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时间习惯 </b></p><p class="ql-block"> 孩子出现磨蹭,拖沓的行为,从根本上说,其实是孩子的生活阅历不足,他们对于时间有一种“感知惰性”,也就是说,孩子对时间的概念上是很模糊的,孩子放学回来后看电视,玩会游戏,本来只是想休息一下,但“一下”究竟是多久,她们自己并不清楚,但结果上看,一不小心占用了很多做作业的时间,表面上看,好像是对学习不上心。 6-7岁的孩子掌控不好时间,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是非常正常的事,而家长需要做的是提升孩子对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引导孩子慢慢成为时间的主人。而很多家长教孩子掌控时间的方法,就是不厌其烦的催促,要求孩子:快去做作业!快点吃饭!快去睡觉!长此以往,孩子会慢慢失去对所有时间的自主支配权,也会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和信心。 培养好的时间习惯,总结的说,从两个方面入手:1.增强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力。2.通过制作时间惯例表,来帮助孩子以更简便,轻松的方式来管理安排时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学习习惯 </b></p><p class="ql-block">孩子放学回家后,最重要的事,无非做好三件事:打开书包,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后整理书包。但看似简单的过程,却也难倒了很多家长妈妈们。陪写作业,帮助孩子整理书包成为了很多家长的“必修课”,但这种培养习惯的方式,会造成一点负面影响。两方面,一方面是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懒于思考动脑子了,反正不会做的家长会教,不会做都空着,时间一长,孩子自己失去勤动脑,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频道的批评,指责容易给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孩子做作业做题,写错是很正常,可是家长妈妈像“质检员”一般,有时情绪又不能很好的控制,那么孩子就比较容易被贴上“我很笨,我学不好,我能力不够”的标签。 如果孩子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品,那么家长充当“质检员”自然没有问题,但孩子终究会成为一个独立,有自己想法,有观点的人,所以“物化”不是长久之计。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关键在于家长从“质检员”到“脚手架”的身份转变,其根本,就是“放权”的过程。做完作业,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别小看整理书包这个环节,小小一件事,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迈出独立的第一步,同时还能培养思维的条理性。比如把整理书包拆分“把笔整理到铅笔盒里”,“把书本分类摆放文件袋里”,“带好明天上课要用的东西”的习惯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阅读习惯 </b></p><p class="ql-block"> 从现状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并不喜欢看书,家长似乎怎么引导,怎么努力,也无法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这一点,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要更了解,一年级孩子是从读图,到读更抽象的文字,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改变的。一年级时候,孩子究竟从书上学到了多少,记住了多少,有多少知识能够对学习有用,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孩子对阅读,不抵触,不厌倦,让他们用自己的摸索,来慢慢确立他们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阅读,简单的说,就是两点“任性”。第一点,就是阅读内容上,在阅读时间里把主动权还给孩子,以孩子阅读趣味为标准,不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去挑选。第二点,就是阅读形式。别把阅读弄得气氛很紧张,孩子当然一提到阅读,头就疼。要知道,孩子早期的阅读,不一定是要有实用的价值,而是浅移默化中对他的塑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运动习惯 </b></p><p class="ql-block"> 运动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始终认为,孩子运动习惯培养好,可以极大的促进高效学习。孩子从运动中得到的,可能远比家长认为所浪费的时间多得多。爱运动的孩子,能力也不会太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