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国庆节七天假期,我除了2号在单位值班、6号在家度过了我的58周岁生日、7号在家休息了一天外,其余4天每天一个活动,1号是沁阳市作家协会组织的红色之旅——原大寨采风活动,3号是和几个朋友去徒步修武甲板创象鼻山、核桃园地缝、平顶爻九寨关休闲徒步活动,4号是休闲徒步山西阳城劝头村红砂岭赏太行山丹霞美景活动,5号是徒步山西壶关县鹅屋天生桥、千佛寺、瑛姑峡赏太行美景活动。</p> <p class="ql-block">一、红色之旅——怀川第一支红军武装根据地原大寨采风活动</p> <p class="ql-block"> 相传原姓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此筑寨而名。寨顶平坦,仅有两条羊肠小道进出大寨。四周悬崖绝壁,易守难攻。</p><p class="ql-block"> 1932年10月,红军游击队领导人党继新、郭大佛、苗既平、张景禄、王敏成等召开会议,决定以原大寨为根据地开辟方圆百里的红色游击区,成立以王敏成为主席的豫晋边苏维埃政府。12月上旬,国民党新乡第四专署调集两连兵力,联合沁、济、孟等县团队,河防队、保安队等1000余人,兵分两路,向原大寨发起大规模“围剿”,同时又让孙殿英部和山西阳城民团切断游击队后路。敌人先攻破金炉峰,接着又切断了游击队分兵镇守的“三棵树腰”、仙人桥等战略要地,截断了寨上游击队与各哨口的军事联系。禅堂、吕门腰等哨口也先后失守。游击队腹背受敌,寡不敌众,终至失守,被迫跳崖突围。其中,苗既平双腿摔断,被敌砍头剖腹;薛作舟、苗鸿方等12人被捕;郭大佛、王敏成等突围隐蔽。历时106天的豫晋边红军游击战争悲壮谢幕。</p> <p class="ql-block">陡峭的上山小道</p> <p class="ql-block">当年红军游击队员抵抗白军进攻、站岗观察敌情的哨口——月亮门</p> <p class="ql-block">当年红军游击队用过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二、休闲徒步修武地缝、象鼻山、平顶爻九寨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寨关,位于焦作修武县西北山区平顶窑村一带的崇山峻岭上,因其有九座兵堡,扼守豫晋通道,故而得名九寨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九个兵寨城堡呈梯形分布在九座山峰之上,自东向西分别为副寨、土岭寨、下平顶窑寨、滚石山大寨、滚石山中寨、滚石山小寨、下平顶窑大寨、下平顶窑小寨、封门寨。九寨遥相呼应,安扎在中原入晋蜿蜒崎岖的古道四周。九寨关古已有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上的修武县战略地位重要,有古关隘马牢关、双庙口、过风口以及古兵寨九寨关城堡。这些关隘和寨堡,在冷兵器时代是扼守豫晋的咽喉要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牢关又名马牢川,在修武县西村乡马头山,因马头山古名马牢山,故关名马牢关。马牢关以前在山西泽州凤台县境内,1956年随双庙乡划入修武县。据乾隆《凤台县志》记载:“梁遣李谠攻李罕之于泽州,晋遣李存孝以骑兵五千救之,梁骁将邓季筠出战,存孝舞矟擒之。李谠败走,追击至马牢川,还攻潞州。”原志有按说:“由陵入潞,路甚便,当在此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双庙口是古代山西泽州凤台县连接河南怀州诸县的13个口隘之一。据光绪《凤台县续志》:“双庙口,顺山腹里单行小路三十里至。”又载:“口为入境小道,在县东南。口外接河南修武大王庙并河内北叶村。”具体位置即在今天的青龙峡景区山门处。双庙口隘在冷兵器时代十分重要。据光绪《凤台县志》记载:“关隘而在凤台,尤要之要者也。盖太行一带,毗连豫省,如堵如屏,实为全晋门户。”本村武举郭再汾,即任凤台县隘口防堵绅士,负责把守双庙口、过风口和柳树口,郭再汾曾带家丁配合官军在这里扑灭了修武起义饥民孟昭列等10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风口在秤钩湾和返头岭之间,原为修武通往凤台县的重要关隘,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还保存有寨墙和寨门,后因修路被拆除。据光绪《凤台县续志》记载,过风口接修武县界,东南距修武葡萄河5公里,距修武县城45公里。又载,过风口为入境小道,在县东南,北接黄庄口,南接修武地。过风口处在两山对峙之间,中有山道相通,地势险要,是连接晋豫的重要通道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寨关城堡,位于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窑村一带的崇山峻岭上,因遗存有9座古兵寨城堡而得名。古兵寨城堡呈梯形分布在9座山峰之上,自东向西分别为副寨、土岭寨、下平顶窑寨、滚石山大寨、滚石山中寨、滚石山小寨、下平顶窑大寨、下平顶窑小寨、封门寨。九寨遥相呼应,安扎在中原入晋蜿蜒崎岖的古道四周。九寨面积从25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不等,寨墙均为块石、片石垒砌,保存完好程度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9座古兵寨的整体军事布局来看,位于下平顶窑村北山峰上的寨堡为中军寨,以此为中心指挥全局。向西约1公里的上平顶窑的大小两寨,向东约1公里的土岭寨为左右两翼,正北约1.5公里的滚石山上的大中小三寨为先锋,西北约1公里的封门寨和东北约1公里的副寨为前后侧应,分别居险峰而扼守晋豫之咽喉。在9座兵寨中均设有哨所和烽火台,发现敌情立即点燃狼烟,相互侧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寨关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从瞭望、信号到供水、供粮、宿营等功能完备,保存完整,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它的发现,为史家研究古代军事兵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说,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进入黄河流域,北宋灭亡,修武沦为金地,属河东南路怀州沁南军。金朝初年,王彦领导的八字军就活动在修武县九寨关一带,民族英雄岳飞在这里参加了抗金义军,并在这里一战成名,开始被朝廷所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进入黄河流域时,这里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反抗金军的掠夺屠杀,他们组成义军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抗金名将王彦领导的八字军是义军中最著名的一支抗金武装,他们在九寨关一带多次重创金军。民族英雄岳飞从河南汤阴老家参加抗金的第一支队伍,就是活动在九寨关一带的八字军。八字军得名是因为这支队伍的全部将士脸上都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戏剧和小说的“岳母刺字”是由此演义而来。由于八字军将士英勇善战,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义军队伍迅速发展到十万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岳飞的军事才能也很快显现出来。次年,岳飞带兵与金国耶乌居大战于九寨关,并枪刺敌酋黑风大王,敌众败走。太行忠义社梁兴率众又归顺岳飞,迫使金兵在泽州与宋军言和。现九寨关东南15公里的宋营村,就是当年岳飞的军营所在地,村中古树下现存的一块棋盘石上还刻有两个正楷字——大宋,它正好是对这一带抗金历史的注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岳飞来到开封,受到宗泽赏识,在抗金战争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span></p> <p class="ql-block">三、徒步太行丹霞劝头村红砂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阳城劝头红沙岭是太行山少有的丹霞地貌区,植被覆盖稀少,红色岩层经风化作用变成红沙,沉积过程中不同颜色的岩层相间分布,形成了“披彩带”“系腰带”的地貌景观。这里山岭起伏,红沙遍地,如同燃烧的火焰,在万绿丛中耀眼争光,别具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四、徒步地质奇观鹅屋天生桥、孤峰顶上千佛寺、北方张家界——瑛姑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鹅屋天生桥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大峡谷镇鹅屋村,靠近327省道,是一个天生、自然、原生态的天然石拱桥,有着美好故事和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这里还没有人居住的时候,这里有两只天鹅在此搭窝居住,后来有村民来啦,但是鹅飞走了,留下了一处草庵,人们称之为鹅屋,村名也由此而得。时过境迁,如今鹅也飞走了,鹅屋也没了,只留下了鹅屋村这个名字和离村不远处的鹅屋天生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说2000多年前,西汉王莽大军一路追赶刘秀,把刘秀围困在鹅屋村。走投无路的刘秀逃入村后的玉皇庙内,见一位老者靠坐在殿前的台阶上。惊慌中的刘秀询问可有藏身的地方?那老者说:孩儿不必惊慌,你骑上我家拉磨的毛驴,定能助你离开此劫。身心俱疲的刘秀,顾不得多想,骑上毛驴,道谢后从后门匆忙离开。但没跑多久,就被王莽部下包围,寸走难行,危难之际,只听得身下毛驴怪叫三声,霎时电闪雷鸣,身边山崖崩裂下塌,围上来的人马纷纷坠落崖底,剩下的马匹受惊纷纷逃离。毛驴也顺势冲上山顶。此时刘秀惊叹毛驴之神能,回望所过之处形成的天桥与山势相呼应,气势恢宏。思量过后,刘秀没有原路返回,而是顺着山顶小路向玉皇庙赶去。返回庙院内时,不见老者身影,走入正殿看到神台玉皇大帝的塑像,送还的毛驴,变成了殿前的石兽!遂惊叹,赶紧叩头拜谢。刘秀经此次脱险后,时来运转,逐步扫平各方势力,最终统一大汉王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虽然是民间传说,但是在这两山之间、在这两山之间山谷之上而独生的这一天然石桥,没有任何人工痕迹,那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鹅屋天生桥,被后人称为鸿运桥、转运桥、天生桥和天桥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生桥最窄处仅有两米多,仅可单向行人,两边长满荆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向深渊,路过此桥时令人胆颤心惊,胆小者甚至不敢过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鹅屋天生桥前,我感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这座天然石拱桥矗立在两山之间,万丈深渊之上,没有一丝人工痕迹。它见证了历史的传说,也让我们现代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天生桥南北跨度约50米,宛若一道巨大的山门横跨于山谷之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生动展现。对于前往山西南太行的游客而言,错过这一千年景观无疑是一大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万佛寺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无 人住持的野庙,庙建在一个 孤零零的小山顶上,四周都 是悬崖,颇有些仙风道骨的 神秘感觉。据说万佛寺的历 史最早可以追寻到元末明 初,原庙是在山边的悬崖下 依山而筑,凿山为窟,现在 的小庙是异地重建的,离悬 崖有几百米的距离◇现在小 庙的建成年份已不可确知。 这庙叫万佛寺倒也名副其 实,庙中供奉的神佛五花八 门,有佛陀、观音、财神、 土地、龙王、弥勒、大肚罗 汉、药王,林林总总地,让 人数不清。各式造像工艺差别很大,有雕刻的,有石膏模具作的,有手工泥捏的。小庙地处险要之地,周围环境不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英姑峡位于山西省壶关县鹅屋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虽然没有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华山的陡峭、泰山的雄伟、黄山的险竣,有的只是没有人工痕迹的纯天然雕饰的美丽。这里层峦叠嶂,奇峰耸立,身处其中,确实会有一种身在张家界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始的自然,野生的灵气,在壁立千仞的峡谷中,蓝天白云萦绕头顶,沿着石阶栈道缓慢前行,攀登的辛苦,在黄绿叶夹杂的树下呼吸,一切都是那么悠闲自若,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级一级的石阶错落有致,高低起伏,若隐若现,宛如一条回环曲折、飘浮不定的山间丝带,在浓阴蔽天的峡谷里组成了英姑峡壮美山歌的音符。走在栈道上,不仅非常凉爽,也非常考验大家的胆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自然总是神奇而令人震憾的!走近英姑峡,映入眼帘的是层峦叠嶂,奇峰耸立,直冲云霄。在北方的太行山脉,藏着如此胜境,无不令人折服,唯有走近,才能知晓!唯有身在其中,才能找到身在张家界的感觉。太行一柱,是英姑峡的标志景点。如非亲眼所见,实在难以想象大自然竟有如此鬼斧神功!因传说战国时期山脚下南掌村的英姑丈夫参加围魏救赵战役战死疆场,英姑思夫心切每日守望,最后化为石柱,常年静静地守候于此。当地人为纪念她,称此谷为“英姑峡”,对面的山峰为“望夫峰”。后人在望夫峰左侧山体上刻有《望夫吟》以纪念之:“终日望夫不见夫,朝朝暮暮相思苦。一站就是几千年,目断关山云无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