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游览图 凤凰古城,旧称镇筸城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占地面积约10平方千米,由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组成,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div><br></div><div> 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虽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古风依旧,沱江穿城而过。 2004年底,古城入选湖南十大文化遗产。2024年2月6日,古城联合南华山神凤文化景区以凤凰古城旅游区的名义入选第41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div> 凤凰古城——特色民居<div><br></div><div> 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古城博物馆、杨家祠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全都透着古城特色。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时代特色民居120多栋,各种庙祠馆阁30多座,是中国西南现存文物建筑最多的县。</div> 凤凰古城——雪桥<div><br></div><div> 雪桥坐落在沱江北门景点附近,可以说是凤凰古城最靓的桥了。登上雪桥,沱江两岸的美丽夜景,尽收眼底。2011年4月,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捐资1100万元,在凤凰古城沱江上亲自设计并建成"风、雨、雪、雾"四座景观桥。雪桥是四座桥中最漂亮的一座,也是凤凰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 </div> 凤凰古城——沱江跳岩<div><br></div><div> 天黑后,登上古城北门城楼眺望沱江及岸边的古街,灯火通明别有一番韵味。</div><div><br></div><div> 出古城北门城楼,来到沱江边北门码头岸边,便有一排古跳岩映人眼帘。这是古城人气最旺的风景之一。其实这是一座古道桥梁,最早建于唐代,是乾州进入当时的五寨司城唯一的必经之路。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重修,仍是凤凰至乾城的古道。跳岩最初由40多个红色长方体岩墩子组成,每墩相距二尺,便于乡民肩挑背驮入城,但每年涨洪水时总有跳岩石墩被冲倒或冲走,经常得复修增添。民国时期,县长李宗祺曾让在跳岩上架以木板,这比以前行走更为方便,但仍逃不掉连墩带跳板被冲走的厄命,洪水陡涨时节,乡民只得绕道。</div><div><br></div><div> 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又重新补缺换新将石墩加大,将两个墩子联成一个,跳岩全长100米,共15个岩墩,上铺厚实的木板,并以铁链在河底从岩上打眼,用铁丝系紧,这样得以稳固下来。几度风雨霜雪,几度沧海桑田,跳岩仍坚固牢实,保存完好,如今不仅仍是两岸人民来往的要道,而且成为凤凰古城颇具民族特色的亮丽风景。 </div> 凤凰古城——北门码头<div><br></div><div> 2000年秋,为了进一步改善群众过河的条件,也为了更好地美化装点古城,凤凰县拨款在老跳岩几十米距离的河下游,新修了一道双墩跳岩,两排跳岩相隔一尺左右,一高一低,并排而立,横跨江上,每排跳岩66墩,一字列于江面,每个石墩之间的距离也就一小步左右,来的走一排,去的走另一排。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上去一试身手,于是一个挨一个,摩肩接踵,不一会就出现了交通堵塞。很多人进不是,退不是,左不是,右不是,只能站在小小的石墩上等待,听着脚下哗哗的江水声,还真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br><br> 因此,如今在北门河码头,你可见到跳岩的两种版本,老的令人感知风雨沧桑,新的令人倍觉赏心悦目。夜晚,这里还会有灯光秀表演,吸引游客驻足观光。 </div> 凤凰古城——虹桥夜色<div><br></div><div> 沿着江边向西走,就来到了虹桥。它原名卧虹桥,又称“风雨楼”,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凤凰古城的中心,从这里去哪儿都很方便。在虹桥上看整 个凤凰城,沱江两岸的如画风景尽收眼底。虹桥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主要是商铺和杂货店,二层是民俗文化楼,里面藏有从古到今所有关于虹桥风雨楼的书画作品,也是个观光和喝茶的好地方。</div> 凤凰古城——虹桥夜色<div><br></div><div> 过虹桥站在万寿宫前的游船码头,可看到对岸的夺萃楼和旁边的万名塔。</div><div><br></div><div> 夺萃楼位于城东回龙阁,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的画室,属牌坊式结构。整个建筑青瓦凝古、飞檐翘角、雕花木窗,如亭似榭。自称“刁民”的书画大师黄永玉走遍了全世界,却固执地用一座匠心独运的“夺萃楼”书写他浓烈的恋乡情怀。</div><div><br></div><div> 万名塔位于沱江沙湾北岸,与遐昌阁、虹桥相映。塔用青砖和混合沙浆以及钢筋混泥土砌筑而成。塔为六方、七级,每层六个翘角,精美秀丽,且悬挂铜制风铃。塔高22.98米,一层直径4.5米,向上每层直径缩小0.3米。塔面装饰雅致,塔身挺拔秀丽,宛若少女婷婷玉立于沱江之畔。一层有楹联六副,皆为名人所题,或颂或感,风格各异。</div> 凤凰古城——万寿宫<div><br></div><div> 万寿宫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东门外沙湾,北靠东岭,面瞰沱江。崇垣危阁掩映在奇山秀水之间,构成一幅绝妙的天然图画。</div> 万寿宫始建于明末清初,规模建筑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咸丰四年 (公元1854年)江西人杨泗在西侧建遐昌阁;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又在大门北侧建阳楼。至此,万寿宫形成建筑规模宏大,设计精巧独特,雕琢玲珑剔透的建筑群落。 凤凰古城——沱江夜色<div><br></div><div> 沱江河是古城凤凰的母亲河,她依着城墙缓缓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 </div> 凤凰古城——沱江夜景<div><br><div> 夜色中,坐上乌蓬船,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别有一番韵味。顺水而下,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展现于眼前: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div></div><div><br></div><div> 吊脚楼群坐落在古城东南的回龙阁,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之上,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该吊脚楼群全长240米,属清朝和民国初期的建筑。<br></div> 凤凰古城夜晚看的是梦幻般的景色,沱江水色中的风雨桥、岸边的吊脚楼和载着游客的乌篷船;由于灯火的照耀,沱江水静静地流动,江水波光粼粼夜色渐浓,江岸上的吊脚楼窗内透出灯火点点,如繁星般在黑夜的天空中闪亮,两岸吊脚楼倒影在水中,完全是一幅自然的景色!<div><br></div><div> 白天的凤凰古城则是古老韵味的人文景观,名人故居。人文景点有沈从文故居及墓地、熊希龄故居、北门城楼、东门城楼、连接两城楼的城墙、虹桥、万名塔、文昌阁等。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时代特色民居120多栋,各种庙祠馆阁30多座,是中国西南现存文物建筑最多的县份。城内还有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200多条。</div><div><br></div><div>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曾称赞凤凰古城“满城风光、满城文物”。新西兰著名诗人路易.艾黎深情地将其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br></div> 凤凰古城——各具风采的城门<div><br></div><div> 凤凰元、明时为五寨长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间从麻阳移镇竿参将驻防于此。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四大门,各覆以楼。 即东门城楼、西门城楼、北门城楼,和南门城楼。</div><div><br></div><div> 凤凰古城的城门城墙城楼保留基本完整,南门城楼:原名静澜门,因故被拆,现正在修复中。南华门则是新、老凤凰城的分界。北门古城楼始建于明朝,俗称北门城楼,本名“壁辉”,始建于明朝。东门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原名“升恒门”,位于凤凰城东,紧靠沱江。而城下的东门街,是古城旅游商品一条街。西门城楼:原名卓城门,现已不复存在。新西门(阜成门)位于古城内凤凰广场,广场上有凤凰古城的标志物:铜铸的凤凰。</div> 凤凰古城——古城墙<div><br></div><div>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div><div><br></div><div> 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本名“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砌,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成为“跳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北门城楼与东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div><br> 凤凰古城——凤凰广场<div><br></div><div> 凤凰广场在西门(阜城门)城楼内。广场上有凤凰古城的标志物:展翅腾飞的铜凤凰。在广场的另一端,有一堵高大的影壁墙,上面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1年4月8日来凤凰古城留下的墨宝“朱镕基辛巳春凤凰城”。</div> 凤凰古城——古街道(折叠石板老街)<div><br></div><div> 凤凰古街两边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陈设着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浓浓的古意古韵,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div><div> </div><div> 折叠石板老街宽不足5米的青石板街,自道门口往西,经十字街、东正街、西正街、回龙阁、营哨冲、陡山喇、接官亭、沈石板老街,全长3000多米,是凤凰最繁华的商业街。</div><div><br></div><div> 人文韵味,名人故居则是凤凰古城的又一特色。</div> 凤凰古城——熊希龄故居<div><br></div><div> 熊希龄故居位于古城北文星街的一个小巷内。占地面积800平方米,门、窗为木结构,其上或雕花或绘图,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是典型的苗族古院落建筑模式,富有民族风情。</div><div><br></div><div> 英雄莫问出处,谁曾想到,凤凰古城文星街的这座普通平房,竟出了这样一个人物,游凤凰没有理由不去看看熊宅。<br></div> 凤凰古城——熊希龄故居<div><br></div><div> 人称“熊凤凰”的民国总理熊希龄倡维新、办报纸、兴学堂、办慈幼院、救死扶伤,是对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风云人物。毛泽东曾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周恩来也说:“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div> 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div><br></div><div> 中营街老宅本是沈从文大师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兴建的。房子为穿斗式木结构,前后两进,火砖封砌,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div> 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div><br></div><div> 1902年12月28日,湘西镇竿(凤凰古城旧称镇竿)中营街沈家的这座四合院里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日后绰号“沈蛇崽”、读书天天逃学、小学未能毕业、十几岁在军队里浪荡,煮得一砵好狗肉,写得一手好书法,追得一个好老婆,做得篇篇好文章,做人极其天真温和,晚逝几个月就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沈从文先生。 </div> 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div><br></div> 游沈宅,追寻大师足迹,感受大师灵气,凤凰文化的密码,很大一部分就浸润和潜隐在这个看似极其平常的古宅之中。 凤凰古城——雷雨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div><br></div><div> 凤凰古城(私立)博物馆坐落在凤凰古城道门口,馆长雷雨田。该博物馆就坐落在原陈宝箴世家的百年老宅内,占地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是一个集凤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三大载体为一体的文化载体。</div><div><br></div><div> 凤凰古城博物馆的馆长雷先生是位民间收藏家和艺术家,他集资修复了陈宝箴故居,全面展示陈宝箴世家的生活遗迹,以及他们与古城凤凰的深厚渊源。“雷”字拆开成“雨田”二字, 雷先生又被称为“雨田”馆长。</div> 凤凰古城——雷雨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div><br></div><div> 这里陈列的陈宝箴的后裔向博物馆捐赠的家族遗物、遗照、图片等珍贵历史资料,还有清同治皇帝钦赐的“纶音封典圣旨碑”、清光绪皇帝钦赐的陈宝箴出巡行车所用的狼皮坐褥。 </div> 凤凰古城——雷雨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div><br></div><div> 陈宝箴,晚清重臣,深受曾国藩所赏识。曾经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等职,被光绪皇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惟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div><div><br></div><div> 一门四代五杰,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典范。</div> 凤凰古城——凤凰百年筸军文化展览馆(田君健故居)<div><br></div><div> 凤凰筸军纪念馆位于凤凰古城内,是了解湘西近代名人的重要窗口。该纪念馆展示了筸军的辉煌历史和英勇事迹,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向游客展示了筸军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精神。纪念馆不仅是一个历史见证,也是对民主革命先行者和抗战民族英雄坚定理想信念和浩然正气的致敬。</div><div><br></div><div> 田兴恕,字忠善,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出生在古城凤凰乡下。16岁参加清军,不到两年升为哨官、虎威营官,屡建战功。24岁因其军功卓著,从安义镇总兵提升为贵州提督,并诏授钦差大臣。次年,兼任贵州巡抚,掌握了贵州军政大权。后因“青岩教案”和“开州教案”为国家民族伸张正义,反被清廷横加迫害,年仅41岁就含恨辞世。</div><div> </div><div> 田君健(1907-1947年),湖南凤凰人,田兴茹的孙子。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毕业。1927年经隆子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田君健参与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回湘西投奔湘西巡防军陈渠珍部第一师戴斗垣师担任警卫营营长。1930年任新编第34师经武学校教育长,第34师司令部上校参谋。抗日战争时期,任新编第34师第1团中校团附、团长,128师参谋处长。1939年任暂编第5师少将参谋长。参加过淞沪战争、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及长衡会战、湘西会战。1945年11月任整编第77师师长。后被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div> 夜间的虹桥虽然光彩饶人,但是白天的虹桥就是另一番景象。<div><br></div><div> 虹桥位于凤凰古城东门外, 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重建于清代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桥面为驼峰式,横跨沱江,犹如“长虹卧波”,故曰“卧虹桥”。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重加修葺,中门额匾阴刻“虹桥”二字,沿用至今。</div><div><br> 该桥南北走向,桥身为两台两墩三孔,全长约110米,宽8·8米,高11米,为红砂石砌筑,1955年改建成木结构公路桥面,2000年修复虹桥风雨楼。2011年被确立为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div><br></div></div> 凤凰古城——虹桥<div><br> 虹桥,又称“风雨楼”,横卧在沱江之上,是凤凰古城的中心地标建筑,集景点与旅游购物为一体。</div><div><br></div><div> 在桥的两头壁上镌有对联,由当代凤凰籍画家黄永玉撰写,其弟黄永前书写。</div><div> 东边对联:</div><div>凤凰重镇 仰前贤妙想 驾霓虹横江左右 坐览烟霞 拍遍栏杆 神随弟子云梦去</div>五竿男儿 拥后生豪情 投烈火涅盘飞腾 等闲恩怨 笑扶简册 乐奏离骚雾山来<div> 西边对联:<br>今宵皓月 谁在廻龙潭上 华灯楼船 彩影荡漾 弦歌映山山映水<br>照眼春阳 廊桥正午时分 醉客雅旅 游侠高僧 靓景如梦梦如诗</div><div><br></div><div> 对联的内容反映了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通过金鸣剑飞的意象,表达了世事人情的变化无常和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这对联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凤凰古城文化的重要体现。<br></div> 凤凰古城——沱江春晓 凤凰古城,沱江两岸,浓墨历史,厚重文化,湘西华章,民族融合。沱江镇,一座乌托邦般的千年古镇,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积淀了丰富的人文传统,也展示了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更体现了多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人文情怀。这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景美,人更美。沱江镇走出过许多为这世间留下“美”的人,文字之美的沈从文,绘画之美的黄永玉,灵魂之美的王湘冀。<div><br><div> 如今,在古城沱河岸边又增加了一尊彰显当代青年精神的雕像——《凤凰涅槃》。</div></div> 凤凰古城——《凤凰涅槃》雕像<div><br></div><div> 这是1982年6月21日,在河边作画的黄永玉目睹凤凰籍18岁少年王湘冀勇救落水儿童光荣牺牲过程被深深感动和震撼。当晚伏案写下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最为著名的抒情长诗《凤凰涅槃》。而“凤凰”既象征凤凰古镇,也是英雄王湘冀。</div><div><br></div><div> 黄永玉还特为王湘冀树立了一尊雕像,雕像展现的是王湘冀奋不顾身下水前扔掉衣服的瞬间。健硕的身体,奋不顾身的神情,这尊雕像也被网友称为湖南最帅雕像、中国最美雕像……</div><div><br></div><div> 如今这尊雕像就树立在古镇的沱江岸边,被人们称为凤凰古镇最美风景。</div> 离开凤凰,我们前往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它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西北部。红石林是全球唯一在寒武纪形成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景区,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div><br></div><div> 该国家地质公园包括红石林景区、坐龙峡景区、栖凤湖景区和“金钉子”保护区四个景区,以红石林景区为主。红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在我国云南、贵州两省分布较多,以灰色石林为主,像古丈红石林这样的“红皮肤”现今是全国唯一的。</div><div> 公园内的红石林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环境条件,形成世所罕见的地质遗迹。其形成过程各个发育阶段的景观在公园表现齐全,系统完整性好,全面展示了红石林形态类型与组合,并保留有完整的发育演化遗迹,被称为“红石林博物馆”。 </div>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 <div><br></div><div> 景区内石峰林立,万峰迭嶂,千姿百态斯特地貌向世人展现了其独特而迷人的风采。景区融红、秀、峻、奇、绝、古于一身,堪称“武陵第一奇观”。进入石林区,景观奇奥,胜景如云,风光美妙。环顾四周,恍入梦境,犹如迈入了一座大型的天然石景雕塑博物馆,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 </div>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div><br></div><div> 著名石景有扬子古海、天池、地池、人池、奥陶海底、小龙峡、水漫金石、花儿包、摆手坪,幸运门,宝藏坪等等。另还有地下溶洞,绝壁天坑,千年古木等,整个景区融红、秀、峻、奇、绝、古于一身,堪称“武陵第一奇观”。 </div>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冰石夫妻)<div><br></div><div> 冰石夫妻由两尊巨石组成,形状犹如一对情深恩爱的夫妻,相依相拥,如同冰雕,脚下山花簇拥,头上百鸟朝鸣,呈现出永恒真爱的化身。也演绎了一段土家小伙与苗族姑娘之间跨越民族阻隔海枯石不烂的爱情故事。 </div>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花儿包)<div><br></div><div> 花儿包是一石柱形成的象形景观,因其形似半开的花苞而得名,其高约1.5米,直径90厘米。成景岩石为距今约4.6亿年的奥陶系红色泥质灰岩。掩埋于泥土中的岩石沿垂向节理接受溶蚀,后被流水冲开石柱出露, 又经风化剥蚀,最终形成花儿包景观。 </div>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五朵金花)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天池)<div><br></div><div> 天池为一溶蚀洼地,位于景区的中心位置,是“天、地、人”三池中最上方的一处,呈椭圆形,长约80米,宽约50米,是由于流水汇集于此溶蚀岩石而成。天池是景点视野宽敞,四</div>周石林,石墙景观丰富,形如莲花、佛手、动物、头像、石门 <br>等,具象生动,错落有致。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海底隧道)<div><br></div><div> 海底隧道是流水沿节理裂隙在土下溶蚀出来的溶沟,构景岩层为奥陶系牯牛泥潭组紫红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灰岩。溶沟曲折悠长,仿佛一条海底隧道,带人穿越回4.6亿年前的奥陶纪古扬子海。</div>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世界级意义在哪里<div><br></div><div> 红色碳酸盐岩在地质历史里并不多见,主要在奥陶纪的低纬度古海域形成,得益于藏在岩石里的“牙形刺”化石的帮助,我们知道了湘西的红色碳酸盐岩形成于距今4.7至4.58亿年前。这些红色碳酸盐岩通常还具有丰富的瘤体,它们的微观结构看起来像是一个个掉在沙堆里的弹珠。</div><div><br></div><div> 参观红石林奇观叹为观止。之前参观过桂林(黑)石林;前些日子在贺州参观了(白)玉石林;这次又看了红石林。自然界真是奇妙无比。</div> 离开红石林前往龙山县惹巴拉景区。途中经过芙蓉镇。芙蓉镇因为电影而出名,现在也是老百姓打卡的旅游景观。我们没有停留川镇而过。 湖南湘西芙蓉镇 傍晚我们到了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惹巴拉景区。“惹巴拉”是土家语:美丽的地方。<div><br></div><div> 惹巴拉景区由捞车河村的彭家寨、惹巴拉和梁家村的梁家寨三个土家族村寨构成。景区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土家建筑,有古村巷、摆手堂、古祭坛、古码头、古油坊、古碾坊等土家族标志性建筑遗迹,有土家织锦、打溜子等20多个非遗项目。<div><br> 2016年11月24日,惹巴拉景区通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评定。<br></div></div> 赶得早不如碰的巧。我们到游客中心时天已擦黑,吃晚饭时店老板告诉我们今天晚上寨子里有晚会活动。于是饭后便循着灯光和声响摸黑前往。 惹巴拉景区——“乌龙山民族音乐节” <div><br></div><div> 原来是龙山惹巴拉矿泉水有限公司、贵州氿台酒业集团惹巴拉景区、乌龙山影业有限公司和湘西交通银行几家单位合作举办2024湘西首届“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活动“乌龙山民族音乐节”开幕式。</div> 惹巴拉景区——“乌龙山民族音乐节”<div><br></div><div> 晚会现场人头攒动,大都是来惹巴拉村寨的游客。当地文艺演出队伍和景区工作人员倾情演出了许多当地少数民族舞蹈和歌曲,令我们大开眼界。</div><div><br></div><div> 许多舞蹈是反映乌龙山地方土家族特色的传统风情和非遗项目。演出结束时,点起篝火,邀请游客和演员一起围着篝火跳起土家族舞蹈“茅古斯”,让观众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热情奔放、多才多艺的民风魅力。</div> 惹巴拉景区——“乌龙山民族音乐节”<div><br></div><div>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大意即“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div><div><br></div><div> 从其服饰、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茅古斯”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满了茅草,每股五块,腹前捆有一条尺余长并用红布包头的草把,结草为衣以示先民不会织布做衣,腹前所捆之物代表人类生产的繁衍工具。</div><div><br></div> 茅古斯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3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惹巴拉景区——“乌龙山民族音乐节”开幕式晚会</span></h3> <p class="ql-block"> 最后,在欢快的气氛中,燃起篝火,演员们表演了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茅古斯》,并邀请游客一起下场起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乌龙山民族音乐节”开幕式晚会在热烈的舞蹈中圆满结束!</p> 第二天我们进寨子里漫步,感受着“惹巴拉”独有的魅力风情。 惹巴拉景区——寨门<div><br></div><div> “惹巴拉”是五代时期湘西土著首领惹巴拉冲居城所在地。1957年10月,中国《民族画报》以封面主题照片向外推介,这里便以《中国土家第一寨》而享誉遐迩。这里“民风古墩,人物俊秀”,至今仍保持着“男耕女织,户有机声”的悠悠古风。</div> 惹巴拉景区——凉亭桥<div><br></div><div> 惹巴拉村是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有“三山套三河,三河绕三寨,一桥通三域”的独特风景,有土家转角楼、摆手舞、毛古斯、咚咚喹等集中展示土家族语言、服饰、建筑、民俗、歌舞、生产生活的传统文化,是武陵山区原生态土家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最为活跃的地域。凉亭桥、吊脚楼、冲天楼、惹巴宫,建筑美丽独特,拦门酒、摆手舞、咚咚喹、对山歌,让人流连忘返。</div><div><br></div><div> 进得寨门要想进寨子就得通过凉亭桥。这座凉亭桥可是非常有特点,呈“丫”字形,架在捞车河上,连接捞车寨、惹巴拉寨和梁家寨三个寨子。</div> 惹巴拉景区——凉亭桥<div><br></div><div> 洗车河与靛房河在这里相遇,汇聚成捞车河,三条河流呈人字形,串起惹巴拉、捞车、梁家三个自然村寨。现存土家民居450栋,是保存最完好的土家族古村寨。惹巴拉风雨桥又名凉亭桥,也呈丫字形,木结构廊桥,全长288米,桥上装饰展示土家织锦与镌刻土汉词汇。是世界上最长的土家风雨桥。</div> <p class="ql-block">惹巴拉景区——凉亭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凉亭桥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捞车河,一条古老美丽的河,她历史悠久,气势磅礴,龙干纵横,风景毓秀。靛房河汇集于此,把大地划分为三角形,成捞车、惹巴拉,梁家寨的独待景象。北显玉龙流涎,南呈莲花吐艳,回龙销江,峻岭环抱,凉亭桥就座落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桥连三寨,堪称世上第一座丫形凉亭桥。此桥采用木质钢混结构,上为木质,下为钢混石。屋盖青瓦,飞檐翘角,走马绕廊,雕梁画栋,皂脊妙气腾身,蔚为壮观。凉亭桥中心的冲天楼延伸三方,如同三条龙链连接三地龙脉,五层冲天楼象征九五之尊,旋转楼梯直盘楼上,十二根立柱下地,十二生省陪伴,象征一年四季月月如春。此楼直冲云霄,不仅是桥的核心,也是景区的标志,更是龙链的连接点,同时是一处实用性强的休闲之所。此楼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戏蜿三龙的金光。</p><p class="ql-block"> 凉亭桥全长二百八十八点八米,宽三米,左右各挑零点七米,合为四点四米,象征四季发财、事事顺心。七十二开间象征七十二地煞、三十六皂脊象征三十六天罡,一百零八个脊皂角贵为地煞天罡。总和三百六十五根地柱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喜气洋洋。三百六十五根柱础夯实教游业的兴旺。八个抱鼓石是桥八面玲珑的体观。七十二匹梁象征七十二圣贤,展示土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三百对雀替七十二块匾额、八幅对联千米裙栏,无一处不体现土家文化和土家艺术的魅力。观光台上的石栏刻画着土家人的文明和淳朴民风。桥下的桥墩象征二十四节气,告示人们季节的变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凉亭桥集聚着千百万人的心血,流淌着四面八方建设者的汗水。这座便民利民之桥,旅游休闲之桥、民族文化展示之桥,土家儿女圆梦之桥,抛弃过去开启未来之桥,党的十七大精神构筑的和谐篇章之桥,将同捞车河一样流传青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福:彭顺金 二00八年八月十七日</p> 惹巴拉古寨——非遗项目(手工豆腐和纯正甜酒)<div><br></div><div> 捞车河豆腐,其制作工艺古老而独到。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其制作工艺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包括:选豆、清洗、泡豆、磨浆、煮浆、挑皮、过包、点卤水、泼豆腐、压制、翻板打刀(揭干豆腐)等多道工序,其中泡豆子的时间,煮浆的温度,卤水的用量,都是有讲究的,原材料上对黄豆的挑选十分严格,在大豆浸泡前,还要人工剔除其杂质及霉变大豆;浸泡大豆用水也十分讲究,一定要选用含钙、镁在300PPM以下的井水或山泉水。当地的豆腐因其口味独特,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而深受人们喜爱。过去老百姓平日里很少吃豆腐,只有过年过节或家中来客人时才制作,因新鲜豆腐不易保存,通过当地居民的劳动智慧,洗车河的霉豆腐也是全国有名。</div><div><br></div><div> 龙山甜酒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少,用途极为广泛,深受人们喜爱。发酵好的甜酒可连糟带汁食用,这叫嫩甜酒,吃起来糯软香甜,还有一定酒性,土家人常用山泉凉水冲之,既解渴又过酒瘾。装坛后的甜酒可用来煮甜酒蛋、开甜酒水,成为待客佳品,只有亲口品尝才知其味。 纯正龙山甜酒与龙山土家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每逢春节将至,家家户户都要自制一坛甜酒,用来款待来家里的客人。 </div> 惹巴拉古寨(土家民俗文化体验中心)<div><br></div><div> 店主人是位年轻的土家族妈妈。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她愿意坚守村寨,经营这家土家族民俗文化体验馆。展示馆里全是代表着土家族民俗文化传统的物件。她说,土家族民俗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不能在我们手中丢失。她开这家体验店,就是想让游客们见识和体验土家族民俗文化,感受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魅力。</div> 惹巴拉古寨——非遗项目(织锦世家)<div><br></div><div><h3> 捞车村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选为湖南龙山县中国土家织锦之乡。土家族织锦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又称为“西兰卡普”。土家族织锦工艺传承人刘代娥、工艺大师叶丽萍、黎承菊等都是优秀的民间工艺大师。</h3><h3><br></h3><h3> 在寨子里的织锦陈列馆中,我们看到了几架织锦机和已经完成的织锦作品,琳琅满目,充满了土家族风情。 据学者考证,土家织锦的历史已有3000年。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所以“西兰卡普”上的色彩、图案、纹饰成为记录本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艺术等元素的载体。</h3><h3><br></h3><h3> 1989年,土家织锦曾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和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h3></div> 惹巴拉古寨——非遗项目<div><br></div><div> 摆手堂是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廊场”。在湘西永顺、龙山、恩施来凤、宣恩等县,凡有土家族聚居的中心村寨,均建有摆手堂或土王庙即摆手堂。每到春节过后,土家群众不分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聚集摆手堂前,在梯玛或掌坛师的引导下,“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跳起缠绵的摆手舞,唱起欢快的摆手歌,表演各种艺术节目。也有少数地方在三月或五月举行,故又称“三月堂”或“五月堂”。有个别地方还在农历二月社日举行,称为“社巴巴”。</div> 惹巴拉古寨——土家族冲天楼<div><br></div><div> 土家族冲天楼保持了古代干栏建筑特色,融合了土家单体民居和合体民居形式,集正屋、偏厦、厢房、磨角、转角楼、仓廪于一体,结构紧密,布局合理,是土家民居之集大成者。其中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惹巴拉树比冲天楼最负盛名。</div><div><br></div><div> 这座冲天楼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目前唯一存留的冲天楼范本。土家族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赞羡不已。冲天楼周边房屋依山造势,高低错落,青瓦木屋转角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透出古风盎然的一派祥和。 </div> 惹巴拉古寨——吊脚楼<div><br></div><div> 走进村子就进入了一个古老的土家部落。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两旁,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土家吊脚楼。这些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全村200余栋民居中,尚有明代建筑5栋、清代建筑58栋、民国建筑116栋。<br></div> 惹巴拉古寨——田园风光<div><br></div><div> 捞车河村是自然古朴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放眼望去,油菜花开满目翠黄。村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民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原生的自然生态与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在空间上和谐统一,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div> 惹巴拉古寨——惹巴拉影视城<div><br></div><div> 这里是我国首个土家族影视城,是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走进影视城仿佛回到了古代土家部落。影视城内的建筑、街道、道具等都充满了古朴典雅的土家风情。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场景、祭祀仪式等。游客在这里可以亲身体验古代土家部落的生活。</div><div><br></div><div> 惹巴拉是一个风景如画、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家族聚居地,值得一游。 这里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还保留了丰富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和建筑,让人流连忘返。</div> 离开惹巴拉景区,我们又驱车前往利川市。途中依好友推荐要去鱼木寨看看,那里的丧葬习俗非常独特。<div><br></div><div> 鱼木寨是一个典型的土家人山寨,位于利川市谋道镇。鱼木寨四周绝壁,居住有500多土家山民,这里有土家古堡、雄关、栈道、古墓和古民宅,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家山寨。寨内城堡寨墙,数十座古墓石雕精湛,隘关险道惊心动魂,民风习俗别有韵味,素有“土家人的世外桃源”之美称,又有“天下第一土家山寨”之称。</div> 利川鱼木寨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鱼木寨寨顶平坦,略呈椭圆。南北宽约1公里,东西长约2公里。只有一条绝壁上的小路通往寨门可进,四周是悬崖绝壁。相传古代马、谭两大土司连年征战,马土司困守山寨,谭土司久攻不下,一日马土司从内寨抛出活鱼无数,落于谭土司帐前树上,谭土司见鱼兴叹:“吾克以寨,如缘木求鱼也。”鱼木寨故而得名。 利川鱼木寨寨楼(进寨唯一通道)<div><br></div><div> 鱼木寨主要建筑有寨楼、三阳关、亮梯子、成永高夫妇合葬墓、向梓墓、向母阎君墓、六吉堂等。 寨内土民喜穴居,房屋、家具,用具多以石作。现存清代墓葬10余座,建有牌楼式石碑。</div><div><br></div><div> 鱼木寨是一座集政治、军事、文化为一体的土家族山寨,是对研究土家族历史、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div> 利川鱼木寨寨楼(进出寨子的唯一通道)<div><br></div><div> 鱼木寨四面悬崖如削,铁壁三层,螺峰四座,仅南面有一条2米宽的石板古道直通寨门。寨楼突兀于崇山峻岭中,两面悬崖万丈,中间门仅容一人通过。山的东西和北面的悬崖绝壁上,凿有古栈道3段。</div><div><br></div><div> 寨楼是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为防御白莲教而修建。寨楼建筑平面呈梯形,前宽4.6米,后宽8.1米,进深5.1米,两侧墙脚与崖沿靠齐。寨楼前、左、右三方墙壁,全以规整条石并石灰凝缝修就。寨楼正面一壁高6.4米,上端稍有收分,形近长方。左右侧壁较正壁稍低,人字形瓦顶隐于正壁之后。<br></div><div><br></div><div> 寨楼正壁下正中开独门,为进寨通道,门额上横排阴刻“鱼木寨”三个大字。寨楼上面,开射击孔两排共9个,可严密封锁进寨道路。寨楼内分上下两层,共4间,前2间楼板亦以石作。射击孔下,依壁建石台,以利作战,其余各间供屯兵住宿。</div><div> 现寨楼下通道右壁嵌石碑一通,正楷阴刻《鱼木寨功德碑序》。 </div> 利川鱼木寨景区 (土家族独特的丧葬习俗)<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独具特色的丧俗</div> 土家人具有豁达的生死观,认为死是生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土家人欢欢喜喜送亡人,热热闹闹办丧事,这是土家人独特的民族文化。<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自掘“坟墓” 自备棺材</div> 成永高墓”、“向梓墓”这些豪华墓葬都是死者生前自掘的“坟墓”,这种墓葬称为“生基墓”。“人死为大”的观念让土家人把丧葬看作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把它视为衡量家族、家庭和个人的重要尺度,是展示家族、家庭实力的重要方式。他们宁愿生前口积牙囤,也要在死后大操大办,尽量把丧事办得轰轰烈烈,把墓葬修得豪华富贵。</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鬼同屋 人神共奉</div> 鱼木寨及周边有“人鬼同屋”的习俗,我们称之为“碑屋”。其做法为:墓碑直接修在堂屋正壁,与房屋墙壁合为一体,墓主名讳正位于家神神龛位置。坟塚上面有梁有柱,青瓦覆盖。每逢节假日子孙后代都将饭菜酒水端在墓碑前的供桌上,和祖先一起共饮共餐。</div><div> 这一墓葬习俗为本地区特有。这些墓葬修在自己庭院的堂屋之中,究其缘由,除防土匪窃贼盗墓挖尸之外,更重要的是将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合二为一,是“人神一体”祭拜的特殊祭拜形式。</div> 利川鱼木寨景区(主要景点介绍)<div><br></div><div> 鱼木寨的主要景点有:三阳关、亮梯子、成永高夫妇合葬墓、向梓墓、向母阎君墓、六吉堂等。三阳关樟凤坪至鸡头沟马龙关一条为主,全以条石修就,石级陡窄。明代以前所建古路仅存亮梯子和手扒岩两段。亮梯子建于寨东南二迭绝壁之上,共28级,每级用长约1.5米,宽约0.4米的石板一头插入岩壁,一头悬空建成,每两级间各自悬空亮开。手扒岩笔直挖凿于寨西北“三阳关”卡门前悬崖绝壁之上,共32步,每步宽约0.5米,穴深不足0.2米,形如新月,为古人上寨要径。 </div> 利川鱼木寨景区(向母阎君墓)<div><br></div><div> 沿着青石路前行,可见散落于青山绿丛中的一些古墓。这里古墓多样,墓碑风格各异,有立柱式、神龛式、阁楼式、牌坊式……墓葬形式和规模也不尽相同,单人墓、夫妻墓、一夫多妻墓等等,展示出鱼木寨土家族的独特的丧葬习俗。 </div><div><br></div><div> 向母阎君墓简介:阎氏生前敬相夫子,善事翁姑,体恤贫乏,乡党交口称贤。其子霖斋,品学兼优,授例入国子监。年逾古稀时向梓及阎氏"膺彤廷宠锡",赐赠向梓九品封典,官虽小而名声显赫,在当时鱼木寨权倾一时,其牌楼故有鎏金大字“皇恩宠赐”,其墓碑犹如权杖,独立于牌楼之外,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其文化内涵有待详考。其碑刻“一团和气”,也再现了当时寨内犹如桃花源境内的祥和生活。 </div> 利川鱼木寨景区<div><br></div><div> 青石路通过寨门一直延伸,贯穿整个寨子。葱茏林下,古道蜿蜒,静穆在时光深处。路边寂寞的散落着一些石柱、石臼和条石,遥想昔年这条路何其热闹。</div> <p class="ql-block">鱼木寨景区 (自己自足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就沿着石板路慢慢地往寨子里走去,只见路边的梯田里庄稼葱郁,新式民居的墙上挂满了丰收的玉米,屋前坐着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由于语言(湘西土家族方言)不通,我与两位老人无法交流。可是通过手势和面部的表情,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这种半隔绝于世生活的知足。</p> 鱼木寨因其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远近闻名,又因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而让人趋之若鹜,还因其墓碑石雕精美绝伦农耕文明独具特点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做梦都想来了不想走!至于它的古寨楼、古建筑、古民居,更是写尽了世态的炎凉以及土司家族的冷暖变迁!<div><br></div><div>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跑马观花匆匆一过,看了向母阎君墓和几户民居,而对亮梯子和三阳关只好舍弃。</div> 利川铜锣关——门泊东吴<div><br></div><div> 从鱼木寨出来,走国道往利川市行进,经过铜锣关路遇一个观景台。停车观之,大牌楼上写着“门泊东吴”,原来这是进入三国荆州地界了。铜锣关位于今湖北利川谋道西部(1955年12月20日前属四川万县罗田管辖),在谋道与鱼木寨之间。</div><div><br></div> 铜锣关是川鄂古道上的一道险关。过去这里曾有一庙。铜锣十景最为有名。有诗云:“峰回路转古隘关,绝壁千尺劲松悬,铜锣石鼓声尤在,女儿百仗凝凯旋”。现修建门泊东吴大牌坊从谋道镇至大兴的公路从此通过。 此关正面书“门泊东吴”,背面书“窗含西岭”,犹若剑门关一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晚上赶到利川市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利川市,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西靠重庆市,东接恩施市,南邻潇湘,北依三峡,与重庆市四县两区交界,总面积4605.53平方公里。<div><br></div><div> 投宿到这里主要是从鱼木寨出来顺路,更主要是这里距离恩施大峡谷比住在恩施市内更近,更方便。何况这里还有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值得参观。一是大水井古建筑群,二是腾龙洞地质奇观。</div> 第二天一早开车前往恩施大峡谷景区。出市区走上国道318线沿山路行走。在利川团堡与恩施大峡谷交界的云龙河鳄鱼头湾附近,从山上可以看到山谷中一座独特的山峰,因山形象个船桨故被称作船桨山。 <p class="ql-block">恩施大峡谷——船桨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船桨山发育于沐抚令牌山附近,它是由岩石组合、构造变动、水流侵蚀等多种内外营力作用形成的象形山石。形如竹笋,高60余米,直径不到100米,拔地而起,矗立于群峰之中,因形又似船桨而得名,是一处较典型的溶蚀石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公路边可以看到船桨山与对面恩施大峡谷景区七星寨遥遥相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快我们便来到了恩施大峡谷景区停车场。由于春节刚过,这里的车辆不是很多。我们停好车前往客服中心办理入园手续,购买全套的摆渡车、索道、手扶电梯和垂直电梯的往返票。</p> <p class="ql-block">恩施大峡谷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恩施大峡谷景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境内,交通便捷。属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拥有“世界地质奇观——东方科罗拉多”之美誉。恩施大峡谷就落脚于神秘“北纬30度”上,是全球最长、最美丽的大峡谷之一,被称“地球最美丽的伤痕”。峡谷全长108公里,总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冬少严寒,夏无酷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原始古朴,如诗如画,万米绝壁画廊、千丈飞瀑流芳、百座独峰矗立、十里深壑幽长,奇山、异水、怪洞、珍禽数不胜数,可谓凡天下奇景无不包容。</p> <p class="ql-block">恩施大峡谷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恩施大峡谷是世界上唯一的“地缝一天坑一岩柱群”同时并存的复合型喀斯特地貌“天然博物馆”。其标致性景观“一炷香”被外媒评为中国最美的40个景点之一。景区内天坑、地缝、溶洞、暗河、石林、峰丛、岩柱这些喀斯特地质地貌一应俱全;日出、雪景、云雾、气象景观独具一格;拥有“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暗河接飞瀑”、“天坑配地缝”五大地质奇观。峡谷中瀑布群、一线天、绝壁长廊、迎客松、一炷香、情侣峰、大地山川、母子情深,步步为景,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峡谷的美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不是单一的,而是瞬息万变的。春夏秋冬,晴雨日月,风景是不一样的。纵使一千次来大峡谷,也会有一千次不同的感受。春,云里花开,香漫幽谷;夏,层峦叠翠,飞瀑流泉;秋,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冬,银装素裹,玉砌冰峰。大峡谷的美是自然的美、民俗的美、文化的美、历史的美。这里的“山、水、洞、情、谷”所展示出来的“奇、俊、险、美、秀”一定会给来湖北恩施的朋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p> <p class="ql-block">恩施大峡谷景区——七星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恩施大峡谷景区观光包含两条线路,一条路是七星寨景区,另一条路是云龙地缝景区。都需要先乘坐观光摆渡车进到半山腰,然后可以分别选择进入不同的线路参观。我决定先挑战七星寨景区,乘索道先上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索道起点站房位于云龙河大桥东侧台地,地形标高841米,站址地形平坦开阔; 终点站房位于小楼门“龙门石浪”西北侧的山坡上,地形标高1641米。索道线路沿云龙河峡谷西侧山坡上行,通过倒灌水上方经小楼门“踏浪亭”南侧垭口到达上站。索道线路全长2284米,线路高差792米。单程运行时间约6.27分钟,减少768级天梯,节约游览路程2千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星寨景区位于恩施大峡谷西部的前山,海拔1500-1900米,由小楼门、中楼门、大楼门及绝壁等景点组成,面积23.9平方千米。景区为三叠纪 (2.03-2.5亿年前)灰岩经风化剥蚀、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景点:小楼门群峰、石芽迷宫、土司城堡、一线天、绝壁长廊、中楼门服务点、古象岭、祥云火炬、大楼门群峰、七星观景台、迎客松、一炷香、双子塔、大地山川、母子情深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上山索道的爬升,看着吊厢窗外脚下云龙河谷上飞架的风雨桥从眼前掠过,飞檐翘角格外俊美。</p> 恩施大峡谷——云龙河风雨桥<div><br></div><div> 云龙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已经6次重建。现存风雨桥,桥长24米、桥宽5米,桥檐牙高啄,状若长龙,雁齿看行,遮风挡雨,既利交通,又便休息。 </div><div><br></div><div> 从索道上站下来,便进入七星寨。七星寨主要地貌类型有绝壁、岩柱林、孤峰、石芽(林)、峰林洼地、溶洞。区内松木苍翠,云遮雾绕,惊奇秀美。七星寨各种不同造型的喀斯特景观,深刻地反映了峡谷、绝壁、峰林、岩柱、石芽、溶蚀沟槽、溶蚀洼地等形成的每一个细节,是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天然教科书。</div> 恩施大峡谷——石芽迷宫<div><br></div><div> 石芽迷宫是典型的岩溶石芽(林)地貌,为三叠纪 (2.5亿一2.3亿年前)灰岩经风化剥蚀、溶蚀而形成的突起的石脊群。石芽平均高度约2m,高低起伏、错落无序、形状各异、参差不齐,似波浪、似岛屿,似蜗牛爬行,似蛟龙入海。</div><div><br></div><div> 石芽是岩溶区平缓岩层坡面上常见的一种岩溶地貌,地表水沿碳酸盐岩表面裂隙溶蚀所成沟槽间突起的石脊或脊状岩体便称作石芽,因其呈繁星般杂乱分布,穿梭其中,如入迷宫,故得名。</div><div><br></div><div> 向前探索,便是“一线天”岩石裂缝,举头仰望,石缝直上天际,蔚为壮观。</div> 恩施大峡谷——一线天<div><br></div><div> "一线天"是岩石中的裂隙(或叫节理)在流水冲刷、裂隙水在寒冻条件下结冰膨胀,使裂隙不断扩充而形成的。原生的垂直裂隙是由岩石张应力所形成张裂,后来受日晒霜冻、风吹雨淋,逐渐扩大,便形成了狭长直立的裂缝。</div><div><br></div><div> 穿过“一线天”,但见前方山崖绝壁上一条人工栈道蜿蜒向前,甚是惊险。</div> 恩施大峡谷——断崖绝壁栈道<div><br></div><div> 在云龙河西侧,高耸的陡壁近南北向分布,海拔1700余米,高出地表600多米。这是三叠纪(2.5亿--2.3亿年前)灰岩沿近南北向的断裂裂隙、经风化溶蚀及重力崩塌而形成悬崖峭壁。</div> 在悬崖峭壁上山腰建有栈道,全长488m、高出地面约300m,石阶118级,与山岩绝壁融于一体。因该栈道建于绝壁之上,故称之为绝壁栈道。该栈道共有七道弯八道拐,寓意是:路七弯八拐,心始终如一。歌曰:北斗七星有七斗(dǒu),绝壁栈道有七抖(dǒu);经过一番惊吓后,人生道路手拉手。 恩施大峡谷——石笋<div><br></div><div> 行走在断崖绝壁栈道上没点胆量还真不行。望着山谷里的岩柱林、孤峰、石芽(林)地质奇观,这是大自然经过亿万年风雨剥蚀、溶蚀的演化才形成的,真是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div> 恩施大峡谷——棺材高升(谐音“官財高升”)<div><br></div><div> 再往前走又见到一块似悬棺的巨石被置于岩溶风化蚀石之上,堪称奇景。该巨石为岩溶象形石,是三叠纪(2.5亿--2.3亿年前)灰岩沿节理面经剥蚀、溶蚀作用后形成的残余的石块,造型酷似悬棺,故名。</div><div><br></div><div> 悬棺是土家族祖先古代巴人的一种葬仪,于春秋战国末期形成,已有2000 多年历史。悬棺高升,寓意步步升高。</div> 恩施大峡谷——古象岭<div><br></div><div> 古象岭,岩溶象形山体,形如远古猛犸象。象头上有根小岩柱如古象鼻,栩栩如生。该山岩体为三叠纪(2.5亿--2.3亿年前)灰岩山体地貌,灰质较纯,坚固,因而整体性强,垂直溶蚀痕发育,如古象之毛披。</div> 11恩施大峡谷——回音谷半山栈道<div><br></div><div> 这条半山栈道是在回音谷沟壑沿着山壁上修建的,头顶还加盖了遮雨斜檐,为游客遮风挡雨。据说站在这里大声呼喊可以听到悠长的回音,因此叫做回音谷。</div> 恩施大峡谷——祥云火炬<div><br></div><div> 祥云火炬为岩溶石峰景观,是三叠纪(2.5亿--2.3亿年前)灰岩经风化剥蚀、溶蚀而形成。该处自然单体岩柱原本与大山为一体,但因灰岩层理较薄、质地不纯,断裂裂隙发育,部分岩块自然脱落,而逐渐分离而独立,并呈现“烽火炬”状。远观很像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因此被命名为“祥云火炬”。</div> 恩施大峡谷——象形石<div><br></div> 恩施大峡谷中还有许多岩溶象形石,它们都由三叠纪(2.5亿--2.3亿年前)灰岩经差异风化及冲刷溶蚀作用而成,其造型酷似象形的物品或动物端立在山崖之上。<div><br></div><div> 接下来就到了七星寨观景平台。<br></div> 恩施大峡谷——七星寨观景台近观<div><br></div><div> 七星寨原名“七惊寨”,是由小楼门、中楼门、大楼门、刹流洞、草皮千、鸡公岭、东云庙七个惊险的寨门组成,每处寨门都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以前山里的山皇帝(黑土司)派人修建而成,因在平面分布上形似北斗七星,得名为“七星寨”。</div><div><br></div><div> 站在观景平台上环视四周,近观是各种溶蚀岩石造型千奇百怪,有岩柱、石笋、峰丛;远眺则是山下的土家族苗族的村寨房屋和田园;明明就是一幅幅自然山水画卷尽收眼底。</div> 恩施大峡谷——七星寨观景平台远眺 恩施大峡谷——大楼门群峰<div><br></div><div> 大楼门群峰不同于峰林及石林,是三叠纪 (2.5亿--2.3亿年前)灰岩经过风化剥蚀、溶蚀及雨水冲刷形成的一群巨型陡立柱状岩体群。其兀然直立于陡坡之上,极为壮观。其中一个巨型岩柱块,长800m,宽150m,高近 200m,顶部是两头高、中间低的弧形平面,顶面中央有个汇水小水塘,形成表层洼地。</div> 恩施大峡谷——迎客松<div><br></div><div> 黄山的迎客松名满天下。没想到恩施大峡谷也有一棵迎客松。虽然没那么出名,树的身形也没那么魁伟,但是在大楼门群峰附近,傲然长在悬崖之上,恰好像是敞开怀抱,迎接天下游人道次做客。据有关部门实测,迎客松已有近千年的树龄。</div> 恩施大峡谷——一炷香<div><br></div><div> 再往前走,便到了大峡谷最有名的景点“一炷香”。一炷香为喀斯特石柱,海拔1647m,为溶蚀蚀余石柱。是三叠纪 (2.5亿--2.3亿年前)灰岩经风化剥蚀、溶蚀及雨水冲刷乃至脱离主岩体(周边山体)而形成的独立岩柱。</div><div><br></div><div> 一炷香(蚀余石柱)是恩施大峡谷的镇谷之宝,高97m,柱体底部直径6m,最小直径只有4m,在同类喀斯特地貌中十分罕见,为园区标志性景观。2013年它被美国CNN评为中国最美的四十个景点之一,属世界级地质遗迹。</div> 恩施大峡谷——擎天一柱千年不倒之谜<div><br></div><div> 2009年10月17日晚,央视十套《走近科学》栏目组拍摄的专题片《擎天一柱千年不倒之谜》播出,通过对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介绍,分析这个奇石存在的力学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奇石的稳定性。</div><div><br></div> 奇观:一根石柱屹立峡谷。"擎天一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当地人都称这根石柱叫"一炷香",相传这是天神送给当地百姓的,如有困难点燃这根香,天神就会下凡救苦救难。近年来,"一炷香"奇观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摄影家、专家前来考察。<br><br><div> 探秘:石柱为何千年不倒。十几年前,成都理工大学水文地质专家万新南教授在恩施大峡谷寻找一条失踪的河流时,无意中拍下了"一炷香"奇观,这根看上去摇摇欲坠的石柱,10年后是否倒塌?带着这个疑问,2009年6月22日至26日,万新南教授带领央视10套《走进科学》栏目组,在恩施大峡谷寻找到"一炷香"奇观,进行了为期5天的专题拍摄。</div><div><br> "一炷香"是喀斯特地貌独有的特征,它是由岩石经亿万年风化形成的,其岩质属碳酸岩比较坚硬,不易粉碎。然而,这根石柱上大下小,底部最窄截面直径仅4米,按照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应该很不稳固。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它不倒呢?</div><div><br></div><div> 结论:"擎天一柱"稳固坚硬。为了揭开石柱不倒之谜,专家经仪器检测,该岩石的密度为2.7克/立方厘米,受力为800千克/立方厘米。再根据"一炷香"的高度和截面推算,其底部每平方厘米受力才40多千克,再加上"一炷香"底部与大山连成一个整体,由此推断,从力学的角度看,"一炷香"不会倒塌。</div><div><br> 那么,"一炷香"会不会因为风吹和雨蚀而倒塌呢?空中俯瞰,一炷香旁边有五座山峰护着,就像一只佛掌托住它一样,所以它不倒。</div> 恩施大峡谷——母子石(母子情深)<br><br> 母子情深为岩溶象形山石。三叠纪(2.5亿一2.3亿年前)灰岩经风化剥蚀、溶蚀而形成的孤峰岩体,其高约25m。因岩石层理较薄,易于风化垮塌,顶部已开始破裂,右边形成了一个天然人头像,左边小岩块则如一个婴儿,酷似一个土家族女子正在轻吻怀抱中的婴儿。这深情的一吻,见证了天下母爱的伟大,也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摇篮曲”雕塑。<div><br></div><div> 在七星寨景区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石笋、岩柱等象形岩石。那就靠游客自己揣摩,命名啦。</div> 恩施大峡谷——一柱擎天、火炬石、岩柱、石笋及僧帽 走到这里七星寨景区就游览完毕。一路艰险,一路风光,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各种溶蚀岩石造型形似神像,自然界的造化弄人实在是出乎想象。<div><br></div><div> 景区为了营造更好观光氛围,也在对现有的设施提升改造。我们就遇到一处正在修建的工程,据说完成后可从大门楼景点经避险通道直达一炷香景点。</div> 恩施大峡谷——一炷香至大门楼避险通道(在建中)<div><br></div><div> 实际上这是在两座山体之间架设了一座单侧张拉斜拉桥,主跨92.8米,形成一座主体景观桥,桥的两端连接绝壁栈道。绝壁栈道全长140m,桥面宽度2.5m。栈道通过接线桥及梯道桥与大门楼景点和一炷香景点相连接,形成一处新的景观。我想这个工程完工后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div> 游过七星寨景区就准备借助手扶电梯下山去游览云龙地缝景区。此时站在观景平台可俯瞰山谷对面的云龙地缝垂直观光电梯,一会我们将在游完云龙地缝景区后乘坐它回到地面。 恩施大峡谷——云龙地缝垂直观光电梯<div><br></div><div> 恩施大峡谷云龙地缝垂直观光电梯建于云龙地缝出口处,为湖北省首座大型室外“小蛮腰”型观光电梯。电梯依山势垂直而建,从狭窄的地缝伸到地表,如同天梯。该电梯建筑高度130.1米,提升高度125米,载重量1600公斤,运行速度2.5米/秒,单程运行时间50秒。</div><div><br></div><div> 该电梯为纯钢结构,结构安全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主体结构耐火等级一级,层面防水等级一级。游客乘坐观光电梯可替代攀登999级上行台阶,缩短步行路程约1公里,用时相差约30分钟。</div> 恩施大峡谷景区的挑山工<div><br></div><div> 最后要说的这样一群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靠自身能力为生的人。在以大山为景的各个景区里都活跃着这样一批人。他们有的是轿夫,专门为一些年纪大或身体弱的登山客提供抬轿子上山的服务;还有一些人是为景区建设或维修运送建筑材料的,他们身背肩扛将材料运送上山,使得山上的景观风风光光;也有的人是专门为山上的休息站、小卖店运送食物及饮用水和一些物品的,使得游客得以喘息,有吃有喝。我把这些人统称为“挑山工”是山景景区独特的风景线。正是有了这些人,我们的景区才更加完善、美好,游客在景区也才能获得更舒适、悠闲的体验,为秀美的景区锦上添花。</div><div><br></div><div> 我为“挑山工”点赞!</div> 恩施大峡谷——扶手电梯<div><br></div><div> 恩施大峡谷扶手观光电梯是亚洲最长的户外扶手电梯,起于云梯入口下行50米,止于甘堰塘游客返程中心,全长688米,从海拔1452米到海拔1234米,上下垂直高度218米,中间设观光平台,共有9台观光型大扶梯成“之”字形布置组成,是从大楼门下山的唯一交通工具,乘坐扶手电梯可节省体力减少2378级下行台阶,缩短行程约1.2公里。</div> 下到山底游客返程中心,然后乘坐摆渡车来到云龙地缝景区入口。 <p class="ql-block">云龙河地缝峡谷成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缝”现在已经是地学界接受的一个“喀斯特地貌”术语。它是指非常狭窄且有相当深度与长度的峡谷或流水沟谷,形态上表现为地壳表面的一条深切“天然岩缝”。由于其形成、保存十分困难,“地缝”也就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旅游的热门景观。一般的地缝是下面窄,上面宽,有的是上面窄,下面宽,而像云龙河地缝上下垂直基本一致断面呈“U”字形的地缝极为罕见,所以它具有稀缺性、独特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考察,云龙地缝自谷底向上至谷坡、谷顶,主要出露二叠纪(2.5--2.95亿年)和三叠纪(2.03--2.5亿年)碳酸盐岩。地缝的形成最早始于喜马拉雅运动,其发生大约在7000万年~300万年前(新生代)时期,由于地壳运动使得鄂西山地抬升,区域地层发生变形并伴生剪切破裂,产生了大量的陡倾或宜立的X型共轭节理裂隙,随着变形作用加强就形成了追踪张开裂隙,并不断被加深拓宽。后期的风化、冲蚀、坍塌等外力地质作用使得追踪张开裂隙处于谷底地带,成为早期的云龙河伏流段,且以暗河形式沉睡地下二、三千万年,后因水流在地下强烈掏蚀,在地表不断剥蚀、致使暗河顶部坍塌,地缝才得于面世,构成恩施大峡谷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云龙地缝景区——石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踏入地缝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面石壁,这里是一处叫做“石帘”的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帘是一种典型的地表钙华堆积--瀑布华在地缝崖壁上形成的奇特景观。瀑布华是碳酸钙 (CaCO)的沉淀物,其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地缝肩部植被茂密,常年有地下水从植物根部渗出,并沿主水流道有碳酸钙沉淀,在地缝崖壁上形成瀑布华,垂直悬挂,酷似门帘,故名石帘。</p> 云龙风雨桥<div><br></div><div> 在地缝谷底的栈道抬头仰望云龙风雨桥,感觉宛若天上宫阙,凌空跨越天河。往前不远就见到一帘大瀑布从天而降。</div> <div>云龙地缝景区的五大瀑布</div><div><br></div><div> 第一处便是五彩黄龙瀑布。它是云龙河峡谷五大瀑布之一,落差60余米。瀑布中钙华体及谷底滚石呈橙红色,主要是铁染而成。瀑水顺一似钟状的橙红色钙华体飞流直下,故名。本叠纪 (2.8 亿--2.5 亿年前)煤层中含有的黄铁矿(FeS),在地表条件下极易氧化和水化成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Fe艹)。</div><div><br></div><div> 五彩黄龙瀑布溪水源自或历经二叠纪(2.8亿--2.5亿年前)煤层,水体中富含Fe ,成瀑的水中析出的钙华体因含铁而呈橙红色。谷底滚石因瀑布长期冲刷、铁染,也变成了橙红色。 </div> 云龙壁合桥<div><br></div><div> 再向前便来到一处跨云龙河谷的吊桥。该桥被称为“壁合桥”,是始建于2010年的索道桥。全长22.5米,宽2.5米,净高差20米。从云龙地缝底部悬空联接两岸陡壁的栈道,使桥、栈道、绝壁融为一体,珠联壁合,故名。</div> <div> 在云龙壁合桥旁边是黄龙瀑布,再往前走不远,峭壁之上又出现两条不知名瀑布。 <br></div> 恩施大峡谷之傩戏大剧场<div><br></div><div> 傩戏大剧场是岩溶钟乳石在地缝崖壁上不规则排布而形成的奇特象形地貌景观。从不同角度观测,隐约可见多个不同的脸谱,如猴似鬼变化多样,似土家族还傩愿时所戴的面具。</div><div><br></div><div>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汉族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div> 恩施大峡谷之石狐教子<div><br></div><div> 石狐教子为两块岩溶象形石。是崩塌于地缝谷底的灰岩块经风化、水流冲刷作用形成。小石形如一调皮的小狐在戏水,大石状若一硕大狐面,仿佛注目小狐,两者相距约20m。</div> 灵芝壁 <div><br> 石壁上布满碳酸钙堆积而成的钙华,像一朵朵珍奇的灵芝,这里是一期“灵芝玉液”的聚集地,故而称为“灵芝壁”。旁有一片石叶,伸出一角,极像茶叶,所以称为“玉露抽芽”。</div> 云龙地缝景区——缥缈涧<div><br></div><div> 从此地远望地缝上游,一道深涧延伸到远方,下有流水潺潺,涧在云雾中显得隐约缥缈,仿佛有仙人的踪迹,故名”缥缈涧“。</div> 云龙地缝景区——羊首峰<div><br></div><div> 山壁上方有一块突出的石块,恰似一只羊头,“羊”谐音“祥”,意为吉祥如意,故名“羊首峰”。由于位置较高,雾气中偶有可见,据说见到此羊首便会好运连连。</div> <p class="ql-block">云龙地缝景区——群龙戏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群龙戏水为钟乳石景观。此处群龙是指石钟乳、石笋和石柱。因它们由溶洞顶部倾斜伸向地缝,酷似数条龙从岩壁中钻出,仿若欲奔向地缝谷底戏水,故名。 </p> 云龙地缝景区——暗河古道<div><br></div><div> 整条游步道是依据古时的栈道改造而来,依山而建,沿河而走,非进地缝内不可能发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尽了险要地势,所以称为“暗河古道”。古道上方为天然形成的城墙,更添神秘的历史色彩。</div> 云龙地缝景区——天降玉玺<div><br></div><div> 就在暗河古道的下方河道中,一块方形石头斜斜地嵌入河中,仿佛一块巨大的玉玺。此石原在山中,清代“改土归流”,鄂西一土司不忍将玉玺拱手让人,将玉玺扔进了地缝,此石也随之掉进了地缝,盖住了原来的真玉玺。</div> 云龙地缝景区——窥檐雀<div><br></div><div> 山壁中间凹进一片,像是一个雀巢,巢外有一只雀在东张西望,窥探巢外的风景。周邦彦词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故而得名“窥檐雀”。</div> 到了这里已经是云龙地缝景区的尽头。此时从地缝谷顶垭口处一帘瀑布飞流直下。这就是云龙地缝景区最大的瀑布沐抚飞瀑。该瀑布的形成,是因三叠纪(2.5-2.3亿年前)灰岩中裂隙水,在下渗的过程中,被二叠纪 (2.8-2.5亿年前)煤系地层阻隔,沿崖壁溢出成瀑。该瀑供水丰沛,汇水面积大,颇为壮观。<div><br></div> 云龙地缝景区——沐抚飞瀑<div><br></div><div> 此为云龙地缝景区五大瀑布中水量最大、最为壮观的瀑布。<br><div><br> 我们从这里搭乘垂直观光电梯直上崖顶。</div></div> 云龙地缝景区——垂直观光电梯<div><br></div><div> 恩施大峡谷云龙地缝垂直观光电梯建筑高度130.1米,提升高度125米,载重量1600公斤,运行速度2.5米/秒,单程运行时间50秒。游客乘坐观光电梯可替代攀登999级上行台阶,缩短步行路程约1公里,用时相差30多分钟。</div> 恩施大峡谷景区 回到地面停车场,离开恩施大峡谷景区。望着烟云飘渺的大峡谷宛若仙境,有机会再来吧。<div><br></div><div> <b> (未完待续)</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