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道德经越读越高深莫测,越读越回味无穷,老子的思想真是博大精深,其思想上的深度、高度与广度,令人高山仰止,且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 “不尚贤,使民不争”,是触动我灵魂深处的警句之一。</p><p class="ql-block"> 关于"不尚贤",儒家主张"尚贤",而老子反对"尚贤"。为什么呢?韩非子对此有解释,大意是说,一旦君主重用贤才,真正的贤才因清廉高洁,不肯阿谀奉承,未必就能出仕。而那些不贤的人为了名利,就投君主所好,把自己装扮成贤人的模样,一旦大权在握,这些人就会露出本来面目,为所欲为,祸害国家和百姓。 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如唐朝喜欢重用隐士,有一些一心当官的文人就把自己打扮成不问世事的隐士,以便引起朝廷的关注。这世上聪明人很少,有智慧的人少之又少,但机贼的人很多。往往强调什么就有机贼的人配合表演什么,最后寒的都是努力、忠诚、善良、自律、勇于付出的人的心!</p><p class="ql-block"> 当然,老子提出不尚贤,并非指不推崇贤德之意,而是指君主要喜怒不形于色,藏匿自己的真知灼见,不轻易夸人提人用人,时机不成熟时也不要轻易提出自己的主张,否则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你的主张做文章。君主应长时间暗暗观察细细品味臣子的性情、品质、才能与格局,在对方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去辨识真伪,去假存真,找到真正德才兼备之人加以用之。</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小人总是不遗余力在君主耳边诋毁、打压贤才,那是历朝历代小人们处心积虑的阴谋。试想,一旦让君主见到真贤才,那小人们且不是全暴露了,甚至一旦让君主明白了贤才的标准,养成了认知习惯,那小人们岂不是永远别想再靠近君主了?</p><p class="ql-block"> 哎!君主也有不得已的可怜之处,一代代被小人们算计着窥探着,虽贵为君主,其实一生又何尝不是孤家寡人!明君尚且忠奸难辨,庸君可能一生未见过真贤才,比如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明嘉靖皇帝等。</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写《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自古小人皆奸伪诡诈,极善巧言令色演绎模仿!</p><p class="ql-block"> 呜呼!尽管如此!还是有贤能认出真正的明君之后,以其智慧、勇气以及牺牲精神,杀出一条血路,走到君主身边,辅佐君主成就一番伟业,否则,中国岂不早灭亡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从小我敬仰贤臣、明君,因为他们的相得益彰,才推动中国五千年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