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想知道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在哪里——浮想联翩六篇剪报文摘感想之六

沙湾野老

<p class="ql-block">那年国庆假日,儿孙们去了外地游玩,留下我和老伴坐守家中。闲来无事,我找出先前从单位老年协会拿来的报刊慢慢翻阅。其中《中国剪报》和《老年文摘》上的一些文章很吸引我,看后颇有感想、感触和感慨。</p> <p class="ql-block">我最后关注到的一篇剪报文摘,是刊登在七月一日《中国剪报》上的“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去哪儿了”。为什么观注?乃是因为我也姓杨,曾听父辈说过,我们杨家就是从北方迁来的,极有可能就是杨家将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们忠君报国,喋血沙场,不容他国侵犯我大宋王朝的疆土,其业绩为我们广大汉族人民千百年来所传颂。然到了北宋灭亡时,却不见其身影。相关资料更是找不到杨家将如何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记载,从而致使北宋王朝免于丧权辱国之耻。此时的杨家将在哪里呢?剪报文摘如此设问,这其实也是我心中很想知道的一个秘密。</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真有杨家将吗?有!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与传说和后来人们在电影、电视剧上看到的有些不同罢了。历史上的杨家将,主要代表人物为老令公杨业,以及第二代的杨延昭和第三代的杨文广。</p> <p class="ql-block">杨业大家都知道,他是杨家将家族的长辈,名声最大,也牺牲的最早最壮烈。他原名杨重贵,并州太原人,后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为刘继业。在归顺北宋后,他恢复了本姓杨,叫杨继业。北汉灭亡前,宋太宗就耳闻杨业的威名,待北汉灭亡时,便想方设法将其劝降,归顺后委以重任。杨业不负宋大宗对自己的信任,驻守边境屡胜辽军,以致于辽军后来见到杨业的旌旗,都不战而退。杨业因为战功卓著,升至云州观察使,最后战死在陈家谷口。</p> <p class="ql-block">杨延昭又称杨六郎,为杨业的第六个儿子。太平兴国时,补供奉官,父亲攻应、朔二州,其为先锋。父亲战死之后,杨延昭担当起了戍边抗击辽军的重任,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还有勇有谋,让辽军闻风丧胆。他也一直在河北的边境任职,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宋大宗祥符七年卒于任上。宋史记载,“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辛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代表杨家将的人物是扬延昭的三儿子杨文广。此时杨家将已显现颓势,但他还是继承了祖父、父亲辈的雄风,在对抗辽军和西夏的战斗中,表现的十分出色,拒敌与境外。其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宋英宗曾赞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升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杨文广成为名将之后,再次立战功,又多次得到提升,直至任职兴州防御使和秦凤路副都总管,参与对西夏的防御作战。</p> <p class="ql-block">杨文广之后,杨家就再没有能够统兵征战的将领出现了。原因是这段时间北宋与辽夏战战和和,没有很大的战事发生。加之朝中一些主和派又排挤杨家,杨家开始衰落。到了宋徽宗时,杨氏家族彻底没落,多数人变成了一般平民。即使有人从军,也都是一些下级军官。如水浒传中变卖家传宝刀,后来被逼迫上梁山的杨志。还有被岳飞收降的杨再兴,在小商河与金军交战时死了。所以有人疑问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去哪儿了?这都不应该提的问题。因为在北宋初期威震一方的杨家将,到此时它已经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其实,杨家将没有人们传说的那样神乎其神,北宋灭亡的时候,他们即使还在。不!就算是韩信在世,关二爷重生,也挽救不了赵家王朝覆没的命运。因为北宋自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就重文轻武,朝庭之上武官受压制,朝庭之下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由此国家一直外患不断,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犯和掠夺。到了末年更是积贫积弱,皇帝不问朝政,由主和派当权,至上而下修文偃武成了一股风气,甚至庙堂之上都讳言用兵,谈论战事。试问,此时遭遇强大的金朝入侵,它能不灭亡吗?</p> <p class="ql-block">杨家将精忠报国,英勇善战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乃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抵御外敌的一种精神。北宋灭亡之后,人民追思那些血染战袍,保家卫国的英雄,寄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振擘高呼,领导大家抗金复国、收复中原。于是,集许多英雄人物于一身塑造出来的杨家将,就势登场亮相了。所以杨家将,也包括杨门女将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神奇英勇,征战戍边无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p> <p class="ql-block">我们县与福建交界地方有八个关隘。其中靠东南的三个关隘温林关,观音关和分水关,当地人传说杨六郎(即杨延昭)在此镇守过。也就是说,北宋灭亡前后杨家将的一支有可能来到我们铅山。故事说的有板有眼,跟真的一样。然事实上杨延昭根本就没有来过南方,当然也就不可能会在这里镇守关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说法,乃是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杨家将。</p> <p class="ql-block">据家史研究学者杨晓冬先生考证,曾经镇守信州铅山赣闽交界三关的杨家将,是瀛洲人杨信(原名义)家族的杨家将。杨信(父杨衮,儿杨嗣,孙杨宗宝)原名义,后周时即为赵匡胤麾下,宋建国后为太祖、太宗的贴身心腹,任殿前都指挥使。其父杨衮(字渊屏),南唐时历任信州、饶州刺史,他于此地出生长大,称瀛洲人当合乎逻辑。至于杨信的儿子杨嗣,一度在河北领军抗辽,却那里的瀛洲非他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如此演义传说中的杨家将,便是由北方杨业和南方杨信两方杨氏家族揉合组成。其证据为,该两家族的主要人物都被混淆一块进行重组了。如将南方杨氏家族的杨信,说成了北方杨氏家族杨业的父亲;南方杨氏家族杨信的父亲杨衮,则变成了北方杨氏家族杨业的长子杨延平(其字为渊屏)。还有南方杨氏家族的左龙武大将军杨嗣,被演变成了北方杨氏家族杨业的儿子七郎杨延嗣;南方杨氏家族杨信的孙子杨宗宝,则成为了北方杨氏家族杨延昭的儿子;北方杨氏家族的杨文广,却又成了南方杨氏家族杨宗宝的儿子等。</p> <p class="ql-block">在此,不仅确实有了杨宗保这个人,还官至左龙武大将军,抗辽多有战功的瀛洲杨氏家族的杨嗣,与同时期一门忠烈杨氏家族的杨延昭共同守边御敌。因为都具有骁勇善战、摧坚获丑的武艺与战功,他们名震四海,被时人称之为“二杨”。上述说法之所以出现,乃是我们这里的人民群众与所有杨家将一样,都有一颗爱国的忠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敌人胆敢侵犯,定叫他有来无回。(作者:杨必源)</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均来自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