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隶书的寂寞

方圆

<p class="ql-block">唐代,被誉为“书法盛世”的时代,楷书端庄、行书流畅、草书狂放,各领风骚,共同编织着书法艺术的辉煌篇章。然而,在这众多书体的簇拥下,隶书,这一源自汉代的官方书体,虽已不再是书坛的主角,却并未因此而黯然失色。它如同一位淡泊名利的老者,静静地守候在岁月的河岸,以寂寞的风姿,谛听着过往与未来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提及唐代隶书,不得不提其初承魏晋遗风,又融入新时代气息的独特特质。这是一种似隶似楷、隶楷交融的奇妙境界。有的作品中,隶书的古朴韵味占据上风,楷书的规范严谨则悄然渗透;有的则是楷书之骨架撑起全局,隶书之柔美点缀其间,二者相得益彰,随笔所致,依刀而现,尽显书者之性情与才情。欧阳询、薛纯陀等初唐书家的隶书之名,便是这一时期的见证,他们的笔下,隶书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融入了新时代的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及至开元年间,唐玄宗的一声令下,隶书再次迎来了它的春天。丰碑高碣,隶据其半,唐隶新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蔡有邻、韩择木、史惟则等书法大家,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大诗人杜甫的咏歌与赞誉。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繁荣的象征,展现了唐代隶书在艺术创新上的无限可能。</p> <p class="ql-block">唐代隶书的艺术特征在于其结构的严谨、笔法的稳健与字形的方正。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书者对美的极致追求。结构严谨,使得每一个字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笔画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失隶书的古朴,又融入了唐代的审美理念。笔法稳健,即便隶书已非主流,那些坚守隶书阵地的书法家们,依然保持着对笔法精髓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使得隶书的笔力不减当年,稳健中透露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字形方正,与楷书的端庄相呼应,给人以稳重之感,仿佛是那个时代社会风气与文化底蕴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而谈及唐代隶书,不得不提的就是唐玄宗所书的《石台孝经》。这部作品,虽名为隶书版,实则融合了楷书的元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隶书风格。这既是对汉代隶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唐代楷书主流的借鉴,体现了书法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融合与创新。《石台孝经》的字体特点,正是唐代书法从隶书向楷书演变趋势的生动写照。其结构布局整齐有序,文字排列紧密,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感,每个字的结构都严谨至极,反映了唐代书法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笔法上,虽保留了隶书波磔明显的特征,但又显得更为圆润流畅,线条清晰而不失力度,既有隶书的古朴韵味,又融合了楷书的规范性,展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石台孝经》作为一件书法艺术品,不仅展示了唐代书法的高度成就,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唐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隶书作品,而是隶书与楷书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这种混合风格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状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它静静地躺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让后人得以窥见唐代隶书的风貌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唐代隶书与汉隶相比,虽不再受后世如汉隶那般广泛的追捧,但其作为一种书体的存续,依然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在现代电脑字库中,官方应用的隶体字往往就是唐隶,这说明其应用性仍然十分广泛,便于大众接受。这不仅是对唐代隶书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其生命力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回溯往昔,上世纪七十年代上中学时,正值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化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那时的我,有幸接触到了第一本字帖——集唐隶的毛泽东诗词。那是我习书的启蒙,那些刚劲有力的笔触,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至今无法割舍。尽管近年来,我更多地摹写汉隶,但我的创作作品中,始终掺杂着唐隶的影子,那是我书法之路的起点,也是我艺术探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然而,我这样的选择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一些大书家,特别是那些专攻汉隶的书人,常指摘我的隶书作品古意不足,认为我过于留恋唐隶,而未能完全沉浸于汉隶的古朴之美。面对这样的批评,我始终保持着一份淡然的心态。习气难丢,我行我素,坚持胎袭,自得其乐。在我看来,书法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流露,是对美的个性化追求。我享受在唐隶与汉隶之间游走的过程,享受那份既传统又创新的乐趣,这便是我理解的书法真谛,也是我对艺术的真实观照。</p> <p class="ql-block">袁文长二〇二四年九月十六日于锦绣观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