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奇葩“材料”与奇葩“立意”</p><p class="ql-block"> 这次金太阳“高三年级阶段检测联合考试”的作文题有点奇葩。</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材料的奇葩。材料中说:“某著名作家先后三次去华山,三次均半途而归。因为每次还未开始爬山,这位作家便被山脚下的美景吸引,拔不动脚了。”我去过华山,山脚下确实也有吸引人的美景,但不至于连去三次都让作家置身其间“拔不动脚”吧?这不也太夸张了么?——难怪我们的学生写作文喜欢说假话,讲绝话!</p><p class="ql-block"> 材料中接着说:“他想:‘山下都这么好,山上更是不知有多好了。’‘如今不上山,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于是每次都止步于山脚。”这最后一句“于是每次都止步于山脚”显得很生硬,我不知道命题者是不是想暗示考生,这位“著名作家”登华山半途而废?但人家哪里是半途而废呢?!——命题者直接把考生给带偏了!如果去掉这一句,我们的考生大多就可以不误入歧途了!</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参考立意”的奇葩。</p><p class="ql-block"> “参考立意”一:“凡事要留有余地”。请问命题者:“凡事要留有余地”通常情况下的潜台词是什么?不就是“别做绝事或者别自掘坟墓”么?这哪跟材料沾得上边呀?</p><p class="ql-block"> “参考立意”二:“给人生留点空白”。“空白”一词,在画家那里,是不要全部画出来的意思;在作家那里,是不要写尽——要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之意。“给人生留点空白”就是要让人生有回味,有余韵。难道这是本材料包含的意思吗?</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错误结论,原来是命题者在分析的过程中犯了明显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了!“著名作家”之所以“三次均半途而归”“是想留一点期待和向往。登山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这里的分析和类比都是非常符合材料的旨意的。但接下来一句“适可而止,留点遗憾,才是最美”就直接把“想留一点期待和向往”给偷换掉了。真是十分遗憾!</p><p class="ql-block"> “参考立意”三:“人生不可半途而废”。从材料看,“著名作家”每一次去华山都没有表示放弃登华山,他没上山,只是为了给自己留点念想。——他是“半途而归”,何来半途而废!</p><p class="ql-block"> “参考立意”四:“要勇攀高峰”。材料中的作家已经在文坛“著名”了,这本身就说明他是个勇攀文坛高峰的人,怎么能因为他登华山“想留点期待和向往”就否定他勇攀高峰的品质呢?!</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这道作文题真有点奇葩。</p><p class="ql-block"> 那么,根据这个材料,文章到底又应该怎么立意呢?我认为,比较贴切的立意应该是:</p><p class="ql-block">1、给人生留点期待和向往(念想);</p><p class="ql-block">2、人生短暂,不应只流连于山脚(沿途)的美景;</p><p class="ql-block">3、让期待和向往(念想)成为现实。</p><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本文观点纯属一孔之见。姑妄言之,姑妄听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