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什么一定要读帛书版?作者:秦复观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就包括流传千年的经典《道德经》,分甲、乙两个版本。经整理复原后人们发现,该版本与我们平常所读的《道德经》,存在数百处差异,部分差异甚至是颠覆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传世本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帛书里却是在篇中靠后的位置,而且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器晚成”,帛书本是“大器免成”。这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以及学界持续的研究与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仅仅只有帛书版,我们还无法在版本溯源上去作一些十分确定的论证,但随后又有汉代甚至战国时期的古本问世,那么我们追求无限接近原貌的《道德经》版本就成为一种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经首先要正本,我们要读的是更接近原貌的老子著《道德经》,这样才能真正探索到老子的精神世界,了解中国道家文化的真实面貌。古籍勘校首先要寻找最可靠的底本,《道德经》版本众多,这里我们梳理了几种最具参考意义的版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主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出土的帛书中有两个版本,用两种不同的古隶书抄写,原整理者把字体较古的一种称为甲本(本书简称帛甲本、甲本), 另一种称为乙本(本书简称帛乙本、乙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抄写年代至迟在刘邦称帝(公元 前202年)之前。乙本避刘邦讳而不避刘恒讳,抄写年代当在 汉高祖即位与汉文帝即位之间(前 180 年—前202年)。出土时丝帛已有破损,文字多有残缺,乙本5467字,甲本 略少。帛书甲、乙本均无书名,仅分为上、下两篇,甲本无篇名, 乙本上篇名为“德”,下篇名为“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郭店楚简本《老子》(本书简称郭简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主人是一名落魄贵族。竹简老子共71枚,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长短分为甲、乙、丙三组,共存2046字,约相当于传世本篇幅的五分之二,与传世《道德经》的31个章节内容相近,其中甲组与丙组有一段内容重复(传世本第64章)。郭简本约抄写于公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间,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其抄写来源似据几种不同版本,也有学者认为乙组和丙组的内容为传、注(即带有评注的注本),而非经(即原经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本书简称北大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第四个重见天日的简帛《老子》古本。全文5300余字,用典型的汉隶文字书写,残缺部分仅60余字,为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抄写时代应为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与前面三个古本不同的是,北大本开始将全文做了分章处理,共77章,与传世本81章不同,同时竹简背面题有“老子上经”“老子下经”篇题,“上经”对应传世版“德经”,下经对应“道经”。其前后顺序与帛书一致,其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与传世本之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传世王弼注本《道德经》(本书简称通行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流行的大部分传世版本都是以王弼注本为底本。王弼是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曾为《老子》与《易经》撰写注解,一直流传至今。自隋唐以来,王弼注本逐渐成为最流行的传世本,流传至今的王弼注本原文字数5162字,分《道经》《德经》两部分共81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弼系统的本子现存最早刻本为明代张之象刻本,今日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较张之象刻本已有很多讹误,若能追溯王弼古本,恐怕讹误只会更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明清时代的经学家考证,宋代时,王弼古本就已很难见到。据传王弼古本既没有分章,也无上、下经之说,书名也仍旧是《老子》,这样说来,其文本形态又与帛书颇为接近。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古本与今传世本有巨大差别,这也是我国古籍传承中的一个常见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传世《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本书简称河上公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上公本是另外一个流传度较广的传世本。河上公,姓名不详,正史未见载,最早仅见于东晋志怪小说《神仙传》,小说中的身份是个得道之仙,曾为汉文帝讲解《老子》。该本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借河上公之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上公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多被道教人士和底层民众所推崇,王弼本则广为文人学士所喜好。这两个版本在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互相影响,其原经文都早已失去各自的原貌而趋同,今之传本篇章结构同为81章,字数略少于通行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他一些重要的版本,如唐代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以及敦煌手抄本,还有一些如《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对老子原著的引文,对我们的勘校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通过对这些重要版本的梳理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推论出《道德经》文本发展的一个大概历程:书名上,在汉代及之前,人们称之为《老子》或《老子经》,随后出现《老子道德经》这样的称呼,人们习惯称之为《道德经》可能是隋代之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在篇章上,帛书版应该是保持了原书的结构,“道德经”的称谓当然跟上、下篇的调整次序相关,整理者们可能出于“道为上”的逻辑将下卷挪到前面,如此,则有了“道德经”之说。也可能先有了“道德经”的称谓,后人基于此称呼强行对调了上、下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德”篇、“道”篇取名,用的是很常见的取句首为名,“德”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故取篇名为“德”;“道”篇第一句是“道可道也”,故取篇名为“道”,并不是说道篇就是讲道,德篇就是讲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对原经文进行儒学化的改造则始自战国,成形于六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诵读者注:从本篇开始,我将分章为大家诵读秦复观注解的帛书版《道德经》,让我们一起研读《道德经》,从中了解老子思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