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 在市文联组织的文艺创作座谈会上,阿秀认识了来乡村采风的北京画家杜老师。杜老师看到阿秀穿着布依族服饰,就利用座谈会休息的间隙围着阿秀拍照,向她了解布依族的文化。</h3></br> <h3>2. 散会后,阿秀邀请杜老师到村寨参观,杜老师坐上阿秀的车往村寨驶去。山区的自然风光、村寨建筑、田间地头都深深吸引着这位生活在城市里的画家,一路上,他手里的相机快门按个不停,称赞自己仿佛走入民族博物馆,这里就是深藏在山野里的世外桃源。</h3></br> <h3>3. 车开到村口,杜老师和阿秀约好一小时后在村委会见,然后就抱着相机和画具小跑进入村寨。等阿秀停好车再找他时,已不见他的身影。阿秀笑着摇头,到村委会忙自己的工作了。</h3></br> <h3>4. 等阿秀处理完工作想起串村的画家时,已经过了约好的时间。然而杜老师还没有出现,阿秀急忙顺着进村的路去寻找。</h3></br> <h3>5. 阿秀沿路向村民打探,村民指着村深处,笑着说 :“城里画家在村里。”</h3></br> <h3>6. 快走到村坡的竹篾匠家时,听到一阵笑语声,阿秀紧走几步顺着声音望去,一群老人、妇女、孩子正围聚在竹篾匠家前院坝里。</h3></br> <h3>7. 阿秀分开人群,看到竹篾匠绷着笑容在编竹筐,旁边的杜老师正抱着画板为竹篾匠画像。人群里好几位老人手里拿着已经画好的画像,兴高采烈地争论着谁的最像。</h3></br> <h3>8. 杜老师看到阿秀来找他,学着村民当地话的语调,蹩脚地说:“蛤蟆(还没)到点,蛤蟆(还没)画完嘛。” 又引起周围人群一阵欢笑。看到杜老师这么短时间就已融入村民之中,阿秀也笑了。</h3></br> <h3>9. 不一会儿工夫,竹篾匠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再次响起的欢笑声和赞叹声吸引了村里刚刚放学的学生。排队申请当模特的队伍一下又延长了。</h3></br> <h3>10. 天渐渐黑了,竹篾匠在院坝里架上篝火,村民们从家里端来酒菜,欢迎到访村寨的第一位画家。古榕树下、吊脚楼前,八音坐唱,歌声、笑声、祝福声在这个美丽的传统村落回荡。</h3></br> <h3>11. 一个月后,在全国美术作品展中,一幅描绘山区布依族生活的作品受到观众的好评。参加评审的专家评价这幅作品是从生活中感悟出的艺术创作。画面中的人物正是劳作中的阿秀和村民们。</h3></br> <h3>12. 三个月后,一辆大巴车停在村口,一群背着画夹的画家进入村庄,走在前面领队的正是为村民画像的杜老师。美丽的山村迎来了第一批写生画家,村民们簇拥着杜老师和画家队伍走入山村。</h3></br> <h3>13. 杜老师拉着竹篾匠的手说 :“这里是生活的艺术之源,纯朴的村民是师之自然的导师。从今天开始,这里将建成全国画家写生创作基地,让更多的画家深入生活开展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当地的文化习俗,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h3></br> <h3>14. 经过杜老师、阿秀和全体村民的努力,村寨里修建了爱心图书馆、山乡美术馆、艺术创作之家和配套的餐饮民宿。山村写生创作基地开始接待全国一批又一批的画家和美术院校师生,村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h3></br> <h3>15. 古朴的村寨让到访的画家们流连忘返。艺术源于生活,画家们为村民塑像、描绘青山绿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h3></br> <p class="ql-block">16. 每到夜晚来临,院坝里就传出欢乐的歌声,篝火映红村民们幸福的笑脸,浓墨重彩的画笔记录着村民们的致富故事。篝火正旺,笑脸更红,和美乡村的画卷在山乡展开。</p><p class="ql-block">2024《连环画报》第十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