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起点——林山的艺术世界<br><br>艺术创作始终无法摆脱日常的生活烙印,苦难与坎坷、困惑与焦虑、激情与理想几乎是画家笔下的生动肌肤,赋予现实无限可能的希望活力。<br>林山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学院派画家,早在考入四川美术学院之前,他在1980年就创作了《远方》,这幅作品充分展露了一个艺术青年的卓越天赋。然而,在此后长达三十年的艺术生涯里,他自觉抛弃了早年刻苦练习铸就的写实功夫,始终保持探索的自由天性,几乎没有停留在某一固定的语言范式里。一个艺术家在没有达到创作的收获高峰,自由往往是一种无休止的精神累赘,甚至构成日常生活的巨大困扰。艺术家的不幸,十之八九来自于他们对艺术的执著,创作欲望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是鲜活的激情动力而又是难以满足的苦恼源头。一个合格的艺术家,总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强迫的创作状态,唯有创作激情充分释放才能获得完全愉悦的满足。不论最终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艺术家的执著热情将给世界带来一笔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着历史不断前进的启迪力量。<br>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林山的绘画逐渐摆脱学院艺术的桎梏,这种由审美疲劳所引发的艺术叛逃仅是自我觉醒的起点,绝不是取得累累硕果后的自我突破。挣脱了学院艺术束缚的林山在创作上陷入了乡土情结的泥潭,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麦地》、《五月》、《收获时节》、《抢收》、《暖春》等大量作品。可以说,整个九十年代,林山的绘画弥漫着挥之不去的乡愁味道和怀旧气息,在艺术上无疑是一种慌乱的本能表现。这种转向的滋生不排除是艺术家被动于生活压力以及艺术上迷茫的结果,林山和他的同代人都面临着这样的内心挣扎。社会的变迁、岁月的沧桑和经历的坎坷总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大部分人面临的生活困境,也是艺术家日常中不能回避的现实,唯有记忆中的美好片断才能抚慰亏空的内心,但沉湎过去往往会造成艺术家创作活力的呆滞,以致造成艺术与生活的徘徊迷失。<br>2010年前后,林山创作了《惑》、《叩击》、《睁开眼睛》三幅自画像,这预示着一个标志性的新起点。他同期创作的《蓝光》和《骠》等“绿面孔”系列作品,释放出艺术家内心所经历的某种血淋淋的挣扎,跟他八十年代作品里那种充满理想色彩的蓝调笔触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反差,仿佛岁月洞穿了生活的表层,不断地刨出生命危机。与此同时,他用《银河》、《月》和《归途》等作品积极肯定了艺术的生命本质。不论岁月有多么沧桑,生活有多么坎坷,它给予一个成熟艺术家的是哲学式的沉思与追问。林山近年来的绘画越来越关注终极问题,语言上显得日益苍劲狂放,直奔生命涌动的信仰主题。<br>一个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不管是灿烂还是苍茫,往往是整个时代的命运协奏曲的组成部分,在激越旋律中绽放各自的生命光芒。不论多么渺小和平凡,也不论多么辉煌和崇高,作为一个艺术家抑或是一个普通人,在其短短的一生中,能够执著地热爱某项于他人无害的事业,无疑是出于真情之爱,更是艺术本质的不朽真谛。<br> <br>程美信于绵阳青义<br>2013年11月21日</h3> <h3><br><br>山艺工作室</h3> <h3>(一)<br></h3> <h3>(二)<br></h3> <h3>(三)<br></h3> <h3>(四)<br></h3> <h3>(五)<br></h3> <h3>(六)<br></h3> <h3><br><br>岁月留痕</h3> <h3>2024<br></h3> <h3>2023<br></h3> <h3>2019<br></h3> <h3>2011<br></h3> <h3>2010<br></h3> <h3>2009<br></h3> <h3>2008<br></h3> <h3>2007<br></h3> <h3>2005<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