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书家(8)字如其人:柳公权

雨田笠翁

选自《中华文化故事》<br>作者 李晓愚<br>朗诵 雨田笠翁<b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4rktbo" target="_blank">千秋书家(7)字如其人:颜真卿</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vob7bq" target="_blank">千秋书家(6)草书高手:怀素</a></p> 和颜真卿一样,柳公权也是“字如其人”的典范。唐穆宗非常欣赏柳公权的字,问他如何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一听,脸色大变。原来,这位皇帝荒淫放纵,不留心政事,他知道柳公权是在借说笔法之机劝诫自己!柳公权因为杰出的书法造诣而被授予官职,他担任侍书,就是专职书法教师, 侍奉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皇帝,受到皇帝的礼敬。<br><br>尽管深受皇帝宠信,柳公权却以“专业书法家”的身份为耻,心里很不痛快。柳公权自幼好学,他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当官不久便以笔谏的方式劝导皇帝。虽然满怀政治抱负,但他的书法名声太过显隆,掩盖了其他才华。当时,公卿大臣为先人立碑,得不到柳公权亲笔书写的碑文,就会被世人指责为不孝。柳公权的声名甚至远播海外,外国使臣来唐朝进贡会提前备下专款,用于购买柳公权的书作,回国珍藏。<br><br> 柳公权生活在唐代晚期,全面学习了钟、王、欧、虞、褚等前辈的书法,他的字兼具欧阳询的峭劲、虞世南的文雅、褚遂良的遒美。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认为,柳公权“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他在颜真卿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颜、柳两人的字都稳重刚健,但仍有差异:颜字丰腴肥厚,柳字则骨力遒劲、棱角分明,更加均匀瘦硬。因此,人们便用“颜筋柳骨”概括他们二人的风格。<br><br>《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玄秘塔碑是为了纪念高僧大达法师而建造的。唐代佛教盛行,很多石碑都是为了传播佛法、赞颂高僧的事迹而造。不过,刻碑花费很高,通常只有皇室和官府才负担得起。平常的善男信女则会选择另一种更加经济的方式持守信仰--抄写经文。写经在南北朝时就已经风行,到了唐代依然不衰。人们希望得到庇佑,实现消灾除病、早离边关、家人平顺、逝者安息等各种愿望。将抄写好的佛经舍入寺庙,就是做功德。亲手抄经固然好,可也有许多人或不通文墨或工作太忙,只好雇人,比如僧人、居士或擅长书法的人代抄。抄经做功德的风尚日益盛行,顺应这种需求,出现了一批职业抄经人--经生。<br><br> 写经极其需要职业精神。写经发愿的灵验程度与抄写者的心境、态度、水平都有关系。经文在舍入寺庙之前要经过僧人逐字校对。面对着严格的产品监控,经文的书法质量得到了保证。比如,敦煌出土的唐人抄经手卷,书法端庄秀润,一笔一画严谨仔细,毫无苟且。经生都写得一笔好字,不过他们并不能像贺知章、张旭等文人士大夫那样以书法彰显个性风采。他们的书法是满足他人需求的“产品”,而非表现自我的“作品”。<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