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家伙的美篇

快乐的家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月西部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物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3号下午,我们从金银滩沿G315到西宁,入住后手机短信显示:青海省气象局和西宁市气象台同时发布消息,西宁市及周边县域未来两天有大到暴雨,并可能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使得我们从西宁南下经尖扎县至甘南夏河县的计划面临很大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可与老天作对,改变行程!4日晨,我们从西宁东去兰州,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当晚入住临洮县。9月6号,我们又造访大名鼎鼎的三星堆博物馆。本篇记录这两次文物观赏,独成一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传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即出生于陇东天水,是中华第一位载入文献的男性人文始祖。伏羲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龙图腾在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中延续,凝聚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省博物馆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名为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荣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省博物馆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回廊,与两翼相连。网载甘肃省博物馆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馆最先看到的,是《古生物化石展》。因不入门,只照了两张照片。现取其一如下。</p> <p class="ql-block">三叶虫化石 寒武纪,距今约5亿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化石是地球生命演化的生动见证。它们承载着无数的秘密和传奇,让人们得以一窥那个遥远而充满未知的古生物世界,感受生命的伟大与奇妙。</p> <p class="ql-block">金饰片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95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伯作铜爵 年代为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72年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度称此鼎:深腹圜底,阔流尖尾,帽形双柱,兽面鋬(音pan)。下承三棱锥形实心足,足尖外撇。鋬内有“伯作”铭文。</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圆鼎 年代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72年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度形容此鼎:厚立方耳,深鼓腹,圜底,三柱足略有蹄意。上腹部以五齿短扉棱为鼻翼,饰六组兽面纹,兽面展出之分体为尾爪俱全的夔龙纹,细云雷纹为地,主纹面上又饰勾连纹,形成当时尊贵器物上常见的“三层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丝绸之路文明展》,是观众兴趣最高、观展人数最多的。其中的铜奔马,则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百度载:雷台汉墓墓葬的年代,应在东汉灵帝中平三年至献帝期间,即公元 186 年—219年)。铜奔马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铜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铜奔马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铜车马仪仗队 与“铜奔马”同时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个令人震惊的铜车马仪仗队。整个队伍,以铜奔马开始,拉着货物的铜牛车结束。浩浩荡荡的方阵,有护卫骑士,有随行官员,有传递信息的轺车,有象征天子授权的斧钺之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省博物馆的另一重磅展品,是“黄河古象”。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的几位农民在马莲河畔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 。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p> <p class="ql-block">黄河古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具化石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掘、整理和研究,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和发现地点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距今约300万年。剑齿象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物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它如《甘肃彩陶展厅》、《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厅》、《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展》的展厅,文物极多。我们在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能观看的稍有认知的的展品,实乃九牛一毛,不得详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让我们走进最具神秘感的“三星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6日晨,我们从甘川交界处的碧口古镇出发,在游览了广元皇泽寺后,下午四点半左右,赶到三星堆博物馆。16:45分进馆,18:15出馆,一个半小时,亦是走马观花了。</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入口外景 2023年7月开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鸭子河南岸,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古蜀文化遗址。专家考证,三星堆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年代距今约4800—2800年间。另据估算,目前挖掘的各类遗迹,仅占遗址总面积的千分之二左右。</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介绍发现过程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遗址20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引起海内外高度的关注。而其发现的年代,馆中资料(上图)显示,是在1927年:“一个思想开明的农民在建一部水车时……挖到了古代文化层”,这位农民就是燕道诚。</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出土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位对三星堆发掘有贡献的人,是时任广汉县县长罗雨苍。他下令保护发现的遗址,并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在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美籍教授葛维汉、馆员林名均等帮助下,主持对三星堆遗址进行试掘,出土器物由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保存。这是三星堆历史上第一次科学考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建立后,有关部门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多次考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6年,四川省博物馆王家祐、江甸潮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查。调查期间,王家祐等人动员燕氏家人将保存的玉石器捐献给了国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11月至1981年5月25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广汉县文化馆组成联合发掘组对三星堆遗址第一发掘区进行正式发掘。结束后,将该遗址正式定名为“三星堆文化”。这是大规模发掘三星堆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陶三足炊器 商代晚期 1986年第三发掘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陶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陆续发掘出城墙、房屋、作坊、灰坑、墓葬、祭祀坑和窑址遗址,以及大量陶器、玉器、石器、动物牙齿、骨骸等,年代跨越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是在1986年发掘的一号、二号大型商代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铜、金、玉、琥珀、石、陶等器物,包括大型青铜人物雕像、金杖和枝叶茂盛的青铜神树,风格独特,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发现三号至八号六座祭祀坑。</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祭祀坑发现时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个祭祀坑的发现过程和文物清理,使人们产生一个疑问:权威的网上资料显示,在发现这些埋藏的器物时,其原始状态是被人为打碎、甚至焚烧后掩埋的。我们看到的展品,是经过考古专家们的想象复原的。那么,埋藏这些器物的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不是与“祭祀”的概念相悖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疑问,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解释了。</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雕像 1986年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件举世瞩目的重器。它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高172厘米,头戴高冠,身穿窄袖衣,脚戴足镯,双手环握中空,环抱胸前,形象典重庄严。表现的似乎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那么,这位大人物手中究竟拿的是什么呢?是权杖、法器、还是兵器?读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号和二号两坑出土器物的种类,除部分中原地区夏商时期常见的青铜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遗址常见的陶器外,大多是过去从未发现过的新器物,如青铜群像、青铜神树群、青铜太阳形器、青铜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百度称:“两坑出土器物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文化面貌复杂、新颖、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规格极高,制作精美绝伦,充分反映了古蜀国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黄金冶炼加工技术、玉石器加工技术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金杖 1986年7月一号祭祀坑出土,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她实际上是包覆在某种材料外的。</p> <p class="ql-block">一号青铜神树 高3.96米(顶部尚有残缺),1986年二号祭祀坑出土。网载它刚出土时残破不堪,共计2479块碎片。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神树共有八棵(一说六棵),这是修复完整的最大的一棵,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从1986年持续到1996年,由文物修复专家杨晓邬带队,总共花了十年的时间修复。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后,文物专家又从三号、七号和八号坑中发现了一些青铜神树残件,或许能与2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拼合。这难道是巧合?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青铜神树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学术界则看法不一。还是那句话,留待以后的考古发现吧!</p> <p class="ql-block">青铜纵目面具 1986年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戴冠青铜纵目人像 1986年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铜纵目面具,三星堆遗址六件国宝级文物之一。最为夸张的是凸出的双眼和舒展的大耳,其双眼柱状外凸达16厘米,造型风格是如此地惊世骇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这面具的原型含义,则又是一个难解的谜团!</p> <p class="ql-block">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1986年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网载从三星堆一号、二号两个祭祀坑共出土了青铜人头像多达50多件,戴金面罩的铜人头像却只有4件,这无疑是代表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具有社会最高层地位的人,应该是手握生杀大权,并或具有与神交流的特殊技能。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戴金面罩的人头像在商周时期中国其他地区和其他文化中几乎不可见。</p> <p class="ql-block">金面罩 三星堆遗址三号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 2022年三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物件在发现时,在这具青铜器的内核中,锁着一个青绿色的玉器。在它的角落底下,还有一些黄金和丝绸的残留物。据专家检测,此器物似采用了焊接工艺制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可想象!焊接技术是十九世纪近代科技的工艺方法,而三星堆文物是在三四千年前啊!</p> <p class="ql-block">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2021年9月出土于三星堆遗址4号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指出的是,此坐像不同于三星堆出土的其他青铜人像或面具那样抽象、怪异和夸张,其身体的匀称性和面部特征,都接近真实。这与中原地区的文物风格相近。</p> <p class="ql-block">骑兽顶尊人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文物是专家们征文性复原的。即由不同坑“零件”“拼”成的文物,分别是2021年三号坑出土的青铜跪坐顶尊人像,1986年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尊口沿,以及2022年八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p> <p class="ql-block">专家研究性复原的青铜神坛</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鸟头部 多么夸张且艺术化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专家研究性复原的鸟足神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次自驾游之前,笔者就在网上看到,对三星堆文化的起源,以及她在华夏文明的地位,业界存在较大的争论。参观完这些造型如此怪异、风格如此特殊的文物后,笔者不仅被惊艳得张大嘴巴,脑海中也同样产生很多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截至目前,三星堆遗址发掘出的文物中,尚未发现文字。这对于看清三星堆的本来面目,理清她与华夏历史中其他文明分支的关系,确定她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障碍。专家们只能从已知的古代典籍中去寻找哪怕是与三星堆有蛛丝马迹联系的记录片段,来分析三星堆文化可能的本源。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出土文物大多是礼器,其设计和制作过程需很多条件,涉及多样的材料、多种的工艺装备、掌握不同技能的大量人员,还有制成品的处理、归属、摆放等,参与制作的人员都必然存在大量的信息交流。没有语言或是文字的沟通,这些礼器的制成是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知道,华夏文明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在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300年。而百度百科对三星堆文化的年代确定是距今约4800—2800年间。即三星堆遗址早期文化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其晚期文化与商朝同期。那个时候,是否存在甲骨文以外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看来还很不充分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