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古村秋游(2024.10.7)

柏声

<p class="ql-block">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是外出探亲、旅行人们回城的密集时段,不敢带孖宝去远游。于是想起了我已闲游过三趟的离家四十里处的大岭古村。</p> <p class="ql-block">大岭古村建村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因位于番禺9菩山脚,故称菩山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该村依大岭山而建,更名为大岭村。该村古建筑群约 9000 平方米,以一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形成鱼骨状的街巷格局,机理清晰。</p> <p class="ql-block">今日漫游建于南宗的陈氏大宗祠柳源堂开始,古朴的祠堂大门联写着:“柳暗花媚;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柳源堂前,树着许多旗杆石柱,彰显着古村的文化底蕴,其中有一柱刻着“钦点分部主政”,是陈姓子孙于光绪甲辰恩科考中进士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古村南面的玉带河,经过“朝议第”。“朝议第”又名永思堂,原为陈仲良私宅。陈仲良字希亮,号罗山。为大岭村柳源堂陈氏二十三世孙,清嘉庆十三年考取举人。这是古村中一处宏大的古筑,古筑中楼、堂、馆、舍齐整,亭、阁、桥、塘齐备,充满着书香气息,我前三次来村都有入内观赏,只可惜今日闭门谢客。</p> <p class="ql-block">从“朝议第”向西行几十米,便见岭南建筑风情浓厚的蠔壳墙,这面用红糖、熟糯米、贝灰作粘结材料砌成的蠔壳墙,已历经两百余年的风雨洗礼,于今仍然坚固无损。</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石板路上,穿街过巷走访了“姑婆屋”(珠三角地区特有的“自梳女”住处)等诸名古迹,连小巷中的小门坊“龙荫坊”也是清咸丰年间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古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连街、巷、里名也彰现着文明、和谐、陸邻的气息,如升平街、仁德巷、亲亲里等等。</p> <p class="ql-block">特别喜欢这些古旧的小街小巷,如果在岭南水果盛产的季节来访,荔枝、龙眼、杨桃、石榴、黄皮、凤眼果等都会从村民的围墙上垂到墙外,游人随手可采摘,主人家见到也会让你随便品尝。</p> <p class="ql-block">古村人喜欢种植花卉,除了满庭芳菲,门口也种上各种奇葩异卉,令我这个“植物爱好者”也常常辨不出名字来。</p> <p class="ql-block">走到村的最西端,便是明代遗迹“菩山第一门”,这应该是古村保存最古老的门户了,古时不仅用于防盗,还用于防匪,门楼上有枪眼等守卫设施。</p> <p class="ql-block">从“菩山第一门”向南行数百步,便见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龙津桥,桥边的大魁阁塔始建于清光绪甲申(1884年),底层门额“作镇菩心”为清咸丰九年已未科探花、礼部左侍郎李文田所题,二层南面窗额“司命司忠”为清道光三十年庚午科榜眼、翰林院编修、大岭村人许其光题书。记起初次来古村时,我便是在龙津桥南的大魁阁塔旁的树荫下品尝了一顿乡村美食,美味清风,于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古村的西南隅,是一方数十亩的荷花池,记得第二次来村时正逢荷花盛花期,荷香弥漫着整个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我们最后参观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显宗祠。显宗祠又名凝德堂,是陈氏九世祖祠于清乾隆辛酉年(1741牟)重修,匾额是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进士、巡按御史王命璇题书,门口匾额为广州将军、两广总督耆英题书。</p> <p class="ql-block">借着秋晴,一家三代走马观花观赏了大岭古村的大概,让孖宝也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个古村虽不大,却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广州首个),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州首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内留存文物保护单位共有 23 处,其中大魁阁塔、龙津桥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游古村,品美食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长假的最后一天,让家人品尝一餐实惠的乡村特色美味,也是我的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