><p class="ql-block">避开“合掌”,是诗作者的基本功。识别出“合掌”是鉴赏者(或者指导者)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舍得诗派的诗学理论,提出诗学上的“虚实论”,其中对于对仗合掌的问题就指出“先实后虚”这样的规律。不论读没读过舍得课件,我们现在都要记住对仗的这样“铁律”。</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对仗中的两句,必须之守则是“先实后虚”。前一句相对较“实”,后一句相对较“虚”。具体如何虚实,则灵活判断。</p><p class="ql-block">比如:静为实,动为虚;近为实,远为虚;物为实,人为虚;当下为实,往昔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方为实,圆为虚……等等。</p><p class="ql-block">我们始终要记住,“形”和“意”是两个概念,却是同一个本质内核。对读者来说“重意不重形”,而对作者来说“重形即重意”。</p><p class="ql-block">而对评论者来说,则是看站在哪方面去评论。(内行的)美学角度去评,就要侧重“形”的客观性。而若(外行的)一般赏读来评,就侧重于诗意几何、影响几何、效应几何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点,我们诗学评论者要注意。就是关于句式的“流变”规律。关于句法,我们总的原则是,变化,有规律的变化。而不要拘泥于所谓的“八病”的名词概念。我们也尽量减少使用那些“八病”之术语。</p><p class="ql-block">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以及其他 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诗之美学的营养成分,但具体来说,它们不是针对“近体诗”的。</p><p class="ql-block"><b>四,点评本质</b></p><p class="ql-block">点评的前提,是保持客观性。毕竟,所有的评析,都需要以审美观的共识为基础。但做到绝对的客观也不可能。所以,所谓“评”的本质,其实还是表现评者的“自我”。自我的诗学观,自我的视角,自我的行文笔法。</p><p class="ql-block">所评之作品,其实,只是给评者一个阐述个人诗学观的“借题”而已。表达自我视角,是评者一个重要的特点。因为,被评的对象,是“诗词”作品。而诗词作品最大特点,就是“诗无达诂”。</p><p class="ql-block">诗无达诂,其实就是诗无定论。因为我曾经说过,诗是一种具有“神性”特征的文字体裁。那么,就必然千人千眼,千人千评。所以,谁的评都无法成为“定论”。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不如畅快地达我诗观。</p><p class="ql-block">也出于同样原因,我们也不可对一首作品评的“面面俱到”。那么,我们对诗词作品做评,就不要想着“大而全”。而是针对一点,或几个有限的方面,做出评论即可。</p><p class="ql-block">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情商”的问题。点评,不比写作的自我独立性。点评,其实就是在做一种【互动】。所以,虽然是你在侃侃而谈地发表议论,但你一定要提醒自己,话,不能让自己一个人说完了。</p><p class="ql-block">也就是,任何判断,都要留有余地。即使自己把握十足,也不要表现的过于“武断”。文学这个东西,可回旋余地太大。</p><p class="ql-block">而诗学的“自由度”又远胜于一般文学。这个时候,一定要牢记“诗无达诂”。诗学领域,几乎没有“真理”和“绝对”。</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定要牢记,即使最大咧咧的诗友,也一定一定一定是爱面子的。越表现的“大度”,他内心的“爱面子”之心就越强烈。所以,我们不论怎么评,一定要抱有真诚态度。因为,只有真诚,才是互动之利器。</p><p class="ql-block">点评切忌敷衍(当然,一般的礼节应酬除外)。一句“好”,或一句“差”,都不太好。要么就不说,要么就真心评说。而若说好,好在哪?哪怕说一句“句法老练”或某句“造境神妙”,也算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点评的“互动性质”要求我们,尊重是前提,真诚是基础。不论别人能不能接受我们的评论,都坦然待之。既然论诗,当然要有诗的胸怀。</p><p class="ql-block">特别要强调一下,本诗院所有评论老师,在“诗韵”的立场上,都必须态度鲜明地主张《平水韵》。</p><p class="ql-block">但是面临标称“新韵”的作品,我们可以不予评论,也可以义务地去普及《平水韵》知识。但这纯是诗学问题,在人格上互相尊重。</p><p class="ql-block">好今天先说这些。评与写,同样重要。希望大家多多互动,点评诗词,是诗词水平成长的重要途径。加油!</p> <p class="ql-block">各位诗学之友,晚上好。非常感谢全院诗友的配合。昨天十个院群同时文字直播的试播,效果非常好,非常成功。中间偶有卡顿,也是我本人的原因。这个时间段任何群内信息,都会打扰我十群联播的进程。再次真诚感谢大家配合!今天我们继续说诗:</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诗派 系列理论之一</p><p class="ql-block">课题:诗学虚实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序】舍得诗派认为:世上所有美感,皆为虚实;世上所有篇章,皆为虚实;世上所有构建,皆为虚实;世上所有智慧,皆为虚实。也因此,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核,就是“虚实”。也因此,中国诗学的真正秘密,就藏在这“虚实”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之道,在于“有无”。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之道,在于“有无”。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p><p class="ql-block">“众妙之门”之“妙”,其实就是一个“美”字。美到极致,谓之妙也。众妙之门,就是美学之道,美妙之总纲。也因此,妙之所出,源于“有-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名,有名。常无,常有。无和有,其实也正如我们传统世界观中的“两仪”概念。称为阴阳、称为乾坤、称为明暗、称为有无。而在我们传统哲学思想中,所谓的“无”,并不等于空无。中国哲学真谛就是无中生有也。这个“无”,只是“虚”而已。而相对的“有”则是一种“实”。所以,我们所谓的“有无”观,其实就是“虚实”观。</p><p class="ql-block">这种“无”,由外视而入内视,它便具有了神性。如画中留白、如宇宙黑洞、如山的那边、如九霄云外。无与有之间,虚虚实实,若有若无,隐然一种神秘的过渡感。无有之间,虚实之间,藏有诗学的无上玄机,也藏有这世界的大秘密。</p><p class="ql-block">或者说,这个世界一分为二,一个言“虚”,一个谓“实”。虚实只是一种感知。正如这个世界的本质,也不过是一种感知。我们每个诗人都是彻底的唯心者。不唯心难以入心。不入心难以入诗。不入诗难以识美,不识美难以为学。所谓天人之际,就在那灵台方寸,斜月三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虚实”论诗学,很容易登堂入室。因为虚实之道就是大道。虚实若为两仪,两仪生生不息,就有了四象,就有了八卦,就有了万物之衍生。平仄是虚实、韵律是虚实、对仗是虚实、谋篇是虚实、情景也是虚实。正如我们看画面、听音乐、营人世、赏春秋。实以至观,虚以至妙。</p><p class="ql-block">一,虚实之格律</p><p class="ql-block">“虚实”概念等同于道家之“有无”,也就是等同于国人骨子里的世界观。更是审美观。那么,任何事物,若以虚实观之,则机巧清楚,妙意可析。就如那所谓的“格律诗”。格律诗中,处处都蕴含着“虚实因子”,格律诗中任何环节,都可以用“虚实”来解释。格律诗也因此变得简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格律诗的“格律”没有秘密,它无非平仄二声而已。什么是“平声字”?就是可以拉长音读而音色不变的字。如“东、风、吹、来”。什么是“仄声字”,也就是无法拉长音读。如“大、地、母、爱”。任何仄声字,一旦拉长音读,就势必被那拉长的尾音变成“平声”了。</p><p class="ql-block">这样的长长短短之交替,就是所谓的“平仄谱”。如“平平仄仄平平仄”。既可称平仄,也可称长短、也可称明暗、也可称虚实。格律若看成“实实虚虚实实虚”。那么,“平”为实,明而平坦,畅而扬达。“仄”为虚,顿挫变化,拗音不平也。</p><p class="ql-block">所谓格律,也就是一种语感的节拍而已。这里顺便说一下格律之“平仄谱”的本源。格律诗的节奏,为什么要平平仄仄这样的二字为一节拍,而不是平仄平仄地单字交错,或者是平平平仄仄仄这样三字为拍的交替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汉语行文习惯,主要是以二字为基础单位来表达的。</p><p class="ql-block">二字节拍,如“李白 乘舟 将欲 行”“万水 千山 总是 情”“风花 雪月,爱恨 情仇”。所以,所谓格律其实就是我们的口语习惯之提纯,不神秘。也非枷锁。明明暗暗,虚虚实实,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之韵律必须是稳定的,正如我们乐曲中不变的节拍。格律诗的奇妙之处就是,格律的稳定排列,才是诗意腾飞回旋的根基。大地沉稳,才有我们万物繁荣。诗律工稳,方可让诗意恣情荡漾。也正如,游戏有规则,才玩的下去。否则谁跟你玩!工稳的诗律为“实”,灵动的诗情是“虚”,虚实可幻,一妙至观。</p><p class="ql-block">律句形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总共有四种句型),我们应该明白,这不是一种“标准化格式”。因为这律句之中的“平仄”,其实是可以有变化的。这种变化原因,依然是舍得诗派所提出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变与不变两重性”。也就是,在变化的世界上,总有一种东西叫“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知格律的“变化特性”,就会明白,格律不是枷锁,格律不是规矩,而是一种“规律”。也就是我们素称的“艺术规律”。格律的永恒特性,表现在“二四六分明”,格律七言中(五言亦同此理),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是要保持相对固定的,不能轻易变动。也是因为它们的不变,所以,才奠定了“一三五不论”的变化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平平”是一个节拍,那么,节点一定是最后一字。正如舞步的最后一拍落脚点。如果“仄仄”也是一舞步,那么鼓点也一定敲在后一个“仄”上。那么,平平仄仄平平仄,它们的节拍节点,当然就是第二、第四、第六字这里了。比如“万水 千山 只等 闲”里的“水”“山”“等”。这就是著名的格律江湖传言“二四六分明”。</p><p class="ql-block">二四六分明,就是一种“实”。它们奠定了格律的音乐节拍,保证了舞步的不踩脚。而“一三五(字)不论”当然就是让节拍的前一字松绑。如果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允许变化,它当然就是一副枷锁。然而,我们的国诗,所以为诗,乃生命之精灵,怎么会这样傻乎乎地自缚手脚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一三五不论”以虚,“二四六分明”以实。虚实相幻,虚实掩映,虚实比衬,无端就使得我们的“格律”灵气顿生,生机焕发,发端于心,心有神兮。也因为这所谓的“一三五不论”,才导致诗人之间的大争吵,这“孤平”如何如何,这“三平尾”如何如何。所以,才有了所谓的“王力说”,或者“启功说”,乃至“舍得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不论是“王力说”(想当然),还是“启功说”(源于清人诗说),他们都只是提出一个结论(知其然),并没有进行论证(知其所以然)。不讲理由,当然没有说服力。也当然会引起诗人间的争吵。而舍得之间却可以讲明白理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孤平、拗救、三仄尾、三平尾、乱律、特拗这些所谓的“诗学难点”,在舍得看来都可以说的明明白白。随后【舍得之间诗院】,会对此做出《专题讲座》。为百年来的“孤平”之争画上句号。正本清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格律”说的较多,是因为,“格律”乃中华诗词之巅峰标志。它也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之巅峰标志。因为,如果没有“格律”支撑,《全唐诗》就坍塌一大半。如果让格律概念消失,所谓的“宋词”就会全部消失,连渣都不会剩下。因为宋词“诗余”之称,指的就是近体之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所以!以世界文学历史而看,中华文学之标志,就是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的底蕴就是诗词格律。格律的本质就是平仄之排列。平仄四声的本源,就是沉淀千年而成熟的汉语声类。所以,我们可以清晰的可逆推论,传统的平仄四声,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本。不可动摇,不可篡改。</p><p class="ql-block">二,虚实之对仗</p><p class="ql-block">对仗,于文学而言,非常重要。于诗歌而言,非常非常重要。于格律诗词而言,则属于必备常识。舍得在2011年首先提出“虚实论”,第一步就针对了对仗问题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虚实观用于对仗,也是一种“必须的”。对仗是诗人的基础能力,对仗如果不熟,诗学寸步难行。若写对仗句而不懂虚实,大概率会步步有坑。</p><p class="ql-block">所谓“对仗”,其实就是由两句构成的一个小系统。词语相对之间,宽以对偶,严以对仗。它可以独立成篇,如我们看到的楹联。它也可以融入韵文(赋、骈、散等等),乃至一般行文。它更是作为传统诗歌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舍得之间有数篇“对仗讲义”,初学者可参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要反复强调的是,对仗中的两句。一定要区分出【虚实】。而且,我们一直强调的对仗“铁律”是:上实下虚。也就是,对仗中的两句,前一句要相对写“实”,后一句要相对写“虚”。说它是“铁律”有些夸张,但是我们有理由:</p><p class="ql-block">其一,几乎所有历史上的律诗佳作中,其对仗句的表现,皆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前句“实”而后句“虚”。可以任意查询史上优秀律诗,甚至经典名联。这首先是一种“现象总结”</p><p class="ql-block">其二,因为对仗中的两句,不仅需要配合律诗全篇结构,更是在其内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既是“系统”就必然符合先实见而入情志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其三,先景而后情,先物而后人,先客观而后主观。先自然而后灵性。“触景生情”为共识性的认知。对仗之平稳特点,也要求循序渐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了半天虚实,但什么才是虚实呢?</p><p class="ql-block">舍得认为,虚实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论是“虚”或者“实”它们都无法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有虚,才有实。没有实,也不存在虚。那么,二者就只存在一个“比较”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眼前的桃花是实,十里外桃林是虚。而,与千里外的家山相比,这桃林又是实,而千里之外则是虚了。在对仗中写出虚实关系,其实,只要把这种“比较”写出来,就足够。除了这种“远近”关系,还如,动静关系、主客关系、方圆关系、情物关系、浓淡关系、维度关系、时间关系等等,都是虚实概念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仗中虚实关系的运用,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可以避免“合掌”。毕竟“合掌”是一个最常见的诗病。不仅初学者容易合掌,甚至很多写作高手也容易出现这个问题。而只需注意一下上下句的虚实关系,“合掌”之病就一定不会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虚实以诗篇</p><p class="ql-block">除了“格律”以及“对仗”方面我们举例说明,虚实的影响,在诗词写作中的所有环节都可以覆盖。比如诗句的锻造、诗联的呼应、布局的构思,以及整体诗意的起伏跌宕,都需要有虚实来表现。因为,虚实,是一个根本性的美学和艺术观念。它可以衍生出来种种对审美和艺术本质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如我前时期做“诗评讲座”时强调的,诗词乃顶级艺术之光。所以,诗词美学必然是所有审美中最极致的体现。那么,那种中华审美中最传统的“平衡审美”也必然达到一种极致。平衡,动态平衡,或者叫“虚实平衡”是美学品味中的核心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平衡感”首先体现在平仄分配上,不仅仅近体诗平仄字比例的均衡,更是一种声调起伏的平衡。比如所谓的“拗救”,它“救”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对平仄失衡的一种补偿。这种补偿,不是平仄字数之数量上的补偿。而是一种“音势”补偿。比如杜牧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p><p class="ql-block">“四百八十寺”这是连续五仄字收尾,后面的句,不可能用“五平尾”来对应它。那怎么接住它?七言律句的节点,其实是在第五字上。对句的第五字采用一个平声字“烟”,就足够接得住前面这一大片“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四百八十寺”是不是很实在的数字与建筑?气象属“实”。而对句与之对应的,一“烟”以蔽之。“烟”,缥缈无形,随风漫延,可谓是足够“虚”了。也因此,一烟以救前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定记住,七言律诗中第五字的奇妙性。它不仅是本句的句意转折处,也是句中平仄音色的拐点处,它还是“拗救”中的奇妙平衡点。任它前面仄一片,自有老五全力担。所以我们在诗词写作中,一定要重视七言第五字。对了,这里的“炼字”也往往能提炼出“诗眼”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虚实概念,落实在诗句中。则要求“一句之内有虚实”,句有虚实则句活。进而,“一联之内有虚实”,这个在说对仗时候讲了。不仅仅对仗句,其他每联都需要虚实呼应。如果某一联整体偏虚或偏实,那么,后面的联则补充之。前后虚实的呼应,就是为了达到这种“平衡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物描写,需有“虚实”。远山呼近水,古月照今朝。风霜侵美黛,隔窗望西关。如那“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情感描写,需有“虚实”。情语藏于景语中,满园滴翠一株红。沉鱼落雁不言美,恩怨深深眉眼风。</p><p class="ql-block">关于诗词写作,舍得诗派追求的美学规律,是【实话虚写,虚话实写】。这是一个经验总结,以及写作的审美理念。具体如何理解这种写法,需有有大量的举例来说明,以及写作训练。吾曾以“八字方针”而名之。也以【诗学宝典】而待之。首先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这八个字,舍得之间诗院,也愿意倾力帮助每一位诗院爱诗人。</p><p class="ql-block">今天就讲这些。谢谢每一位诗院诗人。谢谢大家的陪伴。</p> <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诗院,展开大型诗学公益讲座。只为抛砖引玉,呼唤天下爱诗人。以诗心换诗心,以国诗兴时代。我们诚征同道者,我们邀酒爱诗人。如果与我们同心于诗道,请与我们携手同声,让天下所有爱诗的平台同步转播。百群同步,万众言诗。让我们发出同一种声音:我们爱诗,我们爱中国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诗派 系列诗学理论之二</p><p class="ql-block">课题:诗词美学维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序:</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说起诗词的时候,浑然未觉,它就是汉字演绎而已。诗词意美,浑然忘形。字以成句,句以成诗。而当我们审视汉字的时候,又很容易忽略到,汉字,就是整个世界。我们用文字描述世界,是文学。我们用文字穿越世界,是诗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很奇妙,奇妙到我们只能使用诗的语言来形容它。这个世界很神秘,如果没有诗,我们只能去盲人摸象。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舍得说,大美无诗,大爱无情。美学本质,本该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思维的诗化</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都喜欢李白,那是因为李白的诗带有“仙气”。超脱自然的神性,串起一个个汉字的音符。悠忽而飘然,拂袖天水间。试看诗仙如此歌之:“飘摇江风起,萧飒海树秋。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且不说那“千里江陵一日还”之瞬移,也不说那“白发三千丈”之神飘。仅仅这诗中天地间的轻松一纵横,山海一穿越。就是神的视角,神的闪现。谁敢说不带仙气?这种语言的超自然驾驭,就是我们仰望许久的“诗性”。盈盈之“君抱碧海珠,我怀蓝田玉”。冉冉如“此别未远别,秋期到仙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想对“诗性”有认知,必然要明白其“维度特性”。探知维度概念,掌握维度属性,只有如此,才能阐释出,为什么诗词会带有神性,为什么那种“超脱”会出乎意料?我们又如何驾驭神性?平庸乏味不为诗。奇妙只在灵魂处。神之所往,一定是超维度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度。是数学概念,也是物理术语,也是哲学术语,其实,它更是一个美学术语。所谓“维度差”就是跨越式的等级差。由点及面的扩展、由面成体的繁衍、再由体而入时的虚化。一级之差,可谓云泥之别,可谓是仙凡之隔。或许,有诗与无诗的区别,就是这样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那忙忙碌碌的蚂蚁世界,喧嚣繁荣。可是,如果它们仰头张望,就可能发现,那“九天之上”有双神灵的眼睛在凝视它们。这双眼睛,当然就是我们俯身在观看蚂蚁。我们正在,以三维的人间视角,俯视这平面二维的蚂蚁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度之间的碾压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智力和实力,更是那种出乎想象的超然。如果蚂蚁世界有一位天才的蚂蚁诗者,写出了那神眸的凝视。它一定被称为“诗仙”,蚁界奇才也。它会大喝一声“天生我才必有用”!惊爆万众蝼蚁的眼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此类推,我们的惊才绝艳,也只是我们这个维度世界中的惊艳罢了。在更高的维度世界看来,不值一顾。维度差异是一种先天的封印。这种封印的厉害,几乎让我们绝望。我们人类的所有蒙昧,都是来自上天的遮蔽。若不认命,必须去突破壁障。而若想突破壁障,诗道,也只有诗道,方是修行一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古人要说“诗言志”?志者心智也、情感也、灵魂也。我们要想突破天意封印,唯有修炼修真而向往神明。神明在哪里?当然在我们的灵魂中。所以,修道就是修心,修心就是炼魂。满眼红尘非我意,一点清明在灵台。“学诗浑似学参禅”,亦同此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诗思的维度,【一定是超脱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维度属性】。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诗思,一定是高于我们现实中的时空限制。换句话说,就是只有“神性思维”才是诗性所在。神者,超脱现实也,无视时空也。所有文学体裁中,唯有诗,可出神也。余则不及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境界之超脱</p><p class="ql-block">境界,是诗人必然所遇之物。很多人喜欢谈境界,尤其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把一个“境界”之说,演绎的登峰造极,五颜六色的。其实,境界,本没有那么复杂。以“维度说”而论,破维,就是境界。破维未必升维,但一定是颠倒了时空。但凡有逆流,必定有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说的维度,就是指不同层次的世界。如我们前面比喻的蚂蚁世界。在本世界中折腾,不论如何都谈不上“境界”二字。东西南北而已。但是,一旦触碰到更高端的维度(世界),那怕是一个念头,一个想入非非的念头,那么,境界就在其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安分守己时,与境界有天人之隔。而当我们跳出窠臼,那怕是稍微逆转一下时空,那么,触目所及,全是境界。换言之。境界者,不安分也。所以,所谓文章可以本分如斯,按部就班。而若论起诗情,非逆转而不成境,非升维而不破界。所逆者,时序也。所颠者,时空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境一透析,便会生出许多诗语的碎片。每一片都是构成境界的意象碎片。诗语连诗境,平庸不入门。莫道瑶池远,三千风雅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诗家语,第一要求就是凝练。啰嗦絮叨如凡胎,沉重如山如何仙。诗道乃仙道,尘俗不可染。干净凝练,诗语才有灵动的条件。举重若轻,意境方可情景出神。所以诗语的要求,永远是,凝练,更凝练,最凝练。如若修得凝练力,诗坛自得非凡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有如“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有如“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还有如“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凝缩的精华,闪耀的魂灵。此等诗句,已然非凡间所品,谐鸣于天籁之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诗者心,诗人抱朴也。返璞归真路,追寻一真言。诗人所追求,第一要素永远是一个“美”字。任何事物,包括人物,只要与美产生了关联,那么,必然具有了“生命的色彩”。有了爱美之心,便有了生存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美之人,怎么可能不爱惜生命呢?所以,所有真诗者,绝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诗言志,志即我,“我”才是诗人之最珍。诗人的世界那么大,四维时空都锁不住,又怎么会自寻不测呢。那些轻易让自己崩溃的人,决不是真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年我在洛阳的星期六文化公益论坛,经常做诗学讲座。那时,我在论坛讲座时候推出了一个《圆锥理论》。现在依然可以当做“舍得诗派”的基础理论之一。以一个倒立圆锥体来示意,人生的运气,其实是随着心态而变化的。心有美感,心理就积极,人生就一定活的有质量。而若心态颓废而负面,运势皆无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倒立圆锥理论</p><p class="ql-block">左图。圆锥体的圆截面,是代表现状,包括环境、机遇、运气、能力(思想力、行动力)、视</p><p class="ql-block">野、智商、情商等等。这个截面,我们就称为人</p><p class="ql-block">生格局。中轴竖立的线,代表心态。沿着中轴线向上是积极心态,一切正面的心态。向下是消极心态,负面情绪。</p><p class="ql-block">随着心态在中轴线上下方向的移动,圆截面就会</p><p class="ql-block">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向下移动至底端处,则是人生之绝路。向上移</p><p class="ql-block">动则是无限的,到一定程度,并且产生外向曲面弯曲,乃至包围住圆</p><p class="ql-block">锥体本身。也就是说,心态决定格局大小,心态决定人生命运!我们</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符合这个规律。毫无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竖立轴线的走向图,无疑就是一种“境界示意图”。心态积极乐观,那么,每向上一步,境界都不一样,运势都会随之增加。所谓运势,其实就是好机会,好空间,好未来。看这走势图的下端,这绝处,别说写诗的境界了,所有一切皆归零。所以,诗人的境界在于境阔,诗意的终点在于美学。而人类的归途,在于学诗。</p> <p class="ql-block">这竖立轴线的走向图,无疑就是一种“境界示意图”。心态积极乐观,那么,每向上一步,境界都不一样,运势都会随之增加。所谓运势,其实就是好机会,好空间,好未来。看这走势图的下端,这绝处,别说写诗的境界了,所有一切皆归零。所以,诗人的境界在于境阔,诗意的终点在于美学。而人类的归途,在于学诗。</p><p class="ql-block">这竖立轴线的走向图,无疑就是一种“境界示意图”。心态积极乐观,那么,每向上一步,境界都不一样,运势都会随之增加。所谓运势,其实就是好机会,好空间,好未来。看这走势图的下端,这绝处,别说写诗的境界了,所有一切皆归零。所以,诗人的境界在于境阔,诗意的终点在于美学。而人类的归途,在于学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可能性原理。</p><p class="ql-block">下面推出二条神性定理。不是缘于诗意的浪漫,而是源于诗性的启迪。舍得始终认为,中国诗学是直通高端维度的不二圣路。从四维时空出发,穿越那五维空间,六维空间,乃至更高维度。不仅因为汉文字的多维属性,更是因为,所有超出想象力的诗意,都是有迹可循的。即使如流星一般闪过,也可让幻影留一缕风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性原理1】可能性永远大于不可能。可能性是绝对的,不可能是相对的。只要你想到的,就一定存在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性原理2】有可能性,就必然存在可行性。有可行性,就必然存在可操作性。有可操作性,就必然可以点石成金,可以撒豆成兵。可瞬移亿万,可逆转乾坤。可摘花飞叶去,可一气化三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可能性”到“可操作性”,是一个成神之路。因为它真正实现了“一切皆有可能”。可行性的探索基础是因果律。可操作性制定的基础是逻辑链。讲因果律的是诗者,讲逻辑链的是学者。能讲出“蝴蝶效应”的人是智者。去解析“蝴蝶效应”的人是疯子。而完美驾驭“蝴蝶效应”的人,一定是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强调可能性,而且深化可行性。其实就是为了解开我们的“自我封印”。生而为人,这一辈子,又何处不艰难呢?古人说的好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追求卓越,很可能就落入平凡。而你甘于平凡,则注定陷入艰难。古人说“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何取何从,必然考量出一个人的生存质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久以来,大家一直有一个误解:诗人多穷苦,卖画不卖诗。历数史上诗家,哪一个是平头百姓呢?但凡列宗者,向无草民辈。因为“诗言志”,所以,诗人言苦,多是自感其苦,情绪渲染而已。写诗未必写实,只是诗人自家所感之言。诗史留名必登科,岂是泛泛蓬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是说起杜甫,很多人竟然以为他终日受穷,艰难困苦。杜甫,杜拾遗,杜工部。不仅家世显赫,而且,他自己也是为官之家。其所交游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皆是富贵之人。伴李白历游天下,携诸豪泛舟诗宴。岂是我们口中的可怜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甫以及所有青史留名诗人,具有社稷情怀,具有黎民关爱,具有广庇天下寒士之心。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穷苦人。而是,诗心已脱俗,视野升维而亲天下,达到一种大善之境。只爱自己者,那不叫“善”。善者,顾及他人也。大善者,所念天下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如李白等等真诗人,几乎全都喜欢入仕,他们没有任何私念。他们追求的并不是升官发财,而是拯救天下苍生之愿。诗之神性即升维,升维视角必广阔。超脱小凡胎,修行做诗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诗心所及,传世文章。只要我想,就有可能。只要可能,必然可行。只要可行,干它就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情感之维度</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舍得坚持认为“无情之人莫言诗”。因为所谓的诗词,其实就是情感之炼纯。我们寻常所言,诗味也好,诗意也好,诗脉也好,如果离开“情”的要素,都是浮云。对,浮云也不算。因为浮云还可寄相思呢。</p><p class="ql-block">情感又是什么?吾非鱼不知鱼之乐。但我知道人类的喜怒哀乐是什么。不论悲欢离合,不论恩怨情仇,所有的情感情味情绪,其实都是内心世界的云海翻腾。体悟内心需要内视,内视所及,那便是另一个维度空间,那是另一个大千世界。现实世界与内世界不一致,就是所谓的“心口不一”。诗人的世界,其实就是这个“内乾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情感”都是思的产物。所有所“思”,都是内心世界的风起云涌。所谓“内世界”不是一个封闭空间,而是因为现实世界的大道所遗,产生的“人遁其一”。就是那个“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也就是,生而为人是一种幸运,只要是人,就是有了那么一种可能,可能去超脱这个凡俗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唐诗人李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天若有情天亦老”脍炙人口,因为很多人借用过它。天会有情吗?当然会!因为情就是天。情没了,天也就塌了。所以人们经常会说“我的天啊!”天会老吗?当然也会,天就是我,我就是天。我若老了,天也当然老。</p><p class="ql-block">所以,写诗其实是一个很孤独的事情。诗人之孤独,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孤独。那是沉浸,那是出神,那是一种意识升维的过程。所有的诗作,都是世界升华的产物。人类所有的“情感”都是高维世界的一种涟漪。它只出现在“回味”的过程中,只出现在“孤独”的状态里。神思以往,魂兮归来。</p><p class="ql-block">“情感”乃诗歌之灵魂。无情无以言诗。那么,捕捉情感的味道,就特别重要了。事实上,情感是不需要制造的。而只需要凝聚,需要提纯,需要施加以审美的色彩。在诗里,情感如何具体地表现出来呢?</p><p class="ql-block">(1)情感表达,首先忌讳直白。轻易说出来的情感之语,其实都没有什么份量。至少不是诗人诗语。正如那天天高喊“热爱”的,一定是别有用心者。真正的热爱之情,哪里需要你天天高喊啊!披肝沥胆全力赴,倾注生命而不惜。</p><p class="ql-block">江湖上的“老干体”所以令人生厌,不是因为他语法笨拙,不是因为他不谙声律,而是因为它的假大空。把那“公众情感”喊的太高大,太直白,太不真实。毫无真切而做作,一副假面不为人。情感之直白,情感之堆砌,就是抹杀情感。所以,情味滥觞者,必是无情人。</p><p class="ql-block">(2)情感表达,再忌“很客观,很理性”。理性客观,是一个很真实的状态。条理清楚,诸般分明,无疑会表现出“冷静”之态。人若太冷静了,太理性了,哪里会有什么“情感”可言?生硬地板着面孔给谁看呢?</p><p class="ql-block">所以,所谓的“理性”,只适合生存在当下,而无法触及那神思境界。只生存在“天衍四九”的框架中,无法“人遁其一”,无法生灵,与诗无缘。也因此,一些人的诗里,文法很规整,物象很整齐,貌似很有文化,却全然没有“诗味”。原因就是,文辞刻意堆,全然不走心。以情催诗,那才是真诗意。</p><p class="ql-block">(3)情感表达,要藏而不脱。既不能直白而粗俗,也不能故作“正经”地一脸严肃。这种分寸的拿捏,才是诗人的真功夫。而要达到这种运用自如的程度,首先就得明白“情感”的属性(维度属性、心神属性、应激属性)。</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要明白,但凡沉甸甸的东西,都无法轻易取舍的。需要耐心,需要时间,需要心力,需要磨练。那么,情感,其实属于一种“世界之力”。它需要所有的环境为它铺垫,需要所有的意象为它服务,它才可以,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语还羞半层纱。这种份量感,沉重感,是情感表达的关键。</p><p class="ql-block">所以,李白的《春思》是这样写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如此铺垫之后,才写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还不算完,我们的诗仙接着写到“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清代吴昌祺评:以风来之反衬夫之不来,与“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同意。</p><p class="ql-block">五,谁知我心</p><p class="ql-block">所谓诗学的维度,其实就是审美的具现化。天地苍茫成一念,浮华过眼与谁诗。丝丝缕缕抛世界,谓我何求何必知。</p><p class="ql-block">就文学意义而言,诗词的讲究是最多的。立意、命题、量体、平仄、押韵、谋篇、修辞、造句、对仗、引典、炼字、炼句、炼意等等等等。看这么多名目,好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因为其中每一个小科目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很大的文学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使文学专业的“博士后”看了,也会目瞪口呆。因为,这哪里是学问呢?这是不可逾越的境界之山。最要命的,只是积累知识还没用。因为,真正的诗学,其实是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的初始以及未来。诗学情味也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我”。谁知我心,谓我何求!诗学的一点一滴,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舍得诗院的努力,才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陪伴我本次讲座的数以万计的朋友。</p><p class="ql-block">感谢所有为这次讲座做同步转播的诗友们。</p><p class="ql-block">感谢所有转播舍得讲座的数以百计的微信群。</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人在转播,我希望看到你们的身影。让我们拉起手,共同为国诗繁荣而努力。</p><p class="ql-block">今天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再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