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昭陵,1982年,北宋皇陵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位于市区的永昭陵按原样恢复了地面建筑,这也是宋陵中复原的皇陵,占地广阔,布局严谨,融合皇家威严与历史沧桑,是探寻古代帝王陵寝文化的绝佳之地,市内多条公交线路可达。</p> <p class="ql-block"> 永昭陵由鹊台至北神门,南北轴线长551米。南神门外的神道上,包涵东西对称的石人13对、石羊2对、石虎2对,石马2对、石甪端、石朱雀、石象、石望柱各1对,这些石刻造型秀长,雕法细腻。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目不斜视、忠实地守卫着宫门。客使体质厚重、轮廓线条简练明确,双手捧贡品,身披大袍,衣褶垂到脚边,人物形神兼备。石虎造形威武雄健,石羊面目恬静清秀。永昭陵的石朱雀雕刻尤为精美,整屏呈长方形、通身雕成层叠多变的群山云雾,烘托着展翅欲飞的朱雀,美丽的雀尾犹如一把俊扇挥动着风云。浮雕突出表现了鹏图矫翼的雄伟气概,呈现出瑰丽浪漫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慈圣光献皇后袝葬在皇帝陵西北处的曹皇后陵。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即民俗演义《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3岁。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间,国泰民安,文臣武吏荟萃,科学文化发达,达到宋王朝鼎盛时期。据有关史料记载,嘉祐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赵祯于永昭陵(今巩义市区),修陵调集士兵46700人,工期7个月,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绸绢250万匹。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受战乱抢掠,但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 和"下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甪端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p> <p class="ql-block"> 满目沧桑的石像,历尽千年寒暑,阅尽人间风雨,依然不改昔日骄傲的风采。宫城是一座城内城,同样有东西南北四座神门。每座神门外的两侧各有一座形式较小的建筑,称为阙庭。仔细看时,你会发现阕庭是一座不完整的建筑,东面的没有东角,西面的没有西角,“阕”者,“缺”也。原来皇帝虽贵为天子,也不敢自诩为完人,人总是有缺点的啊,阕庭正是表达了皇帝恭谦之意,如同大王自称为寡人一样。</p><p class="ql-block"> 步入神门,站在金字塔般的陵台前,昔日高居庙堂之上的帝王,正被你踩在脚下。高大的黄土堆里,这位在传说中用一只狸猫换来性命的皇帝,以孤苦灾难之身,一朝侥幸成龙,40年君临天下。穿宫城而过,稍向西,是仁宗皇后之陵,其规格和永昭陵相似,只是形式略小些。再向前,走过下宫,已至北门,这也是永昭陵的尽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