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季秋初五,岁在甲辰。偶有闲暇,周游甘亭。</p> 甘亭镇 <p class="ql-block"> 山西临汾洪洞县甘亭镇北邻大槐树镇,东与曲亭镇为邻,南毗尧都区,西控汾河!</p><p class="ql-block"> 甘亭镇于1958年置南垣公社,1961年改甘亭公社,1984年建镇。其位置在洪洞县境南部边沿,距县城10公里,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3.4万左右,有南同蒲铁路、太(原)三(门峡)公路、临(汾)安(泽)公路过境。甘亭镇辖甘亭、上桥、杨曲、士师、董堡、燕壁、靳堡、上王、郭堡、东孔、西孔、华林、南杜、北杜、南李、北羊、侯建、天井、南羊獬、羊獬20个村委会,主要工业有造纸、化肥等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薯类、棉花、花生等。</p> <p class="ql-block"> 甘亭:史上叫干坑,干坑村是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取的。干坑村的四周都高,看上去就像一个大水坑,而这个水坑,雨水再大,从四周流出,坑内从不积水,原因就是因为地表面是一层厚厚的沙,后来老百姓为了美化环境,建了一座风景亭,便把坑改成亭。沙层自然长不好庄稼,百姓生活贫困,便把干改成甘,象征苦尽甘来,百姓能过上富足生活,遂成甘亭,一直沿用至今。</p> 洪洞饽糕 <p class="ql-block"> 所谓“饽糕”其实是馅饼的一种。“饽糕”的“饽”字音“bo”是表示在鏊子上用油煎制的意思,属赵城方言。饽糕一直活跃在赵城镇街边,加上小镇对它的诠释与加工,逐渐成了赵城的特色美食。在日常的早餐小摊上,必定有这道小吃的参与。逢佳节庙会,洪洞赵城各地的小贩们就集中在某某村巷,售卖饽糕的摊位排成一排,场面蔚为壮观。十里八乡的百姓来赶庙会,肚子饥饿的时候,一定会坐在路边的小摊上品尝这道美味。</p> <p class="ql-block"> 想要饽糕皮薄如蝉翼,和面是关键。面团不仅要软而光滑,而且要醒面三个小时以上。这样擀成的薄面皮特别有韧性 ,而且不易破,包入满满的馅儿,用手轻轻一按 ,饽糕的生坯就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 煎饽糕是个技巧活:鏊子(煎饼的工具,北方户户皆有)上刷油, 油温和火候掌握适当,保证饽糕受热均匀,耐心煎几分钟, 皮儿薄脆 ,香气四溢的饽糕就熟了。煎好的饽糕近乎半透明:韭菜的绿 、鸡蛋的黄若隐若现,令人食指大动, 忍不住咬上一口。赵城人喜欢把饽糕当作早餐,配上一碗豆腐菜或者丸子汤 ,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启了。这是洪洞味道 更是家乡味道。</p> 羊獬 <p class="ql-block"> 羊獬:相传四千年前,有一人在村北的金山岭牧羊,一羊生下一只独角异兽,叫獬。此兽凶猛异常,能识忠奸,辨曲直,于是报告尧王,尧王用以佐朝政,故名羊獬。</p> <p class="ql-block"> 唐尧故园位于现山西省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分为南北两个自然村,西临汾河,东靠南同浦铁路,108 国道交通发达。</p> <p class="ql-block"> 唐尧故园位于村西,俗称“姑姑庙”,传说是尧的行宫和女儿娥皇、女英生活与出嫁之地。</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战国时杨国侯曾建园,元大德七年大地震坍塌成为废墟。唐尧故园几经洪水侵袭,毁而复建而又毁。解放前庙内曾树有唐宋明清各代重修庙宇的碑碣数十通,碑文记载有历代皇帝派重臣来此朝拜的情景,以及庙会盛况和修葺记略。解放战争至“文革”期间,又成为废墟。1989年始先后投资数千万元重建至如今规模。</p> <p class="ql-block"> 唐尧为帝喾次妃陈丰氏女<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庆都</span>所生,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史称唐尧。</p><p class="ql-block"> 尧有圣德,有如天之涵养,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临天下。这位德化广大的尧深受人们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传说尧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实行上述措施,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尧选择舜为其继任人,死后由舜继位。这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推崇的禅让。</p><p class="ql-block"> 人文初祖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死了以后,黄帝的曾利、帝喾登上帝位。</p><p class="ql-block"> 帝喾死了以后,帝位先传给了他的儿子挚。挚沉迷酒色,荒淫无度,只在位九年,就被各国诸侯废除,大家一致拥载挚的弟弟放勋做帝国的首领,这就是尧帝。 </p><p class="ql-block"> 尧帝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又称唐尧。尧帝十五岁的时候,就被他的哥哥挚封为唐侯,二十岁的时候就被众人拥载登了帝位。 </p><p class="ql-block"> 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有德行的贤君,他处理事物谨慎、明达、文雅、有谋略,而且为人温和,待人诚恳宽厚,十分体恤下情。他既能够发扬美德,使家庭和睦融洽,又能够谨慎地治理国家,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帝尧时代,人民安居乐业,一片升平景象。 《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州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园”。 </p><p class="ql-block"> 帝尧是一位德行高亮,万人拥载的明君。他毕生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其中最值得津津乐道的一个是校正历法,一个是访贤禅位。</p><p class="ql-block"> 尧帝时期,国家的雏型已经形成,设置了各种官吏管理各种事务。尧帝就设置了一种官叫做天官,专门负责观测天文、地理的变化,然后根据日月星辰的时序和规律,准确地治定历法,明确节令,以协调政治主措,督促人民稼穑,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进行和社会秩序的安定。</p><p class="ql-block"> 尧帝命令羲重居住到最东边,测定太阳东升情况以确定“春分”日;命令羲叔居住到最南边,测定太阳回归移动情况以确定“夏至”日;命令和仲居住陇西,测定每天日落的准确时间以确定“秋分”日;命令和叔居住在最北的幽州,通过观测太阳的运行情况以确定“冬至”日。然后尧帝再根据天官门的考察报告,指令以三百六十六天为一年,同时运用设置闰月的方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p><p class="ql-block"> 尧帝举政几十年,从善如流,举贤任能,为了治理好国家,曾经多次访贤问能。他就曾经亲自去请在箕山隐居的许由,请许由出任九州之长。尽管尧帝苦口婆心,许由都不愿做官;他又去请过许由的老师啮缺,别人告诉他啮缺也是一个无意于政治的人,而且已经到了南方苍梧山隐居。</p><p class="ql-block"> 思贤若渴的尧帝又去寻访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伊蒲子。尧帝只带了大臣放齐,晓行夜宿,一路寻踪觅迹,到了渭水,一见到正在河边钓鱼的伊蒲子,就双手合十,长跪于地,说:“尧竭诚拜见贤士,远道而来,恳请不吝赐教。”伊蒲子赶紧扶起尧帝,说道:“人都说尧帝仁德,看来半点不假。为了继承仁政,你遍寻贤人,意欲禅让,只可惜经天纬地的人才一时难以得到。为帝之人为天下苍生焦虑忧心,令人感动啊!” 尧帝心里暗暗佩月良伊蒲子的洞察力,十分坦诚地说:“先生一言破敌。我算来已经举政七十年了,已经老了。近年天灾人祸不断,因此急于寻访贤能,委以重任,以早日使天下人免遭灾难,恳请先生对我指点迷津。” 伊蒲子说:“尧帝不要过于焦虑,贤人不久就可得到。”说完从衣袖里掏出一小卷羊皮,双手递给尧帝,嘱咐道:“望好好收藏,只日便可应验。”然后打个拱手,扬长而去。</p><p class="ql-block"> 尧帝目送一蒲予远去,心里涌起一种失落感。他打开羊皮卷,羊皮上写着几句谶语:“玉在璞,璞在玉。龙凤簇,可妻珏”。尧帝细细研读,由于谶语语焉不详,尧帝一时想不明白是什么意思。</p> <p class="ql-block"> 于是,尧帝召集大臣,共同商讨寻访贤德之人来接班的事。尧帝说,众位爱卿,我已经在位七十年了,你们中有谁能够顺应天命,来接替帝位呢?大臣说,我们都德鄙才浅,不能当此大任。尧帝又说,那就从所有的贵戚中选拔吧,包括隐匿在边僻之地的贤者。于是大臣举荐虞舜。</p><p class="ql-block"> 为了谨慎起见,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帝,“以观其内”(《史记·五帝本纪》)。</p><p class="ql-block"> 传说,尧帝在微服私访寻找虞舜时,带着娥皇、女英一同前往东夷有虞氏部落,当他们走到历山脚下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男子,赤着上身,正在赶着两头牛耕地。年轻人手里没有拿鞭子,只在辕犁上挂了一个簸箕。当牛走得慢时,年轻人就敲敲簸箕。尧帝感到很奇怪,就问年轻人,为何不用牛鞭赶牛?年轻人平淡地说,牛耕田,辛辛苦苦,我怎么忍心用鞭子去抽打它呢?尧帝又说,你只敲簸箕,牛怎么就听你的话呢?年轻人说,当牛走得慢的时候,敲敲簸箕,两头牛都以为是在打另一头牛,为了避免自己挨打,自然就走得快了,事实上两头牛都没有挨打,却都走得快了。如此仁慈的心肠,如此智慧的办法,不正是治国理政的良才吗?!</p><p class="ql-block"> 尧帝仔细地观察这个年轻人:面宽耳阔,龙颜重瞳,气度非凡,胸前挂着的璞玉上刻着一条云龙、两只彩凤,正符伊蒲子所描述的“玉在璞,璞中玉。龙凤簇,可妻珏”形象。</p><p class="ql-block"> 这个耕田汉子正是虞舜。尧帝把虞舜带回了平阳,并把两个女儿嫁与他为妻,开台对虞舜进行长达三年的全方位考察。“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并交给他一具体政务,观察他的办事能力与水平。“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舜帝顺利通过了考验,无论是家庭方面、社交方面,还是处理政务和存能力,都能应付自如。尧帝就将权力移交给舜帝,使其“摄天子之政”。上古社会,由此进入“尧天舜日”时代。</p> <p class="ql-block"> 羊獬村原名周府村,因有一只母羊生了一只独角羊,这只羊竟然能识忠奸辩邪正,羊倌便禀报尧王,尧就带着皋陶和尧帝怀孕的妻子到周府村去查看,其中一个大臣说,这是神兽名叫獬豸。不料妻子在生獬之地分娩了大女儿 娥皇,尧见此地生神兽,圣婴,便居家迁到此处,改名为羊獬。</p> <p class="ql-block"> 唐尧故园1995年9月重建,大门座北朝南,门楣上正中镶嵌“唐尧故园”,东西两侧为“文韬武略”、“治国安邦”三块花岗岩门额,崇楼踞于砖券三个门洞的基座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橼,单檐歇山顶,整个崇楼飞檐桃角,造型古朴,雕梁画栋,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 唐尧故园门楼前面有一座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 唐尧故园占地60余亩,建有尧王大殿、英皇双凤殿、子孙娘娘殿、关公庙、马王庙,以及獬豸园等20多处景观。</p> <p class="ql-block"> 在唐尧故园献殿的两面墙上记载着许多的传说,羊獬村的来历,锣鼓之源,而其中“三月三接姑姑—羊獬远古走亲习俗”已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 传说4700多年前,尧将二女嫁舜后,羊獬村人便以娘家人自居。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羊獬人在唐尧故园集中前往历山“接姑姑”回娘家省亲;四月廿八日,为尧诞辰贺寿尽孝后,遂“送姑姑”回婆家事舜。往返一百五十里,不走重复路线,沿途百姓“洁屋浆被,沽酒备饭,跪接跪送迎亲之人”。历经几千年,礼仪习俗不变,成为当地传承悠久而影响深远的民俗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獬豸(Zhi),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具体是啥形象也没个固定的说法有人说像羊,有人说像牛,有人说像麒麟更有人说獬豸是羊、鹿、牛、犀牛的形象混合体头上长有独角)。</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尧、舜、禹的司法官员号称“中国司法官始祖”的皋(gao)陶(yao)饲有一只名为“獬豸”的神兽可以分辨是非曲直帮助皋陶断狱“有罪则触 无罪则不触”(王充《论衡》)意思是:谁要是坏人,它就会用角顶他。</p> <p class="ql-block"> 除了獬豸明辨是非的神话传说外“法”字的构造演变也与獬豸息息相关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p><p class="ql-block">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p><p class="ql-block"> 而“廌zhì”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左旁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由此獬豸作为法律象征而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由“灋fǎ”到“法”“廌zhì ”字虽然已被隐去但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p><p class="ql-block"> 杨孚《异物志》记载:獬豸“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p><p class="ql-block"> 獬豸作为传说中的神兽一方面预示审判是一种客观的判断神兽独角触有罪之人昭示着司法的客观和中立之意另一方面隐喻了司法传统的客观中立和神圣权威。</p><p class="ql-block"> 獬豸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十分深远许多故事和传奇都有獬豸的身影出没。</p> <p class="ql-block">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p><p class="ql-block">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p><p class="ql-block"> 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他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贪官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中“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的戏词就运用了獬豸的形象。还有四大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地府中的“谛听”神兽,它在辨别真假美猴王时也是有用到同獬豸类似的异能。</p> <p class="ql-block"> 秦代以后则利用獬豸的形象作为御史和法官的饰物称“獬豸冠”以象征公正和神性</p> <p class="ql-block"> 秦代以后则利用獬豸的形象作为御史和法官的饰物称“獬豸冠”以象征公正和神性。</p> <p class="ql-block"> 在积极倡导法治建设的今天,“獬豸”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符合“中立、公正、独立、民主、效率、公开”的现代司法理念;其所提倡的公正、诚信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有利于祛除各种“庸俗文化”“腐朽文化”,营造廉洁清正的社会氛围;其所提出的树立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营造廉洁环境的重要任务,对于推进政府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p> 羊獬烧鸡 <p class="ql-block"> 羊獬烧鸡是羊獬的招牌美食。据刘氏家族资料记载,刘家熏鸡最早是出生于1899年(光绪25年)的祖辈刘德风所创。1919年刘德风在河北邢台巨鹿县酒楼跑堂时,习得一门秘制烧鸡的手艺。之后,刘德风便以走街串巷叫卖烧鸡为生。</p><p class="ql-block"> 1927年,其独生子刘永吉出生在巨鹿县西郭城镇东郭城村,长大后,得到父亲真传的刘永吉,因家乡遭遇严重蝗灾,便转辗至北京门头沟和内蒙等地谋生。</p><p class="ql-block"> 1951年,他千里迢迢奔赴山西,投靠嫁到临汾北麻村的姐姐,并定居洪洞羊獬村。凭借父亲传授的独家手艺,他经常为登上门来的村民加工烧鸡,在羊獬村方圆几十里范围内小有名气,人送外号“烧鸡”。</p><p class="ql-block"> 冬季农闲时,不辞辛苦的他会步行到河东曲亭、河西魏村的集市上去收点土鸡,再用挎篓背回家,每次往返几十里。使用尺八铁锅卤上七八只鸡,赶到集市上去悄悄卖掉。在六十年代那个严厉打击投机倒把的时期,他曾遭遇过被公社来人连鸡带锅端走的尴尬。1980年,独生子刘新华子承父业。他秉承老父亲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兢兢业业,悉心经营,并借助“三月三”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活动的契机,家家户户都要购买“刘家熏鸡”作为款待历山亲戚的必备硬菜,使得“刘家熏鸡”的牌子越来越响亮。</p><p class="ql-block"> 慢慢地,刘家熏鸡的独特风味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刘家熏鸡”的知名度也逐渐攀高。出生在1986年的刘金良,是刘新华膝下的长子。善良懂事的金良打小就非常热爱烹饪,在父亲多年的悉心指导下,现已全面掌握“刘家熏鸡”的祖传秘方技艺。</p><p class="ql-block"> 2012年,他和邻村姑娘孙丽萍结婚后,夫妻俩同心协力,在刘氏祖传技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科学改善配方,迎合大众口味;又新建厂房600平米,购置不锈钢锅具等现代化设备,购买送货车三部,不断提高生产水平。2013年,他们注册了“尧獬”牌商标;自2017年起,他们又更改注册为“羊獬刘家”商标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目前,厂里年销售量已突破10万斤的生产规模,形成产、销、配送一体化的销售模式,“羊獬刘家熏鸡”这道美食在临汾开设有三家分店,现已辐射到洪洞、古县、霍州、临汾、襄汾、侯马、稷山等县市,乃至省城太原等地。</p> <p class="ql-block"> 百年传承的“刘家熏鸡”,在制作过程中,选料严谨,操作精细。其采用陈年“老”汤,精选草果、白芷、丁香、肉桂、八角、花椒等多种调料及中草药秘制配方精心卤制,约有选鸡、宰杀、清洗、整型、浸泡、卤制、熏制、刷油等十多道工序,生产车间全部砌为干净整洁的瓷砖墙面,分别拥有冷藏室、卤制间、熏制间、冷却间、成品间和售货室等,严格实行全程无菌化操作。刘家熏鸡的特点是色泽枣红明亮,造型饱满美观,肉质细嫩,味道鲜香,咸淡适口,入口生津,回味无穷。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益气健脾,增加食欲,营养价值很高。诗云:亲朋相聚坐举觞,堆盘色美喜先尝;咸鲜味美入喉爽,肉嫩皮脆齿留香。 </p> 南羊獬 <p class="ql-block"> 南羊獬:与羊獬原为一村,1978年分为二村,该村居南,故名南羊獬。所属自然村:南羊獬、二台</p> 北羊村 <p class="ql-block"> 北羊:据该村碑文记载,此地为“羊舌故里”,故名北羊。</p> <p class="ql-block">一、姓氏起源</p><p class="ql-block"> 羊舌(Yáng shé)源出有二:</p><p class="ql-block">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晋国晋靖侯的后代,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晋献公时被封在羊舌邑(在今山西省洪洞、沁县一带),其后遂以邑名羊舌命姓,称羊舌氏。羊舌族中有四人皆高门大户,世代为晋国大夫,世称羊舌大夫。</p><p class="ql-block"> 2、出自季姓。古代有个叫季果的人,有人偷杀了羊,把羊头送他,他不敢不接受,于是把羊头埋在地下。后来偷窃之事被人发现,季果把羊头掘出来,羊舌还在,所以被免罪,他于是以“羊舌”命姓,子孙遂姓“羊舌”,称羊舌氏。春秋末时,羊舌氏有改为单姓羊氏者。</p><p class="ql-block"> 得姓始祖:羊舌突。羊舌氏出于姬姓,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春秋时期,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在晋献公时被封为羊舌邑(在现在的山西省洪洞、沁县一带)大夫,世称羊舌大夫、羊舌突,他的子孙即以邑名羊舌为姓,称羊舌氏。春秋末(公元前514年),羊舌氏被其他晋卿攻灭,其子孙有的逃在国外,而改姓羊,称为羊氏。故羊舌氏后人奉羊舌突为羊舌姓的得姓始祖。</p> <p class="ql-block">二、迁徙分布</p><p class="ql-block"> (缺)羊舌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古书《尚友录》和《元和姓纂》里说,羊舌姓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那时晋国有一位晋靖侯。晋靖侯本来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后代,而他的子孙中有一人被封于羊舌邑,于是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了。古代的羊舌邑,在现今山西省境内。羊舌姓的族人,有好几代在晋国朝廷当高官,职称是大夫,被称为羊舌大夫。另外又有本古书叫《左传释例》说,羊知姓由于桩盗羊案形成:有人偷了羊沈走,留下个羊头给一个叫李果的人,李果就将羊头埋在地下。后来盗羊的人被告发,连累到李果,李果说他没参与此事,羊头是埋地下的,他没吃。掘地一看,发现条羊舌,于是李果无罪,而被人称为羊舌,便成了姓,称羊舌氏。羊舌姓望居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汉代时为“三辅”之首。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地区)、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p> <p class="ql-block">三、郡望</p><p class="ql-block">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为“三辅”之首,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地区。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p><p class="ql-block"> 河东郡:①指今山西。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③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市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p> 北羊村牛王庙 <p class="ql-block"> 北羊村“牛王庙”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当时辽、宋之间战争频繁。</p><p class="ql-block"> 北宋年间,在金铁骑强大攻势下,先后攻大同,陷太原,一路直逼平阳,时值秋收种麦时机,突遇瘟疫,宋军战马无力出征迎敌,民间耕牛卧槽不起,朝廷闻报,急派三位使臣赶赴前线,其中一使臣精通医道,遂采草药熬制汤药,并将药物投泻井、渠、河中,牛马共饮,不日俱愈,军马上阵驱敌雁门关外,民间耕牛犁地抢种,人们为感谢三位救世能人,便分别立庙建祀塑像,以鲜果、五谷、面轮,岁岁祭祀,延续至今。 </p><p class="ql-block"> 牛王庙会活动大致分为春分时,打春时,农历四月初拜寿祈福与中秋祭神活动,其中数四月初十牛王寿诞活动最为隆重,每年这一天的到来,村民社首相聚,一起要办一次8天的祭祀活动,每年由各社轮流值社,社民参与之多遍及两县三十余个村庄,主要参与执事社是,北羊、南羊、北高、李村、天井、韩村、东芦、梁村。分布在明山古牛王庙四周,形态为八卦阵图。</p><p class="ql-block"> 在庙会期间庙会的活动有:纸扎黄牛,头系黄绫,内置五谷,底座前平面书写易数十天干,后平面书十二地支,左侧书孟、仲、季三春三夏,右侧面书孟、仲、季三秋三冬;?“打春牛”执麻拧神鞭三条,柳枝三条,执器人裸露上身;供桌上除五谷祭品外,另置面制油轮,四杆套串,每杆90个,逢闰年再加30个,由与当年生肖相同孩童奉举;“打春牛”诵读《击壤歌》,祭牛王颂祭文,年岁更替,各不相同;春分祭,执黄面白牙旗12面,四月初十诞辰祭,以及秋分祭,执彩色旗,但避忌红色。</p> <p class="ql-block"> 洪洞北羊社祭是人们在与大自然的长期共处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祈求春种秋收、五谷丰登的农耕文化信仰形式和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 洪洞北羊社祭最早开始于北宋时期,虽然在传承中出现过几次较长时间的断层,但仍一直延续至今。它主要集中在洪洞县和尧都区交界的二县(区)四镇。特别在洪洞县的北羊村,至今仍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 每年二月初二,社首们都要率领群众前往牛王庙祭祀土神、社神,并在三王殿敬献神鞭、耕作农具,以祈求农事丰收。秋收之后,群众再次蒸面供到三王庙祭拜,并向三王殿敬献油食、面食等供品。</p><p class="ql-block"> 洪洞北羊社祭不仅仪式完备,参与人数众多,而且具有特殊的供品,春祭采用五谷、五色土,秋祭多采用熟面食及瓜果等。</p><p class="ql-block"> 北羊社祭活动是以农时活动为契机,以庙会活动为载体的农耕文化活动,具有特殊的祭神供品和仪式,代表原始先民朴素的民间信仰,是原始的村社联盟组织形式。</p> 侯建村 <p class="ql-block"> 侯建村:又名“侯娃庄”、侯家庄,传说清代一名叫侯健的老人居此。其人品行端正,处事公道,威望甚高,故以其姓名命名侯建。</p> 天井村 <p class="ql-block"> 天井:相传,很久以前村中有井,其水色黑、味苦,不堪饮用,后建佛庙于井口之上,水变甜,色变清,因感于天神镇邪而名天井。 </p> 北杜村 <p class="ql-block"> 北杜:相传尧王在此曾访问过许由,故原名许由村,后杜姓迁此,改名杜村。为与南杜区别改为北杜。</p> <p class="ql-block"> 许由,又作许繇(yáo),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上古高士。葬在箕(jī)山(今河南登封东南)。</p> <p class="ql-block"> 许由在沛泽隐居,尧听闻他贤明,想把天下禅让给他,许由不接受,逃到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想征召他为九州长,许由不愿听,就去颍水之滨洗耳朵。</p> 人物生平 <p class="ql-block"> 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尚清节之士。相传尧帝知其贤德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今河南登封)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p><p class="ql-block"> 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p><p class="ql-block"> 许由则为许姓的开姓始祖,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为许姓的祖根地。</p><p class="ql-block"> 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p><p class="ql-block"> 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而《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云:“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在河南省的登封市、许昌市、禹州市、鄢陵县一带,沿颍河流域,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许由的传说,保存着大批有关许由的遗迹。</p> 主要经历 <p class="ql-block"> 许由自幼农田躬耕,不营世利,讲道义,守规矩,邪膳不食,邪席不坐。夏天树上筑巢而寝,冬天挖地窑居住。食山果、饮河水,且无怀器,手捧而饮。</p><p class="ql-block"> 尧帝86岁时(前2287),深感衰老,儿子丹朱不肖,不愿因爱子而误天下。听说许由清高大志,便派人求贤,欲禅让帝位。许由说:“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禄位;纵情游闲,以求安然无惧,非贪天下”。尧得知许由不轻移其志,便登门拜访。许由仍推辞说:“我年纪大了,需求无多,还是当个臣民吧!”于是连夜逃往箕山颖水旁,农耕而食。</p><p class="ql-block"> 尧得知许由去处后,又派人请他做九州长。他听后更是烦恼,匆忙到颖水边掏水洗耳,遂隐居深山之中,终身不为名利,死后葬于箕山之巅。</p><p class="ql-block"> 汉代后,以五岳配祀许由,世代供奉,太史公司马迁曾登临凭吊。《前汉书》列许由为仁人。</p><p class="ql-block"> 《晋书》赞云:“昔许由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p> 历史记载 <p class="ql-block"> 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阳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p><p class="ql-block"> 唐.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p><p class="ql-block"> 事实说明,许由是许姓的始祖,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的祖居地。 </p><p class="ql-block"> 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为男爵。</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灭掉(一说灭于魏),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又形成了一批许姓居民,这就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说的:“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这些许国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并不姓许,为了纪念故国,即以许国国名为姓,这成为早期许姓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是许姓的另一个得姓缘由。</p> 轶事典故 <p class="ql-block"> 据说帝尧曾多次向许由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再也不愿意与世俗社会交往。</p><p class="ql-block"> 帝尧派人找到了他,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许由品德高尚,才智过人,很受部族崇敬。</p><p class="ql-block"> 部落联盟领袖唐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四处寻访贤人,发现了许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许由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担心唐尧的几个儿子不服,引起内乱误了国家大事,让百姓受苦,便连夜私奔箕山隐居。</p><p class="ql-block">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一日他沿山放牧,来到箕山西北部的山脚下,见这里山清水秀,草丰树茂,土质肥沃,有一农夫正在耕地,便高兴地说:“此乃牛壮田肥之也。”农夫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称这里为牛田村,后来不断发展,形成了上牛田、下牛田、中牛田三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许由洞对面有座陡峭的山头,山上花草茂盛,树木葱笼。站立山头西望箕山逶迤起伏,绵延数百里。近望群峰巍峨峻峭,苍翠欲滴,煞是迷人。</p><p class="ql-block"> 许由早晚常到这里观赏山光岚气,赞扬锦绣河山。因为他经常在这里逛来逛去,人们便称这里为逛山头。</p><p class="ql-block"> 后来,唐尧听说许由隐居岐山,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长官。来人传达唐尧的旨意后,苦口婆心劝他立即上任。</p><p class="ql-block"> 许由认为自己可为良民,而不可任高官,决定不去就任,便到山下河里洗耳朵,表示不愿听,这条河就是清澈明丽、水质甘洌的洗耳河。</p> 南杜村 <p class="ql-block"> 南杜:原址在圪垛沟,俗称金圪垛。后迁于沟之北,曾名金北村。因在北杜之南,改名南杜村。</p> <p class="ql-block"> 南杜村,最初叫金疙垛,后因迁徙到疙垛沟之北,取名金北村。又因其地处北杜村之南,又改名叫作南杜村。清朝时隶属于平阳府洪洞县北羊里。该村属于典型的北方农业耕作区,是一个1400多口人的自然村,村中居民主要以李王薛张姓氏为主,民风淳厚。</p><p class="ql-block"> 据悉,南杜村每年的六月初六都要举办一次庙会,到时候都会敲锣打鼓,热热闹闹,五天的会期里,要上演九台大戏。庙会地点就设在南杜子孙圣母庙。该庙建在村中心一个凸起的不规则的高台之上,即村里人俗称“疙马”(蛤蟆)背头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现在子孙圣母庙的看护人乃该村原来的老支书胡师傅,年近八旬的他是村里这座文化遗产的主要发掘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说起龙王庙和子孙圣母殿的来历,还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传,位于南杜村西侧的村子叫侯建村,曾叫作“侯家庄”。</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该村与南杜村隔河相望。起初,侯家庄村民准备在本村建一座龙王庙。谁成想,在一夜之间,因突发一场大风,竟把所有的建筑材料全部刮到了河对岸的南杜村。就这样,南杜村民顺应天意,就在本村疙马背头建起了龙王庙和子孙圣母殿。就为此,两村之间还打了多少年的官司,结下了世仇。时光流逝,岁月更迭,虽然两村近在咫尺,但彼此之间从未通过婚,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据老胡支书讲,龙王庙所处高台紧邻着的西北角洼地,原先是村里一座湖泊状的大泊池(早些年龙王庙的四周皆有泉眼),子孙圣母庙原本只是龙王庙东的一座配殿。由于解放临汾时需要大量木材,龙王庙主殿因此被拆除。村里人曾传言,当年在拆除子孙圣母庙时,有好几个人竟然无端地从房屋上掉了下来,当时村里人都认为是神显灵了,迫于神威,南杜圣母庙才得以幸存至今。 </p><p class="ql-block"> 现在,村里已经在原来的根基上重新建起了龙王庙。与圣母庙及献殿一起保留下来的,还有院内的一座古戏台,弥足珍贵。 </p><p class="ql-block"> 在圣母庙献殿东山墙内一通嵌入墙体的青石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额首“子孙圣母”四个大字,碑文已残损不堪,不能完整辨识,但从“神之灵载震载夙载生载育”的碑文字样可以窥出其当年影响之深广,另外还有建庙缘由叙述,圣母庙占地四亩以及四至,乡人捐资明细,主持建庙的道人辛太恒、石匠张守材乔得全,以及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等,目前来看,这通石碑是研究发掘该村历史文化最有价值的物证之一。据悉,村里已经为这通石碑做了拓片,并制成卷轴收留在庙内。</p> <p class="ql-block"> 说起子孙圣母庙的神奇之处,腿脚不灵便、行走困难的老胡支书回忆说,上个世纪生产队时期,有一次,他们几个青壮年劳力来到戏台背后的队部,领到拆除献殿的任务。心里本来就有所悸怕的几个人,只好硬着头皮,先嘴里念念有词,祷告了好半天,才开始登上屋顶揭瓦干活。没想到刚刚揭了几片瓦,就发现有片瓦底下,卧着一条小白蛇。他们就赶紧停工,接着又念叨了好一会儿,谁也没发现小白蛇何时不见了。但就在此时,却有人急急忙忙赶来庙里捎话说,正在屋顶干活的两名村民家里圈养的绵羊都上吊死了。事情发生的很凑巧,也非常蹊跷。从那以后,村里人对子孙圣母庙愈发地心存敬畏了。</p><p class="ql-block"> 南杜村龙王庙院落的大门,最初是开在最南边的,并非现在的东门位置。当年人们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应该是这座古戏台的后墙背,进出顺序应该是先从戏台的东边进入庙宇院落,然后,再从戏台的西边走出庙宇。</p><p class="ql-block"> 南杜子孙圣母庙俗称“娘娘庙”,这里所祭之神为龙王和子孙圣母。其占地面积达1474.3平米,建筑坐北朝南,临汾的考古专家曾实地考察后确认,这是一座非常珍贵的明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位于龙王庙东的圣母庙,正殿进深四椽,单檐悬上顶,灰脊筒瓦;台基高22公分;面阔三间,通宽8.5米,进深6.2米。五檩无廊式构架,正殿明间开门,施四扇六抹隔扇门,门上施横批板,上为山水、花鸟、人物、葫芦等壁画,门额上悬有匾额,书“思泽万民”大字。两次间砌墙,两山墙存人物壁画45平米,内容皆为传说风俗神采,殿内神台上存木质模型(俗称背光)三座,台上、台下及两侧共存彩塑多尊,除西侧一尊外,其余头部均为新塑。殿内大门上方,悬有大幅匾额一方,上书“含宏光大”四个楷体字,落款为“里人翟王麟谨”;屋顶上记载有民国23年重修及督工阁长李万杰、村长李延庆之名。</p><p class="ql-block"> 殿内现存明代泥塑21尊,均等同人高;中间供奉的两位子孙圣母,左右为女官协侍;圣母背后的悬塑东西长约8米,因有九条彩色飞龙翱翔天宇貌状,而被称之为“九龙宫”,背光悬塑色彩艳丽,雕工精细入微,其中龙凤、牡丹、祥云、飞仙等栩栩如生;龙凤用沥粉贴金,人物花卉施以丹彩,牡丹做成复瓣形,分别染成粉色、火红、浅红、石绿等;叶子以弱绿渲染,花瓣用工笔染出,由深及浅,含烟带露,堪与隰县小西天悬塑相媲美,据该村热爱传统文化的家电经销商王全良回忆,这二位子孙圣母身后的悬塑之上曾悬有“皇天后土”四个字。可以看到祥云之上正在施法的袒胸露怀的雷震子,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测试婚配的一对儿碨扇模型等;从墙角堆放的残破人物模型来看,这些泥塑内部均有铁丝构架。</p> <p class="ql-block"> 只见殿内正中位泥塑的子孙圣母娘娘端庄慈祥,脸如满月,中年妇女模样,凤冠霞帔,朱袍沥粉贴金,且绘有龙凤呈祥等图案。左右协侍宛若少女,神情恭敬端肃,身体略向前倾,发髻清晰可数,衣带飘动有致,雕塑手法遒劲工质,衣饰施以五彩,面部纯用垩白平涂,唇用朱砂点染。</p><p class="ql-block"> 大殿的东西两侧还分别供奉着两位圣母,她们背后的悬塑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靠西侧端坐的二位圣母是“先天圣母”;靠东面端坐的二位圣母是商山圣母,其中,有一白发苍颜的老圣母,面目慈祥温和,分明就是人间老奶奶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正中神龛的东西两边,面对面地站立着女官凭案办公,她们都头戴乌纱帽,身着官袍,玉带束腰,满脸认真严肃,那种神情让人感觉生儿育女真乃人生大事,来不得一丝马虎;据老胡支书讲,东边的女官肩下大臂上还绘有《麒麟送子》的微景观图案,最好用放大镜仔细端详,才能看到绝妙的艺术图景,否则,就会被忽略掉,果真是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神龛侧的东西墙下,各有三尊泥塑,姿态各异,非常逼真,观其装束,皆属青年妇女,她们是圣母的差役,专事人间送子一事;一位妇女正在侧耳聆听堂上女官口授机宜,头略微前仰,两目平视,神态恭敬,似微微点头状;中间妇女双手托一男婴,头微低,注视怀中婴儿,嘴角显露出一丝祥和温柔的笑意。前面的妇女背上斜挎一道圣母的榜文,双目平视前方,正一只脚向前迈动。看来,她们接受了一项专为民间送子的口谕,正准备赶往急切盼望儿孙的人家。</p><p class="ql-block"> 老胡支书说,圣母殿及献亭在上个世纪人民公社化时期是生产大队里的库房,后来献亭的前墙被打开后,由于那些年文物价值不断攀升,偷盗文物之风猖獗,圣母庙里的神像泥塑曾于1996、1997、1998连续三年之内,颈上头像相继被盗走,部分悬塑构件同时被盗。</p> <p class="ql-block"> 大殿的东西两堵墙壁上,均绘有墨彩壁画,面积大约15平米左右。西墙的壁画为《嫦娥奔月》,画面是广寒宫内吴刚正在追求嫦娥的图景。题头诗为“何处偷来换骨丹,金炉九转欲成难,剧怜孤影三更月,玉露无声下广寒”。落款为民国二十有三年仲冬之月,伯华氏敬摹;东墙的壁画为《天女散花》,画面是两位妙龄仙女双手托举花篮,不断抛洒篮中花瓣;题头诗为“天花纷飞绕上苍,清风吹去遍地香;花色染衣生贵子,香风扑面寿命长。”落款是河北逸民李绘摹,老胡支书讲,当年本村有个手艺远近有名的李姓油漆匠,就曾做过画师李绘的徒弟。最富情趣的则是两副约2平米大小的稚童戏耍图,三五小儿尽情嬉戏于花园之中,有人爬树,有人争花,有人扑蝶,有人捧桃,有人争抢,童趣盎然。</p><p class="ql-block"> 大院内的古戏台坐南朝北,与献殿遥遥相对,戏台东西南三面筑墙,北面开放,专为酬神演戏而建;戏台的前台西边还保留有两米多高的一截侧墙,约斜向45度;估计在古时,戏台的东边角上也有对称的一截侧墙;戏台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前后台均用木隔分开,左右各设一门,左题“金声”,右题“玉振”,为演员出入场门户,门户的两边绘各有现代绘图,估计是后人补绘上去的;舞台的台基在1米左右,整个地面皆用约莫30公分见方的厚朴笨拙的大青砖铺就,前台的主檩横贯东西,其下有四根粗硕的檽木立柱支撑,据说最中间的两根立柱上端曾悬有一块做工精致的额枋,上面镂空雕满了莲花、蟾蜍等吉祥物,可惜也被盗卖文物者锯断盗走了,现在上面还残留着清晰可见的锯痕;村民为了保护前台屋顶,又在这四根立柱的前边各加了四根略细的立柱,用来加固戏台前屋檐,每根立柱的下端皆辅有鼓石墩基座。整个古戏台看上去斑驳破旧,檩梁色彩也陈旧暗淡;在戏台的东边墙面上,还保留有李绘的《商容碰死九间殿》残破壁画图,讴歌的是死谏纣王,当堂撞死的忠良之臣商容。有诗颂曰:速马朝歌见纣王,九间殿上尽忠良,骂君不怕身躯碎,叱主何愁剑下亡。戏台的西墙面也保留有伯华氏摹的《苏妲己请妖赴宴》完整壁画图,众妖魔驾立云端,即将抵城赴宴,惟妙惟肖,效果尤为逼真。</p><p class="ql-block"> 古戏台的后半部进深比较窄,预计2米上下,属于备演区,后墙体上设有一个水槽洞,方便演员卸妆倒水使用;最引人注目的乃是后墙体上竟然绘有一副墙皮已经残缺的《贪兽吞日》图。只见一只体型硕大的独角怪兽,双目圆睁,张开血盆大口,露出狰狞獠牙,浓尾翘起,气势汹汹,做出欲将空中红日吞下的样子,极为嚣张跋扈,不可一世,活灵活现,只是其胸部及前肢图画已经剥落不见踪影了。关于这副壁画,还流传了一段美妙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贪,据说是一种比老虎、狮子还要厉害的怪兽,它自命兽中王,横行无忌,每天要吞食很多野兽,贪得无厌,大家既怕又恨,不赞成它做兽王,都说狮子、老虎比它好。老黄牛曾好心劝说它几句,被它一拳打掉上牙,再没长出来,这就是牛没有上牙的来历。后来,玉帝知晓了贪和老虎狮子争王的事,就派二郎神去调解,贪说自己能胜天马行空,赛蛟龙入水,张口能吞世上一切,兽中它最厉害,理应为王,还跳起将二郎神的剑咬了一口,所以,二郎神的剑至今还留着一个大豁。二郎神见它太狂妄,也不想让它为王,这可把贪激怒了,立即张开大嘴,与二郎神行凶起来,哮天犬上前堵挡,不想被咬断一条后腿,二郎神赶紧用泥捏了条腿给它配上,因为泥见水就化,所以一直长不好,这就留下了狗撒尿就得翘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狮子、老虎、贪谁能为王,玉皇大帝降旨一道,让它们去吞太阳,谁吞了谁就是兽中之王。狮、虎一看,天那么高,太阳那么大,便默不作声了。贪却更加狂妄,它想一口吞掉太阳,自己就可以做王了,便找个很高的山头,山下万丈深渊,云雾缭绕,真有些腾云驾雾的感觉,它想,这里距太阳应该最近了,等太阳过来,就一口吞了它。当太阳升到山顶,贪就急的一跳一跳的,狮子呆在边上看热闹,老虎怕贪在悬崖边摔死,叫了两声,跑去拉它,贪以为老虎是跟它争吞太阳来了,急的鼓足劲儿,猛地扑向太阳,一失足掉下深渊,粉身碎骨了。玉帝看见老虎站在悬崖挺威武,于是便在它头上写了个王字,封它为兽中王,从那时起,贪就在世界上绝种了。但却留下了一句俗语“贪心不足吞太阳”。现在,襄汾丁村文化遗址,就有一副清代木雕《贪心不足吞太阳》,就是依据这个传说雕刻而成的。</p> 东孔村 <p class="ql-block"> 东孔:相传孔姓始居于此,故名孔村,后村庄扩大,分为二村,该村居东,故名东孔村,又名富强村。 </p> 西孔村 <p class="ql-block"> 西孔:与东孔原为一村,名孔村。后村庄扩大分为二村,该村原处沟内,曾名沟孔村,后依其居东孔之西,更名西孔村。</p> <p class="ql-block"> 西孔村位于甘亭镇东南部,距镇政府5公里。1958年洪洞县在吉恒兴建曲亭水库,在1961年通水受益。祖祖辈辈的旱地变为水田。1961年西孔村因水位上升村内房院由北向南迅速塌陷,三年内沟孔村倒塌一空。随之大队又在原孔村旧址另建新村,现沟北村庄无存,已成耕地,移新村后仍名为西孔村。 东孔与西孔原为一村,以孔姓始居而名孔村。相传在清朝一次大地震中村庄倾毁。一部分村民迁往原属村东(即现在的东孔村)一部分村民迁居原村西沟内掘窑洞而属改名为西孔村,又因村庄处于沟内,曾名为沟孔村</p> 南李村 <p class="ql-block"> 南李村:李姓始居,故名李村,现名“团结村”。解放后,为与其它李村相区别,依位于城南,而名南李村。 </p> <p class="ql-block"> 一、旧 时 期 的 李 村</p><p class="ql-block"> 老早以前的李村,靠村子西边有条小河,河南面是北羊村,李村紧挨河这边。以前村子大致四方形,房屋集中而非常团聚的一个小村子。村子的布局分前后两条街,街道东西贯通。村南前街西头有坐“西门楼”,上层是土木结构,铜瓦盖顶,四角翘檐。下层用砖卷成的拱形在洞门,洞门外有条通往洪洞县城以北的关道。村北后街东头有坐较小的土地庙,按当地古老的旧习俗,人死后送灯就送到土地庙。土地庙里有个泥胎,泥胎身后时常藏着一把铜洋号。在1957年一1958年时期,全村人上地干活,上下工时,以吹号为令。村中靠东边有座家庙,据传说以前是李村人供奉先祖的祠堂,解放后成为学校。</p> <p class="ql-block">二 、 村 庄 遭 难</p><p class="ql-block"> 1949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单干,互助组,初级社,高级化,直到1957年才正式走上了人民公社集休化的道路。时代紧接着跨入60年代,因李村居住的地形低洼,加上那些年雨水频繁,由其到了秋雨连绵的季节,地下水位升高,正个李村地面陷入了潮湿的状态。村东头坡顶上,南杜村又修建了一座水库。紧靠水库村北面一百多亩地,本来就已成了下湿地,后来彻地变成了下湿盐咸地。到了春耕季节,地泥人畜进不了地,即便播上种子也从未出过全苗。就如秃子头上的头发没几根。每年冬天,村北那一百多亩地就泛起的潮湿盐咸性,白茫茫一大片,西北风一刮,白色粉未满天飞舞,如飘雪花。村人们又叫,飞机场的,又唤北大荒的,有些老人说:李村造成的下湿盐咸地完是南杜村水库里的水洇的。除以上这些问题外,更要命的是有关村民住房安全的大事。因旧时村民居住的房屋,绝大部分都是以七坯为主,房屋根基地皮以上尽多十几层砖,严重的潮湿度早已漫过了砖层,遇到秋雨季节,兩水不停地侵袭着危房。夜间时常突然听到"呼啦,嗵!”、待会儿远处又传来“呼拉,嗵!的塌房声。由其危房严重的户,晚上一家人提心吊胆,不敢睡觉,精心倾听房屋不正常的动静。那些年大凡村中最低洼处,都成了泊池,无论白天黑夜,到处都能听到疙蚂(青蛙),“呱一呱一呱”不歇气地叫声。周围邻村人都说:“李村成了疙蚂窝。</p> <p class="ql-block">三、迁 移 村 子</p><p class="ql-block"> 1960年,李村村民居住的房屋失去了安全感,不能再维持了。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李洪斌,村干部李丕良,杨秋合商议决定,毅然向甘亭公社政府呈上迁移村子的请求报告,公社领导很快批准,并给搬迁者每户发放建房救济款90块钱。接着村干部们紧锣密鼓地策划着迁移村子的方案,最终商定移村分三批进行。那个年代国家正处于最困难时期,农村经济条件极差,危房严重的户,全都上村东坡顶圪堎上开土壁,挖窑洞为居。第二批在东坡圪堎下策划安排正式民房地基。计划的地块是李村南侯建村的地,没有任何好办法,只得跟侯建村干部商换地一事。经两村双方干部商量,对换地块达成协议。经睿知的村干部们深思熟虑,决定以排房式为格局。 现在村中心的主大街南边第一排人家是1961年盖的。紧挨大街北那排为至第二排,是1962年盖的。此排后面为第三排是1963年盖的。危房问题解决后,剩余的户逐年搬迁,以此类推才形成了现在村子的形状。当年村民李宗宪老人盖起新房搬家时编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旧砖旧瓦旧木料,下联:新房新地新建设,横披:新旧结合。此副对联真实而生动的体现出当时农村的实际现状。艺朮巧妙、深有含意的对联语句,在李村村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四、迁 居 后 的 新 变 化</p><p class="ql-block"> 历经80年代中期,由于村民生话经济条件的改善,由土坯房翻新成净砖房。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变化,人民生活在提高,村里的房屋也在不断的升级。90年代后,村里所有的净砖瓦房又将淘汰,翻新成现浇顶的水泥平房,大部分家户并扩建成四合院格局。至此,李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2011年,洪洞县甘亭粮站机构撤销,身为粮站站长的李怀平本有机会升迁,然而他却选择回到家乡,他怀揣着热爱家乡的一颗赤子之心回到村里。2012年,李村村委班子换届,李怀平果断参加竞选,当选为李村村委主任。时隔三年后的2015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又当选为李村党支部书记。他走马上任后,很重视村中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行村容村貌美化改造。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先把村里破烂不堪的大街小巷铺了一遍水泥路。为了为村民创建一个优美,舒适,惬意的环境,自等资金,又为村北门囗矗起高大雄伟的石门楼。街道实行了花木公园化,路边旧式的路灯全淘汰,换成了现代太阳能路灯。还有煤改气工程,使得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生活环境。开发了两个文化厂场,并配备了各种运动器材,村北路西边,村中大路西头路南开发了两个别致,幽雅,曲经美丽的小公园,公园里石圆桌石登,长椅每时每刻在等待着清闲者的享用。差点忘了,村北路西边还建造了一座美观,大方,宽畅的大戏台,大大为村里老人们解决了走外村看戏难的问题,主要填补了该村解放后73年没戏台的空白。村中还成立一所农村文化读书室,大大丰富了李村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李村的村风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凡走进李村的人,无不为村风村貌所吸引,纷纷赞叹:“好美的李村呀!”现在,李村的村容村貌、文化建设已经受到了省、市、县、镇等各级相关部门给予的多次嘉奖和高度评价,李村已经是远近闻名新农村的建设标杆,各种荣誉扑面而来。然而,李村党支部和村委领导并没有骄傲,他们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又进了更高一层的精心策划:水泥路改换成柏油路,厕所按上了净化处理设备,下水道贯通大街小巷,各个角落的环境进一步美化。原本已很美丽的李村,又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p> 华林 <p class="ql-block"> 华林:华姓始居于此,且善育林,故名华林。</p><p class="ql-block"> 华林村,古时候称化麟村,编坊张郭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村,我村是一个具有您久历史的文明台村,春然时期晋文公(重耳)逃难时曾驻留我村庄,我村至今留有“华池龙卧”之传说。</p><p class="ql-block"> 早在西汉时期修建有“崇福寺”,规模宏大,占地八十余亩,三十二进院落,由于年代久远,寺院毁坏,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仍可见一口倒地古钟,人称其有九千九百九十斤,传说当时有人要把钟运往它处,九头黄牛拉车上不了河南之坡,无法运走。往回运时,一头黄牛拉车快走如飞。后于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期大钟被毁。 </p> <p class="ql-block"> 华林木材加工房发展的很快,从原来的3户发展到了现在的家家户户都是老板,逐渐形成了集木板加工、家具制作、家具销售等多元化的致富链条。还带动周边的西孔村、东孔村、燕壁村几个村庄共同踏上小康之路。</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征程中,村里投资60万元建成华林村村级活动场所。使得华林村的村民们也追求起了精神文化生活,他们组织起了锣鼓队、健身队,在每年夏天村民们自发举办起来消夏晚会,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活动还引起村里的有志之士出钱出力,请来临汾市专业的眉户剧团为村民们助兴。</p><p class="ql-block"> 今天,村子里的平房、楼房、别墅拔地而起,水泥路平坦、笔直,村容村貌整洁。小汽车一家一辆,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希望华林村的明天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 在近代,华林是革命老区,一九三八年至一九三九年,洪洞县委河东驻地(相当于县政府一级的政权机构),县委负责人石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村是支前模范村,一九四八年徐向前司令在我村为解放临汾牺牲的王墉旅长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时"华林会议"召开地。</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我村发展农业林业,王字路,梅花井,龚如线,齐渠配套,路林整洁。受到上级好评,荣获《临汾地区先进水利村》和《省级林业先进村》。 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已成为了当地很有名气的木材加工村。从新建的甘亭南外环华林牌楼往南穿行,就能看见数不胜数的木材加工厂,机器轰鸣,车水马龙。</p> 上桥 <p class="ql-block"> 上桥:据传,该村南北为长坡,两头低,村庄高,形似长桥,村在桥之上,故名上桥。所属自然村:上桥、下桥</p> 士师村 <p class="ql-block"> 士师:原名皋陶,以舜时皋陶生于此而名。后以其官名士师而改。</p> <p class="ql-block"> 士师村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甘亭镇,是尧舜时期掌管刑法的官员皋陶的故里,皋陶制定了最原始的刑律,创造出监狱,后人称皋陶为我国的法律鼻祖。人们为纪念这位先贤,把村名叫做皋陶村。清代中叶,当地文人嫌直呼圣人的名讳不雅,又把皋陶的官职“士师”呼为村名。村东南有皋陶墓,村中旧驿道旁有皋陶庙。2007年10月13日,建在洪洞县甘亭镇士师村的我国首家司法博物馆--华夏司法博物馆主体工程正式竣工。</p> <p class="ql-block"> 皋陶,[gāo yáo]。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人物。皋陶是东夷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因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也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 传说我国的第一部《狱典》就由皋陶制定,他把《狱典》刻在树皮上,呈给大禹,禹看后觉得很好,就让皋陶实施。</p> <p class="ql-block"> 皋陶的主要功绩是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p> 杨曲 <p class="ql-block"> 杨曲:原名赵曲。清乾隆年间,因村内杨树成林,改名杨曲。 </p> 董堡 <p class="ql-block"> 董堡:董姓始居,名董保堡,后简称为董堡。 </p> 靳堡 <p class="ql-block"> 靳堡村位于甘亭镇东部,地处平川,东与董庄村,西靠董堡村为邻,南与上王村毗连,北与冯张村接壤。</p><p class="ql-block"> 靳堡,在古时候,还不成村落,也没有村名。只有几户人家,靠悬崖挖成土窑居住。如今还可见土窑遗址。此地有一小山,山上有柏树林,柏树一年四季苍翠,当时人们就把这座小山叫翠柏山。山正北是一片开阔地,宽广而平坦,当时人称这一片地为南垣。南垣北边有一河道,由东向西流去,河上架有一桥,人称砖桥,从洪洞到潞城或到浮山,必由此桥上通过。这条路在很多年前就是交通要道,道路从翠柏山下通过,行人路经这里,看到山上的美景,就一传十,十传百,翠柏山就有了小名气。</p><p class="ql-block"> 古时兵荒马乱,战争频多,站在翠柏山上往北能望十里开外,往东也能见很远。且山的两旁是两条深沟,此山易守难攻,被当时人们所重视,翠柏山的名声也一天天远扬。</p><p class="ql-block"> 战乱带给了人们巨大的痛苦,人们祈求安居,祈求平安,当时求佛。建庙风行一时,翠柏山地势优越,风景优美,人们便在上面建一大庙,名为“中镇庙”。寺庙的周围也盖起了围墙,庙中挖有很深的一地窖。相传人们躲避敌人的追杀,可在地窖里藏身。如今,洞口犹在,盖有一大青石。</p><p class="ql-block"> 时间久了,从山东、河北逃荒过来的人家就多了。他们住在中镇庙里。中镇庙较小,不够人们居住,也就有人住到了庙外,逐渐形成了村落,因当时住户靳姓较多,所以就称此村为靳堡村。</p> <p class="ql-block"> 靳堡:该村有土堡,靳姓始居,故名靳堡。</p> 燕壁 <p class="ql-block"> 燕壁:相传南北朝时,东魏孝静帝建都临汾麻城,在此筑壁垒石,依掩蔽而名,后以谐音改为燕壁。</p> 上王 <p class="ql-block"> 上王:该村与靳堡土地相连,位于靳堡坡之上,王姓始居,故名上王。</p> 郭堡 <p class="ql-block"> 郭堡:是村光绪年间始有住户,郭姓为多,故名郭堡。 </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很早年代,郭姓来此始居,故名郭堡。光绪三年大旱,度日艰难,人吃人,犬吃犬,尸横遍野,郭姓绝户。现在的两户姓郭,是在1950年后安泽等地迁来的。郭堡村名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声明:视频文语或部分采自搜狗及抖音,学习之用,不胜感激。文中多数图片均为自拍原创,少数源于网端。如有不妥,联系删减,特此说明!</spa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