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的父亲,便是这样一颗永不磨灭的星。</p> <p class="ql-block"> 1986年10月2日,那是父亲在世时的最后一张照片。每当凝视着这张照片,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1930年,在静乐县娄烦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自幼,父亲便展现出忠厚老实、吃苦耐劳的品质,对父母更是孝顺有加。奶奶体弱多病,他小小年纪就帮忙干家务活和农活,拾柴禾、打猪草,从无怨言。</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值抗战时期,家庭条件虽差,但父亲积极上进。他站岗放哨,协助大人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民兵连长,不畏艰险支援前线,为新中国的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父亲在互助组、农业社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1958年,兴建山西省汾河水库,娄烦镇整村搬迁。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负责新村建设,他起早贪黑,既严把质量关,又确保工程进度。他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正如母亲所说,建好一座城,家里却没有一块像样的切菜案板。在人民公社化时期,父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把家里所有粮食全部上交,打饭时先让社员吃,自己常常饿着肚子,以野菜充饥,以至于后来落下一吃菜就拉肚子的病根。</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工作中鞠躬尽瘁,在家庭里也任劳任怨。1954年,父母亲结婚,他们养育了三男四女七个孩子。在那个国家还处于困难时期的年代,父亲为了贴补家用,工作之余去粮站扛公粮。他一人扛着满满一麻袋粮食,艰难地爬上梯子,每上一级梯子都要颤几颤。他汗流浃背,呼吸粗重,却不肯停歇,只为了能多挣一毛两毛贴补家用。每到冬天农闲时,他又去几十里外的煤矿挑煤。凌晨五点多,寒风刺骨,他摸黑出发,两担煤,一担一百八十斤。他先挑一担走一截儿,再返回挑另一担,来回往复,汗水浸透衣衫,只为让孩子们能吃饱肚子。父母亲重视教育,不管自己多苦多累,也从未想过让孩子辍学帮忙。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兄妹七人中有六人为高中以上学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p><p class="ql-block"> 尽管自家生活困难,但父亲对亲戚朋友总是以诚相待,慷慨大方。每到赶集之时,常有亲戚朋友来家里吃住,多时达三四十人。在粮食不够的情况下,他外出借粮招待亲朋好友,从不会因生活窘迫而怠慢客人。有到县城看病或上学的亲戚,一律吃住在家里。发大水时,他背亲戚过河;连夜抬担架送病人就医,挽救了生命……父亲的故事如繁星般繁多,他总是急人所急,真诚待人,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p><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这位钢铁汉子积劳成疾。1987年1月,年仅五十七岁的父亲离开了我们。父亲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善良宽厚、勤劳淳朴的平凡一生,为子女树立了最好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我以父亲为荣,如今我已成为长者读书会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他们就像我的再生父母,我会好好陪伴他们。同时,我们兄妹会团结一心,传承父亲的美德,以"诚"传家,振兴家族,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父亲,您虽已离去,但您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将沿着您的足迹,继续前行,让您的美德在岁月中绽放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