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识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祝 林

<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常常莫名的烦躁,莫名的多愁善感……芜杂的心很难安静下来。正如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宁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想寻找心灵的栖息地,让这颗不安心能够安顿下来,然而现实的无奈往往把美好的愿望击得一地鸡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蓦然回首,人到中年,却此生庸庸, 如今,再次捧读《朝花夕拾》,我突然读懂了一点什么,我读到了书中自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可能人都是这样,生活越狼狈,就会越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越到惆怅彷徨的至暗时刻,越能想起心灵深处最初的那一抹暖阳,童年家乡的温馨时光,成了疗伤心灵的良药,然后在这温暖的回忆中重拾前行的希望,就像萧红的呼兰河,陶渊明的桃花源,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还有鲁迅的《朝花夕拾》……</p> <p class="ql-block">  鲁迅尽管少年家道中落,看尽世态炎凉。成年之后,鲁迅陷入文坛纷争,矢志救国,又不知路在何方?但童年时期的宁静与温暖,始终给予鲁迅勇气和力量,让他能在淡红的血色中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奋然而前行。也难怪有位日本学者这样说:“纵使日本有一千个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鲁迅。”鲁迅和他的文字,给当时衰弱的民族开了一剂良药,他是我们民族的良知所在,他作品中的一切,不只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鲁迅散文和小说中的人物慢慢幻化成我们的亲戚故旧、左邻右舍,甚至我们自己。那个切切查查的长妈妈,那个市侩自私的衍太太,精神胜利的阿Q,被生活磨平棱角的闰土,脱不掉长衫的孔乙己,年少时,读不懂的晦涩文字,如今再看,已成满眼泪花。</p> <p class="ql-block">  年少不识鲁迅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再读《朝花夕拾》就是重读鲁迅精神,有人说,读懂鲁迅是中年人最大的悲哀,我们要么是他笔下的人物,要么就生活在他笔下的社会。罗曼罗兰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鲁迅正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他以笔为剑,以身为盾,刺破黑暗,照亮人心,让无力者有力,使悲观者前行。</p><p class="ql-block"> 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人生其实很短暂,都是被书延长的。生活的矛盾在于,每个人都是一本看不懂的书,而人生却是一条看得尽的路。也就是说:经典一定要读的,经是一定要取的,但是,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路上读书,就是人生之乐,书上寻路,乃生命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