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到剑门关:处处诸葛亮

Lei

<h1>游汉中及周边地区,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似乎无处不在。哪怕你纯粹就想游山玩水,完全没有拜谒这位历史人物的目的,也会与他相遇。汉中毕竟是诸葛亮度过他一生最后7年的地方。据说,当今汉中地区名胜古迹约有五分之一左右为三国胜迹,而这其中三分之一以上都与诸葛亮有关。</h1> <h1>五丈原诸葛亮庙,是我这次游汉中看的第一个诸葛亮遗迹。这个地方现在归宝鸡市岐山县,并不属于汉中。但是五丈原是诸葛亮从汉中出发最后一次北伐的驻军之处,他也在这里病故,与诸葛亮的汉中也算是密切相关。</h1> <h1>“原”是陕西对那些地势较高而相对平坦的台地的称谓。</h1> <h1>五丈原这个台地,高约150米,长约5000米,前阔后狭,最窄处仅五丈宽,故而得名五丈原。</h1> <h1>它距离褒斜道的斜谷口不远,只有20公里,三面临空,又有水源,进可攻退可守。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挥师北伐,便是从褒斜道出斜谷口,屯兵五丈原。与曹魏大军对垒百余日后,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在秋风萧瑟的八月,病逝于五丈原军中,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h1> <h1>五丈原诸葛亮庙建于元朝至元初年,13世纪70年代的样子。现在的建筑是明清年代的格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庙坐南朝北,面向渭河,象征着他北伐兴汉的决心。坐南朝北,似乎也是汉中所有诸葛亮遗迹的特色。山门正面楹联“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h1> <h1>山门里面悬挂着清朝嘉庆皇帝题词“忠贯云霄”的匾额,原件在勉县武侯祠。两员武将雕像,左马岱,右魏延。因《三国演义》有诸葛亮临终前叮嘱马防魏反的故事,有人附会马岱“字丁琳”,将这两尊雕像说成是“马丁琳(吗丁啉)专治魏延(胃炎)”。其实马岱并没有“丁琳”的字号。</h1> <h1>前院有一棵结义槐,一棵槐树长出三叉交叉,人们因此又有种种附会,说它寓意什么”分久必合”啦,桃园结义啦,诸葛亮与蜀汉江山同在啦。其实它就是一比较奇特的自然景观。</h1> <h1>献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40块两尺见方的青石,刻着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岳飞自己为此题《跋》,说明他抄写《出师表》的经过:“绍兴戊午八年秋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如雨下。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h1> <h1>那是1138年。将近900年前,岳飞挥泪笔走龙蛇,留下这千古书法名篇和英雄相惜的佳话,就连我们书法外行,也能看到他字里行间的壮怀激烈。我们在汉中看的几处诸葛遗迹,都有岳飞手书《出师表》的碑刻。</h1> <h1>正殿后面的院落里有一个亭台,中间立着一块落星石,传说是诸葛亮去世前不久天上落下的陨石。</h1> <i>文臣</i> <i>武将</i><h1>后院两侧是文臣廊和武将廊。感觉三国中,蜀汉势弱不仅在兵力不足,人才储备也不足。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似乎就出现了人才断层,诸葛亮真是独木难支。然而,即使这样,诸葛亮也从未悲观泄气,而是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践行到底。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基本上也是兢兢业业,他本人廉洁自律,手下也鲜有贪腐,诸葛亮的吏治和管理很有可圈可点之处。</h1> <h1>诸葛亮去世后,蜀军秘不发丧,遵其遗嘱运其遗体返回汉中,葬于定军山下,后来把诸葛亮的衣冠埋在了五丈原,建诸葛亮衣冠冢。衣冠冢四周有28根围栏,寓意着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后主28年。</h1> <h1>旁院里有个八卦阵房。</h1> <h1>我们在里面小费了些周折才走出来。</h1> <h1>告示上说,若长期无法找到出口,可以打求助电话。不知道是否有人求助过。</h1> <h1>我在汉中看的第二处诸葛亮遗迹,是汉中勉县的武侯祠。到这里我才知道,原来武侯祠武侯庙也是有级别的,勉县武侯祠是全国级别最高的,号称天下第一武侯祠。</h1> <h1>说它级别最高,不仅因为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因为它是蜀汉后主刘禅下令修建的武侯祠。这是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29年后的公元263年的事儿,因为民间自发悼念诸葛亮之风太盛,蜀汉大臣一再奏请,刘禅才不得不顺应民意由官方建祠主导纪念诸葛亮的活动。尽管建祠当年蜀汉便为魏国所灭,但这个武侯祠毕竟是帝王下令所建,也就成了全国唯一的皇家敕建的武侯祠,级别自然最高。</h1> <h1>勉县武侯祠就建在诸葛亮在勉县行辕相府的原址,那时候叫沔阳县。从公元227年到234年,诸葛亮在这里运筹帷幄,治理汉中,屯田开荒,兴修水利,训练军兵,一个目的一个心思就是北伐。因为是诸葛亮曾经工作生活的原址,所以建筑尽管是明清大修过后留下的格局,仍然很有历史感。</h1> <h1>导游特别指点我们看两个辕门之间有2300年历史的古金牛道。这是连接成都和汉中的古蜀道,全长600公里,在汉中接上了褒斜古道,是古代穿越秦岭巴山的一条重要南北通道。诸葛亮当年从成都到汉中,应该就是走的这条道。古道原来是在丞相府前面,现在圈在武侯祠景区内,得以较好地保护下来。</h1> <h1>诸葛亮封号和谥号牌坊。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两个封号都带“武”,后人便以他的爵位和谥号尊称他为“武侯”。</h1> <h1>这个牌坊背面题写着“天下第一流”,既指这座武侯祠的天下无双,也指诸葛亮是天下第一。</h1> <h1>在武侯祠,我们还看到了世界唯一的野生旱莲,专家鉴定其树龄已有400多年。旱莲是和玉兰同科,因其花朵酷似莲花却生在旱地,故称旱莲。</h1> <h1>它3月上旬开花,花期只有10天,开花后才长叶。5月开始长出新花苞,在树上孕育10个月,经历夏秋冬三季,来年3月再次绽放,俗称“十月怀胎”。(<i>网图</i>)</h1> <h1>旱莲也是汉中的市花,勉县路灯都是旱莲造型。</h1> <h1>当年建祠时种有64棵柏树,取诸葛八卦阵之意,现在存活的还有16棵。也有1700年历史了。这一株古柏,被凌霄藤缠绕数百年,柏树凌霄都枝繁叶茂,也是武侯祠一绝。</h1> <h1>武侯祠中一大景观是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楹联匾额,现存楹联20多幅,匾额30方。</h1> <h1>最为珍贵的当属清朝嘉庆皇帝亲笔题写的“忠贯云霄”,当年经驿站一路传送到勉县。</h1> <h1>冯玉祥将军1928年题写的碑刻,“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清高”,也很为人称道。</h1> <h1>毛主席的女儿李讷题写的“高风亮节”匾额,颇见功力。</h1> <h1>武侯祠建成后,受到历代政权保护,特别在唐、明、清时经过大修。清嘉庆八年重修时,中央财政播款九百两黄金。</h1> <h1>每一块砖不仅是指定官窑烧制,而且上面都有制砖人的姓名。</h1> <h1>祠中还有许多碑刻,记录了千百年来出资赞助武侯祠修葺的人士和他们的官位 及出资银两。</h1> <h1>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清代大臣左宗棠和丁宝桢分别出资500两和100两银的记录。</h1> <h1>最后一排房原为诸葛亮寝室,现在是诸葛家族的宗祠。</h1> <h1>宗祠后面,也是武侯祠南端,是观江楼,楼下是按《三国演义》故事建的人造景观诸葛古镇。整个武侯祠也划在诸葛古镇中。不过这里的行政区划则是武侯镇。</h1> <h1>距武侯祠8公里,就是定军山下的诸葛亮墓。定军山属于大巴山的米仓山,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我们熟知的老将黄忠斩魏将夏侯渊,就是公元219年发生在这里的定军山大战。此战最终迫使曹操放弃了汉中,使蜀汉掌握了汉中,将汉中与蜀地连为一体,巩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后来在汉中练兵,基本上也是在定军山。(<i>网图</i>)</h1> <h1>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诸葛亮遗言:“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意思是就着山修坟,墓冢能放下一口棺材足矣,穿平常的衣服,不要厚葬。在那个厚葬成风的时代,诸葛亮要求简葬,还是很了不起的。大概也因为如此,1700年来,他的墓从未被盗。</h1> <h1>所以堂堂丞相墓就是一个土堆。不过后人祭拜时会堆新土,越来越高。现高6米,周长64米。后来才围着墓冢修了栏杆,不让人们再堆新土。(<i>网图</i>)</h1> <h1>但是后来墓冢自然长出一棵树,不是本地树种,估计是候鸟衔来的种子。因为结出的果子是黄色的,当地人称黄果树。又因诸葛亮夫人姓黄,人们又说这是他夫人在为他遮风挡雨。此树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h1> <h1>墓前的两个墓碑,左边是明万历年间陕西按察使所立,为武侯墓现存最老墓碑,右边的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从西藏归来路过这里立的,是这里规格最高的一个碑。</h1> <h1>墓后的两棵桂花树,树龄有1700多年,冠幅达20余米,枝繁叶茂,团如车盖,被称为“护墓双桂”。附会的说法是护卫诸葛亮的两位将军关兴和张苞。</h1> <h1>守护诸葛亮的关兴和张苞及诸葛亮的塑像在献殿中,是明代的,为全国所有武侯祠中年代最早的塑像。</h1> <h1>修墓时,种了象征诸葛亮年龄的54棵柏树,现在还有22棵存活,也是1700多年了。这是其中之一。</h1> <h1>整个武侯墓园区植被非常好。导游说,魏将邓艾、钟会灭蜀时,来到这里,为诸葛亮简丧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下令墓冢方圆三里内不得砍伐摘果,实际方圆十几里的植被都非常好。他们对勉县的武侯祠也是礼敬有加。诸葛亮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h1> <h1>在这里,我们居然看到了昨日绽开的旱莲花,大概是今年气候太异常了,原本应该3月开的花,竟然隔了半年又开了。</h1> <h1>离开武侯墓西行,看到路边一尊骑马武将的雕像,小刘告诉我们这是马超像。被诸葛亮赞为“一世之杰”的马超曾经镇守阳平关,公元222年病逝于任上,墓地就在勉县武侯祠不远初,但是我们没有去。</h1> <h1>旁边是新修的阳平关,我们下去看了看。</h1> <h1>虽然不是古阳平关,但是仍然能感到它是扼守在秦岭与巴山相距最窄处,在古陈仓道和金牛道的交汇处,地势险要,确实堪称古汉中的西大门。</h1> <h1>据说最早是汉朝的萧何在这里筑关。蜀魏定军山之战前,曹魏大将夏侯渊和张郃据守此处,蜀军无法进入汉中,更无从北伐。定军山之战后,蜀军夺得此关,才打开汉中局面。</h1> <h1>想不到,我们去游览本次旅行计划外的四川剑门关时,依然与诸葛亮相遇。我们只是慕名剑门关的险峻,却并不想爬山。先到北门,听说这里下了索道还看不到关楼,还要爬上爬下,便听从建议,开到南门。</h1> <h1>从南门剑阁牌楼进入景区,果真是一路平道。经过瀑布,金牛峡栈道,见人们都在一处对着远处绝壁左看右看。</h1> <h1>原来那处绝壁很像人的侧脸,说是像诸葛亮手下大将姜维,号称姜维神像。</h1> <h1>为什么偏偏是姜维?原来是姜维长期在此守关,有以3万人抵御曹军10万的记录。</h1> <h1>再往前走,是一系列的山壁浮雕《北伐军行图》,表现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11次北伐中原的场景,其中诸葛亮扇指北方,目光坚定。</h1> <h1>走平路800米到剑门关楼,又见诸葛亮的雕像。</h1> <h1>我这才知道,虽然剑门关自古“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真如《蜀道难》中所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但是最早在这里垒石立关的,还是诸葛亮。他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30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确是一道天然屏障,才在原通道上将地基筑高,加大通行难度,以狭窄的通道形成真正的军事关卡。</h1> <h1>当然所有的军事险关都不是绝对的。在剑门关,我们看到1949年12月17日贺龙率我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经剑门关进军成都的老照片,说明这些雄关险隘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面前都不是不可攻克的。</h1> <h1>如今天险变坦途,三国也成为历史。然而我们此行从五丈原到剑门关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诸葛亮和那段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的许多星,并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但是他的高尚人品情操和他对中华民族的建树,百世流芳,千古称颂。</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