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0/06 参观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三星堆与金沙》《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等展览</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远景</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由主楼和辅楼组成,主楼屋顶形似巨帆,而辅楼的北侧屋顶形似船体,整个博物馆的象征着一条“运河之舟”。</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近景</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又称首都博物馆(东馆)。</p> <p class="ql-block">主、辅楼两座建筑间有270米长的休闲水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层有空中连廊相通。</span></p> <p class="ql-block">共享大厅 (博物馆辅楼)</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陈大楼(主楼)、共享大厅(辅楼)导览</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和金沙</p><p class="ql-block">》~ 探秘古蜀文明展在大运河博物馆主楼一层1~2号展厅</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6日至10月13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蜀文化遗址,年代距今4800—2600年左右,其中出土的大量实物证明了古蜀国的存在,展示了古蜀国的文明。 两处遗址至今尚有许多未解之谜,随着未来考古与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结论也可能会修正,变化甚至颠覆。</p><p class="ql-block"> 出土的文物大多是过去从未发现过的新器物,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新颖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规格极高,制作精美绝伦,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国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黄金冶炼加工技术、玉石器加工技术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陶圈足罐 (新石器时代至夏)</p> <p class="ql-block">陶盉 (商) / 白陶盉 (夏)</p> <p class="ql-block">青铜眼形器一组 (商)</p> <p class="ql-block">铜神兽 (商)</p> <p class="ql-block">铜神树 (商)</p><p class="ql-block"> 出土器件不全,树干及树枝残断变形,跪坐人像手臂均残断。</p> <p class="ql-block">铜太阳形器 (商)</p><p class="ql-block"> 推测是用于祭祀的神器,也有研究者认为是车轮,还有观点认为是军事作战盾牌上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铜人面具 (商)</p> <p class="ql-block">金面罩 (商)</p> <p class="ql-block">铜兽首冠人像 (商)</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头像 (商)</p> <p class="ql-block">铜扭身跪坐人像 (商)</p> <p class="ql-block">竖披发青铜立人像 (商)</p> <p class="ql-block">铜神兽 (商)</p> <p class="ql-block">铜虎头龙身像 (商)</p> <p class="ql-block">铜蛇 (商)</p> <p class="ql-block">金带 (商)</p> <p class="ql-block">有领玉璧 (晚商至西周)</p> <p class="ql-block">石跪人像 石虎 (晚商至西周)</p> <p class="ql-block">牙璋 玉璋 (商)</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青铜罍 (商)</p> <p class="ql-block">金面具青铜人头像 (商)</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 (商)</p><p class="ql-block"> 高1.8米、通高2.62米,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p> <p class="ql-block">参观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 — 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展,位于博物馆展陈楼二层3~6号展厅,为基本陈列。</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通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2500多年,奔流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富国、强兵、争霸等,第一次掀起开凿运河的热潮。</p> <p class="ql-block">下面三张照片是2022年8月27日摄于北京郭守敬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古代大运河的变迁 (一)</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大运河</p><p class="ql-block">呈东西向”一”字形,西起长安,东至扬州。</p> <p class="ql-block">古代大运河的变迁 (二)</p><p class="ql-block"> 隋唐大运河</p><p class="ql-block">以洛阳为中心,东北至北京,东南至杭州,呈”人”字形,连结华北和东南沿海,始建于隋,唐北宋多次开凿疏浚,元朝后逐渐失修煙没。</p> <p class="ql-block">古代大运河的变迁 (三)</p><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p><p class="ql-block"> 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经四省两市,贯通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全长约1794公里。全程可分为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 (北京~通州~天津~临清~台儿庄~淮安~瓜洲~杭州)。</p><p class="ql-block"> 元朝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裁弯取直,京杭之间缩短了90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泛龙舟》隋炀帝</p> <p class="ql-block">明代京杭大运河沿线驿站</p><p class="ql-block">安平驿遗址位于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北门外大街西侧,因建在原安宜城区,故名安平驿站,是宝应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途中歇息、换马的处所。</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期,随着公路、铁路、海运的发展,减弱了京杭大运河的运输能力。</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纪念标</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2006年5月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活动参与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设计制作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纪念标”,并捐赠给首都博物馆,背面刻大运河宣言。船桨上铭刻活动参与者签名。</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世界遗产证书</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遗产证书。</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要素</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两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p><p class="ql-block"> 刘堡减水闸位于我的家乡 — 江苏省宝应县境内。</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沿线地区出土的文物或文化遗产 (8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铜坐龙 (金) 北京市房山区</p> <p class="ql-block">紫砂书函双联茶壶 (明) 北京海淀区</p> <p class="ql-block">”子刚”款白玉䕫凤纹卮 (明) 北京市房山区</p><p class="ql-block"> 高12.3厘米、最宽9.6厘米、口径6.9厘米。白玉质,玉中原有糖色,另有铁褐色沁斑。</p> <p class="ql-block">铜碧霞元君像 (明) 北京市通州区</p> <p class="ql-block">《梦娃》泥人张彩塑 天津</p> <p class="ql-block">《团阿福》《划龙舟》《美猴王》惠山泥人 无锡</p> <p class="ql-block">《柿柿如意》苏绣 苏州</p> <p class="ql-block">闸门</p> <p class="ql-block">木船</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专题展位于主楼二层7号展厅。</p><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揽胜图》由北京画院的七位艺术家联袂创作,精心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打造的集历史风貌与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大运河实景长卷。</p> <p class="ql-block">专题展,位于主楼三层8号展厅。</p> <p class="ql-block">专题展,位于主楼三层9号展厅。</p><p class="ql-block"> 是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成立60余年以来首次举办的珍藏文物展,依据文物类别共选展品161 件(套),大部分展品为首次面向观众展示。</p> <p class="ql-block">专题展,位于主楼三层10号展厅。</p><p class="ql-block">“不止运河”,寓意大运河流淌不止,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展览让观众实现身临运河、畅游运河,借鉴舞台艺术设计,奉上一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专题展位于主楼三层11/12号展厅。</p><p class="ql-block">通过展览,观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京津冀地区城市关系的历史变迁,以及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群布局的发展过程。</p> <p class="ql-block">辅楼二层的 码头小叙</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装修豪华且高档,这是供水的龙头,一个龙头有四种温度可任意调节。</p> <p class="ql-block">2024/10/19(星期六)</p><p class="ql-block">天气:晴 温度3°~13°</p><p class="ql-block">参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简称“一史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地下四层,地上十层,是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与负责收集民国时期中央机构档案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南京)相对。</p> <p class="ql-block">档案馆导览图</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典藏的1000余万件明清档案,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系统的中国古代文书档案集合,记录了明清两朝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历史风貌,折射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五百多年的兴衰起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目前开放的展厅是三楼的基本陈列(明、清部分)和四楼的金匮厅、馆史厅。</p>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明朝部分)</p> <p class="ql-block">明朝部分展厅入口</p> <p class="ql-block">大明混一图 </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p><p class="ql-block">彩色绢本,我国现存绘制时间最早,尺寸最大的世界地图。图中以明代中国疆域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至赤道,北及加尔湖以南地区。详细描绘出这一广大区域内山川河流、海洋湖泊以及都邑市镇等内容。标注域内外地名五千余处,原为汉文书写,清康熙年间覆以满文名签。2003年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颁发给藏区喇嘛失家摄聂的敕谕是馆内现存最早的明代档案之一,形成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以汉、藏两种文字书写,主要内容是要求西藏地区官民为喇嘛失家摄聂的修行提供便利。</p> <p class="ql-block">永乐帝即位赏格稿 </p><p class="ql-block">明永乐朝(1403~1424年)</p><p class="ql-block">永乐帝即位后,为巩固统治,笼络群臣,封赏官员军民。此赏格稿显示,武职自侯、都督至校尉,文职二品至九品,甚至部分左杂职员及僧道厨子等,均有等次不一的封赏。</p> <p class="ql-block">《赤道南北两总星图》</p><p class="ql-block">明崇祯七年()</p><p class="ql-block">木印彩绘,由徐光启等人会同传教士汤若望等绘成,全图由《北赤道所见星图》《南赤道所见星图》等大小星图18幅组成,详绘一等星至六等星1812颗。</p><p class="ql-block">该图制作极为精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幅皇家星图,2014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p> <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兵部关于湖北李自成义军活动情形事题稿</p>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清朝部分)</p> <p class="ql-block">金戈铁马雕塑</p><p class="ql-block">清朝部分展厅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庄妃册文 清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1636年8月10日)</p><p class="ql-block">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册立一后四妃,其中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及本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册文以满、蒙古、汉三种文字,朱笔书写。2010年入选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蒙古苏班带及其后代诰命</p><p class="ql-block">清崇德五年(1640年),蒙古苏班带率部归清,得授(轻车都尉)世职,并获诰命。此诰命以苍、青、黄、赤、黑五色锦织成,满汉文合璧。</p> <p class="ql-block">顺治帝训诫臣工重惩贪酷事敕谕(1650年)</p> <p class="ql-block">洪承畴关于密陈进剿云贵地区李定国部事揭帖 (1658年)</p> <p class="ql-block">康煕帝关于召降郑成功事诏书(1661年)</p> <p class="ql-block">康煕帝遗诏,立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1722年)</p> <p class="ql-block">江宁织造曹頫(曹雪芹的叔父,一说是父亲)呈报江南米价及晴雨录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正月初七(1724年)</p> <p class="ql-block">《瑞谷图》(1727年)</p><p class="ql-block">雍正五年,各地上报嘉禾丰收情形,雍正帝特颁上谕昭告天下,命武英殿刊刻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作《瑞谷图》,颁赐各省督抚,以示”敬天勤民,重农务本”之意。</p> <p class="ql-block">清代地方官员养廉银简表(部分)</p><p class="ql-block">现今社会官员贪腐现象十分严重,是否没有养廉银两,干脆自己动手了?😡😀</p> <p class="ql-block">广州十三行为清中期与西方国家贸易的特许垄断机构(1757年)</p><p class="ql-block">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行商制度终结,十三行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1846年)</p><p class="ql-block"> 秘密立储,为清代独创的皇位继承制度。康煕帝废太子后,清代再无明立储君。自雍正朝始,皇帝将储君人选【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中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后世因之。</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坐像油画</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关于新疆收复善后各项事宜事奏折(1878年)</p> <p class="ql-block">湖广总督林则徐遵旨筹议禁烟章程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八年五月十九日(1838年7月10日)</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关于呈报李秀成原供等事奏折(1865年)</p> <p class="ql-block">大婚典礼红档</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p><p class="ql-block">皇帝大婚礼是皇帝迎娶皇后的典礼,依照清宫惯例,从大婚的筹备阶段开始,就将涉及婚礼的所有谕旨、奏案、行文及各办事衙门的来往文件,分门别类记录成册,汇编成册,称《大婚典礼红档》</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关于派员带领幼童出洋肄业事奏折 (1872年)</p><p class="ql-block">詹天佑就是这些幼童之一</p> <p class="ql-block">光绪帝恭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贺表</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1894年11月7日)</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年,慈禧皇太后六十寿辰,光绪帝特进贺表致贺。此货表做工精致,装潢讲究。外用锦匣盒具包装,上写有”万寿无疆”字样,内盛正副贺表两份,正表置于精美托架之上,副表置于托架下面,正副表上均盖有”皇帝尊亲之宝”。</p> <p class="ql-block">清政府致比利时国书(1905年)</p> <p class="ql-block">浙江巡抚张曾敭关于抓捕秋瑾经过的奏折(1907年)</p> <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p> <p class="ql-block">清帝退位诏书 (原件藏于国博)</p><p class="ql-block">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代表宣统帝接受共和立宪国体,此退位诏书,既标志着清王朝终结,也宣告中国两千余年帝制时代彻底结束</p> <p class="ql-block">九九消寒图</p><p class="ql-block">九个字均为九划,自冬至起,每天一划,九九划完,春天来到。还可在每笔划上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p> <p class="ql-block"> 金匮 —— 明清皇家最具代表性的档案装具,为楠木材质,外面包裹鎏金铜皮,镌刻云龙图案,专门用来收藏实录、圣训等珍贵典籍。目前存世金匮共152座,在新馆中展示120座,其余32座在皇史宬。</p> <p class="ql-block">明金匮</p> <p class="ql-block">清金匮</p> <p class="ql-block">清金匮</p> <p class="ql-block">馆史展厅</p><p class="ql-block">《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展》</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沿革表 </p><p class="ql-block">前身是故宫博物院的文献部,创立于1925年,至今已近百年。</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 —— 明清皇家档案库</p> <p class="ql-block">罗振玉和”八千麻袋事件”</p><p class="ql-block">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致社会动荡不安,1921年北洋政府因财政紧张,将内阁大库档案约8000袋,卖给同懋增纸店化浆造纸,史称”八千麻袋事件”。</p><p class="ql-block">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1922年罗振玉以12000元向同懋增纸店高价购回”八千麻袋”档案,并整理编印《史料丛刊初编》10册。</p> <p class="ql-block">陈垣(1880~1971)</p><p class="ql-block">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多所高校教授,校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职。他于1929年提出来的”档案整理八法”和”秤不离砣”原则,对明清档案整理有开拓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档案修复前后的比较</p> <p class="ql-block">档案修复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