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重庆南开中学(下)

芙蓉笑叹

<p class="ql-block">  在湖边休息片刻,又一种期待催我起身告别【桃李湖】回到步道上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从池塘走向左边的岔口前行。这里是被认定的文物保护建筑群,均是建于1936年的建筑体。分别是津南村、图书馆、运动场、水塔。这些建筑体经过加固修整,目前还在使用。先是来到南开中学艺术馆。艺术馆的设立,涵括了所有艺术类别。</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艺术方面,合唱、民乐、管乐、舞蹈等团队有着很高的表演水平,多次获奖。</p> <p class="ql-block">  静悄悄的食堂,当年的【南园食堂】,如今扩大了就餐区,仍在为学生们提供着三餐。</p> <p class="ql-block">  走过【南园食堂】旁的这片园林,惊叹道,校园深处的娴静。处处展现着她的环境之美和人文之美。校园内绿树成荫、遮天蔽日,绿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宛如一幅水墨画,有“南开公园”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郁郁葱葱的老树下有一排老屋静至在此。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学校的小卖部,当然那时不叫小卖部,叫“合作社”。</p><p class="ql-block"> 当年南开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来自于这个“合作社”。后来,这栋建筑成了南开的“校医务室”。1952年,在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兴起的热潮中,学校将医务室腾出一半,办起了“船舶模型组”。</p><p class="ql-block"> 另外,这里曾经也做过学校的音乐教室。</p><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承载着南开中学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独览的惬意,是妙不可言的。老游泳馆大门紧闭,但从周围的环境看,它仍在为大家开放着。</p> <p class="ql-block">  老体育馆经过了修整,其馆名由1944级校友,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提写。</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一眼就认定它就是礼堂,它有一种曾是相识的感觉。和母校天津南开中学的【瑞廷礼堂】有相似之处,应该是同一个设计理念。</p><p class="ql-block"> 礼堂原名“午晴堂”,砖木结构,可容纳上千人,始建于1936年,曾被日机轰炸夷平,后重建,1948年改建。抗战期间,周恩来以校友身份多次回校再次给师生做形势报告。</p><p class="ql-block"> 礼堂原名“午晴堂”名称的由来渗透着张伯苓老校长对同仁的珍爱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当年建设南开的财务总管华午晴因劳累过度而突发脑溢血去世,为了纪念他多年来勤恳服务南开,光大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为南开做出的平凡而又重大的成绩,张伯苓提议把1936年修建的南开礼堂以他的名字命名,得到一致赞同。建筑造型朴实无华,颇有几分华午晴生前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来到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区域,学生们的第二节课己过多时</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后建的三层楼图书馆,可满足更多的学生阅读使用。</p><p class="ql-block"> 老图书馆建于1936年,是当时的美丰银行董事长、重庆名绅康心如和他的兄长康心孚二人捐资修建的。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系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后经修整后作为行政办公楼仍在使用中。 </p><p class="ql-block"> 在校园中的教学楼区域寻望,见到一座被教学楼围绕着的“传鉴亭”。</p> <p class="ql-block">  座落在教学楼深处的“传鉴亭”是为重庆南开中学的第一位校长——喻传鉴先生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从学校的选址、施工到建校喻传鉴校长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p> <p class="ql-block">  灯光明亮的实验楼非常安静。有学生正在这里上课。</p> <p class="ql-block">  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范孙楼”,有保安在执勤。非上课人员不得入内。</p> <p class="ql-block"> 学生公寓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巡视过的最后一座教学楼。虽然己到课间休息时间,但仍很安静,从教室内走出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显然,这里是毕业班上课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小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校园中环绕漫步着,渐渐向大门口方向走去。在路上又与一座别致的小花园相遇。</p> <p class="ql-block">  这个指示牌,设立在面对学校大门左侧的步道边。沿校园步道巡视了一圈,仍感觉还没有寻到的地方。后来回忆到,在咨询两位年轻教师时,眼望着她们远去的那条林荫路,那里还没去过呀,那条路的前方一定有修缮后的津南村和老水塔。由于脑海一直沉静在历史和现实的转换中,以致于满满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 在张伯苓老校长的巨幅雕像前的那条林荫路叫“三友路”,沿“三友路”向前走去,是校园的西北角方向,那里有个始建于1936年的仿北方四合院的小型建筑群,以“天津南开”意思命名,被称之为津南村。是老校长为学校教职员工修建的宿舍。抗战时期张伯苓、马寅初、柳亚子等社会贤良、艺术精英云集于此,一度成为那个时期文人墨客的重要社交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网上寻到1936年为教师建的宿舍全貌。这里共有24个院落,因年久失修,有的院落已成危房。学校到2012年开始启动一期修缮工程,现今已完成了院落的修缮。其中3号院是张伯苓纪念馆,4号院是校史陈列馆,1、2、5号院分别是民乐、管乐、陶艺活动室。还有柳亚子故居、校友会、退休教师协会等等。</p> <p class="ql-block">  张伯苓先生曾经在此居住了14年的3号院,现在是“张伯苓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这座水塔在那个没有自来水的时代,为全体师生提供生活用水。1936年,重庆南开建校之初,沙坪坝没有自来水,因此学校在清溪河边(现杨公桥附近)自建了一个小水电站,又在校内用青砖修了这座约二十米高的六边形水塔,以此来保证全校师生能喝上用上干净卫生的水。</p> <p class="ql-block">  该水塔由青砖砌成,横截面正六边形,底部直径约6米,塔高约20米,为当时学校之最高建筑。</p><p class="ql-block"> 生活用水自提水房升至塔顶,利用连通器原理可以顺利压流至学校各处场所。该塔设计科学,外形俊朗,结构坚固,在校园内巍然屹立,是南开校友追寻老南开印迹的必到之处。</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津南村,修旧如旧,那一砖一瓦,古朴依然,宁静中更多的透出的是一种无声的、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对当年历史文化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走遍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追寻着时代的足迹。见到今天月异日新的变化,处处展现着“巍巍我南开精神”。深感有幸来到重庆南开中学,此时此刻在我心中无数次呼喊着“我是爱南开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