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江山(甘肃篇)下篇

周国新

<p class="ql-block">甘肃金昌金川国家矿山公园,最高海拔1668米,位于龙首山脉北坡。矿山公园将废渣山和荒山秃岭改造成具有大西此戈壁工业新城的山体式矿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金昌因“镍”而闻名,镍产量居亚洲第一位,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我国的9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龙首山脉北坡的国内最大的坑式采场,便是金川露天矿老坑,它是镍都创业者淘出第一桶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金川露天镍矿坑,在地球上留下了一个长1300米、宽700米、深310余米的椭圆形人造天坑,成为人类留在地球上的一大人文景观,堪称中国最深的人造天坑。它的深凹型规模在我国有色金属镍铜类露天矿山中,矿坑深度居国内同类矿山之首。</p> <p class="ql-block">该矿坑在26年中实现了采剥矿岩总量7033万立方米,出矿量2903万吨的非凡成绩,内含镍金属量14.6万吨、铜金属量8.9万吨和大量稀有金属,彻底改变了中国“贫镍国”的地位,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有色金属。</p> <p class="ql-block">KQ-200A露天潜孔钻机由江西矿山机械厂制造,1990年在露天矿投入使用,后调往巴基斯坦山达克露天铜矿作业,1992年9月后在三矿区石英石矿作业,2006年12月退役。16年累计穿孔28.8 4万米,穿爆矿岩量1442万吨。</p> <p class="ql-block">SH380A型32吨自卸汽车,是由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设计制造的国产较大吨位矿用汽车,为露天矿“07号车组”所使用。该车组以大庆为榜样,爭时间抢速度,月月超额完成单机运输任务,受到冶金部表彰,成为金川开发矿业的一面旗帜。</p> <p class="ql-block">WD-4 型挖掘机(电铲)总重量180吨,斗容4立方米。1965年由太原重型机械机械厂制造即交付金川公司露天矿使用,担负矿石采挖与铲装任务。1991年年露天矿闭坑后,划归龙首矿使用。2009年9月报废停用,挖掘总量5千万吨以上。</p> <p class="ql-block">西客13型5535蒸汽机车,是金川公司铁路专用线使用的第一代牵引动力机车,1960年由波兰Chrzanow工厂制造,也是金川公司最早使用进口机车之一。1961年6月白家嘴至河西堡铁路专用线建成后首次投入使用,1978年退役。</p> <p class="ql-block">“金川矿区废弃物生态修复工程”围绕露天矿老坑,对龙首山、公司7号家属区等地进行了绿化,形成了一道矿区与居民区的绿色屏障,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自然景致,现已形成近千亩的推山造地。如今这里垂柳摇曳,美丽如画,登山台阶两侧植物碧绿茂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川集团公司由于几十年的矿业开采、生产加工及相关矿业活动研究,在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同时,留下了丰富的矿业遗迹及人文遗迹,成为中国人类历史上一大奇迹。如露天矿老坑、龙首山西部斜坡道等,都会让游客们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在金川,露天开采成为历史,地下的开采仍在继续,智慧化变为新时期金川矿山开采的关键词,在龙苜矿“5G十有轨运输电机车无人驾驶”智能车间,只看到有三名工作人员正在屏幕前,检视矿车放矿、拉运、板道和卸矿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金昌市博物馆是一个以金昌市地方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体式样采用仿宋以及皖南建筑风格,主要有大门、广场、拱桥、院落和回廊等,从内到外无不体现着金昌市文化与历史的深厚背景。</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基本陈列2个(《金昌古代文明展》、《金昌民族文化展》),临时展厅7个。馆藏历史文物1600余件(套),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98件(套)。以东周时期镶绿松石凤首金耳环、龙纹铜镜,东汉青铜马等为代表,特别是沙井文物在国内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早在新石器时金昌先民就在东大河、金川河流域繁衍生息,开创了辉煌灿烂的远古文明。历经长达5000多年的文明史以及2000多年的建县历史,为金昌大地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泱泱华夏甘肃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该展览分为“文明之光“、“东西之融”、“窟塔之影”、“边塞之韵”四个单元,年代跨度从新世纪时代、两汉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西夏到明清时期,陈展文物286件。内容以文物展示空间、装饰艺术场景、复原和模型为主,体现金昌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青铜马,汉代文物。高39厘米、长28厘米、宽10厘米。通体泛绿锈,四蹄站立,昂首嘶鸣,缺尾。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与武威铜奔马风格相似,汉代青铜精品。</p> <p class="ql-block">羽人砖为魏晋文物。长37.7厘米、宽18.8厘米、厚4.2厘米,长方形白粉涂底,墨线勾勒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菩萨,明代文物。高33.4厘米,底宽24厘米,铜铸。结半跏坐。仪态端庄,造型丰美,比例匀称。脸部丰满圆润,双耳垂肩,璎珞、项饰清𥇦,衣褶线条转折生动,曲线优美,底座残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展厅整体设计按“春花秋实”篇章和“人生五礼”(生冠婚寿丧)篇章为主线,串联了一条古街。两个篇章围绕金昌地区的二十四节气习俗及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通过图文等形式,营造了一幅“金昌地区的民俗文化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降临。诞生礼俗是中国传统的礼俗之一,是人生的开端礼,是一个生命获得社会地位的存在礼仪。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主要由三朝礼、满月礼、百日礼、周岁礼组成。</p> <p class="ql-block">旧时,金昌地区城乡把婚礼过程均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明清时期有沿用宋代“朱礼”婚俗,有订“娃娃亲”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在民族文化展中,拜寿习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昌地区,拜寿习俗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过生日时,家人和亲戚聚集一堂,共同为老人庆祝,仪式包括献寿桃等环节。</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西北的辽阔土地上,有一片被紫色花朵覆盖的海洋—-金昌紫荆花海。每当夏季来临,这里被化作一片灿烂的紫色梦境,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金昌这个位于甘肃省的小城,每到夏季紫荆花海的美景,使这里变得与众不同。紫荆花的学名叫薰衣草,是一种耐旱耐寒的植物,非常适合在金昌这样的干燥气候中成长。</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种植薰衣草、马鞭草、波斯菊等各类香草花卉40余种。在城市周边打造了田园花海、紫金飘香的美丽景观,是赏花休闲、观光摄影、生态体验的绝佳胜地。在这片紫色的花海中,人们漫步其中,感受着花香扑鼻,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p> <p class="ql-block">走进紫荆花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望无际无尽的紫色花田。花儿们似乎在竞相开放,每一朵都盛开的如此自豪,如此灿烂。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撒在这片花海上,花瓣上闪烁着晶莹的光点,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渲染成了紫色的梦幻。</p> <p class="ql-block">在紫荆花海中散步,心中的喧嚣似乎也得到了片刻的宁静。花香袭人,清新而淡雅,让人不仅深呼吸,企图将这份香气永远留在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金昌的天空渐渐染上了一层浅浅的紫色。紫金花海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更加梦幻,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这片花海,这座城市,以及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都使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沿着花海小路前行,每一步都踏在软软的土地上,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小路旁偶尔有蜜蜂和蝴蝶飞舞。它们在花海间忙碌着,为这片花海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在紫荆花海的体验,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洗礼。它不仅仅是一处旅游的目的地,更像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你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与忧愁,只需静静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感受花海带来的每一份温柔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景区内还配备了观光小火车、火车餐厅、婚礼广场和小木屋别墅等特色地标,成为了超级出片的“打卡圣地”。面对这片童话般世界的绝美景致,人们会按捺不住按下快门,留下这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在花海的西部边缘,有一处观花台。站在观花台眺望整个花海,一朵朵紫色的马鞭草汇聚成片,在碧蓝的天空下,形成一片壮观的紫色花的海洋。微风吹过,在无际的花海中荡起一层层浪波,花香在空气中弥漫流淌。</p> <p class="ql-block">紫金苑占地面积570亩,其中花卉种植面积达400亩,是甘肃省“紫金山花城·神秘骊靬”大景区核心景点之一,国家4A伋景区,金昌市重点旅游景点。这里主要种植以以世界香草之王薰衣草和马鞭草为主的香草花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展示威武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常设展览:基本陈列“河西都会天马故乡—-武威历史文物展”及专题展览“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46111件,其中珍贵文物1036件,包括国宝级文物两件,一级文物170件,二级文物274件,三级文物592件。尤以汉唐丝绸之路文物,西夏文物,历代佛教文物和少数民族文物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以五千年的凉州历史为主线,以“河西都会天马故乡”为主题,分为序厅、文明华彩、大汉扬威、五凉古都、盛唐通邑、大夏辅郡、蒙元故路、明清凉州等七个单元,集中展出武威出土的以齐家文化玉器、汉代木雕等为代表的各式器物750余件。</p> <p class="ql-block">武威这片古老神奇的热土,是由亿万年的天地造化而成。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马家窑文化先民们披荆斩棘,开启了走向文明的征程;距今四千年左右,武威进入青铜时代,发现了大量的齐家文化、沙井文化遗存,文明之光照耀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汉初年,北方匈奴经常侵犯边境。汉武帝时国力增强,派张骞出使西域意联合西域共同抗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出陇西,打败了匈奴。为开发经营河西走廊,汉王朝将武威设为河西四郡之一,意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p> <p class="ql-block">五凉文化的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五凉统治者对一些硕学大儒,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能够“礼而用之”,使其或居庙堂、参政议事,或受以职、从教习文。贤能礼遇的传统延续不绝,是五凉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81年隋朝建立,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先后消除了突厥、吐谷浑等民族对河西的侵扰,维护了凉州一代的安定。由于凉州战略地位重要,唐在此驻重兵,设河西节度使,巩固边防发展生产。盛唐时,凉州的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平,成为长安以西最大的都会。</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武威作为控制河西走廊的通道,其战略地位尤为显著。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凉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修筑边墙,兴修水利,崇文重教。使这一时期武威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奠定了当代武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绘漆木鸠,汉代漆木器。长16厘米,宽6厘米,高11厘米。双目平视,口中含物,两翼收拢于背部,尾呈平行片状,两足曲伸。通体墨彩绘制鱼鳞状羽毛。据载,鸠杖为汉代七十岁以上老人所持有,是研究汉代养老制度的实物资料,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青铜鍑,其外形似一个放大高脚杯,圈足弧脧,肩部有3只虎耳。该铜鍑是战国末至西汉初游牧于威武一代的匈奴王宫贵族御用之物,可能是熬煮牛羊的炊具。这件铜鍑是甘肃境内发现的器型最大的早期青铜器,反映了匈奴高超的铸铜技术,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王杖十简,简长23.3厘米,宽约1厘米,简文记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幼伯受王仗事,录有西汉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和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诏令。上述诏令涉及对高年鳏寡残疾人的优抚,是研究汉代养老制度重要资料,引起史学界轰动。</p> <p class="ql-block">维摩诘所说经,泥活字印本,共存一册54面,保存下卷中四品内容。经文卷首完整,经题后有落款,内容为西夏仁宗皇帝的尊号。该版本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整的泥活字印刷实物,对确定我国在宋代就有活字印刷技术,起到关键作用,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代蟾形青铜砚滴,呈蟾蜍形状,腹空,作向前爬行状。口部和背部各有一个圆孔,应由背孔注水。口孔向砚内滴水,供研墨之用。该器的制作构思精巧,形象逼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代大黑天,实心青铜浇注。立姿,三目,五短身材,体格健硕,面目恐怖;手持金刚钺刀和骷髅碗,身饰八蛇及人头骨链,造型夸张,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蒙古人奉为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晋彩画灰淘盆,敞口平沿,鼓腹下内收,外壁饰九道弦纹。内壁光滑饰白色陶衣,其上墨绘伏羲、女娲图案。画面上方绘飞廉各一,下方绘太阳、月亮。太阳内绘三足鸟,月亮内会蟾蜍、玉兔。太阳、月亮变为伏羲,女娲的头部,两臂变成双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夏彩绘五女侍木板画,以土红色打底。表面横向彩绘五女侍图,用墨线勾划轮廓,然后填彩,人物形象逼真。前四人梳高发䰇,身穿红、褐、绛紫不同色彩窄袖长袍,双手分别持奁盒、托盘;第五人年纪较小,披发、束腰带。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代木雕袖手彩绘男立俑,通高27厘米,肩宽5厘米,松木质。昂首立姿,双手握举行胸前,丰面深目、唇厚大鼻头,双耳依木质纹理雕出紧贴头部,束腰窄袖长袍。头部留白彩痕,身饰蓝衫,为唐时宦官形象。通体密布朽裂纹,描彩部分脱落,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唐代弘化公主墓志载,弘化公主出生于唐高祖武德五年,秀外惠中,才貌双全。贞观十四年,年仅18岁的弘化公主,带到唐王朝的使命,来到遥远的青海草原,与吐谷浑族首领青海王慕容曷钵成婚,成为了大唐开国以来第一位和亲的公主,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褐彩卧美人瓷枕(清)。卧姿,元宝发䰇,面部丰腴,体态丰满。佩耳环、手鐲,身着肚兜、长裤。发䰇、面貌、长褶线条、纹饰及佩饰均为褐彩。肚兜与长裤上绘蚀团花。身体下为一长条形床,床边沿为弧形,釉色细腻。</p> <p class="ql-block">武威,古城凉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都会,也是佛教文化与华夏文明的融汇之处。天梯山石窟地处武威城南祁连山之脉,是印度佛教、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见记者,在中国石窟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60公里的黄羊河畔,其山势陡峭、形若悬梯,故名天梯山。山巅白雪皑皑、如云如练,“天梯古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碧波荡漾于脚下、薄云缠绕的山间,构成了山水云佛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创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北朝至隋唐陆续都有兴建,西夏至明清仍有创修,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窟区南北长130米,高30-60米。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早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比较特殊,主要表现在其衣着饰物这些人物形象与古印度人及其相似;壁画中的千佛绘制都比较粗率简略,并且千佛画得身体浑圆宽大,头、颈则显得的略小,其面部所反映的神情逸致,多似普通的汉族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第1窟,平面呈方形,上凿覆斗型窟顶,在窟的中部略后方凿方形中心柱,是典型的北凉中心塔柱窟。其右𤩹不仅是此窟内保存壁画层数最多,也是整个天梯山石窟群保存壁画最多的壁画,现存残壁仅12平方米,但从里到外却保存了9层壁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3窟为方形覆斗顶佛殿窟,共剥离出壁画作品3层。窟内存有佛龛三座,各塑一佛二菩萨形象,均为初唐原塑明代重妆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13窟是天梯山石窟群中最大的一个洞窟,是典型的大象窟,窟内现存石胎泥塑的大像7身。窟内正中凿有一尊高28米的倚坐大佛像,大佛两侧分别雕凿有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2窟为典型的方形覆斗顶佛殿窟,共剥离出壁画作品3层。窟内原来应有彩塑9身,现存比较完整的有6身。</p> <p class="ql-block">胁侍菩萨(唐塑明妆618-1644年)天梯山石窟第2窟右壁龛内主佛右侧。菩萨束高䰇,面相浑圆,细眼长眉,高嘴小鼻,颈部蚕丝纹。上𥘵,下着裙,裙边外翻,腰间系带。披帛绕肩臂下垂,右手下垂提握披帛,左手于胸前抓握披帛。菩萨身姿略扭动,曼妙动人。披帛施绿彩,裙红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7窟的主佛右侧菩萨形象,是明代重妆的坐姿菩萨。这一形象位于第7窟后壁前方主佛的右侧,展现了明代雕塑的艺术风格和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菩萨(北凉401-439年)天梯山石窟第4窟。上部不清楚,下部菩萨像。菩萨附圆形光头,圆脸,长发垂肩,戴耳珰,周围莲花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2窟的大日如来壁画佛像,是一尊明代的大日如来佛像,位于窟顶正中第3层。这尊佛像具有较高的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明代时期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永不倒”,千百年守护酒泉、武威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迹长城烽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继续发挥历史符号的重要文化价值,向人们展示长城所凝聚的永远不倒的民族之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榆树泉墩(汉代)位于阳关镇二墩村榆树泉盐碱盆地中的风蚀台地上,利用高1.7米的土台做基座,用黄土夯筑而成,整体保存较好,平面成矩形,剖面成梯形、从上向下有收分。烽火台顶部坍塌成圆形,壁面风蚀雨淋,台体风蚀成柱形。</p> <p class="ql-block">唐敦湖烽燧遗址(西晋-唐代)位于腰站子东乡族镇。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9米,高9米,烽顶部四周用土坯筑有月牙形外沿,并有泥皮抹面,南侧留有登烽脚窝。该烽燧形高大,保存完整,西侧2公里处为哥昌郡城。</p> <p class="ql-block">白墩子1号烽燧遗址(广显驿)(汉代-唐代)位于西湖镇城北白墩子山丘之上。平面层长方形,东西长8.4米,南北宽8.1米,残高6.1米,土坯泥巴垒而成,中间夹有红柳、芦苇。烽南侧连有坞障,平面呈长方形,燧位于东北角,西侧开有一门。</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又名百塔寺,藏语称夏珠巴第寺,位于武威市武南镇白塔村,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1247年,为解决西藏归属问题,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武威白塔寺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并颁布《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西藏从此正式纳入中国版图。</p> <p class="ql-block">萨迦班智达·贡噶坚持赞(1180-125年),简称萨班,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宗教领袖,著名的佛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历史上“凉州会盟”商谈的核心人物。萨班铜像高13.3米,由青铜铸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萨班灵骨复原大塔,居于整个塔林中心,为仿元藏传佛教噶当觉顿式大塔,是整个塔林中最高的一座,通高35.28米。该塔是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依照元代萨班灵古塔塔基而仿建的。在修建过程中,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对这座大塔进行了装藏。</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1251年萨班圆满寂,阔端为他举行盛大悼祭活动,并修建了高约42.7米的藏式喇嘛灵骨塔1座及周围环绕着高地不等的白塔99座,白塔寺因此又被称为百塔寺。</p> <p class="ql-block">西藏宗教领袖萨班凉州会谈后,在白塔寺中驻锡弘法达五年之久,于1251年圆寂,阔端修建白塔以珍藏萨班灵骨舍利。此塔元未遭乒燹被毁,明清时期曾两度重修,后于1927年毁于古浪大地震,现仅残存高5.4米,边长14米的萨班灵骨塔遗址。</p> <p class="ql-block">2000年白塔寺修复工程启动,在萨班灵骨塔塔基四周,分别修建了高约19米的萨迦四组的佛塔,其余小塔围拱四周,形成了一片白塔塔林。这些塔以十字折角形分布,高低错落,在院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使白塔寺显得格外肃目庄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原为方圆不足6米的小池塘,在历史上曾为僧人取水之地。2003年白塔寺一百座佛塔及“凉州会盟”纪念馆开工建设,当日天空突然降雪,随之该池塘水面浮现无数条金黄色小鱼,引人驻足,意为佛缘。由此扩建该池塘,种植荷花,以善养鱼群。</p> <p class="ql-block">凉州会盟纪念馆,展示了770多年前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班与蒙古汗国皇子阔端为和平解决西藏问题举行“凉州会盟”的过程及影响。“凉州会盟”在中国民族关系史和藏、蒙古民族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奠定了西藏归属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凉州会盟纪念馆,通过图片及文字详细介绍了西藏回归中国版图的经历和过程。1427年,蒙古皇子阔端代表蒙古汗庭,西藏地方宗教领袖萨班代表西藏各派势力,双方在凉州(今武威)举行会盟,即“凉州会盟”,解决了西藏归属中央政权的重大问题。</p> <p class="ql-block">1244年,萨班怀着一种伟大的誓愿,毅然接受邀请赴凉州会盟。萨班赴凉州,是西藏所有僧俗极为关心的一件大事。1246年8月,萨班不辞年迈与路途艰险终于达凉州。萨班的到来,是西藏各教派、各地方势力与蒙古王室建立了政治上的直接联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凉州会盟后,萨班并没有回西藏,而是留在凉州继续弘法传教,直到圆寂。这期间,他曾在金塔寺为阔端举行金刚灌顶仪式,并给阔端治好了龙毒病。阔端对萨班十分关切和尊重,奉他为首席长老。</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原为前凉国王张氏的宫殿,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大云寺由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张天锡始建,原名宏藏寺;唐武则天天授元年改名大云寺;西夏称护国寺;北宋景德年间及明代,日本僧人志满曾维修。</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凉州大云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33,453平方米。临街山门为三楹,上是“敕建大云寺”匾额。山门正面为大雄宝殿三楹,馁塑三宝佛金佛像。大雄宝殿之后为菩萨殿三楹。后为塔台,建有八角13层60多米高的大云寺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7年,武威古浪发生8级大地震,凉州大云寺也受到严重破坏,唯存在寺内古钟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武威凉州城内火庙大殿和山西会馆春秋阁及两廊搬迁主大云寺,与古钟互为衬映,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凉州大云寺是武威有史以来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它不仅是历史上河西走廊的名刹古寺,也是古丝绸之路上国内外游客游览朝拜的重要圣他。它作为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威历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重要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钟楼为大云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清代重建,建于砖砌墩台上周围绕廊,重檐山顶,整个建筑挺拔俊秀。钟楼内悬唐钟一口,为国家一级文物。每逢日出时分,霞光万道之时,自西向东仰观钟楼,见巨钟通体被朝霞煨成红色,四周透出道道金色瑞光。此刻登上钟楼击钟,钟声轰然,响彻云霄。</p> <p class="ql-block">古鈡楼上悬有大铜钟。此钟体积较大,声音洪亮,形状古朴精美,是罕见的古代铸造艺术精品。从钟体造型和所饰图案分析,为唐代遗物。钟呈黄色,通高2.4米,下口径1.45米,厚12厘米,重约5吨。</p> <p class="ql-block">海藏寺,因寺院周围林泉茂盛、无量殿藏有经文,又因明宪宗赐名清华禅寺而得名,位于凉州城西北,是西北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p> <p class="ql-block">牌楼为四柱三间庑殿顶,是一座四柱三间三层的木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颇具民族特色。走马板上书有“海藏禅林”4个大字,为清振武将军孙思克题恣意而辉煌。</p> <p class="ql-block">海藏寺,始建于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借“凉州会盟“之机,捐资扩建修缮了海藏寺等凉州四大寺,成为藏传佛教寺院。明、清又扩建翻修,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海藏寺红色宫墙,东,南面为湿地,多处泉水涌处形成了绕寺小湖。每至日出时分,牌楼东侧一缕青烟袅袅而上,盘旋于白杨、垂柳之间,飘飘渺渺,给海藏古刹增添了一种神奇绝妙的气氛,被称作“海藏烟柳”、“日出寒烟”,为凉州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的佛像,大雄是佛得德号,包含万有及慑伏群魔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与1987年重塑三宝佛,正中是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者,其力大无穷,法力无边。释迦牟尼佛东侧的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消灾延寿药师,西侧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是寺内主要建筑之一,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采用歇山顶设计,前后各出五间卷棚歇山抱厦,整个结构宏伟壮观。此外,三圣殿的壁画也是神话故事的展示,为整个建筑增添了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本应塑西方三圣,但塑为华严三圣。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侧文殊师利菩萨,西侧是大普贤菩萨。壁后背南面北而坐的是观音菩萨,他两旁的是善财童子和龙女。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和环境施行教化,普渡众生。</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是佛寺的重要配殿之一,是供奉地藏菩萨的主要场所。地藏菩萨在佛教中以大愿大孝著称,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殿的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宗教和文化特色,殿内供奉的地藏菩萨像通常庄严而慈悲。</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塑像是地藏菩萨,据《地藏十轮经》上说,“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所以称之为地藏。地藏菩萨普发誓,必须度尽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寺內东南角悬吊一口大钟,上铸刻海藏寺三颗大字及大悲咒等经文。寺内建筑雕梁画栋,回廊曲折,各种造型拱门与里外院落相同,可谓古代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站在灵钧台远眺,凉州城内高楼大厦林立,城外田野农作物郁郁葱葱,显示出祥和安宁的无限风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灵钧台,是十六国时期建都姑藏(今武威)的河西五凉政权之一的前凉(301-376年)张茂时修筑的高台建筑。这座闻名西北的高台,因宏大的规模以及记载着前凉时期的政治、军事防御措施而被载入史册,并被后世文人咏叹。</p> <p class="ql-block">无量殷(藏经阁)内还保存有珍贵的元代壁画,有关专家多次前来考察,对其历史文物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2015年在海藏寺保护修缮工程中将壁画进行全面修复,并装展成柜殿内展出。</p> <p class="ql-block">灵钧台上建有天王殿、无量殿(今为藏经阁),还有灵钧台石碑和药泉井。灵钧台碑为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刻,上书“东晋明帝太守中凉王张荗立古台”,灵钧一词源于《离骚》,是又平又好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武威雷台为前凉(301-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治通鉴》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景区大门威武古朴,既有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又有现代简约端庄的精神气息,透过门楼可看到飞马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飞马广场的中心是一个圆形花坛,花坛的中间竖卧着一块刻有“天下第一马”的标志石块,正中心䇯立着两根大理石贴面的巨型石柱石柱,石柱的顶端托起一匹腾云驾雾的“马踏飞燕”。</p> <p class="ql-block">穿过飞马广场就是一条石柱大道,四神图腾柱分列两旁,显得大气威严。这里展示的不仅是文物,而是一个时代的传承,悠悠千载,多少繁华昌盛,化作往日云烟。</p> <p class="ql-block">大道的顶头就是一组铜马仪仗队,这组文物就是在汉墓出土的,我们看到是整体放大了6倍的铜车马仪仗俑。这支队伍共有99件车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马踏飞燕”一马领先,接受游客的检方阅和观赏。</p> <p class="ql-block">高悬在山门上方的金子横匾“雷台观”,是武威现代书法家王维德的墨迹,笔力遒劲。雷台本为道教祭祀的场所,为天下道教第一玄坛所在,即后来所说的万法宗坛。</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之后,“步云”就是第二道山门,位于高台之上,后面就是雷台观。“步云”二字体圆润流畅,豪迈俊逸。这里取步云二字,既指雷台之高,需要步步登台,筑层而上;同时,也指登高步云,入道教至神仙地。</p> <p class="ql-block">雷祖殿为雷台观主殿,始建于明代,殿内供奉雷主。雷祖殿上悬挂“雷霆万钧”四字,意思是雷声威力无比,不可阻挡。匾额高悬,香烟缭绕,雷祖在上,福佑万方。</p> <p class="ql-block">雷祖殿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5年),两度被毁,重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歇山顶木架建筑,兼具道教特点和中国北方民族风格,现保存较为完整,殿内除供奉雷祖外,还供奉雷祖的四大弟子及雷祖背光上悬挂塑身的雷部诸神。</p> <p class="ql-block">三星斗姆殿为雷台最高的建筑,外观是二层重檐山顶屋面,整个建筑巍峨壮观,高耸入云,“三星高照”匾额高悬殿上。殿内供奉福禄寿三星,大众百姓认为这福禄寿三颗亮星高照,象征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富裕。</p> <p class="ql-block">雷台观,为武威著名道观之一。步入其中,如入仙境,古槐庇荫,殿宇庄严,圣灵环绕,心态肃然,久居其内,何愁成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远在秦汉时期就有“自长安至诸州,皆夹道树槐”的记载。土人常在自家门前、庭院、屋后植槐树,以图招财进宝、人丁兴旺。雷台之上的这棵古槐被称为“神树”,距今约1700年,树高14米,现仍枝繁叶茂。关于这棵“神树”的传说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步云“门观门旁边就是雷台汉墓,为东汉晚期大型砖墓,两座墓葬均建于夯土筑成的土台(雷台)下。在这里出土有各类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古钱币近3万枚,其中包括国宝级的“马踏飞燕”,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号墓为夫妻合葬墓,规格较高。墓门向东,全长约40米。斜坡土扩墓道两侧墙壁有用朱红绘成的花卉图案数组,笔法简练粗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砖砌部分有墓门、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石耳室和后室。墓门及墓室墙壁均以青砖和涂黑色砖组成各种菱形图案,以红、黑色线纹为壁饰,前后室和中室墓顶为覆斗式,以墨线勾边,并用红、黄、灰、白等色绘成莲花藻井图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文物230多件,古钱币3万余枚。其中铜器127件,铸造最为精致的是铜车马仪仗俑,而工艺水平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铜奔马一蹄踏燕,三足凌空,昂首举尾,气韵生动,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p> <p class="ql-block">于2017年正式开馆的凉州词陈列馆,立足于《凉州词》的发展渊源,以史讲词,以词说史,采取单元、组、展品三个层级的叙事方法展示凉州词的艺术魅力和脉络。</p> <p class="ql-block">武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在繁荣开放的大唐盛世,武威是丝绸之路上名副其实的贸易中心和中西方文化荟萃之地,经济文化空间发展,中外交流空前频繁,孕育出了独领风骚、千古绝唱的凉州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凉州词脍炙人口、代代诵读,是唐代诗歌中重要的题材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其壮阔苍凉的边塞景象,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为繁荣兴盛的唐诗带来了一股厚重悲壮之风,成为凉州文化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在陈列馆,人们可以看到翩翩起舞的西凉乐舞和栩栩如生的唐代诗人王翰、王之涣等人的身影,还可以领略霍去病大战匈奴收复河西的盛况,在光影变幻中真切感受“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奔放与豪迈。</p> <p class="ql-block">《 天马西耒—-雷台汉文化陈列》展览,是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的标志性展览。本展览立足于雷汉墓出土的精品文物,辅之以反映汉文化的相关文物,揭示两汉时期武威区域文明发展脉络。主题为雷台惊世、汉风马韵、马啸河西、丝路马影四个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墓葬,该墓葬系大型条砖结构多室墓结构。墓中出土铜器,金器,漆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出土的铜奔馬,在雷台汉墓出土文物中艺术价格最高,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高被赞誉。</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在河西诸郡大力推行建苑养马政策,不仅官马满苑,民间私马亦大量繁殖。随着西域“天马”的引入,武威便以饲养天马闻名遐迩。武帝以后,各帝王继续鼓励养马,保持了凉州马业的长期兴盛,到东汉光武初年,军马大多出自凉州诸苑。</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下令在河西走廊修筑东启永登、西至酒泉的长城防御工程,在当时被称为河西汉塞。河西汉长城不仅是一条军事防御线,而且还是交通线和供给线。汉朝政府的邮驿系统也随之延伸至酒泉、鄯善、楼兰境内。</p> <p class="ql-block">铜车马仪仗俑(复制品),由39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和28个奴婢俑组成。铜车马出行仪仗,气势宏大,塑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p> <p class="ql-block">木马(复制品),松木质。马立姿,颔首张口,平视前方,表情平静。马躯干、四肢削刻简练,线条粗放,表现出马雄健发达的胸肌和四肢,马头及五官削刻细致。马背上雕刻鞍饰,鞍上涂白衣,墨绘卷云纹。形象生动,具有西域良马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院高105厘米,有23个可拆卸部件组装而成,呈现正方形。陶楼中央矗立着一座五层楼阁,每层都四面出檐,且由下至上递层缩小。院墙四隅上立有两层角楼,飞栈有护墙,供防守人员往来。这座陶楼不仅是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庄园的真实写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和社会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位于威武市凉州区,始建于后凉。塔及寺院在唐代时大力扩展,明、清皆皆有修葺,是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功绩而建,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五凉文化、汉传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贵遗存。</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是后梁元年(389年)后梁皇帝吕光为安顿鸠摩罗什的身心,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的,是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安身弘法演教之处。</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升(344-409年)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首,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用汉语传播佛经的人,开辟了译经史上的新纪元。他从小研究佛经,被龟兹王奉为国诗师。386年吕光东归,带鸠摩罗什到凉州。从此,鸠摩罗什在凉州讲经,大兴佛教。409年鸠摩罗什逝世,凉州人民在姑藏修建了罗什塔,并将其舌舍利埋葬于塔下。</p> <p class="ql-block">罗什法师纪念堂为鸠摩罗什寺內最核心的建筑物之一,始建于明代,1927年毁于地震,2013年按明代古建风格用全木结构重新修建。面阔五间,高十五米,重擔歇山顶式九脊上瓦,斗拱托梁,为武威市内最标准的全木隼卯结构建筑物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堂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宗教和文化氛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纪念堂内部装修华丽,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魅力,大厅四周有多幅壁画,诉说法师在凉州17年的重要时刻,这些壁画生动展示了罗什么法师在当地的传法历程和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堂的中央供奉着鸠摩罗什大师的坐像,像高3.84米,重达六吨,面部慈祥,目光深邃,手持佛经,似在说法。此外,纪念堂内还收藏有罗氏法师相关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进一步丰富了参观者对这位大法师的了解。整个纪念堂的设计和布置都旨在让人们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到佛教的深远意义和罗什法师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鸠摩罗什寺内最核心的建筑之一,也是寺內众僧朝鲜暮集中修学的地方,始建于415年前后。在历史发展中几经修复,现在的这座殿堂建于2001年,仿北京故宫建造模式,重檐歇山顶建筑,斗拱为一斗四升,四角施垂梁柱,以龙形图案为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位于高台之上,可仰视大殿的雄伟,殿内飞龙盘柱,雕梁画栋,极具气势,装饰华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电殿内供奉的佛像庄严慈悲,吸引众多信众前来朝拜。</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佛教艺术陈列馆的建筑,体现其融合了汉唐建筑艺术与佛教文化的精髓,不仅气势恢弘,而且内部装饰丰富,展现了佛教的庄严与神圣。鸠摩罗什寺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朝圣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地,历史上许多从西域来的僧侣都在此停留。</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内展示了许多鸠摩罗什及其翻译的佛经相关的艺术品和物品。这些展品不仅反映了鸠摩罗什的生平事迹,他翻译的《金刚经》、《阿弥陀经》、《维摩诘经》和《法华经》等四大佛经,被汉传佛教界日常念诵,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武威马踏飞燕城标塔,是武威市的标志型雕塑,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铜奔马的出生地。该雕塑有“马踏飞燕”、烽火台、基石和台座组成,高16米,像征着武威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武威明清街夜市是武威的一张名片,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提供了丰富的夜市体验。夜市位于武威市中心地段,白天街上空无一人,日落后各种摊位陆续出现,点缀着各色灯光让人眼花缭乱。这里不仅有小吃,还有各种饮品,种类丰富,荤素皆全。</p> <p class="ql-block">武威南城门楼,始建于隋朝开皇八年(588年),由隋文帝为纪念凉州总管卫王杨爽的赫赫武功和功绩所建。明代为了巩固凉州这一战略要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加固,使凉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城门楼通高39.6米,造型古朴雄伟。</p> <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也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据载,武威文庙始终建于明正统二十四年(1437-1439年),后经明、清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成一组布局完善的建筑群,迄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是明、清两代武威的文教中心,保持着庙学合一、文昌宫与孔庙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整体格局,保留了从明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在斗拱和架梁结点两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河西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供奉孔子塑像和祭祀之地,建于高1米的台基上,前有月台及望柱栏杆,平面成方形,四周绕廊,重檐歇山顶,檐下施五踩重翘斗拱。</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旁侧供奉着孔子的得意地弟子复圣颜回、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殿内的匾额和楹联,如“万世师表”、“斯文在天地、扁舟济海疆”等,不仅体现了对孔子的尊敬,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文庙原设有正门,但是被一堵影壁所隔,按照祖制,文庙的正门在建时是封闭的,只有等有人考上了状元,或者皇帝亲临,才能打开。由于数百年来凉州一直未出过状元,所以这正门也就一直开不了了。</p> <p class="ql-block">文庙有泮池和状元桥。泮池呈半月形,池上原有木构古桥,俗称状元桥,供中状元的儒生朝拜祭礼时步行过泮池。在文庙最南端还有棂星门,是文庙的南门,门楼三间,正中一间有门洞,立于用巨石砌成的石基上。</p> <p class="ql-block">武威的文昌宫,这里收藏了44块钱匾,堪称扁额大成,其中有两块还被收录进了“中国十大名匾”。匾额上的字浑厚大气、清俊秀丽,欣赏这些书法,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桂籍殿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是文昌宫主体建筑,分前庭、正殿和抱厦三个部分,是供奉“万世文宗”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奉的神祇,相传是玉帝派到人间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籍禄的司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威西夏博物馆坐东向西,为“回”字形仿古框架结构建筑。展览采用大型浮雕、文物图片、壁画、背景画相结合的手法,真实生动反映了西夏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基本陈列《大夏辅郡-武威西夏历史文物陈列展》:作为西夏辅郡(陪都)的西凉府(今武威)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在西夏兴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发现的西夏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性特色。</p> <p class="ql-block">武威西夏碑是西夏时期的一块重要碑刻,该碑刻于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元灭西夏后,该碑被封存保存,直到嘉庆九年1804年)被发现。西夏碑高2.6米,碑额成半圆形,碑文一篇面为西夏之,一面为汉文,共计800多字,内容涉及重修凉州感应塔的缘起和经过,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和文化盛况。该碑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官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38年10月元昊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定都兴州,升兴州为兴庆府、凉州为西凉府,并定为辅郡。11月元昊亲往西凉府,说明凉州重要性。元昊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方略:改革官制、兵制,升州郡、益边防等,从此揭开了党项历史发展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夏建国后,由于西夏文字的创制和广泛使用,使西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西夏文化吸收了多方面的营养,使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更加丰富和绚丽多彩,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西凉府就是西夏西部地区的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为了加强凉州的防御能力,西夏乾道元年(1068年),西夏对西凉府城及周围塞堡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修建,城中宫殿堂坊、园池台榭、庙宇楼阁等建筑林立,街区衢相同,闪烁着西夏陪都绚丽多姿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1206至1277年间,由于西夏皇室内部发生宫廷政变,夏、金关系破裂相互征战,社会经济凋敝,国力削弱。1217年,蒙古军队进攻夏首都,神宗逃亡西凉府。1266年蒙古军进攻西凉府,守宣虽抵抗后力屈而降。至此,凉州为蒙元政权统治。</p> <p class="ql-block">西夏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绘画的组成部分。武威出土的彩绘木板画、唐卡,瓷器上的绘画等作品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笔法流畅,反映了西夏绘画艺术的多元文化和独特风艺术风格,对研究西夏绘画艺术、服饰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隋唐之交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比西方的铅活字早400年。从武威亥母洞发现的西夏文泥活字版《维摩诘所说经》看,活字印刷成为西夏出版书籍,佛经等主要印刷方式,证实我国是活字印刷术发明国家。</p> <p class="ql-block">元昊占据凉州以后,利用祁连山雪水,开凿渠道,大兴水利、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甘凉之间皆以诸河为溉,地饶五谷,以其殷富而视为国家右臂。经过西夏的的经营,凉州农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西夏粮食和物质供应的大后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畜牧业是西夏重要的经济来源,西夏建立之前,党项族有丰富的经验。西夏建国以后,由于地域扩大,草原地区增多,畜牧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凉州地素有“凉州畜牧甲天”之誉,源源不断地为西夏提供着马匹,牛羊骆驼等军需和民用物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水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宏阔幽默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由于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沿天水城内大街西行,远远可望见一座牌坊,上书“开天明道”四个大字,为清乾隆湟中观察史杨应举手迹,笔力遒劲。牌坊巍然矗立,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尾螭兽,檐下斗拱为四攒七辅作,系精雕细镂上乘佳作,对研究明代木结构建筑有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先天殿系伏羲庙的主体建筑,是祭拜始祖的重要场所,因伏羲创先天八卦而名,其前身为明成化十九年(1843年)创建的太狊宫。此殿异常宏大壮观,通高26.7米,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殿顶上覆琉璃简单瓦,正背两端饰龙吻、戗脊施螭兽仙人。</p> <p class="ql-block">先天殿内部结构严谨,正面及东西两侧列廊柱九根,上雕蟠龙。殿内供奉着庄严高大的伏羲像,右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之中,灵气逼人。先天殿不仅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展示伏羲文化、龙文化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先天殿内装饰华丽,藻井顶棚正中的太极河洛八卦图,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基本规律和宇宙的和谐统一。四周的六十四卦图,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藻井上的图案和雕刻极为精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更是在精神上给人以启迪,是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位于伏羲庙建筑群的最后方,是伏羲的寝宮。它以“前宫后寝”的古代建筑惯例而建。太极殿内的装修和雕刻非常精美,门窗木棂上雕刻以龙凤为题材,象征着龙凤呈祥,整体建筑显大气而典雅。</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内现存明代木质窗棂,透雕团龙、团凤,技艺精湛,栩栩如生,是天水地区木架构单体彩绘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太极店殿不仅木雕艺术著称,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这里曾供奉伏羲象,后祀神农。</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中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创造人类的一对神灵的形象。他们是兄妹,也是夫妻、以人首蛇身的姿态相互缠绕,象征着阴阳和谐和生命繁衍。他们一起创造了人类和文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伏羲各个院内遍布古柏,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7株。挺拔苍翠,浓阴蔽日。伏羲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原有古槐两株,相对而立。现存东边1株,树干中空,经鉴定为唐代所植。</p> <p class="ql-block">伏義全庙坊、亭、房、廊坊等建筑,严格安排在纵贯南北的主轴线两侧,布局对称紧凑,疏密相宜而有致。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主轴线上,统领全局,雄浑端庄。</p> <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以“文化天水”为主线,包括序厅、通史陈列和馆藏文物碑拓、瓷、彩陶、青铜器、隋唐围屏石榻、宋墓复原等8个陈列。在这里能够了解到天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水古城西关片区内,有大小街巷11个,院落229个,其中保护院落132个,重点文物保护院落55个。在澄源巷、自由路、三星巷片区精心构建“一街十巷”“三坊八庭”,集吃、住、购、娱、游为一体,功能齐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水古城,是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时期居民院落群,区域內有众多的明、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p> <p class="ql-block">在100年之前这条巷道叫双槐巷,巷名取至东西两棵大槐树。直至清同治年间,有个叫张合的进士回天水省亲,发现这个巷道道路泥泞不好行走,因此他命人采石修路,解决了周边百姓的困境,为了感谢他,由进士取名石头巷。</p> <p class="ql-block">直至抗日战争时期,由荣毅人的父亲荣德生兴办民族工业选石头巷11号,创办了荣氏福新面粉厂办事处,与当时的申新、茂新、福新三大企业之名改石头巷为三新巷,这便是三新巷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为感怀诗圣杜甫流寓秦州而命名的㝢园,西侧游廊墙壁上装饰有汉书竹简,上面雕刻有杜甫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流寓秦州时所作23首诗,在这里可感受到杜甫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严街主要经营业态包括古玩、书院、品牌餐饮、民宿、酒吧、网咖、地方老字号小吃和非遗等。这里不仅是一个旅游研学、休闲度假、文化艺术和餐饮美食的综合性景区,还是一个能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天水厚重历史文化的绝佳地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将军李广宅院建于明清时期、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院落。大门里有刻着唐代王昌龄《出塞》诗的影壁、檐下花罩上镂空灵动的如意瓜果花卉,以及垂帘花柱上雕刻的𧃍龙纹饰等。</p> <p class="ql-block">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他在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任中郎;汉景帝时担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时任骁骑将军等职务。李广多次与匈奴作战,立下赫赫战功。雕像是对他个人英勇的纪念,也是对西汉时期边防将士抗击外族入侵的褒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启汉楼是为了纪念纪信而建的,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两层木楼。楼内外采用金龙和玺彩绘,图案以形态不一的龙为主,融于描金工艺。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时,纪信自愿诈降楚军,使刘邦得以逃脱。为纪念纪信的忠义,追谥为忠右公,并封为城隍。</p> <p class="ql-block">天靖阁是古城内的一个重要景点,它位于古城的制高点,是观赏古城全景的最佳位置。天靖阁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研究古代建筑的文化宝贵资料。此外天靖阁周边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景点,如启汉楼,天水名城博物馆,李广故居等。</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天水古城的夜色灯光秀开始上演。灯光设计采用古,今结合的手法,凸显原生态古城建筑景观。灯光照明意境贴合建筑气质,改善了夜间商业界景观环境,点亮了古城“夜经济”,同时追忆古城的古朴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天水古城,灯火辉煌,千门灯火将夜色染成金色。游客可以在古城里漫步,感受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韵味。古城的街道、院落、博物馆等景点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生动,仿佛一传一瓦都在诉说着鲜活的人文故事。</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麦积区,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北侧,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大型石窟寺,是中国石窟北朝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因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及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众多窟龛犹如蜂房般上下层叠,分布于凹形的崖面上,最多处达12层。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一直沿用传统的木栈道连接东西崖,由几道“之”字形栈梯,栈桥回环组成。木栈道由于长期暴露在外,受天气、兵燹等原因,南宋绍兴二年栈道毁于兵火,致使西崖上部洞窟长达数百年无人登临。后在山体加固工程中,重新架设了钢筋混凝土及钢管护栏混合结构的新型栈道,为游人观览和感受麦积山石窟优秀文化传统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证。</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𣵀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代,系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摩崖高悬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正中阿弥陀佛面形圆润饱满,左侧观世音菩萨面容透着一丝清秀,右侧大势至菩萨体态略显敦厚。</p> <p class="ql-block">第98窟位于西崖中总部,又称“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组成,立面整体呈竖长方形,通高14米。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北周以后历代均做过维缮,现原貌以基本无存。整体塑作带有较多明清泥塑特征。</p> <p class="ql-block">第127窟《睒子本生》壁画长7.2米,由国王出行、射猎、睒子倾诉、探望盲父母、天神相救等画面组成,以连环画形式,将不同情节连续地展现开来。画面上的山川河流,树林巨石的构图以及技法在中国早期山水画中独树一帜,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133窟的小沙弥,是麦积山石窟的三大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东方微笑”。这尊小沙弥身高不足1米,它的塑造非常简洁质朴,面目形象就像一个不满10岁的孩童,展现出一种天真烂漫的微笑。它北魏时期的作品,代表了当时石窟雕像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小沙弥的微笑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第44窟正壁的祖佛,有“东方的微笑”之称。菩萨低眉,不声不响,笑对众生。有研究认为,它们依照了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的形象,是武都王为纪念母亲而塑造的,因此气质格外慈祥,极具女性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37窟(隋)主佛高2.1米,顶作低平螺旋髻,略有残损,面形方圆,普通肩架裟,善跏趺座于方形座上,中踩半圆莲台,体躯健美。神态安详。右胁侍菩萨,高1.85米,顶蓄能高髻,戴华髻冠,面容丰满,形体修长,双手自然交叉与胸际。姿态优美,表现手法简练生动,是麦积山隋代造型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第121窟正壁龛外两侧,各有一组一菩萨一弟子的造像,佛龛右侧的一组菩萨和弟子双肩相互轻靠,头侧向一起,面带甜蜜的微笑,这便是著名的“窃窃私语”。菩萨和弟子均是一正一侧而立,侧立的菩萨衣着自然下垂,而迎门而立的弟子的袈裟衣袖下摆着微微地向两边敞开,好像是一股清风从窟门吹入,似乎就可以感受到一缕清风拂面而过,荡入肺腑。</p> <p class="ql-block">旺藏寺,藏语称“旺藏扎西彭措林”,意为“吉祥圆满洲”。位于甘肃省迭部县的旺藏村,始建于1844年。据说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探险家洛克探访迭部的大本营。</p> <p class="ql-block">旺藏寺历史悠久,是迭部境内规模较大的一座佛教寺院。原有普明大威德的修供法会、全年15天的祈愿法会、每月十五日的供祀会、四月份的禁食斋戒会、六月份的普贤供养会及夏令安居和为时7天的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及宗喀巴大师的忌辰纪念会等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当一声厚重的锣声响起,年轻的喇嘛仿佛从佛教世界回来,看到远道而来的一帮摄影人围观,满脸的笑容一点也不避讳。</p> <p class="ql-block">旺藏寺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拥有佛塔、佛殿等建筑。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在突破天险腊子口前,曾在这里修整,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跋喜电尕寺,藏传佛教寺院。亦称跋喜襄贡奥寺,简称“电尕寺”,位于甘南迭部县。13世纪中叶,八思巴4大弟子之一跋喜饶巴尔奉师命返故乡弘法,修建此寺。该寺以收藏元世祖忽必烈所赠金字《甘珠尔》大藏经、八思巴之僧帽等珍贵经籍文物而知名。</p> <p class="ql-block">钹喜绕巴尔曾以元代国师萨迦五祖八思巴为师修习佛法,成为其最赏识的弟子,一度陪侍八思巴大师游于京都,得到忽必烈的赏识和器重,受赐有大小象牙印章以及写有元代皇帝名号的彩缎锦旗、封诰等。</p> <p class="ql-block">传说跋喜绕巴尔晚年在山洞闭关修行,将自己的法体化为彩虹。自此以后,电尕寺均由历代转世的跋喜活佛护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电尕寺的佛事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每年正月十三举行的晒佛节。还有每年举办祈愿法会,会上有圈欠、施食祭祀等宗教仪轨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镶嵌金牙的藏族少女,据说是一种藏族民俗,不论牙齿如何,都要有金牙露出来,是展示富有还是美丽,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降扎温泉所在的神山,地处阿坝州的若尔盖县,在藏语里为红柳之林的意思。沿途路旁有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温泉,藏民们非常惬意地享用大自然的馈赠。半山腰有一处温泉浴池,一个大澡堂般的池子冒着腾腾热气。</p> <p class="ql-block">电尕寺虽不及金碧辉煌,但它以小巧玲珑的特色,展现了“深山藏古寺”的味道。电尕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拥有15个自然村约2500名信教群众。人们生活无忧无虑,小伙们愉快地攀爬在当地的马架上玩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扎尕纳位于甘南迭部县益哇乡,“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扎尕那的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古城。</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正北是光盖山石峰;东边是俊俏岩壁;南边两座山峰相持并立成石门;南面清流跌宕水磨飞轮。山势奇骏,犹如一座宏大的石头宫殿。这片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美国人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但至今仍是一块处女地。</p> <p class="ql-block">迭部是甘肃南部最偏远的一个小县城,它坐落在岷山、迭山形成的大峡谷里。迭部古称“叠州”,藏语的意思是“大拇指”。传说神仙看这里群山密集,不适合人类居住,就用大拇指摁开一块地方给人类居住生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评出“十大非著名山岳”,其中就有扎尕那山。这里的山有森林,森林的上方是一座座裸露着巨石的山峰,形如竹笋,组成一片壮观的石林奇观。</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是唐藩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留下历史足迹的红色旅游胜地。在这里,岷山、迭山纵横交错,山高谷深,白龙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奔流于峡谷之中。特殊的区位造就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村主要居民是藏族,由东向西分为四个组。男人们大部分都会说汉语,而女人们却不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藏族少女在屋顶晾晒衣物,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走街巷,能看到几乎每家庭院都竖有排架。当青稞干透,全家齐上阵,挥动梿枷打青稞。脱粒后,经过翻晒、炒熟,磨成粉做成“糌粑”,既是村民的主食,也是游客们珍爱的美味。排架上“忠于您”的标语至今清晣可见。</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村房屋以榻板房为主,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建筑特点。多数房屋坐北朝南,墙身较厚,木质屋架紧挨围墙。藏民家庭十分整洁干净,偌大的房间里饮食起居都在里边。</p> <p class="ql-block">屋内柜子里物品琳琅满目,阳光温柔地照射在祖孙的脸上、身上。老人家手摇转经筒,慈祥的关注着孙子的一举一动,和谐温馨。</p> <p class="ql-block">一对藏民姐弟俩,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一点也不扭捏,兴致勃勃。</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地处海拔3480米,分为两部分。一个为四川达沧郎木寺院,也叫做格尔底寺、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以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这边。另一个是甘肃寺院,也叫塞赤寺,通往天葬台的方向,两个寺院隔小溪相互守望。两座藏传佛教寺院规模宏大,僧人合计1000多人,占到郎木寺镇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具的郎木寺位于甘、青、川交界处,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郎木寺不仅仅是寺院,也是一个镇的名称,是甘肃省和四川省交界点的居民点,是甘南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郎木镇有一条宽不足2米的小溪,长年从镇中穿过,名曰“白龙江”。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是甘肃碌曲县,江南是四川若尔盖县。这条小溪连接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共处的民族。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表达对信仰的执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晒佛节是藏民敬佛的日子,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是当地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寺庙里的僧人会将平时卷起来保护的巨大唐卡画像展示与蓝天下,供信徒瞻仰膜拜晒,通常在甘肃赛赤寺举行。</p> <p class="ql-block">大喇嘛率僧众将寺院里珍藏的巨幅锦缎织绣佛像抬出,置于晒佛台上展开,然后僧众颂赞佛陀功能,念沐浴经。信徒们跪拜在佛像前磕头、诵经、献哈达,祈求佛祖保佑。</p> <p class="ql-block">佛像的右下角藏民门在排队奉献哈达,由于人数众多,时间有限,每个人只能驻足停留片刻。这是信徒们虔诚愿望和美好期待的时刻,也是最靠近佛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晒佛仪式开始前,“化生土地”会边跳边舞,引导仪式进行。僧官“大棒喇嘛”也会挥动手中的柳条指挥围观的人群,保持仪式的秩序。</p> <p class="ql-block">晒佛节是藏传佛教最大的法会,这天众僧抬出珍藏的巨大唐卡佛像晒佛,远近的藏民迎着风雪络绎不绝地赶来,藏民们都穿上艳丽的服装和一年来的收获到这里朝圣。</p> <p class="ql-block">“晒佛”,是将佛的形象展示与人间,让僧俗信众通过心灵去感受,由此而顶礼膜拜。祈愿佛法常住,也是藏族人民对于世间万物的祈祷,愿天下和平就如佛光普照。</p> <p class="ql-block">一步一趋,诚惶诚恐,祈祷着,祝福者,迎接新的一年“毛兰姆”大法会。毛兰姆大法会始于140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大败六种外道召集各寺僧众所举行,已有7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甘南的人们,有着源于宗教的苦难情结,用悲悯和感恩之心来看待事界,他们用自己的脚步感受大地,跪拜在地口诵经文,祈求佛祖保佑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卜携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海拔为3200米,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区夏河县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拉卜楞”藏语译音为佛宫所在地。整个寺庙现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祥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是甘南地区的政教教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拉卜楞寺,首先映入眼帘是宏伟壮丽的建筑群,琳琅满目的藏式建筑震撼心灵。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看到华丽宏大的经堂,感受深厚的宗教文化氛围。这些建筑以各自的风格和独特的装饰,成为了拉卜楞寺的一道靓丽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历代嘉木祥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仅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而且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赢得了“第二西藏”之称。</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外围的转经筒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由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转经筒组成,周长约为3公里多。沿长廊长徒步,依次转动这些转经筒,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还能领略到拉卜楞寺建筑群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每年拉卜楞寺有七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农历正月初三开始的毛兰姆法会、十四日跳神节、十五日酥油花供灯会……。正月初四至十七的“祈祷法会”,主要有寺僧考试、辨经、诵经、法舞、祈祷等。这些众僧在倾听坐在殿宇中央的活佛大师诵经。</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共计1万余件,各殿堂内高8米以上的铜制鎏金或檀香木雕的大佛就有16尊。各种中小佛像、菩萨、佛塔,法器等不胜枚举。</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九年(1709年)第一世嘉木祥协贝多吉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布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金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师于当年夏天带着弟子来到扎溪滩,看见这里山川秀灵,瑞云缭绕,即开始在这里修建了拉卜楞寺院。</p> <p class="ql-block">在信仰的路上,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只为奉上真挚的虔诚,去唤醒许多沉默的甚至沉睡的事物,在宗教中苏醒,焕发出熠𦒉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西仓寺,位于碌曲县东10公里处。该寺坐北向南,背靠形似银灰色卧象的山莽,滚滚洮河水绕寺而过,自西东流。寺对面的山形极具八宝吉祥相。该寺周围苍松翠柏,四季常青,一片静谧祥和。</p> <p class="ql-block">西仓寺始建于1839年,是在当地原有的的几座小寺院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由拉卜楞寺著名高僧第三世德望仓·嘉央图丹尼玛主持建造,俗称“西仓噶萨尔”。清道光皇帝赐寺额“般若洲”后,寺院所属部落献于第三世嘉木祥活佛,成为拉卜楞寺属寺。</p> <p class="ql-block">西仓寺的学规、法师活动等都与拉卜楞寺相同。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清皇帝赐寺额后,西仓寺发展十分迅速。至解放初期,寺内建有闻思学院、上下续部学院、喜金刚学院等六大学院,大小经堂、佛殿、护法神殿14座,僧众曾达500余人。</p> <p class="ql-block">西仓寺学院学规,节日法会大都类同拉卜楞寺,但正月十三的“亮佛“却别有风采。那日,早上由僧人依次在辨经广场、大经堂颂经,庄严肃穆,经声荡荡,袈裟猎猎。颂经结束,随着号鸣,数十丈长的佛像在佛台上亮开,数万观佛的民众沸腾了。</p> <p class="ql-block">仪式开始前,各地藏民先要在西仓寺后的山上“转山”。西仓寺背面山形似卧象,正面山形极具祥瑞,山谷云烟缭绕,与山下藏民居炊烟四起,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气象。</p> <p class="ql-block">在西仓寺的亮宝节上,成千上万的信教群众、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年度盛事。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碌曲西仓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以及部落巡游的亮宝节,各地的藏民不论老小,都兴致勃勃地前来观看。</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藏族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会穿戴最讲究的藏式盛装,把家里所有能装扮的饰品戴出来。男子们英俊而彪悍,女子则珠光宝气,光彩照人。穿着各种绸缎、皮毛、棉帛制成的藏袍,以及耳环、胸饰、腰饰等各种配饰,让人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噍这一对漂亮的母女,母亲拉着儿子的小手显得有些焦急去看亮宝节的盛况,而小男孩对着摄影人的镜头却有些好奇不肯离开。</p> <p class="ql-block">西仓寺部落巡游每年由一个部落组织,十二个部落十二年一轮回。部落选出的英俊年轻男子身挂珠宝,持枪佩刀,神采奕奕,绕寺而行,追忆往昔尚武英雄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西仓寺亮宝节活动,已成为这一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四方八方的藏族民信徒,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采风,身着藏服的摄影人在拍摄这壮观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战神”是该部落最为彪悍的男子扮演。他们头戴古代藏王格萨尔王军队的将军帽,脖子上挂满玛瑙珍珠项链,华丽的藏袍和尖角步鞋五彩斑斓。腰间挂着长长的藏刀和精致的弓箭,被簇拥着缓步向前,身后的男子时时抛洒“隆达”,欢声尖叫已示欢庆。</p> <p class="ql-block">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安排下,西仓寺亮宝节活动已成为这一地区藏族佛教的活动中心,满足了广大信教群众的朝圣拜佛,祈福新年的精神诉求,体现了民族自治的特点。为碌曲县增添了一处亮丽的宗教人文景观, 也使得游客们度过这一欢乐而又新奇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亮宝”结束后,僧人身着华丽的袍子带着面具跳“金刚法舞”。跳法舞是正月大法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喇嘛扮演扮的大法师、金刚、骷、牛神、马神等,通过形象力很强的动作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祈愿,舞姿优美,动作均为流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刚法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跳布扎“,是藏传佛教中一种仪轨舞蹈。它主要以足部的动作为主,有严格的仪轨要求。舞者动作威仪,结手印、执法器、口诵真言,以此驱邪禳灾,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甘南,飞舞着一种辽阔而有神奇的情怀,令世人魂牵梦绕。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奇的诗歌世界,把我们带到了一片美丽的土地,一个缀满露珠的、纯净和晶莹剔透的心灵空间。法鼓响起,泣鬼神,祈求一切如意。</p> <p class="ql-block">甘南,炽热的大地,以袒露的灵魂直接和大自然对话。在这片远离都市尘嚣的的土地上,甘南的人们与生俱来一种醒悟谦虚的精神状态,呈现给世间一种含蓄、内敛、宁静与隐忍的赞美。佛号响起,震天地,祈愿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敦煌莫高窟翩翩起舞,几度踏梦醒来;马踏飞燕铜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惊飞燕;嘉峪雄关狼烟虽已散去,依然令人神往不已;敲响那一排排铜编钟,浑厚而响亮的左右音律由远而进,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大地湾新时期早期文化、马家窑文化,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奏响了华夏文化壮丽的序曲。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地,这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这里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地。这里,就是甘肃。</p><p class="ql-block">甘肃,古称雍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两地名的首字组成。由于西夏曾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内大部分地区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陇”。</p><p class="ql-block">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黄金路段,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高原上,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就诞生在甘肃,故有“羲轩桑梓”之称。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汉代的开边政策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开通了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国远古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隋唐时期,甘肃成为我国联系西域各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的国际性贸易市场,也是甘肃历史上政治、军事、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政治家李渊、牛僧孺及著名诗人李益、传奇作家李公佐等。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建于东晋,历经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形成了今日的规模。整个河陇地区农桑商繁,士民殷富。中国历史上甘肃名人以将居多,主要集中在两汉和三国时期。如西汉时的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人,三国时期的庞统、姜维,另有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段会宗,西汉末年的军阀隗嚣,东汉末年的军阀董卓,并有先事张秀,辅佐曹操的大谋士贾诩。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始祖至元十八年设立甘肃行中书省,治所设张掖,辖今甘肃大部分地区外,兼领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甘肃省的行政区划,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位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心脏地带,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其形状就像一柄玉如意,两头大,中间狭长。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兼而有之,属山地形高原风貌。地势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海拔大都在千米以上,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四周为群山峻岭环抱。甘肃东临陕西,西连新疆青海,北靠内蒙新疆,南接四川,一条宽约数十公里的千里长廊将中原大地与广袤的西部连接起来,人们把这一带称之为“河西走廊”,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丝绸之路其中的一段。西北面是雪山巍峨,浩瀚茫茫的边塞风光;东南面是群山竞秀的江南景色,既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甘南辽阔草原,也有荒山连绵的干旱地区和渠道纵横的鱼米之乡。境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从这些山脉中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p><p class="ql-block">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羌氏、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长时间生活在陇原大地。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处,既有和睦相处、融和同化,又有争夺与战争。在这样一个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传承和弘扬,又得到创新与改造。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通融,增强了彼此关系和相互的认同。</p><p class="ql-block">甘肃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它汇集了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和红色革命等多元文化,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神奇的文明。发端于甘肃的敦煌学、简牍学、彩陶学已成为世界文明的显学。甘肃境内保存完好的秦、汉、明三代长城达3000多公里。甘肃是文物大省、文化大省、还是旅游资源大省。莫高壁画、嘉峪雄关、魏晋砖画、威武威天马、西夏古碑、麦积雕塑,无一不是顶尖级的国宝,代表着一个特殊时代的艺术顶峰。走进甘肃,就是融入了丝绸之路,就是踏进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甘肃以她的乳汁哺育了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传承了多少华夏文明。她曾是中国革命留下的一块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后在会宁会师的主基地,是今天西气东输的最长线路,有近一半的万里长城坐卧在这片大地上。甘肃总像一位母亲,呵护着他的万千子民,以她广阔的胸襟、体现着中国的骄傲与辉煌。曾有多少皇帝从这里走出,曾有多少总书记总理从这里出发。古往,秦始皇稳坐辽山一统天下原自此处,唐太宗李世民、诗人李白、威武大将军李广、春秋五霸之一秦襄公,他们都是在甘肃这片土地上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今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曾多少次再创辉煌;兰炼、兰化、兰石等大型企业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大中型水电站,撑起西北电力的半边天;酒泉钢铁公司、金川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504等核工业企业,已形成了甘肃工业脊梁。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牛羊肉、白兰瓜、橄榄油、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等,都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发展势头强劲。提及甘肃,人们还会想到什么?是上古的人文始祖伏羲,还是丝绸之路上的厚重敦煌,或是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歌?历史上的甘肃为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藏,太多的塞外风光。</p><p class="ql-block">汉唐雄风吹拂着西域,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敦煌是扼守古丝路上的一座咽喉要塞,也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更是佛教东渐传播的枢纽地域。莫高窟就位于敦煌城东南,自前秦代建元二年(366年)开凿第一个洞窟后,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明、清各朝代,开凿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顺着时空引导,一阵千年后的足音,先后漫过这令人瞩目的洞窟,真乃自然与人类历史的旷世杰作:“烟笼嘉峪碧岧峣,影拂昆仑万里遥”。这里曾经点燃烽火,这里曾经血流成河,这里既有“卧醉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有丝路花语、长河落日的瑰丽。嘉峪关、关城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臂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第一墩”与山海关“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长城“龙”的首尾,成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美名),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是河西咽喉。因为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万里丝路通西域,千年古城距河西”。张掖,古称甘州,是甘肃“甘”字的由来地,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张掖,素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美誉。这里既有“半城芦苇”的自然景观,也有“半城塔影”的历史风貌,人文景观丰富。这里有中国最美之一的祁连山草原,黑河湿地,全国最大的军马场,保存最完好的汉明长城,历史文化名城焉支山,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张掖大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最富盛名的自然景观莫过于七彩丹霞地貌。“色如沃丹,灿如明霞”。在这里可以领略大地母亲最靓丽的肤色;“浩浩数千年,时光流逝,英雄尽去。渺渺几万里,风沙飞扬,混沌长歌”。如今在群山环抱的古凉州,处在平凡宁静之中,只有一个古凉州的城门楼依旧威武雄壮,向人们默默诉说往日的战火硝烟和各个朝代的文武过客。武威,简称“武”或“凉”,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崔、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居。自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武威。因武威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枢纽,历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马踏飞燕“铜奔马”中国旅游标志,“西夏碑”中国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白塔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罗什塔寺”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之地和舍利埋葬之处,享有“陇右学宫之冠”文庙为全国现存三大孔庙之一;“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古丝路上的重镇兰州,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黄河如一条金丝代伴着兰州城流淌。赑屃尽责地驮“黄河第一桥”默默耸立,羊皮筏子似一叶扁舟点缀着金色黄河,水车公园刻印着黄河文化,建在人行通道上一侧探进黄河道的“中国兰州牛肉面”彰显着本土的金字招牌,黄河母亲雕塑是黄河养育华夏儿女的伟大含蓄,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展示了河西走廊的灿烂文明史,玉宇琼阁飞檐翘角的白塔矗立在白塔公园的顶峰,高耸入云的黄河楼将兰州城的雄姿一览无余;秦末汉初邽县大旱民不聊生,突然一天夜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干涸的土地上列出一条大缝,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缝中,形成了“天水湖”,天水便从此得名。天水,古称秦州,上邽,地处秦岭西段,渭水中游,关中平原次核心城市。天水历史文化悠久,“三皇之首”伏羲的诞生地,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天水地处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分界线,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因天水泉水多,且味美甘洌,久饮能使人皮肤洁白,因此天水的姑娘都是“白娃娃”。天水的名胜更是名声在外: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甘谷大象山、玉泉观、武山水帘洞、张家川回乡风情园、姜维文化园、卧牛山森林公园。尤其是天水麦积山石窟,因其形如麦垛而出名,是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石窟里面的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甘肃,古丝路上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千百年来静静地绽放着独有的魅力:镶嵌在牧场葳蕤山峦嶂中的戛纳湖如镜,冶力关山形态逼真的十里睡佛安祥坐卧,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吸引探险者前来揭开“魔鬼城”的神秘面纱,官鹅沟峡谷如线居然居住着藏、羌民族,吐鲁沟峰奇石怪山脚农田覆盖,山丹骏马场风光秀丽有如“祁连明珠”,崆峒山“西来第一山”古丝路西出关中的要塞,瓜洲戈壁大地恬然入睡的巨婴雕像成为人们旅行的朝圣之地,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鸣沙山狂风时响声巨大而清风时又似管弦丝竹而著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金塔同饮一河水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熠熠生辉,黄河石林与黄河曲流山水相宜颇具大园林神韵,九曲黄河第一大湾玛曲草原遍布盛开金莲花,仿佛进入神话仙境金塔胡杨林一片金黄,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为活佛大师的官邸,有“东方瑞士”之称的朗木寺在通向寺院的小路上布满了顶礼膜拜的僧俗,扎尕那神仙亲吻过的地方山势险峻,早在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p><p class="ql-block">甘肃,雄鸡的心脏,在历史的时空里曾风雷激荡,在悠悠的岁月里发出璀璨的光芒。甘肃很长很长,长的使风雪载途的旅人望而生怯;甘肃很短很短,短得只是迢迢丝路上的一瞬间;甘肃很厚很厚,厚厚的黄土城层下埋藏着史前文明一串串。一条大河浩浩荡荡千转百回,这是一条有彩陶、岩画、长城和烽燧流成的河,流淌了中华文明五千年。陇东厚厚的黄土塬,周祖在这里拓荒,农耕文明在这里扎根繁衍。崆峒山仙气升腾,拉卜楞寺梵音袅袅回旋,北漠的瀚海一望无边,飘忽绵延;陇东的梯田叠叠层层,诗意盎然;张掖的丹霞五彩斑斓,如锦如缎;祁连的雪山绵延不绝,蔚为壮观;敦煌的雅丹魔力无限,如梦如幻,长河、落日、大漠、弧烟,是苍茫的甘肃大地独有的诗情画卷。一条石窟长廊,串起了一部恢弘壮丽史诗般长歌。汉武大帝马踏祁连剑舞河西,马蹄声声在河西走廊上空久久回荡。一匹铜奔马的雄姿,写尽了一个强大帝国的背影;一枚窖藏的汉简,刻尽了一个王朝的记忆。嘉峪关孤悬关外,象一头雄狮巍峨高迈。丝路迢迢,贯通起几大古老而灿烂的文明;西风烈烈,吹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大门;凿壁声声,让一座艺术殿堂撼到了多少中国人的心。石窟里的每一幅壁画都是千年营造,每一笔神韵都是天衣飞扬,每一尊造像都是庄严殊胜。有多少僧侣信众、能工巧匠,把信仰、虔诚和希望凿进石窟,凿出了中华文明史册上最壮美的篇章。古道上的足迹早已销声匿迹,而古上人的梦想和信念却生生不息。高远的目光,辽阔的想象,那是“一带一路”的伟大梦想,让万里长城挺起脊梁昂起龙头,飞天的飘带又舞动在古老的甘肃天空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