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的忧与思

日月与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秋风起,落叶飘零,仿佛提前宣告了季节的更迭。三年前我曾任教的小学结束了她的历史使命,悄然落幕。从教35年来,首次见证了我镇乡村一些小学的撤并,眼下不少的乡村学校,已是人去楼空,荒草萋萋,无情的蛛网封住了门窗,再也见不到孩子们鱼贯而入,鱼贯而出;再也听不见悦耳的铃声,朗朗的书声,曾经充满着欢声笑语的校园,如今已经被褪去了芳华,再也没有了昨日的风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梁鸿在他的《中国在梁庄》一书中写到:“即使是一个已经离职的小学民办教师,你也能感觉到,在他的言语之中,他最担心的不是小学本身的消亡,而是这个村庄文化氛围的消失,一种向上的精神的消失,虽然他并没有清楚地表达出来。也许村庄的真正破败并不在那些内部的废墟,而是这学校的破败、荒凉,才让人感到了村庄的真正腐朽和行将消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尽管现在一些乡村道路宽敞,楼房林立,基础设施完善,但是让乡村灵动,永远容光焕发的绝不是这些,而是乡村学校里传出“子曰诗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乡村没有学校了,乡村留不住人,乡村成了一个空壳儿,试问,几千年来一直奉行“耕读传家”的乡村失去了学校,失去了教育,这又谈何乡村振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何让没落、沉沦中的乡村学校走向复苏,如何让空荡荡的乡村学校热闹起来,这既是一个时代的期待,也是一个时代的呼唤。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想曾经的乡村,村村有学校,哪怕只有一个孩子的学校,孩子也可以在家门口上学。学校不仅是乡村的教育中心、学习中心,还成为了乡村的文化中心、文明中心,甚至还是乡村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逢年过节,这里会舞龙灯、唱大戏、表演节目……大家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拉家常,叙亲情,谈天说地,好不热闹。最开心的是小孩子,他们放鞭炮、玩游戏、……幸福感爆棚,欢笑声、嬉闹声,荡漾校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尽管那时物资匮乏,经济落后,但是乡村,哪怕再偏僻,都被一所所条件也不是很好的学校点亮、照亮。乡村学校给乡村带去了温暖与生机,乡村教育给村民带去了慰藉与希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而眼下,乡村水泥路通了,楼房拔地而起了,学校也一所比一所漂亮了,然而孩子们却越来越少了。曾经人声鼎沸的乡村学校,合并的合并,撤销的撤销了,曾经生机勃勃的乡村教育日益走向衰败没落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故乡,精神家园,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之所在,更是泱泱华夏五千多年文明的发源地以及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守望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可以说,中国的希望在乡村,而乡村的希望在乡村教育。面对不断消逝的乡村学校,日渐式微的乡村教育,难道不令人忧心忡忡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所乡村学校的撤并,上级固然有其合理的考量,但是撤并后,就意味着以后不会重开了,意味着孩子想就近上学的机会就没有了,意味着更多的父母只会把自己孩子带到乡村以外的其他地方上学去了,意味着在乡村上学的孩子会越来越少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也许还意味着随着一所乡村学校的消失,让乡村文化的高地消退,让乡村文明的集聚地消除,让最具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的场所消逝,一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然,更意味着从此以后,那里的乡村再也回不了过去,再也回不了从前,再也回不了曾经的岁月,再也回不了以往的时光,再也回不了那时乡村的灵气以及热闹的景象——如哲学家梭罗所说: “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乡村孩子因乡村学校的不复存在而背井离乡,逃离乡村,导致与乡土文化割裂,失去乡土文化的教化浸润,使得乡村孩子割断了与乡村的情感纽带,缺失了对乡土、对乡村应有的情怀与依恋。房产过剩,学区房政策的推行,加之出生率偏低的正因,人口红利的优势在逐年锐减,今年杭州敢为人先,对外来人口的优惠政策证明了一线城市在吸纳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在吸纳三、四线城市,同样,县城在吸纳乡村,乡村孩子穷尽一切纷纷逃离乡村,导致若干年后孩子漠视了乡村,淡忘了乡村,回归不了乡村,让乡村陷入不断抽空的恶性循环中,这便是一种折射与警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更可怕的是,这些乡村孩子因乡村文化精神的整体失落,成了一种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必然导致精神空虚。精神生活贫乏,精神世界荒漠,也许会少了乡村孩子应有的自信刚毅、吃苦耐劳与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回到乡村,另一方面又无法获得真正融入城市的文化认同,就像候鸟一样,尴尬地盘旋于城市的上空,徘徊复徘徊,但,结果终将乡村越来越留不住下一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每一个乡村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是梦想的起点。哪怕只有一个、几个孩子,我们都应该让乡村学校之光,继续照亮乡村,温暖每一个孩子。</b></p> 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