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赤 水 之 行(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10月3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燕珍</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坐骑穿行在竹海风景区的盘山路上,满山片野的竹子坚韧而挺拔的肆意生长,透过叶片缝隙的光影自由的泼洒在丹霞地貌的每一寸土地,风儿轻抚着竹叶飒飒作响,我们透过窗隙深深呼吸,竹林中飘散的清香吸入五脏六腑,着实令人微醉。</p><p class="ql-block"> 沾特殊人才证的光,此处门票依旧免费。环湖观光车载着满车人的兴奋与快乐,慢悠悠的沿环湖路前行,车道左侧的岩壁上栽种了品种多样的景观桂花树,花儿热烈开放。今年的桂花似乎开放的比往年要晚一些,时至九月依旧灿烂幽香,红的、白的、黄的,一团团、一簇簇,随着车行的速度不断映入眼帘,纳入肺腑。</p><p class="ql-block"> 车道的右侧则为一个狭长的环湖,即使是眼花缭乱的视线穿过稀疏的竹叶枝条,也能被眼前的碧绿湖水吸引,湖面泛起小舟,微风泛起涟漪。风儿撩起发丝也窜入脖颈,捋捋碎发掖掖衣领,只让脸颊享受秋风吹拂的魅力,百科知识匮乏也不是很要紧,拍照查询也能模棱两可的了解围绕湖岸生长的矮竹的称谓,过后你再问,我也许又已忘记。</p><p class="ql-block"> 为了一览竹海全景,下车后的我们沿着耸入云霄的石阶攀爬而上,这里的丹霞地貌名不虚传,每一块石阶都呈现出它红色原生。为了吸引游客的好奇心,减轻路途中的无聊与疲惫,途中打造了几处关于竹子的故事,有“虚怀若谷”、“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海纳百川”美好寓意的原石雕刻,有“孝子孟宗哭竹”的故事,有“竹王黎理泰”的雕塑,有“千里引竹”的来龙去脉,有仁怀厅同知清代鸿儒太守陈熙晋题写的“前身莫作竹王看,千尺云梢又一般,记否无诸台上客,八千里外报平安”的诗句,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黎理泰引竹的壮举,还依照竹子的生长特征,体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沿阶而上七层的观海楼,是观赏竹海全景的最佳点,倚靠在柱头旁瞭望四周,能深切的感受到为何把这里称为竹海,因为它如海一样博大,也如海一样深邃,真是一望无垠。远处的竹山在明亮的天空下,给人呈现出色彩灰亮、轮廓清晰的美景,越往近处,竹林越发靓丽,越发清新,也由深绿逐渐变成碧绿继而转为浅绿,一阵微风吹过,枝叶儿轻轻摇曳,也随风荡漾,如海面上泛起的波浪涟漪,人的身心也跟随着一起摇曳。</p><p class="ql-block"> 满山片野品种繁多的竹子盘根错节,为生态保护立下汗马功劳,也造就了一年四季皆有惊喜的情形,当地人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开发与传承。破土而出的嫩笋最为喜人,被迅速加工成各种美食奉上餐桌,不但自己和朋友享用,也让游人口口相传到四方。成熟的竹子还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家当,竹席、竹椅、竹地板,竹碗、竹篮、竹根雕,竹子一身都是宝,物尽其用少不了。竹子物件的品种应有尽有,只有思维限制了想象和眼界,没有做不出来的物件,自己局限的认知只能在这里做个简化完结。竹子的妙用就是这么牛!</p><p class="ql-block"> 竹筒饭很多人都吃过,可奢侈的把竹子当柴火煮食我是第一次亲眼目睹,把自家山林里自然老去和破损的竹子收集当柴火是农家的常态,一排排一摞摞码在墙边。竹柴火蒸煮的糯米打出的糍粑格外糯糍,熬煮的豆浆点出的豆腐异常香甜,也许是稀奇,感觉竹柴火烧出的啥都好吃。竹子每天供给造纸的数量都是以吨来计数,纸质也相对精细,只要处理好排放的污水,这个产业那是绝对可以持续发展的,还能解决一大批就业问题。</p><p class="ql-block"> 东拉西扯扯远了,我们又回到正题,离开了不忍离去的观海楼,沿着石阶而下时,两旁一棵棵挺拔生长,高耸入云霄的竹子,青翠欲滴,干净利落,就像一个个战士,任凭风吹雨打也依旧耸立,它们争先恐后的争当一名合格的战士,也站好它们的最后一班岗,才不负竹子默默的把4年长出的3厘米竹芽深埋于土地,将大部分能量用在“扎根”这件事上,在延绵数百平米的土壤中广泛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为第5年破土而出后“野蛮生长”提供保障。</p><p class="ql-block"> 文人墨客们运用各种文体来颂扬竹子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他们作人的榜样。此次前往的赤水人家,居住在天然氧吧的高山之巅,赤水河从院坝前的山脚下穿行而过,孩子都已外出工作,想接老人进城居住也不愿意,七八十岁的老两口依旧传承勤劳农民的本色,守护着他们的家园和土地。圈舍里的大肥猪、围栏里的鸡、棚里的鸭与鹅,仓里的粮食,山坡间插的蔬菜,稻田里的二季,特别是那位孃孃自信的言谈举止与笑意,所有的富足都是他们依然能干的底气,更是农民在新中国的好政策下,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中,开出的幸福花🌺。</p><p class="ql-block"> 与这位孃孃交流甚欢,也让人敬佩,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另外一位农家孃孃几乎同样的情形,甚至连长相、妆扮、笑容、自信和健谈都几乎一样,没有记错,应该是去年冬天在桐梓较偏远的山巅之人之事,他们将竹子的精神与品格发挥的淋漓尽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