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DAY7:2024年10月6日,南阳赊旗古镇~驻马店泌阳汉枫酒店。</p> <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左右到达南阳赊旗古镇游览。</p> <p class="ql-block"> 一、南阳</p><p class="ql-block"> 南阳,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坐落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而得名。商代为“南乡”,有谢、楚、邓等国。南阳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截至2023年,南阳下辖2区10县 代管1个县级市,分别为:宛城区、卧龙区,邓州市、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方城县、西峡县、社旗县和邓州市。全市常住人口950万人左右。</p> <p class="ql-block"> 南阳历史文化厚重,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顾茅庐、羊续悬鱼、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皆发源于此。是“中国月季之乡”,“世界艾乡”,“中国玉雕之乡”。南阳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西峡老界岭”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1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等。</p> <p class="ql-block"> 二、赊旗古镇</p><p class="ql-block"> 赊旗古镇位于赊旗县城东侧的赵河、潘河交汇处。赊旗古镇又称赊店古镇,古称赊旗店,俗称赊店。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先民已在此兴建村落繁衍生息,其后历经沧桑变迁,明清时代成为驰名全国的商业巨镇,南北水陆交通枢纽,“全国最富有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 这里北依伏牛山之余脉,潘、赵河环城而过,汇唐河入汉水达长江,可谓依伏牛而襟汉水,面“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p> <p class="ql-block"> 赊店发展史的灵魂是一个“商”字,因商而兴,因商而荣。翻开这部曲折回旋而又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探寻神奇赊店的来龙去脉,领略商业文化的丰富多彩,感知古代商贾的经商之道,品味历史兴衰的真情哲理。</p> <p class="ql-block"> (一)赊旗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 赊旗地名由来有多种说法。一《南阳县志》说:元朝分旗屯田,旗主姓佘,后传为“赊”。二说: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有个叫佘老九响应,便到布店赊布制大旗。人们从四方集结旗下,与元朝统治者展开了斗争。明朝建立后,朝廷拨款修建了一座大客店交给余家经营,朱元璋对这家客店赐名“赊旗店”。三说:传说刘秀当年起义反对王莽政权,曾在这里一刘姓酒家赊了一面酒旗,作为招兵买马的帅旗,最后推翻王莽新朝的统治,建立了东汉政权,故称赊旗镇。</p> <p class="ql-block"> (二)赊旗古镇的兴起</p><p class="ql-block"> 1.潘赵河滨育文明 </p><p class="ql-block"> 八百里巍巍伏牛山东麓,万泉喷涌,山溪奔流,最终汇成两条大河,东曰潘河,西曰赵河,加之东来之沙河,在赊店镇汇入唐河。在此潘、赵、沙、唐四河交汇之地,东北有伏牛山余脉作其遮风屏障,沃野千里,气候温和,自然成为古人类理想的栖息之地,原始文明之光在这里冉冉升起,放射出夺目异彩。</p> <p class="ql-block"> 2.夏仪狄造酒兴隆店 </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酒的故乡,史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献之禹,禹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遂疏狄,绝旨酒。大禹治水时,豫西南禹州与南阳一带是其重要的活动区域之一。仪狄少年时跟随大禹治水,夏立国后,被封为宫廷内务官。仪狄为寻找适宜造酒之水,曾至潘、赵河交汇处小村庄品水,顿觉甘甜爽口,认定乃酿酒佳地,遂在此结庐作坊造酒,并向乡民传授酿酒之术,四乡闻名,纷至沓来,小村庄为之兴隆,名为兴隆店,即赊店的前身。因酿酒取水之井名龙泉,所酿之酒名为“龙泉”酒,即赊店老酒的起源。周时分封八百诸侯国,赊店方圆属申伯国,春秋属韩,战国属楚,龙泉酒一直作为供应宫廷的御用酒。由此赊店被誉为“中华御酒之乡”。</p> <p class="ql-block"> 3.兴隆店起“集”</p><p class="ql-block"> 清代兴隆店得益于水陆交通之便利,客商渐多,加之赵河北岸码头、街市的形成,成为夹河两岸的繁闹集市。当时,兴隆店辖属未用宋、明辖区体制,属裕洲方城所辖,时任裕州知州董学礼是个饱学之士,谙熟宋、明裕州辖史,为壮治地声威,遂于康熙四十七年的1708年以州府之名在兴隆店正式起“集”,名之曰“兴隆集”。实际上当时集市早已成型,此举只不过是为辖制“正名”而已。</p> <p class="ql-block"> 4.赊旗店重兴 </p><p class="ql-block"> 兴隆集起集之后,因货运量日增,赵河南岸码头便愈显拥塞,加之潘河航运开通,泊船便向赵河北岸码头和潘河西岸码头集中。围绕新兴的码头形成了多条街道,并在赵河码头之北岸兴建起了大关帝庙。联想到刘秀在此赊旗招兵而亲封“赊旗店”的史事,全镇公议复名为“赊旗店”。立于大清雍正二年菊月之《公议戮秤定规概》碑记,首句即为“赊旗店,四方客商集货兴贩之墟”。</p> <p class="ql-block"> 5.走向鼎盛 </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四十七年《创建春秋楼碑记》载:“地濒赭水,北走汴洛,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洵称胜地”。《南阳府志》、《南阳县志》、《河南地理志》载:“清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南来舟楫,从襄阳至唐河、赊旗、方城、或从赊旗复陆行方城至开封、洛阳,是南北九省商品集散地”,“乾隆嘉庆时设置巡检司、设营汛,咸丰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赊旗镇人烟繁密,有街七十二,清代商业繁盛,南船北马,幅较于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招致十六省的精明商贾来此投资经商,各省商人所建同乡会馆达十余座,各类寺观庙宇20余座,鼎盛时镇内人口达13万之多,仅山陕商人的年经营额就高达白银约500万两。</p> <p class="ql-block"> (三)赊旗商业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赊店商业繁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拥有连通南北便利的水陆交通和优良的大码头。据有关专家研究:水运的成本费仅为陆运的十分之一。为此,大多江河码头都成为商人聚集的商埠重地。赊店的河运码头处于南方水运与北方陆运交接处,是长江、汉水水系连接中原地区最北端的水运出入口,南北货物集散中心。</p> <p class="ql-block"> 1.晋商南下桥头堡 </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秦晋商帮是商业史上最著名的商帮,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他们所到之处,敬关公,建会馆,通商情,叙乡谊。在赊店的商业发展中,晋秦商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建于赊店镇中心的天下第一会馆﹣山陕会馆便是当年的缩影,同时在赊店周边桥头镇、青台镇、饶良镇、源潭镇都建有山陕会馆,可见在赊店及周边经商的晋秦商人之多。晋商研究专家一致认为:晋商北上的桥头堡是被称为“西口”和“东口”的杀虎口和张家口,而晋商南下的重要桥头堡就是河南赊店。“西口”和“东口”是连接蒙古草原地区和俄罗斯的陆路通道关口,赊店则是通过中原地区连接北方与南方的水陆交通重要关口,其货物承载量远大于“两口”。</p> <p class="ql-block"> 2.便利的水陆交通</p><p class="ql-block"> (1)赵河南码头 </p><p class="ql-block"> 赊店码头随着商业发展经历了三次变迁。明代万历初年,著名改革家张居正执政,实行变法,开通了北方对少数民族的口岸,鼓励南北商业贸易。精明的山西、陕西商人看中此地的水运之利,在此立店开埠,多集于赵河南岸。因当时潘河尚未通航,船只就顺唐河而上,停靠于赵河南岸,久之便形成了赵河南码头。</p> <p class="ql-block"> (2)河心街中心码头 </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年间,因赊店赵河南码头不能满足客商需求,货船转向赵河北岸停泊,日渐形成了赵河北岸码头。赵河北岸有一个岛状大沙洲,名曰“河心街”,沿河心街形成了一个“C”字形天然大港湾,因深入到赊店镇内,因而叫“后河”。其时,码头沿岸均设有青石铺就的下货台及岸上运货的石台阶,码头上日夜装卸货物不停,最盛时等待进入码头装卸货的船只沿赵河排列十余里,数百艘之多,真是桅杆如林,货堆如山。故民间有“白天千帆过,夜晚万盏灯”,“拉不完的赊旗店”之谣。</p> <p class="ql-block"> (3)潘河码头 </p><p class="ql-block"> 潘河发源于方城北七峰山下黑龙潭,自西向东流经赊店北部,东接沙河再向南环抱赊店,在赊店东南与赵河汇成唐河。明清时水量充沛,小型货船可溯流而上达方城。方城潘河岸设有码头和卸货台,《方城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赊店镇东北水门源流门外潘河码头是一处重要码头,主要卸运竹木、山货、桐油、土产等大宗物品,形成了南、东分货的双码头格局。由此在水门内形成了一条南北街道叫“木场街”,东西街道叫“东兴隆街”和“山货街“”。</p> <p class="ql-block"> (4)河口码头 </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年间,南方太平天国、北方捻军相继起义,动乱波及全国。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捻军一部攻陷赊店,焚烧春秋楼,赊店商业损失惨重。全镇商民遂集资于咸丰八年1858年建起了砖砌高大城垣。赊店码头移至城外赵河与潘河交汇入唐河的“河口”,码头仍非常兴旺。当地原有一座丹霞古寺,码头移至此处后,开有三家大饭店和数家茶棚,卸船之货物直接由镇内多家“脚行”和“车行”以独轮拱车、大马车或骆驼由东门转运至镇内过载行,或直接转运过潘河入陆路。解放后仍有大船在此停泊。后来在此处出土了大铁锚和沉船等文物,沉船长达三丈有余,铁锚重达300余斤,可见赊店水陆大码头当年的火爆场景。</p> <p class="ql-block"> (5)赊店码头商埠的四大特色 </p><p class="ql-block"> 水陆大码头是赊店开埠立市之本,更是赊店商业兴盛之源。赊店具有码头商埠的四大特色:①街道专业化。分行划市,专业经营。②服务体系化。为客商提供了完备的服务体系,有装卸服务的过载行,有提供安全保障的镖局,有提供金融服务的票号、钱庄。③交通规范化。形成了独轮车、牛车、驼队和马车各自的专业通道。④货物流通化。成为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和批发转运贸易中心。</p> <p class="ql-block"> (6)赊店陆路交通地位</p><p class="ql-block"> ①北路。北路自赊店,经方城,到平顶山,再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到河南开封,向北过豫北怀庆府直达京、津、冀、鲁。西路到洛阳分为两路,一路过黄河入山西,经晋城或运城北上入内蒙;一路向西经灵宝、西安到宁夏、甘肃,入西域。</p><p class="ql-block"> ②南路。南路虽以水运为主,但也有多条陆路。东路从驻马店经泌阳到赊店;南路从信阳经桐柏、唐河、青台到赊店;西南路从荆襄经郭滩、桐河、大冯营到赊店;西路分两条,一条从襄樊经新野、瓦店、茶庵、高庙到赊店,另一条从赊店经桥头过南阳、邓州到老河口、荆州再向南。</p><p class="ql-block"> ③陆路交通盛况。大冯营村是西南陆路上的大站口,早在清代中后期,这条大道就车如龙、人如潮,20世纪40年代仍然相当红火。每天过往客商络绎不绝,推小车的排成队,担挑子的拧成绳。</p> <p class="ql-block"> 3.繁荣的七十二条街道三十六条胡同</p><p class="ql-block"> 赊店镇历史上分行划市形成了七十二条街道、三十六条胡同,是暗合天象的最吉利布局,足见当年古镇的繁华景象。在这些街道和胡同中,三百余年来上演了一幕幕商业繁盛的活剧。如今虽历经沧桑变化,古镇七十二条街道、三十六条胡同的基本格局尚存,被众多专家称为“中国古代商业城镇建筑的文物标本”。</p> <p class="ql-block"> (1)骡店街 </p><p class="ql-block"> 骡店街位于赊店中心街道瓷器街和山陕会馆以西,从南到北分南骡店街、中骡店街、北骡店街,全长约800米。赊店繁盛时有数十家骡马大店,还有三家大驼场,可停宿数百峰骆驼,是赊店陆路交通盛况的典型体现。</p> <p class="ql-block"> (2)赊店驿站 </p><p class="ql-block"> 赊店驿站,位于南裕巡检分司一侧,有数十间房舍和一处大院,是南北驿道的重要站口。在赊店镇西二十里桥头镇北关有一个驿站,位于原山陕会馆西侧。</p> <p class="ql-block"> 4.九门九关古城垣 </p><p class="ql-block"> 赊店古镇原仅有一座土寨,后于咸丰八年全镇集资兴建砖石城垣,咸丰九年1859年全部续建完成,周长为6.5公里。城垣布局呈宽大的“金鱼”形,暗寓商家“如鱼得水、年年有余”的理念。城墙高三丈,底厚两丈五,顶宽一丈三,顶部外沿周设垛。最独特的是开设了九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二层高飞檐挑角的城门楼,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 5.会馆之多,集资之巨 </p><p class="ql-block"> 赊店古镇鼎盛之时,十六省的商人在此所建的同乡会馆有:山陕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杨泗将军庙、湖北会馆大王庙、湖南会馆九龙庙、直隶会馆柴王庙、广东会馆、安徽会馆等。此外还有戏剧行业会馆庄王庙,烟花爆竹行业会馆火神庙,马车行业会馆马王庙等。其中尤以山陕会馆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内涵最丰富、最为宏伟壮观,被著名古建专家赞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艺术辉煌,绝无仅有”,被公认为“天下第一会馆”。据史料记载,山陕会馆三期工程共集资80余万两白银,当时三两白银可供八口之家一年的口粮,足见山陕商人财力之雄,集资之巨,见证了赊店古镇商业之辉煌!</p> <p class="ql-block"> 6.赊店官府管理衙门品级之高 部门之多</p><p class="ql-block"> (1)赊旗店厘金局</p><p class="ql-block"> 赊旗店厘金局,统管周边南阳、方城、唐河、桐柏、泌阳五县厘金税征收事务,创立于咸丰八年1758年,是河南设立最早的三个厘金局之一,署理赊旗店厘金局的委员为三品道台衔,直属河南巡抚管辖,比当时五品的南阳知府还高两级。厘金是清政府为镇压农民起义筹集军费而特设的商品通过税,设于交通要道。清《南阳县志》载:赊旗店“咸丰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p> <p class="ql-block"> (2)南裕赊旗店巡检司</p><p class="ql-block"> 赊旗店巡检司设立于清乾隆二十年,因当时该镇西边大部由南阳县辖,东边东裕街等少部由裕州方城辖,为此又称南裕分司,管辖范围是赊旗店及周边十多个村,类似现在的特区。南裕分司主管巡检为从九品,《南阳县志》载:“吕成德,号子直,江苏阳湖人,同治初补赊旗店巡检,为政有声”。赊旗店设立巡检司,《清史稿》亦有记载。当时百姓称之为“文衙”。</p> <p class="ql-block"> (3)赊旗店驻军“武衙”</p><p class="ql-block"> 清《南阳县志》载:“乾隆三十九年,……置南阳分汛于赊旗店,设外委一人。同治九年,改赊旗店外委为把总,正八品,始专汛……赊旗店汛马兵二,守兵十八”。驻军虽少,职责却重,主管全镇的治安、巡查、防务和汛务,营地设于骡店街与西万成街交叉口,内部设有正堂、营房、仓库和临时监所。百姓称之为“武衙”。</p> <p class="ql-block"> (4)后期之“镇衙”姜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清代末期及民国初期,赊店还设有一座镇衙,设在首任镇长姜令甫家姜家大院中院。姜家大院位于关帝庙街西头路北,正对中心码头,左中右三座大院并排相连,临街十五间门面,后边两进大院数十间房舍。姜令甫,人称“姜半截”,意为赊店镇半截街都有他家的商号。姜令甫被任为镇长后,因街上商铺林立,寸土寸金,为此就把镇衙设在了自家中院。</p> <p class="ql-block"> 8.经经商品之丰 数量之巨</p><p class="ql-block"> 赊店镇鼎盛时期,船似游龙,车如流水。镇内商业昌盛,市场繁荣,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镇内八大粮行日交易小麦、高粱、玉米、绿豆、大米20余万斤,仅“通盛行”每天都上大车400辆,小车20多辆,驴马40多头,挑担1000多人;花布行50多家,每天可成交棉花10余万斤,土布7000余匹;木材行日成交木材1000余立方,竹杆5万余斤;9家大染房,最大一家日染青兰布300多匹。</p> <p class="ql-block"> (三)繁华巨镇 </p><p class="ql-block"> 赊店古镇世代相传一首民谣:</p><p class="ql-block"> 赊店古镇天下传,</p><p class="ql-block"> 三河四水围中间。</p><p class="ql-block"> 七十二街有规划,</p><p class="ql-block"> 三十六行行占先。</p><p class="ql-block"> 还有民谚云:“金汉口,银赊店”,“天下店,数赊店”。《南阳府志》、《南阳县志》载:“清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晋人固善贾,县又通水陆,乾嘉时城厢及赊旗镇号为繁富”。赊店古镇区占地面积仅有1.95平方公里,而鼎盛时聚居人口却达13万之众。全国十六省的商人汇集此地,被英国学者贝思飞称为“全国最富有的贸易中心”。</p> <p class="ql-block"> 1.著名商号 </p><p class="ql-block"> 赊店当年著名商号大多在老街和关帝庙街上,有大镍品店“西永秦”,有铸造银货的“倒宝楼”等多家银楼,永聚大、万兴庄、京货庄都集中于此,有“中和店”客货站,“乐天园”和“统会馆”饭庄。在山货街上有“广大昌”杂货庄及“福临协”钱庄;西阁内街有“永茂玉”花行;豆腐街有“恒泰店”货栈,“孟义顺”杂货行;长春街“履和兴”果品酱菜行驰名远近,各地厨师非“履和兴”酱油不用,还有“复源成”杂货行等;各大瓷器行多集中在瓷器街和火神庙前南中心街;以“义丰德”为首的食品糕点杂货业集中在南瓷器街;以“福顺祥”“同聚成”等时货业百货则集中于北瓷器街。位于该街的“永丰源”粉局创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生产的化妆用脂粉行销全国;赊店盐业亦非常兴盛,位于五奎厂街的大盐店“五奎厂”,其街道即以其名号而名。</p> <p class="ql-block"> 2.当铺与票号 </p><p class="ql-block"> 赊店早期有20多家当铺,多集中于“当铺胡同”老新街。清道光年间,山西平遥创建票号后,随即在赊店开设了首家“蔚盛长”分号南瓷器街,是中原地区第一家票号,接着又在关帝庙街开设了“蔚盛厚”分号。广州商人也在福寿街开办“广顺生”票号,吸收存款一百多万两;在中山货街还有“福临协”票号;当时全镇共有钱庄票号七、八家之多。《重兴山陕会馆碑记》记载,当时各家票号捐资额均达百两以上,并有“众票帮”捐银500两整。</p> <p class="ql-block"> 3.御酒之乡 赊店酒业 </p><p class="ql-block"> 自仪狄造酒兴隆店,到刘秀赊旗封贡酒,赊店酒业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清代赊店酿酒业达到全盛期。据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当时为建春秋楼捐资的山陕二省商人所开酒馆就达26家之多,尚不包括外省及本地商人所开设的酒馆。后期成立了酒业行会“酒仙社”,现悬挂于山陕会馆大拜殿正中的“浩然正气”巨匾即为“酒仙社”所献,匾下刻有永隆统、永禄美等十大酒馆之名。据清《南阳府志》、《南阳县志》及后期的《南阳税务志》记载,当时对赊店征收的酒课酒类专卖税达三十课以上,而邻县仅征收三课以下,足见其时赊店酒业之盛。</p> <p class="ql-block"> 4.医圣故里 赊店药业 </p><p class="ql-block"> 赊店称为“医圣”张仲景的故里。到了明、清时代,赊店药业成为辉煌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商号达30余家,从业人数有500多人,规模较大的有“广和堂”“中德明”“广聚堂”“延寿堂”等二十余家。此外还有专营南北药材转销的药行10多家,成为南北药材转销的集散地,月转销药材2万余斤。研制中成药100余种,因药效良好而畅销各地。今日宛东药业所生产的不少产品仍然使用当年秘方。</p> <p class="ql-block"> 5.中州名产﹣赊店“三粉” </p><p class="ql-block"> “三粉”指以绿豆、豌豆、红薯加工制成的粉面、粉条、粉皮,简称“三粉”。赊店是“三粉”之乡,也是“三粉”外销的集散地。清代繁盛时,山货街、斜街等立有“永大久”“天源店”等粉行数十家,旺季日交易“三粉”5万余斤,赊店以东粉坊成林,粉匠成群。赊店 “三粉”,畅销中州数省。</p> <p class="ql-block"> 6.传统制造业 </p><p class="ql-block"> 赊店自开埠至清中叶,以商业贸易为主,成为南北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到清末至民国年间,随着交通中心的转移,贸易额的下降,传统的手工制造业随之崛起,成为支撑除店繁荣的行业。</p> <p class="ql-block"> (1)银业俗称银匠铺,赊店最早的银匠炉有天吉炉与天福炉、王家的天喜炉、浙江新人经营的天庆炉、常书堂创办的协兴炉,赵玉亭的天疲炉,马德付的天泉炉,常运样的云盛炉以及郑玉田的元盛炉等,最通时发展到30余家,多集中在关帝庙街一带,堪称银楼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 (2)铁业分铸造和锻造两大类,最盛时各类大中型炉场达30余家,铸造业最著名的如冯家的元盛聚炉场,有炼铁炉10座,力工20余人。锻造业也称“铁匠铺”,分大炉、小炉、海差炉三种。主要锻造铡刀、锄板、镰刀等农具及木工工具、理发工具及火剪、链条、抓钉、纺花锤等,仅以锻造菜刀驰名的就有吴老三铁匠铺、苏全盛店号、杨顺兴铁匠铺、娄全兴铁匠铺及张家、强家铁匠铺等。</p> <p class="ql-block"> (3)赊店铜鼓街为全国铜业聚居之地,聚集140余家铜匠铺,著名的有“天兴昌”“万茂昌”“李二斋公”和“段天兴”四家,主要生产铜壶、铜盆,铜锁及生铜饰品等,为赊店的名牌产品,远销湖南、湖北、山西等省,段天兴铜城所产的白铜烟锅和水铜烟袋是赊店营业中享有盛名的产品、还有理洪谋、减老三、臧老四3家所制的厨铜器,张合兴、要少五所作的自来高艇水烟袋,以及楚文德所做的粉凌子做皮专用工具等,均为当时的畅销产品。</p> <p class="ql-block"> (4)烟花爆竹业</p><p class="ql-block"> 烟花炮竹业为赊店最早形成的产业,兴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之火神庙,即为当时镇内的各家“炮房”为折祷火神保佑安全生产而集资所建,当时的制炮业资本已十分雄厚,全镇“炮房”发展到30余家,主要分布在火神庙街和二道胡同。“王聚庸”和“大圣奎”均以生产鞭炮为主,产品在山西、陕西及方圆各地均有销售,民国初年,烟花制作技术在赊店得到广泛传播,产品畅销周边数省。</p> <p class="ql-block"> (5)皮革加工业</p><p class="ql-block"> 赊店火神庙北之中中心街,北中心街乃至城外之海家庄一带原为回民聚居区。城外之回民多以屠宰牛、羊为生,而中中心街清真寺一带则以皮革加工业为主,数十家皮革加工店聚居于此,熟皮子的气味弥漫全街,其产品多以牛皮条等皮件及马、德鞍具为主,远销各地。</p> <p class="ql-block"> (6)刺绣业</p><p class="ql-block"> 赊店刺绣驰名远近,堪比苏绣、湘绣,刺绣生而立,并吸收苏绣、湘绣技法自成体系。赊店的刺绣立体感强,高次分明,选彩料、当时有大桥场百余名绣女,民间施工更不计其数,精品远销各地。各大绣社所献山陕会馆的锦牌等均方本地营场所信,现多为国家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7)赊店的印刷业、木版年画业、化妆品业、泥展业、制笔业、织染业、木雕业等,均自成现模,各有名牌,畅销远近,如全镇纸局达48家,集中经营点为西天平街,据称下水道都是彩色的,称为五彩河。</p> <p class="ql-block"> 7.风味小吃和茶楼酒肆 </p><p class="ql-block"> 赊店的风味小吃闻名遐迩。如经久不衰的胡辣汤,芳香扑鼻的油茶,酸香适度的浆面条,芝麻叶绿豆面条,饺子、面条、木耳合做的“碰头面”,以及酱味蹄、马家牛肉、张家驴肉、秦家黄焖鸡、油酥火烧、水煎包子、焦香锅盔、硬面馍、空心挂面、绿豆挂面、各色点心等等,特别是赊店麻花,焦香酥脆,油而不腻,数十家门店作坊相聚经营,形成了一条专业街道俗称麻花街;全镇40多家大的酒楼饭庄各有绝活;六家大茶楼装饰典雅、用具考究,成为各地客商品茗饮茶、洽谈生意的理想场所,且都有小戏曲艺演奏,日夜笙歌不断。</p> <p class="ql-block"> 8.戏曲演艺业 </p><p class="ql-block"> 商业的兴盛带来演艺业的繁荣,形成了以商兴文、以文促商、文商相济的环境。古镇内原有敬奉戏神的老庙一座,古戏楼十余座。全盛时曾创造同时接纳18个剧团在全镇各处演出的记录,庄王庙外挂满了各剧团演出剧目的戏牌,全镇是月月有“会”庙会、天天有戏。镇内富商大家多供有戏班,如赊店孙家“御前侍卫府”就建有舞台、养有戏班。《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赊店镇是最有盛名的戏剧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四)茶道中枢</p><p class="ql-block"> 万里茶道以福建武夷山为始点,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八省区至蒙古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再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到达当时的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全长10000余里。这条万里茶道是清代沟通中西的重要商业贸易通道。而在这条万里茶道上,赊店镇是水陆交接中枢,也是赊店古镇有别于其它商业城镇的重要特色。</p> <p class="ql-block"> 1.茶叶贸易和运销道路 </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世界最早发现茶叶功效并培育茶叶的地方,由远古神农氏发现茶叶,到汉代形成饮茶之俗,再到唐代饮茶之风日盛,陆羽著《茶经》而成茶圣,由此必然带来茶叶的贸易。茶叶也逐渐由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各民族。由于西北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饮茶助其消化,从而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茶马交易自唐初开始日渐兴盛,后来历朝历代都把茶叶贸易当作控制少数民族的重要工具,茶叶和食盐一样多由国家专营,茶税更成为各封建王朝的重要财税来源。</p> <p class="ql-block"> △茶叶外贸 </p><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对外贸易,最早见于一位威尼斯的作家于公元1559年所著的《中国茶》一书。清代记载:“中国茶之到欧州,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荷兰之东印度公司携归少许,以供玩好。顺治八年1651年,荷兰始载茶至欧州发售。越十年,茶市益行英京,始立税茶之律。当时,甚为珍贵,馈送王公不过一二磅而已。又越三十年,茶务益盛英京,始多收茶叶之税”。十七世纪末,茶叶成了风靡英伦三岛的举国之饮。</p> <p class="ql-block"> 2.茶叶外销的四条通道 </p><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叶外销主要有四条通道。其一为通过沿海口岸的海运通道。因明成祖至清代大多采用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仅有一些外商携带部分茶叶海运至西欧等地销售。其二为通过云南经西藏至印度的茶马古道,这是我国西南到国外的茶叶贸易重要通道,但因道路险峻崎岖,运量受限。其三是沿丝绸之路,经西域、新疆到西方及阿拉伯国家,因商路不畅时断时续。第四条通道就是人们所说的万里茶道,是从由武夷山、安化、羊楼洞到汉口,经汉水运至襄樊、赊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至张家口;或从杀虎口进入内蒙古的归化今呼和浩特,再分销蒙古、俄国等地。这条茶道是清代中国茶叶外销的主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 3.晋商与万里茶道 </p><p class="ql-block"> 精明的晋商被茶叶贸易中巨大利润所吸引,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开辟了通过蒙古到俄国的“茶叶之路”。当时山西茶商大量采买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湖北蒲圻等地茶叶,运抵汉口,由汉水北上达赊旗店,再由赊旗店改陆路,用骡马驮载和大车运输,在豫西大地上北上,直抵黄河南岸的孟津渡口。渡黄河,回到晋中茶商们的家乡,再分别到张家口或归化今呼和浩特,然后换乘骆驼,穿越戈壁大漠和蒙古直至中俄边界的“买卖城”恰克图。从福建武夷山到恰克图,水陆全程约4500公里,其中水路1560公里,车路1440公里,驼路1500公里,全部行程约需半年。若加上俄国境内的里程,远远超过了5000公里,由此形成了中外贸易史上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 “万里茶道”。</p> <p class="ql-block"> 4.万里茶道枢纽-赊店 </p><p class="ql-block"> 在万里茶道上有几个重要节点,一是汉口,为茶叶生产加工中心;二是水陆交接中枢赊店镇,三是进入草原戈壁的张家口与归化今呼和浩特,四是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自汉口启航的船,到赊店泊岸。茶叶自汉口进入赊店,从赊店出发,向北、向东、向西北延伸,形成了四条茶路。第一条路先向北,然后到山东,沿着运河到天津到朝鲜半岛;第二条路从赊店到郑州、开封,然后经北京,继续向北正北走到齐齐哈尔,继续向北到西伯利亚;第三条是从赊店到洛阳,过黄河到山西晋中等地,走张家口,出口就是蒙古,一直到俄罗斯;第四条是主线,从社旗走洛阳,经山西杀虎口到呼和浩特,库伦绕过贝加尔湖、西伯利亚、莫斯科到圣彼得堡,这一条就是我们常说的万里茶路。</p><p class="ql-block"> 赊店成为万里茶道枢纽,一是具有,“世处码头、总集百货”的基础;二是处于长江水系航运最北端的出口及连接陆路的起点,这是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地理优势;三是位于晋商南下的桥头堡和转运站,是晋商发财的宝地。</p> <p class="ql-block"> 5.万里茶道研究与赊店 </p><p class="ql-block"> 在万里茶道的研究中,众多史料大多都要提到赊店,赊店也成为晋商寻根考察的重点。由程光、梅生所著《儒商常家》中特别记述:“作为茶叶之路水陆转运枢纽的赊店,古称赊旗店,当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走汴洛,南贯云贵,南船北马,总集百货,自明清山西商人云集于此,赊旗遂发展成豫南重镇”。山西省政协所编辑的《文史资料》丛刊,多篇研究晋商和茶叶之路的文章都提到赊旗镇;在山西省有关票号、镖局、茶商的景点中,赊旗镇的标识触目可见。</p> <p class="ql-block"> 6.万里茶道重要史料《行商遗要》与赊店 </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省祁县重要茶商渠家大院发现并展出的《行商遗要》珍藏手抄本,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文物见证。全书共20790字,详细纪录了“茶叶之路”各水陆交通站点、相间里程及注意事项和交纳厘金情况等,其中多处提到赊旗镇并给予重点表述。如“陆路篇”开篇即述:“赊旗镇属河南省南阳县辖,世处码头,百货皆聚,陆路为首。在彼发货之人,更宜精细灵便”。在“厘金篇”中,开篇即记:“赊旗发货报厘费:口装大箱每只完银一钱二、套箱完银八分………”接着详细记述了各种茶在赊旗厘金局应交纳的厘金数,在茶路篇、水路篇也都多次记述到赊旗镇。由此也足见赊旗镇当时在“万里茶道”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7.赊店的茶道文化遗存 </p><p class="ql-block"> (1)万里茶道与赊店山陕会馆</p><p class="ql-block">号称山西“外贸世家”榆次常氏家族享誉中外的玉字连号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均在赊店设有分号。据立于中华民国十二年《重兴山陕会馆碑记》记载: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分别捐银50两。而且此碑刻捐银商号之首位就是盒茶社4500两,蒲茶社360两,此外还有捐银100两、50两以上的兴隆茂茶店及山西祁县乔家、曹家、渠家等大茶庄30余家。由此可见,赊店当时经营茶叶客商之多,数量之大,财力之强。</p> <p class="ql-block"> (2)万里茶道与山陕会馆</p><p class="ql-block"> 万里茶道为晋商带来滚滚财源,同时也成为赊店商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现在仍巍然屹立于该镇中心的古建筑群“山陕会馆”,更成为茶叶经济推动地方繁华的重要见证。仅在其现存最主要的第三期建筑中,据刊刻之《重兴山陕会馆碑记》载:此期建筑共收布施银14930两,厘金银72858两,两项合记87788两。而布施银中,仅盒茶社、蒲茶社等各类茶社、茶商号捐银即达8000余两,占所有布施银超过一半,而厘金银中据《行商遗要》所载亦不在少数。由此可知:茶叶经济对赊店历史繁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3)其它文化遗存 </p><p class="ql-block"> 万里茶道在赊店还有众多的文化遗存。一是航道、码头、道路、桥梁等。唐河航道、三处码头遗址、西北门到北大石桥间的道路、北大石桥旧貌犹存;二是街道会馆,瓷器街保持了清代商业街的原貌,福建会馆是当年福建茶商兴建的同乡会馆;三是碑刻、刺绣。山陕会馆保存有完整的茶商捐资碑刻,有茶商捐献的珍贵刺绣。此外还有为茶商护镖的华中第一镖局赊店广盛镖局,为茶商结算汇兑银票的华中第一票号赊店蔚盛长票号,征收茶商运销厘金的全国现存最完好道台级税务衙门赊旗店厘金局。可以说,赊店古镇是万里茶道最丰富最有力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8 .茶道枢纽的文化活动 </p><p class="ql-block"> 央视十套《茶叶之路》连播赊店四集。2012年7月下旬,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茶叶之路》拍摄组抵达赊店,拉开了古代茶叶之路河南第一站的拍摄帷幕。通过对山陕会馆、大升玉茶庄等大量文物遗存的拍摄和中俄体验者对当地民间艺术风情的亲密体验,充分展现了万里茶道中转站赊店的厚重文化。栏目组导演汤文靖深有感触地说:“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对赊店的感受,一个古镇能设九道城门,能兴建起如此壮丽辉煌的山陕会馆,足见当年茶叶之路为赊店带来的繁华”。《茶叶之路》系列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十套连续播出,其它各地大多一至二集,而唯有赊店镇却连播四集:《赊店古镇》、《水旱码头》、《赊店绝艺》、《茶路上的镖师》,足见赊店镇在万里茶道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万里茶道是明清时期中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赊店是万里茶道枢纽,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是明清茶叶贸易史研究的重要基地,并将成为万里茶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大亮点。目前,在国家文物局牵头下,中国、蒙古、俄罗斯有关部门,正联合将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现存遗址众多,文物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预祝“申遗”成功,为赊店的文化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 (五)赊旗古镇的寺观楼阁</p><p class="ql-block"> 赊店繁盛时期,各地商人们积聚了大量钱财,为祈求神灵保护,捐资修建了大量各式各样的寺观楼阁,至解放前后尚存的大、中、小型庙宇楼阁就达二十余座,还有八大牌楼、两座清真寺、两座教堂。这些众多的庙观楼阁及七十二条喧闹的商业街道、古码头、古城垣,组成了辉煌赊店繁华胜景的全貌。其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庙宇楼阁,列举一二,寻回历史记忆,复现当年盛况。</p> <p class="ql-block"> 1.老关蒂庙 </p><p class="ql-block"> 此关帝庙正对赵河中心码头,关帝庙街路北。兴建于清康熙年间。此庙坐北向南,灰瓦构件,前后二重院落,有大殿、卷棚、戏楼、东西廊房、牌坊、道房,后院是一座二层长楼,类似于洛阳山陕会馆,戏楼面南为庙门,门外有一对大型圆雕石狮,栩栩如生,被称为天下第一狮。因为正对码头,帆樯如林,为此“狮迎千帆”,也被称为“赊店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2.庄王庙 </p><p class="ql-block"> 庄王庙是一座戏剧行业会馆 ,位于北兴隆街路西。此庙兴建于明中后期,是赊店兴建较早的庙宇之一,供祀戏剧行业祖师-庄王。庄王庙内大殿五间,殿内所供庄王木雕座像为檀香木镌成,胎内安有机关,按膝即立,胳膊能抬起放下。大殿外有平整的混砖月台,月台前左右各有石碑一座。东、西陪殿各三间,东、西廊房各九间,庙院宽阔畅亮,约有三亩地大。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相传是庄王的生日,在附近方圆百里活动的戏曲班社都要来拜祀祖师庄王,最多时达三十余班。</p> <p class="ql-block"> 3.大王庙 </p><p class="ql-block"> 大王庙位于东南门内大王庙街南口路西,是民间祭祀河神的河神庙,由湖北藉船帮及商人所建,亦为湖北会馆所在地。大王庙坐北朝南,气势宏伟,南临赵河,西邻赵河中心码头,占地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五十多米,东西宽六十米,自前至后依次建有山门、戏楼、厢房、大庭院、月台、大殿等建筑。大殿面阔五间,内塑河神像。大王庙虽是灰瓦构件,但建筑非常坚固,布局也比较规整。</p> <p class="ql-block"> 4.马神庙 </p><p class="ql-block"> 马神庙位于马神庙街与东山货街交汇口路东,占地四千多平方米,是一座马车帮行业会馆。马神庙的戏楼、山陕会馆的照壁、关帝庙的狮子、火神庙的木牌楼被称为当时赊旗镇“四绝”。大殿及庙院位于路北,大殿面阔5间,硬山灰瓦顶,殿正中立牌位,高六尺,红底金字,浮刻正楷“供奉马王金汨迪老爷之神位”。东西廊房各5间,硬山瓦顶,东西墙均嵌满石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马王爷生日时,必起会三天,马神庙院内外,人山人海,香火旺盛。</p> <p class="ql-block"> 5.杨泗将军庙 </p><p class="ql-block"> 杨泗将军庙位于炳文门即南门内宁吉街北段路东,天爷阁之后侧,以庙代馆,为江西船帮及商人所建的江西会馆。杨泗将军庙位于路东高台之上,座东面西,隔街相对赵河古码头,山门前至路面置有十多级石台阶,拾阶而上进入山门,山门后为戏台,两侧厢房各六间,面对戏台为大殿,内敬杨泗将军神胎,后偏侧设有道坊院,占地约两千余平方米,香火较盛,特别是在镇经商的南方人多虔诚祀之。冯玉祥执政河南,大力倡办国民小学时,改名为炳文小学。</p> <p class="ql-block"> 6.丹霞寺 </p><p class="ql-block"> 丹霞寺是赊店镇唯一一座正规佛教寺院,民间俗称旮旯寺,位于镇东南潘河与赵河交汇之河口处,寺内高高耸立之舍利宝塔,与东南门奎星楼遥遥相望,成为二塔辉映之赊店一景。寺内有大雄宝殿,配殿、厢房、山门等建筑,内供如来佛、弥勒佛及十八罗汉等造像,是一座中等规模之寺院。</p> <p class="ql-block"> 7.文昌阁 </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位于南城门即炳文门外赵河南岸大路东,为敬祀文昌星君和孔子而建的庙宇。文昌阁坐北朝南,正殿五间,殿基置三尺台阶,上部周布斗拱,飞檐挑角,灰筒瓦覆顶,硫璃瓦饰以菱形坡心,脊饰以龙、狮等吉祥灰兽件。殿内塑头戴玉冕之文昌帝君神像与孔圣人塑像,前置焚字炉,炉之南面镌刻有“惜字凭心地,读书见性天”之工整对联。殿前建东、西厢房各六间,前置棂花门窗,供求学之学子和前来讲学的名师宿用。厢房南部为一以朱红庙墙相围之大院,最南端立一面砖雕照壁,东、西厢房之南侧庙墙各开一枋形偏门。庙院内古柏参天,的确是一处读书供神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9.石门阁 </p><p class="ql-block"> 石门阁位于赵河北岸后河码头东侧石门街之南侧,下部为城门形,可通车行,其石板铺就的地面轧有深深的车辙印,上部为三间飞檐高挑之阁楼,座北面南,面向赵河,内供河神大王塑像,颇有亭阁之韵味。在石门阁之北侧关帝庙街、长春街、福寿街相交十字路口,还跨街建有一座门柱式石碑坊,两侧以两根石柱高高擎起,下部各以两个巨大的抱鼓石固定,上部以雕饰精美之横石嵌于二柱之上为横楣,其上雕饰以龙、狮、花草等吉祥图案,恰似一座石门,为此而名之曰“石门街”。</p> <p class="ql-block"> 10.八大牌坊与其它庙宇建筑 </p><p class="ql-block"> 赊店古镇原有八座牌坊,计有正对炳文门宁吉街与长春街、东裕街交叉口相对而立的两座三门四柱石牌坊,石门街石牌坊;关帝庙街东口三门四柱木牌楼,面东匾刻“关帝庙街”四字,而西匾刻“夕霞返照”四字;瓷器街石牌坊;永庆街木牌坊;东万成街西口木牌坊和牌坊街三门四柱石牌坊,系当时一位姓吴的武将为其儿媳所立的贞节牌坊,其街也由此而名。</p> <p class="ql-block"> 除以上所述庙宇外,稍小一点的还有姥母庙、小火神庙、土地庙、顾公祠、瞻龙阁,河南街之白衣观音阁南阁、北阁、东阁、天爷庙、祖师庙、火神祠、西牌坊等。足见当时商业之繁华、庙宇建筑之众多。</p> <p class="ql-block"> (五)信义赊店</p><p class="ql-block">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华夏美德的重要体现,是儒、法、道、佛各家共推的道德准则。在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成为铸就凝聚力强大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理念。“诚信为本”的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也是商业文化“义中取利”的基本道德准则。“信义赊店”是赊店商业昌盛之本。</p> <p class="ql-block"> 1.成名源于诚信 </p><p class="ql-block"> 赊店镇原名赊旗店,民间俗称赊店。《新华字典》对“赊”字的释义是“买卖货物延期付款或收款,例如赊销、赊帐、赊欠”。“赊”的基石就是诚信。以“赊”为城镇命名者,全国绝无仅有,无出其二。赊旗店的成名,源于刘秀在此地馆“赊”刘记酒旗的故事,赊店成名之源,诚信之诺为证。</p> <p class="ql-block"> 2.一座山陕会馆,一部诚信大典 </p><p class="ql-block"> 山陕会馆又称关公祠,敬祀的是武圣关羽。关羽作为山、陕商人的家乡神和精神偶像,他所代表的“忠义”和“诚信”美德,为山陕会馆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芒,使这座商业会馆打出了“诚信为本”“义中取利”的商业道德宣言。这是山陕会馆商业文化的核心体现,是山陕会馆的魂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 这种商德宣言依附在关公身上,表白于匾额楹联中,雕刻在石碑上,隐喻在装饰图案里,反复渲染,集中展现,既是山陕商人经商理念的表白,也起到了警示、约束、教化和鞭策作用。众多专家学者称:“一座山陕会馆,一部生动形象的诚信文化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1)寄托在关公身上的诚信追求 </p><p class="ql-block"> 关公是名冠天下深入民心的民族诚信偶像,历来为官方、民间,儒、释、道所敬仰推崇。官封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民间更敬奉为“武财神”。山陕商人为家乡出了这位千古圣人而自豪。为此,全国各地的山陕会馆都敬奉关公。山陕会馆敬奉关公的宗旨自然有仰仗这位乡贤和千古之神保佑家乡商贾招财进宝之意,更重要的功能还在于通过颂扬关公的“忠义”“诚信”精神,从而教化人们要循先圣之路,做诚信之人,才会受到关圣帝君的保佑。</p> <p class="ql-block"> (2)倡导于匾联中的信义宣言 </p><p class="ql-block"> 山陕会馆内分布着大师的匾额、楹联,全部是颂扬关公重义守信的赞美之词,而更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则是一幅幅倡导信义精神的宣言。如“义冠古今”“有恪思诚”“冰清玉洁”“仗义秉忠”“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叁天两地,乃神乃圣震古烁今”等等。将这些对仗工整、用词华美大气的匾额楹联精雕细刻置于醒目的位置,就像是一篇篇信义精神教科书,潜移默化于人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3)隐寓于图案中的诚信教化 </p><p class="ql-block"> 山陕会馆无石不雕,无木不刻,装饰图案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在总体渲染吉祥和神圣的气氛之中,更着意强化了对“忠义”“诚信”精神的宣扬与教化。这种隐喻在装饰图案中的“忠义”“诚信”道德教化在会馆中比比皆是。略举数例,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4)雕刻在石碑上的诚信规则 </p><p class="ql-block"> 山陕会馆现存碑刻共计九块,其中有关记述商业道德规则及会馆兴建活动的碑刻有七块,分别为:《同行商贾公议戳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创建春秋楼碑记》《南阳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碑记》《重兴山陕会馆碑记》《重建山陕会馆碑记》。前三块碑石对于研究清代赊旗镇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商业行为的规范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佐证,也是“诚信为本”商业经营思想的直接展示。后四块碑则是古代政务、商务公开的标本。原国家政协副主席、中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高度赞誉为“中国商会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3.瓷器街瓷器坑﹣赊店诚信经商的文物实证 </p><p class="ql-block"> 瓷器街是赊店古镇形成最早的中心街道,集中了全国南北六大系的各色瓷器。当时各瓷器行遵守诚信为本的经商理念,对于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残破瓷器及次品瓷器均集中销毁,倾倒于瓷器街北端山陕会馆前西南侧一个大坑之内。经文物部门勘探,该瓷器坑占地约600余平方米。初掘探坑面积81平方米,深2.5米,出土各类次瓷及瓷片10余吨,初步考证其年代自明代中期至清代末期,包括当时全国各大窑系的瓷片。有关专家称:如此集中的瓷器坑为国内少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该瓷器坑也是赊店商家坚守“信义为本”经商理念的文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4.流传在民间的诚信故事 </p><p class="ql-block"> 赊店古镇还流传着许多信义为本经商致富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有真实原型,因其具有传奇色彩而世代相传,影响深远,成为信义赊店的乡土教材,使“只有信义为本,才能发家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浓郁的信义赊店民间氛围。这些传说很多,在此仅举二例,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5.信义赊店精神传承 </p><p class="ql-block"> 诚信文化是赊店古镇历史文化的灵魂,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最响亮的文化品牌。近年来,全县承继信义赊店优秀传统,持续开展诚信社旗活动,将山陕会馆确定为诚信教育基地,举办诚信教育展览,开展评选诚信商户、诚信企业、诚信公民、广场文化等活动,诚信已成为社旗源头久远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和魂魄。“诚招天下客,义聚八方财”,更使诚信社旗成为对外开放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 (六)赊旗古镇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1.火神庙 </p><p class="ql-block"> 火神庙建于清雍正年间。整体建筑座北朝南,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由南至北依次分布有庙门与戏楼、木牌楼、月台、拜殿与座殿、东西陪殿与东西廊房等。这里是河南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火神庙。</p> <p class="ql-block"> 2.山陕会馆 </p><p class="ql-block"> 社旗山陕会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馆内供奉关公,又名关帝庙。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的1756年,经六帝136年时间,至光绪十八年的1892年竣工,占地面积12885平方米。整体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集皇官、园林、庙宇、楼阁建筑之大成,无木不雕、无石不刻,被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土元赞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p> <p class="ql-block"> 3.永丰街</p><p class="ql-block"> 北至“更楼口”,南至瓷器街北口,乾隆年间,秦晋商人为庆祝山陕会馆竣工将该街起名为“永庆街”。街北口原有一座过街更楼,俗称该街口为“更楼口”。</p> <p class="ql-block"> 4.东万城街</p><p class="ql-block"> 东至南瓷器街北口,西至南骡店街北口,形成于康熙年间。因街道繁华,生意兴隆,万事皆成,故称“万成街”,东侧的一段,称为“东万成街”。路南原有“大中”和“谦益恒”盐店。街西口原有一过街市楼,门额砖刻“万成街”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5.南瓷器街</p><p class="ql-block"> 南起老街西口,北至西天平街西口形成于清康熙末年。因经营瓷器店铺众多,故名为瓷器街。后因瓷器商铺继续北延改称“南瓷器街”。原有京广杂货、福建会馆、同德永盐店,“广和堂”和“广聚堂”药店等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 晚7时许结束赊旗古镇的游览,驱车前往驻马店泌阳县城,入住汉枫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