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玉茭

申天平

<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家地处山区,大秋作物就是玉茭,每到收获季节,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割的割、撇的撇、运的运,有时亲戚朋友也帮忙,全家人齐心协力抓紧收储。前几天妻侄小明在微信群里发了两张收玉茭的照片,三嫂喜云说:“今年的玉米长得太差劲了,都没有小孩子高,大面积减产,靠天吃饭,农民不易啊!”。她的感叹,即是对老天爷的无奈也是对亲人的怜惜。从照片上看玉茭子长的是不太好,整个照片看不到一穗黄色的玉茭。但在这收获的季节里,一家人聚集在玉茭地里,享受着一年来的收成成果,田野间充满了爷爷的期待与儿孙的欢声笑语,在自己家的田间撇棒子,是辛苦的劳作也是快乐的分享。一家人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一年的收成成果也是喜悦的。可惜天公不作美,让农民泪水涟涟,靠天吃饭的日子,每一份辛劳都显得格外沉重,让人深感生活的不易。同时也勾起了我对家乡秋收季节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普通话一般说掰玉米、掰玉茭,用我们家乡土话说就是撇捧子,玉米这种植物各地叫法都不一样,山东叫棒槌子,还有的地方叫苞谷、苞米的等。</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脑子里储存的信息,大都是大田玉茭丰收的影响。像今年大旱减产的年头也有。本文就以丰收年说起吧。每到秋季,沿沁河两岸、乡村公路两则、山脚下、沟壑边的大小田野沟沟洼洼,都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玉茭地,影响最深刻的是和川村的洪驿平、岭南村的老牛湾、还有三交沟、马必西沟、英寨那条沟大秋作物的长势,那种气势磅礴的场面非常状观。随着天气的不断变冷,作物由深绿慢慢变黄变枯。当秋风轻轻拂过金黄色的田野,玉茭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每一株玉茭穗都沉甸甸地低着头,仿佛在诉说着大地的慷慨与辛勤耕耘的收获。那饱满的颗粒,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杰作,每一粒都是承载着农民汗水的结晶。见证了从播种到收获的不懈努力与期待。这不仅仅是一场玉茭的丰收,更是对勤劳与坚持的最高奖励和颂歌,认人心中充满了对丰收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每到这个时候大多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开上农用三四轮车,带上干粮和水,在田野里忙碌着……。</p><p class="ql-block"> 我家没有大田只有三分多自留地,在分自留地的时候,分地的头头和我父亲说,把那块长条条坡地给你吧,有半亩多。父亲也是为了多种二分地,就同意要下了坡地,那时我十五、六岁。父亲是供销社员工,有供应粮,自留地是母亲和孩子们的。从小跟着父亲种自留地。翻地、除草、施肥、收割、担挑玉茭都干过。我们家没有农用车,一切都是用肩挑,记得收玉茭时,把撇下的棒子穗码在两只筐里,用带铁钩的扁担挑,黄黄的棒子穗有一百多斤,很沉重,离家有三四里路,挑一两趟还觉着可以,挑的趟趟多了,感觉很累很累,肩膀拧的很痛很痛。</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我们的口粮都是靠生产队分给,有年队里分玉茭穗,我去拿。那个队长恶恨恨的说:“你们家没有劳力,不交钱不准拿粮”。我也年少气盛一气之下回怼“不让拿就不要了,留着你吃吧”扭头就走了。</p> <p class="ql-block">  从部队回到地方,当了二十六年兵,政府也没有安排工作,也没有土地,自谋生路,跑遍了家乡的山山沟沟、村村落落,认识了很多农民朋友。有时侯也帮他们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曾帮助好友们撇过玉茭。撇玉茭看是简单的农活,当你真正干起来才能体会到农民朋友的辛苦与汗水。当你踏入田野,心中总会涌起对大自然的敬畏,更多的是对劳动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感悟,亲自参与到田间劳动中,亲自体验那“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与满足。从早到黑撇一天捧子,你会感觉很累,腰酸背疼,两手发麻。更能体会到农民朋友的艰辛,每一穗棒子,每一粒棒子粒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与土地朝夕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的希望。他们这份对土地的热爱和坚守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也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背后都蕴含着农民的辛勒付出。</p> <p class="ql-block">  秋收过后,当你再走进每个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栈栈黄澄澄的玉茭站,这就是农民一年全部的收获与希望!也是农民们的一座座银行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