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的是成全和托举

古莘秦建增

<p class="ql-block">教育需要的是托举和成全</p><p class="ql-block">最近,我在抖音上看到了十三邀第八季的节目,这是许知远对话北大教育学博士林小英教授的一期深耕教育的视频。建议我们的家长都来看一看,一定会让你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林教授谈论是教育,她用犀利的语言,把教育“内卷”的本质血淋淋地剖开。</p><p class="ql-block">看完节目,我们不得不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等同于“学历”,“学校”等同于“学店”,不得不反思当下模式到底葬送了多少儿童、青少年的活力和生机,到底枉费了多少家庭的金钱和精神,到底吞噬了多少教育工作者反效果的劳动和奉献,最终又给社会输送了多少身体和心灵都枯竭的劳动者?靠政府教育机构背书的“学历”实属必要,但非对所有的人、所有的家庭都必要,无数的家庭做了这个陪跑的牺牲品,浪费了活泼的生命力和许多财力物力,对许多个人和家庭来说,“学历”投资回报率非常低,而且注定是赔本的,对许多人来说走进这个赛道是一生的梦魇,但是为什么社会还是有这么巨大的惯性去“内卷”学历和名校,为什么社会仍然固守文化成绩和学历如此单一的评价标准呢?面对社会评价的单一化,又如何应对多元的个体需求,而抵达教育的本质呢?其实林教授的很多话都是说给决策者听的,那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家长也来旁听一下?因为决策层面的事情我们普通人是改变不了的,那我们的家长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孩子的解压阀,有的时候甚至可以做自己的解压阀减少内心的不安和焦虑。</p><p class="ql-block">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什么大道理我都懂,大家都是这样卷,我没得选。其实答案是有的,只要你真的明白对于孩子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你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林博士的对话地点就是当年就读的高中长沙县第六中学。长沙县第六中学其实和大多数的中学也是一样的。我们到学校里随便转转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励志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多考一分,干掉一千;学校的课表从早排到晚,排的满满当当。而且从高中延伸到初中,再到小学,都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实在也搞不明白,怎么现在老师和同学那么相信刷题就行,怎么那么相信从早到晚的学习就有用啊?我也不知道这个因果逻辑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到底是什么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呢?</p><p class="ql-block">答案是肯定的,就是因为现在的评价体系和选拔制度。我们太喜欢把某一种单一的标准当做全部让大家都去效仿。其实我们都能够看到现在所谓的好学校跟名校一样长得是越来越像。就像我们家长心目中所谓的好学生一样都是听话的乖巧的学习好的,都长一个模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育已经偏离教育的本真的轨道。其实人与人是有差别的,因为我们各自有各自的分立的知识,所以我们与人交流的时候才有意义,如果所有的人思想、见识、知识等都是一样,那就属于集体知识,是没有价值的。</p><p class="ql-block">说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那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但回过头来一想,最终学校和社会不会认可他,他升不了学也是白搭嘛。于是我们又开始说服自己让孩子回到那个哪怕不合理,哪怕我们都知道不合理但是大家统一认可的标准轨道上去了。所以,我们家长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社会要通过教育完成选拔,完成筛选,这一点谁也改变不了。作为家长,作为家庭我们必须去完成成全和托举,而且那边社会筛选越严格,作为家长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成全和托举就要越给力,因为社会早晚要用它,又不是我。我们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爱她,必须保证他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三邀》节目里有一个女生发言说:我努力就是要把很多差生甩开,因为只有优秀的人才配过上好的生活。林博士听到这是一个17岁女孩所说出的话以后,她脸上露出了错愕的表情,她没有第一时间做出正面回答,而是叫出了那个礼堂里负责管话筒的那个调音的老师,他的高中时的同班同学。他让他的同班同学把他的感受说给孩子们听。这个高中当年的男同学的表达状态也是特别的好,就是又质朴又真诚。他说他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你说我羡慕不羡慕我的同班同学能去那么好的高等学府接受那么好的高等教育?我当然是羡慕,我羡慕他,但我不自卑,我能知道。怎么样的生活,怎么样的活法可以让自己快乐,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教授后来总结说好的教育就是为自己寻找到平衡点。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平衡点都是不一样的,我也不跟你抢位置,你也不可能占据了所有的位置,各种存在的状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单一褒奖了其中的某一种。受到奖励的就骄傲自豪,没有受到奖励的就感到自卑。讲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他看到问题出在评价体系和选拔制度上。但是为什么这个话他要讲给学生们听呢?因为我们自己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的自我解脱出来,而不是使劲的跟着这个标准答案去疯狂内卷。我们不能保证自己去北大和清华,但我们还是可以选择做一个对生活有热爱的,像那个调音的老师一样的人。</p> <p class="ql-block">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的基础性和预备性,基础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基础,包括生活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不能仅用分数衡量。预备性是为学生的人生、职业和升学做准备,但当前教育系统在职业预备方面存在不足,过于强调升学准备而忽视其他生活准备。基础性就是为了一生打好基础,没有别的。如果一个人一生只为了谋生,那他就是个苦役,日子会过得很苦。但我们的教育教会孩子别的了吗?现在如果收掉手机,我们的孩子还会玩吗?我们还会去这个世界去逛吗?但是大家要知道孩子会玩也是一项本领,世界上有多少独立艺术创作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诞生的。对于基础教育的预备性就是要给被筛选出局的孩子预备好各种各样的配套措施。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身边有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基础教育没有做好这个预备。而更多的好的资源又都在好的高中,所以在中考第一次筛选,那些被甩出来的孩子事实上就已经折断了飞翔的翅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竞争,而在于培养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蔡垒磊曾说:“一个人越是处于低谷,越要警惕内卷。因为底层的内卷是没有止境的,而你的精力却是有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的最后有半分钟的沉默,什么话都没说,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正视我们自己应该面对的教育的时候,常常的有这种无话可说的状态。面对政策,面对决策层面的一些事情,我们普通人或许无话可说。可是作为家长,我们要面对自己家里那个活生生的孩子,这段沉默中的思考或许会带给我们更接近教育真相的一些答案。我的教育就是真实的生活,生活不应该是只争朝夕。而是朝夕那么的好看,我们应该去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