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庆长假是在一种不确定的氛围下开始的,台风“山陀儿”在海上踯躅数日才登陆台湾南部,其不寻常的走位一度令人担忧其转向闽南。节前股指大幅上扬,股民一时间意气风发,豪言壮语,一时间又揣测时局,暗自盘算,节后大盘何去何从,怕是无人真正胸有成竹。气温也不确定,晴热阴冷交替,清晨入夜时楼栋间不时有一连串的喷嚏声,男女老幼都有,于安静中震天动地。假日是否出游也变得不确定了,去热门景点,人山人海生畏,寻个性小城,又担心冷清不便。最好的选择还得是回归于假日的本质,原地休息,不急不忙,省心省力省钱,无宠无惊,吃饱喝饱睡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国人习惯于群体思想,把“别人怎么说怎么看”看得比“自己怎么想怎么做”更重要,这都要归于儒家思想的教化。将自我和修身联系在一起,不管如何强调个体的人格和责任,但个体始终是群体的一员,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环,个性的终极目标是“从心所欲不逾矩”。释家的“空”和道家的“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群体思想的一种反抗式的逃避,但终究摆脱不了儒家的宗法式束缚。前段时间读到一份当代年轻人(抽样对象是7725位16—40周岁人士)消费观念调查,报告显示他们在花钱上更重视自我、自在、自然,这种消费逻辑无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生活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过去连续30多年经济高增长时代形成的消费主义倾向和当下就业困难、收入减少及个人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是当下人们心态中焦虑和不安的主要原因,赤裸裸的物质诱惑和明晃晃的阶层对比,我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前所未有的抑郁、迷茫和狂躁,快乐成了一种奢侈,欢喜成了一种难得。追求生活方式的自我、自在和自然既是一种被动的逃离,也是一种主动的反抗。从内心需求出发,不盲从群体判断;从认清自我出发,保持对他人目光的钝感力;从身心健康出发,在自然中获取更多的情绪价值,这些大概是抵抗浮世喧嚣最好的方法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更容易与当下和解,早起锻炼时看远处山丘上的高压线塔,幽幽地回忆起小时候美术课上汽车、轮船、飞机和线塔的涂鸦,这些差不多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对现代化的憧憬和认识了。无法确切记起第一次使用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开小汽车的具体时间点了,前些时候食堂餐桌上议论摩萨德引爆传呼机打击真主党事件时,猛然意识到在座的年轻人应该是没有使用过那种哔哔哔叫个不停或震动时腰间一麻的黑色小盒子。五十年前用蜡笔头在作业本上凭借从年画上看来的车、船的样子,小心翼翼画着“我心中的四个现代化”的孩童根本不可能梦想到今天舒适和丰沛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长假接近尾声,人们不得不告别山寺晚亭、垂柳清溪、野炊樵径间的惬意时光,重又匆匆赶回到机械重复的日常里,短暂的休憩无法令人脱胎换骨,但是逃离时的惊喜却可能让人感知变化,提高期望,让自然和生活赋予自己更新更高的人生价值。“所谓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恍惚记得这是《明朝那些事》里很精彩的一句,承认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受无常和时间的支配,勇敢地活出自己,才是人生最好的意境。秋意渐浓,何不冲茶读书,“直待西风一夜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