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姨妈后现代生活之北欧行(二)

旅者

二、斯德哥尔摩(2024.9.7)<br> 9月7日,清晨5点醒来,在国内已是中午11点,可是在瑞典,离早餐集合时间尚早,我和小燕走出酒店,感受斯德哥尔摩的晨雾,不远处,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上面缀满了红绿相间的苹果,地下也洒落一片早熟的苹果,我和晓燕回酒店取了塑料袋,装了满满一袋,尝一个,皮薄质嫩,甜脆多汁,此后酒店自助早餐里提供的苹果,感觉都没有这一袋味好,因此它伴随了我们的整个行程,直到登上返程的飞机。<br> (街头的苹果树) 在酒店用完早餐,我们8:20出发,前往本次行程的第一个旅游景点,斯德哥尔摩市政厅。<br>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位于国王岛上,毗邻梅拉伦湖,是一幢欧式建筑,已经具有101年的历史,高耸的塔楼,拱形门窗,厚重的红砖外墙,彰显着百年建筑的宏伟沧桑。以我结构人的眼光望去,这座典型的砖混结构,把砖拱的受力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待走进对外开放的蓝厅、议会大厅和金厅,了解他们的前世今生,才发现,仅以结构角度去欣赏这座大跨度大空间、缺少承重墙的结构体系是多么肤浅。<br>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全景照片,来自网络,我的角度照不出全景) (市政厅高耸的塔楼) (市政厅入口处的拱形门窗) 市政厅的蓝色大厅,虽然由于设计者改变了初衷而见不到一丝蓝色,但却是最最让人顶礼膜拜的地方,因为它不仅仅是大的可以容纳1300人就餐的宴会厅,不仅仅是大厅中间没有柱子,高大空间通过屋面下的高窗实现自然采光,进而让人久久思索屋面荷载通过怎样的受力构件传到墙体……,而是因为,它是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的颁奖地。每年的12月10日,瑞典王室和各方贵宾聚集于此,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本年度的诺贝尔奖得主们举行隆重的晚宴。届时,诺奖的得主们会身着正装,携配偶从大厅一侧夹层的红砖拱门中走出,沿灰色大理石楼梯走到楼梯转角处,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发表获奖感言,然后步入宴会厅。我想象着心中偶像居里夫人、屠呦呦身穿拖地长裙款款而来的雍容华贵,想象她们平静而优雅地发表自己获奖感言的高光时刻,想象世界因为她们的风华绝代而绚丽多彩!<br> <br> (市政厅里面的蓝色大厅,可以容纳1300人就餐,中间没有柱子) (大厅通过屋顶下的一圈高窗自然采光,楼板荷载是通过窗间小小的立柱传下来的?) (诺奖获得者从楼梯上走下来,在缓步台处驻足演讲,中间的立方体是讲台,此时已被包裹上) (站在居里夫人和屠呦呦发表演讲的地方) (无比神往) 说到诺贝尔奖,就不能不简要概括一下它的发起人诺贝尔先生的生平,这位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化学家、发明家,一生拥有355项发明专利,TNT炸药的发明及其后创立的工厂公司,使他积累了巨额财富。诺贝尔终生未娶,在他去世的前一年立遗嘱,将他财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利息所得(约20万美元)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整个居于世界前列的北欧经济也与诺贝尔的贡献密不可分。<br> (值得全世界人敬仰的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 在蓝色大厅楼梯廊道尽头的墙体上,还镶嵌着一个雕像,雕像的主人是市政厅设计者奥斯特伯格,我也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这位同行前辈顶礼膜拜。 (市政厅设计者雕像) (市政厅设计者画像) 市政厅的议会大厅,倒是可以称为“红厅”,红窗帘、红地毯、红色座椅靠背、红褐色的会议桌及二楼红褐色的包厢,看上去暖意洋洋。每一个座位前,都有一个用来发言的麦克风和投票器,这套设备估计世界大同,不同的是右翼和左翼议员分坐两侧,包厢是贵宾、皇室成员和纳税人坐席,议长的雕塑也占据一隅,议会厅的屋顶被设计成倒扣的船体,上面有日月星辰的图案,象征着在这里议事公开透明。 (市政厅的议会大厅,可以称为“红厅”) (每个桌位上都有麦克风和投票器) (议会大厅的旁听席,屋顶是倒扣的船型) (议长的雕像) 用2吨黄金装饰的“金色大厅”名副其实,用金碧辉煌形容,毫不夸张,大厅的四面墙壁用1800万块约1厘米见方的金箔和彩色玻璃块,镶嵌成一幅幅壁画,正面是市政厅的“镇厅之宝”梅拉伦湖女神露西娅的巨幅壁画,女神头顶太阳,手持魔杖和皇冠,腿上是以市政厅为代表的城市,隐喻斯德哥尔摩是一座上苍惠顾,神力庇护的城市;左右两侧分别是是从海盗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的历史画卷,和瑞典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女神壁画的正对面,是瑞典王子带领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场景。 (金色大厅里市政厅的“镇厅之宝”梅拉伦湖女神露西娅的巨幅壁画) (金色大厅墙面的壁画) (金色大厅,名副其实) (市政厅一隅) (市政厅一隅) (市政厅走廊) 市政厅有一个方形的内院,外面与王子岛隔梅拉伦湖相望,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朦胧的雾气为王子岛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br> <br> (市政厅方形的内院) (市政厅外面与王子岛隔梅拉伦湖相望) (市政厅外) 现在想起来,参观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我们此行的一个重头戏,它不仅仅是欧洲旅游四大看点:“宫(皇宫)堡(城堡)基(基督教堂)厅(市政厅)”之一,更是我们探索欧洲经济发展的一个引线,多维度引人深思。<div> 从市政厅出来,穿过老城街巷教堂,一路观光,来到码头,在停靠在梅拉伦湖岸边的一艘游轮上用瑞典肉丸午餐,听起来很是诱人,实际就是六个肉丸和一坨半圆体土豆泥,撒上一点韭菜末,配两片酸黄瓜和形似红樱桃实则不是,我看像是满大街树上长着的“北国红豆”而已,肉丸只吃了两个,就再也无法下咽了。<br></div> (老城街景) (老城街景) (老城街景) (老城街景) (梅拉伦湖边风光) (梅拉伦湖边风光) (如此环保的国度,怎能允许这缕黑烟释放?) (在用午餐的游船上,可惜船是静止的) (名吃:瑞典肉丸) 用过午餐,前往老皇宫看卫兵换岗。瑞典皇宫(王宫)建于17世纪,位于斯德哥尔摩老城北部,是一幢三层口字形欧式建筑,两侧由两幢弧形建筑围合成一个半圆形开口广场,换岗仪式就在这个广场举行。现在王室已经不在此居住,这里除少部分办公场所外,大部分用于博物馆、展览馆、文物馆等。换岗仪式每天都在中午12:45分开始,周日和节假日滞后半小时。 对于我们这些看惯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中国游客,习惯了护旗卫士年轻英俊的面孔、整齐划一的步伐,习惯了高亢嘹亮的国歌乐曲,再来看瑞典王室长达40分钟的换岗仪式,真是一种折磨,换岗队伍男女老少混杂,高低胖瘦混杂,杂乱的步伐,舒缓的音乐,还有甬长的讲话,看着那些在烈日下伸长了脖子拍照录视频的兴致勃勃的游客,我满心狐疑:这有什么好看的?!那些金发碧眼年轻漂亮的瑞典人都不屑于当卫士吗?! (瑞典老皇(王)宫,里面极其精美,可惜我们没有入内) (换岗仪式) (实在不值得看) (可以用丑陋形容) 接下来就是自费项目,在梅拉伦湖上乘游船,从水上游览斯德哥尔摩这座千岛之城,被我戏称为“大明白”的先生,在家就为我规划好了放弃游船,参观诺贝尔博物馆的行程。因此我们三位沈阳人绝对保持高度一致,一起来到诺博。<br> 从收费口进入诺博大厅,地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的造型,太阳的中心,是诺贝尔先生的铜像,周边的六束光芒,分别用13种文字写着诺贝尔的六个奖项: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平、经济(后增的奖项),墙上也挂着诺贝尔先生的铜像,在旁边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着获奖人的照片、获奖项目,把悬挂在旁边的耳机插进耳朵,就能听到画面上人物的讲话声音,可惜我们听不懂。走进展室,里面有诺贝尔先生的生平,以及自1901年起,诺贝尓科学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各种模型,有多媒体演示设备,有影视放映区,有互动操作台,尽管小部分能看懂,大部分看不懂,仍然让我觉得诺奖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近,仍然让我对这些科学家生出无限的敬意,他们书写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册上最绚丽的篇章!<br> (地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的造型,太阳的中心,是诺贝尔先生的铜像,周边的六束光芒写着诺贝尔奖的六个奖项) (同偶像合影) (同偶像合影) (能听见讲话的声音) (从模型中看到,诺奖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近) 在历年诺奖获得者查询显示屏上,我们欣喜地找到了屠呦呦,杨振宁、李政道的名字。 (屠呦呦) (杨振宁,李政道) 在与参加游船的团友汇合的途中,进了一街头小店,里面的服务员是来自柳州的打工妹,满脸幸福地告诉我,每月工资3万瑞典克朗,折人民币2万多,医疗免费,正常休息,有保险,尤其孩子学习轻松,一点也不卷。 (柳州打工妹供职的小店门口) 在梅拉伦湖边,又巧遇半马赛事,路边有志愿者维护交通,跑在前面的几位黑人选手,在我们的视野里奔来又消失。 团友们集合后,在国王站乘地铁,借此参观一下斯德哥尔摩独具特色的地铁站。斯德哥尔摩地铁的深度,同莫斯科地铁相仿,感觉至少有沈阳地铁3~4倍的深度,当然,这和地质条件、地下管道设施等自然因素有关,更和经济实力有关。斯德哥尔摩地铁国王站,就像一座地下艺术馆,棚顶色彩斑澜,迎面却如原始洞穴社会,“叮咚嘀嗒”的模拟流水声,告诫人们,如果不爱护自然资源,不保护环境,就会回到穴居野处、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我们一共经过三个地铁站,每一站都有一个关于环保的主题,并没有豪华的装修,而是凭借开挖的石痕纹理粉饰涂抹,更显自然而拙朴之美。(待续) (地铁很深) (彩色顶棚) (迎面却是洞窟) (警示人们如果不保护环境,就会回到穴居野处、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地铁国王站) (地铁上) (每一站都有独特风格) (每一站都有独特风格) (每一站都有独特风格) (团友们唯一一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