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秋节过后,山楂熟了,红的,黄的,在秋日下,在秋风里特别引人注目。人们望着成熟的山楂,口中的酸水也在涌动。</p><p class="ql-block"> 每当望着山楂树,看着红色的,黄色的山楂果,我的心中便涌动起一种情思,便想起了早已不存在的老屋,和一棵枝叶繁茂的山楂树,还有去世二三十多年的爷爷奶奶。</p> <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的老屋实际上并不老。原先的老屋已被1958年修建的水库淹没。然后在上级的安排下,我家搬到了邻村南马庄居住。有很多乡亲投亲奔友,最远的去了东北三省。大多数的村民都没有走远。原来村子里的土地,特别是好地已被水库淹没大部分。结果在别的村庄住了一年多后,一部分乡亲们又陆陆续续搬了回来,真是故土难离啊。刚回来时,爷爷奶奶在水库边上盖的房子,遇上洪水多的夏天,水库涨水,就会进入到院子里,还会进入到房子里,非常危险。</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爷爷奶奶重新选址盖了新房,和叔住在一起。共四间茅草房。那时候,我都上小学了,搬家时都有印象了,家里的大人们用麻袋装东西,两个人抬着,家里没有车子,生产队里有胶车子(独轮木车,轮子是橡胶皮的)那是公家的车子,个人也不能随便用。再说,那时候家里也没有多少家具等东西,一大早晨就搬完了。爷爷奶奶的房子的墙壁是用我们山上的白干土,又掺了点石灰合成的泥抹成的,比我们的许多邻居家用黄土和泥抹成的墙要白亮的多。当时,我给爷爷说到,怎么和医院的墙一样白。爷爷听了哈哈的笑起来,并且还重复着我的话语。很可能是高兴自己的孙子很会观察吧。(后来,叔叔一家又在别处盖了新房子搬走了,只有爷爷奶奶在此住。)</p> <p class="ql-block"> 不知什么时候,爷爷在院子里栽了一棵山楂树。山楂树在院子的东南,离老屋大约六七米远。山楂树越长越大,树枝向四周伸展,向南伸展的枝叶更加茂密,在院子里仿佛撑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p><p class="ql-block"> 每到春天到来,满树都是一簇簇的白色花朵,山楂树银装素裹,清香扑鼻飘满院,让你心清气爽。清雅白色的花朵引来了蝴蝶,引来了蜜蜂,小鸟也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p><p class="ql-block"> 夏日炎炎,山楂树已经枝繁叶茂,在院子里形成了一个绿色的大伞。抬眼望去,一串串青色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早上起来的时候,伸手可以摸到挂在青色果实上的露珠,凉爽的感觉,好像是从冰箱里刚刚拿出来的一样。</p> <p class="ql-block"> 夏天的晚上炎热,爷爷奶奶晚饭后,就在山楂树下乘凉,爷爷爱喝茶叶,把茶壶和茶杯放在板凳上,坐在二姑给买的坐躺两用的竹椅子上,不时摇着手中的芭蕉扇。我一个人在爷爷奶奶跟前时,爷爷都是光着膀子,肩膀上搭着一个白色的毛巾,有时擦擦汗,有时拿在手里在身上抽几下,用来驱赶蚊子。我结婚后和妻子也经常到爷爷奶奶的家里来(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结婚),爷爷见孙子媳妇来了,非常高兴,都是穿着短袖。</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农历十月初六日结婚的,妻子怀孕后,奶奶就拿出自家树上的黄山楂给妻子吃。后来奶奶又让爷爷到马庄集市上买了山里红给孙子媳妇吃。妻子内心感动,觉得爷爷奶奶想得到,关心细致。妻子说,你这个当丈夫的都没有想到。嗨,我那时还是个不谙世事的懵懂小伙子嘛。</p><p class="ql-block"> 山楂树是爷爷奶奶院子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山楂树下是一幅温馨的画面。山楂树下浓缩了爷爷奶奶幸福的夕阳生活。山楂树下更是爷爷奶奶讲述历史故事的课堂,年少的我就是课堂里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爷爷讲过的红色故事很多,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大青山胜利突围战役,现在战斗遗址处已建起了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的英勇故事现已家喻户晓。我本人曾多次到纪念馆参观学习。红色故事催人泪下,沂蒙精神永放光芒。</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印象深的故事就是孟良崮战役。上世纪1947年,蒋介石国民党部队重点进攻山东。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爷爷奶奶,此时已经是村里的干部(爷爷曾任抗日农救会长,奶奶曾任妇救会长)。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组织部分地方干部和家属向北渤海区转移(后来简称撤渤海)。爷爷奶奶是三月份开始转移的,翻过了林密沟深绵延起伏的沂蒙山,冒着敌人的炮火渡过了黄河,到达惠民地区(现已改为滨州市)境内时,已进入五月份。1947年5月16日,历时四天的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我军全歼美式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74师。爷爷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虽然时光已过去四十多年,内心的激动仍溢于言表,他感慨地说,那时候全世界都知道,共产党的部队有了好武器了。</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去孟良崮参观学习是在1987年的春天,镇政府组织中小学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代表到沂南县的两个乡镇学校参观学习,然后去了孟良崮。那时候只在孟良崮山顶上修建了由胡耀邦同志题词的纪念碑。山下的烈士墓傍边还没有纪念馆。后来有了纪念馆,单位组织学习又去过两次。孟良崮战役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陈毅元帅有诗为证:“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p> <p class="ql-block"> 山楂树下,奶奶也是讲师。 奶奶的记忆很好,思维敏捷,话语流畅。她讲撤渤海大转移过蒙山时,一次夜间,大雨磅礴,爷爷发高烧,身体极度虚弱,在老乡家里避雨,并喝了开水,当时奶奶发现老乡怕被传染上。于是及时离开。后来爷爷终于挺了过来。至于用了什么药,如何治好的。奶奶如何说的我却忘记了。1948年春天,北撤的地方干部陆续返回家乡。奶奶开会了解到邻村的一位妇救会会长,因为没有安置好孩子,就在本地隐蔽下来,结果还是“还乡团”发现,遭活埋而牺牲。</p><p class="ql-block"> 奶奶还谈到了一段自己的工作认识。建国初期,奶奶也经常到费县埠下开会学习。党组织也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领导干部要接受群众的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她的一位同事,在一次会议上给一位领导提了 很多意见,在当时来说也是正确的。可是后来,领导不高兴了,给人家“小鞋穿”,存在着打击报复的问题。奶奶说,给领导提意见要多个心眼(实际上是三思而行),不要太实在了。遇上心眼小的领导就不好说了。奶奶的这番朴素的话语,是她自己工作亲身体验而形成的深刻认识。如今,奶奶已千古,但是她的话语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也是心胸宽广的人。1947年3月爷爷奶奶撤渤海区后,地主还乡团武装借着国民党的势力,到处捕杀共产党员、乡村干部、军烈属和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进步群众。鲁南地区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村子里一些对共产党不满的人和投机分子都跳了出来,配合国民党的宣传,说共产党被赶到黄河里淹死了。气焰十分嚣张。</p><p class="ql-block"> 当时,还乡团来到我村后,抓住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让他带路到党员干部和军属家中抓人,小伙子在还乡团的威胁恐吓下,带路来到了爷爷奶奶的家。幸亏家人们早已转移,敌人扑了个空。撤渤海回来后,邻居把这件事告诉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认为,小伙子毕竟年轻,被逼无奈,可以理解也就原谅了其行为。七十年代初,这个小伙也变成了七八个孩子的中年人,那时候生产队时期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他曾向爷爷借钱买小猪崽子,爷爷借给了他,还指导他如何养猪,因为爷爷建国初期曾在本县养猪场工作过,并担任养殖场的场长。</p><p class="ql-block"> 奶奶早年闯关东的故事也很多,早年去东北时,都是到烟台坐船到大连。关于坐轮船有许多讲究和规矩。不准说错话,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不能哭,船上最好有山东人,因为山东人辟邪。当轮船在水中遇到风浪等特殊情况时,船老大就会大声喊,船上有山东人吗,下面就有人应答,有。然后,说上祈祷保佑吉利话,就会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当然,这里边有心理安慰作用。一些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风俗习惯,这也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生产的一种反映吧。</p> <p class="ql-block"> 在夏天的晚上,爷爷山楂树下乘凉并收听新闻,摇着蒲扇又是一个温馨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爷爷作为老党员和退休干部(1982年改为离休),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那时候,农村电视很少,几乎就没有。爷爷的收音机是接受外面信息的主要渠道,主要是听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1989年的夏天,他给我讲起了他自己“腐败”的一件事情,建国初期他在一个乡镇担任组织委员,一次感冒,爷爷在集市上买了一条鲫鱼,到饭馆里加工熬成鱼汤,并付了加工费。后来在民主生活会上,被人提出来,爷爷作了深刻检讨。我联想到当时的乡村干部的吃喝情况,他们不可能是自费吧。爷爷的话既表达了对党的干部作风建设的关注和深思,也表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之心。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爷爷讲的印象深刻的一件往事。第二年的春天,七十六岁的爷爷溘然长逝。</p><p class="ql-block"> 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老院逐渐荒芜,山楂树似乎也不如以前旺盛了,我们也就很少过去了。后来山楂树枯萎,老屋遗址被叔家弟弟盖了新房。</p><p class="ql-block"> “亲人驾鹤已成仙,音容笑貌常浮现。山楂树下情未了,红色故事响耳边。”如今,往事远了、模糊了,我却忘不了老屋、山楂树,还有爷爷奶奶的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