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党八音会,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晋城一带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因演出时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脱胎于宫廷、庙堂、戏曲音乐和民歌小调,主要在古庙会、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演出时吹打并重,文武相接;声情并茂,高亢悲壮;歌戏互补,荡气回肠,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党八音会融合宫廷、庙堂、戏曲和民歌小调四大音乐元素。</p><p class="ql-block"> 演奏方式是文场、武场吹打轮番、互为激励、相呼相应、配合默契;演奏内容雅俗共赏、朝野喜闻、歌戏互补;演奏音乐高亢悲壮、激越豪放、热烈火爆、荡气回肠。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党八音会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1、 吹打并重,文武相接</p><p class="ql-block"> 上党八音会有文场、武场之别,文场为唢呐、丝竹,武场为梆、鼓、锣、镲。文场突出唢呐吹奏技巧,吹奏者不仅低倍、大、中、小唢呐和口咪都能运用自如,而且吹奏出喜、怒、哀、怨等不同的感情色彩;不仅能吹奏各类歌曲,而且能吹奏整本戏文;不仅能“文吹”,而且能“武吹”。武场突出鼓、锣、镲,“鼓佬”负责指挥,掌握演奏节奏情绪,击鼓花样迭出;锣镲节奏有致、嘹亮利落,上下翻动、金光闪耀。</p><p class="ql-block"> 2、声情并茂,演奏兼备</p><p class="ql-block"> 上党八音会吹打乐给人以听觉与视觉双重美感,要求乐手不仅吹得悦耳,打得嘹亮,而且要随着乐曲情绪变化边吹奏边表演,随着戏文中人物唱段需要边演奏边走场子,并把生、旦、净、末、丑的形象和感情色彩淋漓尽致地演奏和表演出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晋城市申报的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58。</p><p class="ql-block"> 上党八音会的曲目大多数场合均可使用。如平顺县西社村的《花腔鼓》、《哀祀鼓》、《太平鼓》实为一个曲目,但用于婚事称《花腔鼓》,用于丧事则称《哀祀鼓》,用于祭祀称《太平鼓》,而襄垣县的《太平鼓》则专用于婚事,《哀祀鼓》专用于丧事,壶关县的《喜鼓》专用于婚事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党梆子</p><p class="ql-block">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 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上党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21。</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14日,中国戏曲学院宣布,上党梆子“非遗”剧种首次招生,并进入戏曲高等教育。上党梆子</p><p class="ql-block"> 上党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在约400个传统剧目中,优秀传统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潘杨讼》、《秦香莲》,移植演出的《薛刚反朝》、《法门寺》,现代戏《十里店》、《山村供销员》《长生殿》、《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 清咸丰间至抗日战争以前(1815~1937),是上党梆子的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晚清时,壶关的“十万班”曾到北京和鲁西南演出。这一时期,这个剧种的职业班社多达200多个,有剧目千个,并造就了号称一代戏王的赵清海以及郎不香、申灰驴、曹火柱、都歧歧、靳伯庐、冯国瑞、王福成、段二淼、郭金顺、申银洞、赵德俊(金圪瘩)、温喜云、徐执中等名演员。</p><p class="ql-block"> 后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演戏日少,上党梆子日趋衰落。"七七事变"后,职业班社基本上停止了活动。</p><p class="ql-block"> 1934年,泽州艺人首赴太原公演,被称作“上党官调” 。</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挺进晋东南,创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给上党梆子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动在太行山区的作家赵树理十分喜爱、重视上党戏曲艺术,创作了现代戏《万象楼》,创作和改编了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等,这些剧作弘扬民族气节,揭露奸伪丑态,激励反抗精神,由武乡县光明剧团、襄垣县农村剧团演出,很受观众欢迎。</p><p class="ql-block"> 接着,《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三打祝家庄》、《白毛女》、《血泪仇》等剧也先后由上党梆子剧团演出。</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晋东南各地纷纷成立上党梆子剧团,为以后的繁荣发展,保留并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p><p class="ql-block"> 1959年,经蔡寒声先生提出,定下“上党梆子”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上党梆子取名长治市别称,长治又称上党,所以梆子已经确定了归属,他是长治市地区的地方戏剧。1985年,晋城市与高平县级市合并分出去,独立成地级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前身为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始建于1938年。现为晋城市唯一市级上党梆子艺术院团。2023年被授予“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是全国第6个获此殊荣的戏曲院团。</p><p class="ql-block"> 晋城市梆子剧团是1985年晋城独立成市后的晋东南地区第一剧团(专一团),晋东南地区第二剧团(专二团)上党落子剧团归长治市管辖。</p><p class="ql-block"> 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为长治文化艺术学校下属单位,成立于1993年,完善了长治地区上党梆子的人才结构及上党梆子的传承工作,生机勃勃,成果斐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党梆子名家排名</p><p class="ql-block"> 上党邦子十大名人:王二苗、郭金顺、吴蜿芝、郝同生、王桂兰、马正瑞、高玉林、申运度、申晓红、齐素珍等。</p> <p class="ql-block"> 上党梆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潞府”派和“泽府”派(也称川底派)两派。</p><p class="ql-block"> 潞府派,主要流行于原山西省潞安府所属的的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潞城、壶关、平顺8县和原沁州管辖的沁县、武乡、沁源3县,特点是更显豪放。最早的有代表性的班社有“三义班”、“乐意班”等。三义班比较灵活,唱岳家将戏多;乐意班格律比较严谨,唱杨家将戏多。</p><p class="ql-block"> 泽府派,主要流行于原山西省泽州府管辖的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鸣凤班”及后来的高平“三乐意”(俗称东宅戏)、“万亿班”都属此派,凤台的鸣凤班稳居魁首,后来高平的三乐意、万亿班都曾称雄一时。它的特点是比较稳重委婉,抒情性强。</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上党梆子在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还有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嫡亲的姐妹剧种。</p> <p class="ql-block">上党梆子的传承人物</p><p class="ql-block"> 马正瑞,男,汉族,1939年生,山西泽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晋城市申报。申报项目:上党梆子。</p><p class="ql-block"> 吴国华,女,汉族,1958年10月生,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晋城市申报。申报项目:上党梆子。</p><p class="ql-block"> 张爱珍,女,汉族,1959年5月生,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晋城市申报。申报项目:上党梆子。</p><p class="ql-block"> 张保平,男,汉族,1961年1月生,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晋城市申报。申报项目:上党梆子。</p><p class="ql-block"> 张志明,男,汉族,1956年生,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长治申报。申报项目:上党梆子。</p><p class="ql-block"> 陈素琴,女,汉族,1970年生,现任晋城上党梆子剧院院长,是目前上党梆子的中流砥柱和领军人物,也是上党梆子的第四朵梅花奖获得者。陈素琴是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现任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p> <p class="ql-block"> 上党梆子的唱腔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具,而以板腔体为主,其板式分大板、中四六、四六、大板、垛板、散板、滚腔等,以四六和大板使用最多也最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演唱时男女同腔同调,男腔使用假声。</p><p class="ql-block"> 乐器上党梆子的伴奏乐器主要为巨琴、二把、呼胡“三大件”。</p><p class="ql-block"> 上党梆子的脚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四种,各行当的基本表演程式名为“三把”,运用时演员挺胸昂头,稳健有力。其表演风格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简练明快,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京剧影响,有所变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党落子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血脉,就像奔腾不息的漳河水,源远流长,灿烂辉煌。</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戏曲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的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从唐代开始,戏曲就成为了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深地扎根在了中华大地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党落子的历史渊源 </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也称“闹子戏”,是山西排在四大梆子之后的第五大剧种,被列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稀有剧种。其腔调以流水、清流水为主,用板胡、笙、笛和鼓板、大锣、小锣、镲等乐器伴奏。上党落子与上党梆子并称上党地区两大古老的剧种,处于上党地区梨园文化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上党落子在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就有行台演出的活动。最初是以打地圈儿演出,后发展为与上党梆子同台混班演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开始与来自武安的落子艺人合作,接受了上党梆子、武安落子以及蒲州梆子的一些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地交流融合,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了上党落子。</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形成后,在民间开始快速发展,直至建国初期得到空前繁荣。上党落子广泛流传于长治、晋城一带,尤其是在潞城一带尤为盛行。同时也行台于晋中的榆社、左权,临汾的安泽,河北的武安、涉县,河南的林州、惠县等太行太岳广大地区。上党落子在中国戏曲史上虽然只有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但她的发展比较快,流传比较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性。上党落子的发展坎坷不平,或高峰,或平原,或低谷,但是她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党落子的发展脉络 </p><p class="ql-block"> 1948年,在党的领导下,上党落子艺人们在潞城先后建立了战斗剧团、文化剧团、抗战剧团、师生剧团(后更名为大众剧团)、联合剧团(后相继更名为民众剧团、红旗剧团)等戏曲团体。先后编排了《王清林反正》《人间地狱》《上前线》等一批红色剧目。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打击敌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关键时期,大众剧团冒着炮火赴前线进行宣传和慰问演出,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同时,剧团在戏曲表演、组织建设、工作作风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高。</p><p class="ql-block"> 随着解放后文艺界开展的“三改”,即改人改戏改制运动,剧团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工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三改运动”改掉了旧戏班吸毒、赌博等坏的习气,改革了旧的师徒制,废除了旧戏班打死学徒不偿命的约定。禁演了黄色戏、恐怖戏、神鬼戏等,旧艺人第一次以文艺工作者、人民艺术家的身份得到尊重。“三改”后留下的遗产,颇为丰厚。如今舞台上还在继续上演的有《白蛇传》《司马庄》《文王访贤》《忠保国》《醉陈桥》《访昆山》《骂殿》《辕门斩子》等。“三改”后的结果,观众不仅看到了好戏好剧,同时也看到了艺术家的进步和发展。这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尽人皆知的上党落子名艺人及其代表剧目。如张宝龙,艺名大龙,代表作《九华山》《回荆州》等;张宝锁,艺名小龙,代表作《淤泥河》《醉陈桥》等;李晚喜和他的代表作《抱灵牌》《司马庄》等。还有王崇文、刘金水、程联考等一批上党戏剧名家。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注意角的艺术,二是非常注意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这些都是“三改”以后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是潞城上党落子前辈们创造的昔日辉煌。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传统戏和历史戏的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三改运动”是上党落子持续发展的动力,也让上党落子进入到政府管理体制中,标志着上党落子迈入现代化发展道路。一九五四年,潞城大众剧团上调长治专署,改为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二分团,也称专二团,后相继更名为晋东南地区上党落子剧团、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等。留下来的潞城民众剧团,一九五四年,潞城县和长治县合并为潞安县,民众剧团更名为潞安县人民二团;一九五八年,因行政区域的变化,易名为长治市红旗剧团;一九六一年,恢复潞城县建制,遂更名为潞城县红旗剧团。红旗剧团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剧团建设、人才培养、剧目创作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传承和发展经验。其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一九五九年赴京演出的现代戏《钢铁民兵 》和古装戏《十二寡妇征西》。这两部戏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了李先念、彭真、李达、傅作义和杨秀峰等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得到了老舍、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的指教。这两部戏赴北京、天津等地的成功演出,为上党落子如何振兴提供了范例。</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戏和历史戏的整理改编和创作过程中,历代艺术家用时代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度进行了去芜存精,点石成金的再创造。1960年出演的《红楼梦》《白莲花》1961年出演的《宝莲灯》《貂蝉》《封神榜》以及以后出演的《响马传》《小刀会》《搜杜府》《朱元璋斩婿》《选帅》《唐宫悦》《淮河流恨》《炎帝归潞》等五十多部剧目,都是整理改编或创作的代表性的优秀剧目。在原剧的基础上,用时代观念来重新解读人物形象的特点,用上党落子特有的艺术手段表达时代人性观念,用极致化的悲剧和喜剧的样式,将原题材创作成聚焦生存与命运的当代改革。红旗剧团保持原来剧目文学内容的同时,侧重于上党落子传承的经典演技。显示出对潞城传统文化的丰富解读,让上党落子成为现代时尚,这也是上党落子在近两百年发展中的重要艺术规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现代戏的时代特色 </p><p class="ql-block"> 红旗剧团用大量现代戏剧目,成功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创造了一个个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形象,用成功的创作技法拓展了上党落子的古典体系,让这个剧种具备了表现现代生活的手段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红旗剧团还在不断推出现代戏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学习移植样板戏所取得的成效也不可小觑。样板戏在艺术上形成了现代革命题材独具个性的表达范式。红旗剧团先后学习移植的样板戏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三个剧目。通过学习移植样板戏,上党落子至少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经验:一是设计音乐唱腔要以塑造人物为中心;二是设计舞蹈、武打,要强调人物与情节的延续性;三是舞台设计要追求写意与写实的统一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党落子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间,红旗剧团演出的剧目,改编、整理、修改或加工的不在少数,改编历来是上党落子创作的一种方式,一种补充。</p><p class="ql-block"> 改编是上党落子传承和发展的一条通道。凡是流传的剧目大都是通过改编得来的。改编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编作品的表现形式或用途,创造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改编剧目比例大小,除了作者鉴于对上党落子本体艺术的熟悉程度和理解层面以外,还需要导演通过与演员的磨合,演员通过与观众的沟通而共同来决定。</p><p class="ql-block"> 作为以演出谋求生存发展的剧团,往往是当一个戏还在上演着,就要准备下一个上演的戏, 甚至需要有七八个戏,乃至十几个戏轮番上演,或者需要更多剧目能说演就演。有时还会因为缺少了某一个演员就无法演出某一个戏。在这种情势下,作者或者导演还必须依据剧团的特定条件来改编或修改,才能满足剧团和观众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从形式上来讲,改编剧目要利用既有的技巧、音乐,兼顾观众的审美取向,让剧目更显生命力。这一类的改编可谓成果斐然。如《骂殿》《灵堂记》《杨七娘》等。还有把话剧改为上党落子的,如《山村新人》《于无声处》等,都是因此而再现舞台。因而,通过取长补短的方法让他们改头换面,符合时代要求,这类成功范例也屡见不鲜。像《太君辞朝》《两狼山》《文王访贤》等。还有就是对过去说过的问题,又会有新的话要说,像《海瑞上疏》《四进士》《小刀会》等一批剧目。</p><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编是一种新的创作。改编后的作品能够获得新的艺术价值和新的艺术生命,就一定能长存艺术之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韵味悠远落子腔</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的文化底蕴很深厚,除剧本样式、舞台样式和表演样式外,唱腔的韵味儿最能得到特别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在处理腔与字的关系时,坚持运用依字音行腔的原则,以字为主干,以腔为枝叶,唱腔的节奏和旋律随唱词的字音而运转,做到吐“国普”字,归“潞土”音,字正腔圆,主次不颠倒,不因腔因音而伤字。</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行腔是根据演唱者对唱法、曲谱和唱词的领会来运用腔调。不经过曲谱规范的腔不向观众演唱;死唱曲谱而没有味道的腔不在舞台上呈现。这是展示上党落子唱腔的优美音色、艺术个性和增强唱腔韵味儿的重要手段。上党落子唱腔的生命力在于表情达意。唱高腔要慷慨激昂,挺拔有力;唱低腔需缠绵婉转,如泣如诉,目的都是要激起观众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同时,根据行当或人物情感的不同,板式既可“一板一用”,也可“一板多用”。同一板式,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节奏缓慢时,用来表现忧郁的人物情绪(如“八板”等)。 通过不同板式与不同声腔的有机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并形成完整的唱腔韵味儿。</p><p class="ql-block"> 体现上党落子唱腔的韵味儿,即表现功能大致归为三类。一是腔多字少多用于抒情的唱段。如《狸貓換太子》中赵德芳唱段 [霸王鞭]转[清流水]“由本御南清宫闷忧惆怅”。二是腔少字多则多用于叙事的唱段。如《忠保国》中李艳妃和杨波、徐延昭的对唱[清流水]转[流水]“为的是皇儿锦家邦”和《文王访贤》中周姬昌和姜子牙的对唱〔流水〕转〔锁板〕“周姬昌走出来金车辇外”。三是人物之间产生戏剧(情感)冲突时进行的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如《辕门斩子》中赵德芳和杨延景的对唱[紧流水]“早把你杨门消灭了”和《访昆山》中张秀英和李志明的对唱[八板]“张秀英,用目观”。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是表情达意体现韵味儿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唱腔的悲情韵味,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上党落子唱腔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形成了具有上党特色的地方戏。通过上党落子唱腔,我们可以了解到上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这些都是上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唱腔源自悲情的韵味,是上党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多个方面的变化,生动地表现出角色的情感世界和故事情节,让观众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上党落子唱腔的魅力继续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融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别受到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响,因而在清光绪年间,上党落子形成南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后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进行借鉴和吸收、逐渐统一了风格。</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源于河北武安落子。约在清道光年间吸收民歌小曲及上党梆子的艺术营养而形成。清同治年间,潞城县潞河村有人组织合义班,将"打地圪圈"落戏搬上舞台,由只演民间生活小戏转变为也能演朝代大戏。</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八年(1901),又吸收河北梆子武戏技艺,使落戏剧目更加丰富,音乐唱腔、表演艺术日臻完善,其活动范围扩展到上党多数地方及临汾、太原、芮城、永济、永和、大宁及河北涉县、武安、磁县、河南林县、陕西延川等地。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民国24(1935)年,在黎城、潞城、壶关、长子、屯留和晋南地区有抓班、兴胜班、平盛班等20多个班社,经常上演的剧目达100多个,剧种兴盛。</p><p class="ql-block"> 1950年,屯留绛河剧团实施改革。在这一改革潮流的影响下,高平、壶关、沁县、襄垣等地也相继成立了落子剧团。</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的传承人物,李仙宝,男,汉族,1935年生,黎城黎明剧团落子演员,工丑角。</p><p class="ql-block"> 1977年6月16日,黎明剧团招收了40余名学员,举办了第六期上党落子艺训班。</p><p class="ql-block"> 1995年,黎城县组织黎明剧团名角,在该县宾馆由县电视台对黎明剧团的名段《访昆山》《二进宫》《十五贯》《斩子》进行集中录像。</p><p class="ql-block"> 2006年,黎城县成立民间剧团——黎城落子剧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8年6月7日,上党落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为山西省潞城市、黎城县申报,遗产编号为Ⅳ-9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9年6月,李仙宝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落子代表性传承人。</span></p><p class="ql-block"> 2011年,黎城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出版了《上党落子音乐》。</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潞城市红旗落子剧团、黎城县人民文化馆获得“上党落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党落子项目保护单位长治市潞城区红旗落子剧团、黎城县人民文化馆评估合格。</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与民俗文化上党宫调、上党皮簧及上党傩戏、上党队戏流行于同一地区,底蕴深厚,具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上党落子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和程式化,艺术风格日趋成熟和完美,剧目也多有创新突破,深受广大群众和戏迷的拥趸。</p> <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原名“黎城落子”,民间也称“黎城闹”或“闹戏”,流行山西东南部的上党地区及河北涉县等周边地区,是山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于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带,它主要流行于晋东南各县区。</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在吸收了上党梆子、蒲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多种剧种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粗犷豪放、炽热火爆、三根梁”(即生角、大净、旦角)挑戏的独特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随着不断改进和创新,上党落子在继承原来炽热奔放等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委婉柔和、悠扬圆润、表演细腻等新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创建于一九五四年六月。该团前身是山西省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二分团(俗称“专二团”),后更名为晋东南地区上党落子剧团,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对党的文艺事业和上党落子剧种的发展做出过应有的贡献。先后拍摄的舞台艺术电视片《杨七娘》、彩色戏曲艺术影片《佘赛花》、改编历史剧《成败萧何》以及新编现代戏《枫叶正红》等在本省及全国颇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移植古装剧 《程婴救孤》、 新编历史剧 《朱元璋斩婿》、古装连本戏《隋宫案》 、 古装连本戏《狸猫换太子》、古装连本戏《醉陈桥》 、 传统戏《忠保国》、 传统戏《两狼山》、传统戏《六郎招亲》 、 传统戏《文王访贤》 、 传统戏《司马庄》、传统戏《骂殿》、 传统戏《斩子》、 传统戏《重圆》、现代戏《丑嫂》 、现代戏《智取威虎山》、 现代戏《红灯计》、现代戏《痛说革命家史》、 小话剧《金榜题名时》 、 小话剧《书记住店》、 现代戏《山情》、现代小戏《熬脑情》、 现代小戏《寸草心》、 现代小戏《拆照壁》、《定计》、 《深山问苦》、 《打虎上山》、 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 新编现代戏《枫叶正红》等等。</p><p class="ql-block"> 主要长治落子剧团的主要演员有苏旭斌,朱伟、王万丽,卫<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马、宋明生、申德芳、宋中清、李玉庆、申红芬、王贵红、崔世辉、张向东、高苏波、李小敏,</span>王贝贝、梁洁,李誌,石红娥、马丽娜、张艳,陈建星,王宁宁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党落子的音乐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的音乐属于宫调式,其唱腔由板式和曲牌两大体系构成。</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的文、武场起初非常简单,所用乐器只有板鼓、挎板、大锣、小锣和胡呼(头把)几件。后来渐渐加入了二把、唢呐、笛子、堂鼓、大镲、小镲,及弹拨乐器月琴、琵琶等。头把渐渐被中音板胡替代,二把又被二胡替代。</p><p class="ql-block"> 专门用于器乐演奏的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有的源于南、北曲,如,【点绛唇】【风人松】【泣颜回】等,有的源于明清俗曲和上党民间音乐,如【傍妆台】【小八板】【赏莲花】【闹五更】【备马牌】等,有的源于上党梆子等梆子戏,如【迎仙客】【一枝花】【普天乐】等。</p><p class="ql-block"> 锣鼓经基本上从上党梆子、京剧和民间吹打乐中借鉴而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党落子的唱腔特点</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唱腔的音阶为七声清乐宫调式,旋法中级进使用较少,多为跳进,甚至常用五度以上的大跳,大跳之后的反向进行是上党落子唱腔中的一大特点,整体上呈现出粗犷奔放、激越慷慨的艺术风格。传统用调多为E调或D调。</p><p class="ql-block"> 上党落子唱腔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p><p class="ql-block"> 板式有【流水】【清流水】【霸王鞭】【悲板】【念板】【散板】【哭板】【滚白】【垛板】【老套板】等。</p><p class="ql-block"> 曲牌体唱腔有【八板】【赞语】【钉缸调】【戏牡丹】【扑灯蛾】【锁板】等曲牌,艺人们称为“杂腔小调”。</p> <p class="ql-block"> 壶关秧歌</p><p class="ql-block"> 壶关秧歌(秧歌戏)是山西省壶关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壶关秧歌原是流传于山西省壶关地区的一种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它经常在街头、饭场、打谷场和炕头演唱,只有铜器伴奏而没有弦乐,所以又称“地圪圈秧歌”“干板秧歌”。</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山西壶关已出现“西关壁”“石坡”等一百多个业余秧歌班社,演出剧目主要有《打酸枣》《苏姐姐梦梦》《雇驴》等。壶关秧歌属板腔体,以上下句对称结构为主,以壶关地方话为基础。唱腔旋律以四度、五度跳进为多,演唱均用真嗓。 </p><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7日,山西省壶关县申报的秧歌戏(壶关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7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