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游天下】都江堰(三)

姚东旭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按正常的游览路线从南门进,南门是正门。走堰功道,伏龙观,宝瓶口,飞沙堰,鱼嘴,过安澜索桥,上二王庙,下二王庙,爬松茂古道,西关,玉垒观,十殿,出玉垒山门口,结束。而我们是从上往下走,所以就不累。</p> <p class="ql-block">  拍摄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  “张松银杏”距今已有约1800年历史,2021年被评选为“天府十大古银杏”之一。民谚“人挪活,树挪死”,然而“张松银杏”先后三次被“挪”,离乡背井,居然挪活了,且越发长势蓬勃。读张松,看银杏,故事跌宕起伏,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 虽沐千年日月之精华,浴朝夕雨露之滋润,历经十余代王朝更迭而长寿,但它并不高大巍峨、气冲霄汉,树形反而似一棵硕大的“桩头”,古雅清腴,又奇丽怪崛。在我看来,此树颇有张松特点,“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在川蜀银杏树中算是另类。</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棵银杏,民间多有传说。张松身为刘璋幕僚,但认为刘璋暗弱,大志难伸,萌生另择明主之心。因与刘备勾结,被其兄广汉太守张肃“大义灭亲”,告发其“卖国”,被刘璋杀头,诛灭全家,财产充公。族人闻其噩讯,纷纷离散。唯有这棵银杏,一直忠实地守候在张松故宅。</p><p class="ql-block"> 张松故宅废弃后,气场和风水仍然令人赞叹——玉带水环绕,林木蓊郁,远处青山含黛,近处田野稼禾,风景蔚然。时至西晋,乡人在这里办乡校,教化学童。过后数十年,张松后人又买下乡校,在此建张松祠,年年祭祀先人。</p><p class="ql-block"> 至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张松祠改建为三圣寺,供奉刘、关、张三圣,成为川西一大丛林。寺庙中张松当年所植银杏,渐渐长成一棵树形奇异的树,碑记记述:“其树干基部如鹤足插地,垂乳似鹤足举而欲行。民间有其化鹤飞翔的生动传说,被誉为‘白鹤仙’。”</p><p class="ql-block">‍ 这株千年古树与《西游记》也有着密切的关系。86版《西游记》孙悟空偷吃人参果片段中,人参果树原型就是张松银杏。</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卧铁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岁修淘滩的标尺,确保每年枯水期清淤深度适中,从而保障成都平原的灌溉与防洪。‌ 卧铁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都江堰的治水智慧。‌12</p><p class="ql-block"> 具体来说,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它位于四川都江堰,作为岁修淘滩的标尺,确保每年枯水期清淤深度适中,这是都江堰治水智慧的重要体现。卧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李冰建堰时期,当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都江堰遵从“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以及“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格言,岁修淘滩时必须淘至见到卧铁为止。</p><p class="ql-block"> 此外,卧铁还有助于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产生的漩涡由于离心作用,能够将泥沙甚至巨石抛过飞沙堰,从而有效地减少沉积。</p><p class="ql-block"> 总之,卧铁不仅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水利工程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元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p> <p class="ql-block">  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p><p class="ql-block">‍ 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