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的行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单调乏味的,山梁沟壑,坡陡弯急,黄土高坡除了路难行、山多外,很难在人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生长在定西,行走在定西,洮河清澈见底,陇中文化博大精深,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由苍凉变美丽的传说与现实交相辉映,使得每一位到过通渭常家河“山楂小镇”的人,都会得到灵魂的洗礼和文化的启迪。</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从一座又一座大山前经过,山头上那一个个若隐若现、苍凉而遥远、古老而神秘的堡子,仿佛一个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装满了遥远的故事,几百年如一日,盘腿打坐在那里,等你,等我时,我们的心,会被牵引着走进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长卷。</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一位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甘肃锦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海增,对陇中堡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要为留存的通渭堡子追根溯源。据说,当地的堡子不下1000个,他会以什么形式打造《千堡传奇》?让我们期待又一个精品力作的问世。</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故事从喝罐罐茶说起。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正值一年秋收季节,走进九龙盘居,人杰地灵的常家河,道路两旁的山楂树随风摇动,红彤彤的果实散发出诱人的香味。</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西北规模最大的道教圣地—湛龙观,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古色古香,旁边是石刻毛诗公园。在湛龙观旁边的一号楼茶室,热情的主人常海增烧水泡茶,水入茶杯,整齐而嫩绿的茶叶在茶杯里慢慢游走,仿佛漫不经心闲庭信步,自在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 通渭饮罐罐茶习俗在唐代已经形成,至今已逾千年。传承至今不仅是一种茶文化,更承载着通渭人淳朴善良的待客之道!</p><p class="ql-block"> 在靠天吃饭的通渭,曾经有过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的历史。在困难时期,走亲访友,最奢侈的招待就是喝上一杯罐罐茶,只要主人问喝茶吗?客人千万不要客气,客随主便,这时候热情的主人不仅生火熬茶,还会倾其所有,端上炒面或馍馍,烟熏火燎中,解了渴也填饱了肚子。这个时期的罐罐茶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常海增的罐罐茶从父辈的泥罐变成了如今的透明玻璃钢杯,煮茶的炉具也从过去的柴火炉变成了自动化的电磁炉。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人情味。浓浓的茶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令人心旷神怡。此时的主人谈笑风生为每位到访者倒上一杯色艳味美的茶水。客主围在长条桌周围,品茶论道,感悟人生。</p><p class="ql-block"> 1967年2月,常海增出生在常家河镇胜义村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此前,他已经有了二个姐姐,常海增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由于家庭困难,10岁上小学的他被插班到三年级,上完五年级因交不起学费,他被迫辍学外出打工。</p><p class="ql-block"> 这位15岁离开父母出家立志通过双手改变贫困面貌的农村少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踏浪而行。从1981年开始在兰州这座西北名城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面对滔滔黄河和茫茫人海,哪里才是自己的起航点?建筑工地对于年少的他来说既陌生又熟悉,不同的是家乡造房用土块烂泥,城市造房用砖块水泥,对于上过三年学的他来说,出力的活能干。于是他白天抱砖当小工,晚上“借宿”厕所或车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集憨厚勤劳、睿智诚信的他在金城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 在外创业的37年13700多天对于一个只有15岁独创商海的人来说,前进的道路注定不会是平坦的。面对人生大考,常海增以坚忍的毅力、大海般的胸怀,白手起家,从最低层开始,一步步摸索前行。包罗万象的社会是他实习的课堂,形形色色的人物是他生动的课本,初心不改即使功成名就也没有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常海增在建筑单位从抹灰做起到抹灰工的领队,他一干就是6年。后来,他购买设备、广纳贤才开始承包工程,从只有几个散工的小工程队,发展成了一家建设集团公司。和他一起创业的人没有一个中途退出,死心塌地跟他干。在开发房地产时,有空余的边边角角,他建成家属楼成本价安置公司的员工,从此,员工把公司当成了家。</p><p class="ql-block"> 常海增家乡一位百岁的老人说“他富了别人,穷了自己。”随着山楂小镇的名声远播,近年来,慕名前来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他以山楂为媒,搭建共事平台,广交天下朋友,将通渭人家淳朴、善良的美德传播天下。</p><p class="ql-block"> 堡子作为一种防御性的建筑,在通渭的历史上源远流长,特别是明清时期,战乱频仍,烽火不断,颇受战乱之苦的民众开始修筑堡子以求自保。如今,形状各异、不同时代的堡子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亟待人们去挖掘。常海增萌生了挖掘堡子文化的念头,并已付诸实施,在他看来,祖先建堡子是为了“保命”,他的使命是为家乡的父老“输血”。</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让儿时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遭遇再发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了知天命年龄,他激流勇退,返回出生地,反哺家乡父老,布施行善。他</span>办幼儿园、建医院、资助贫困学生……一件件实事让家乡当年的“一把手”看到了“借力”摆脱贫困的曙光。于是县委书记登门拜访,诚邀他投身家乡脱贫攻坚行动,常海增欣然答应,并为当地100户贫困人口量身定制了脱贫目标。具备生态、经济效益的山楂不远千里在常家河安家落户,在“输血”的同时开始“造血”。</p><p class="ql-block"> 常海增不仅种山楂,还从全国各地农口专家处取经,因地制宜寻找增收的新型产业。玉木耳就是他遍访专家之后引进的产业。都属菌类,但黑木耳和玉木耳两者的种植技术各有玄机,稍有不慎,玉木耳就会变成黑木耳。于是,田间和专家之间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只要发现问题,一个视频就能化解风险。</p><p class="ql-block"> 从粗茶淡饭到有机健康,凭着吸取众家之长,如今的“山楂小镇”智能大棚内不仅有四季蔬菜、水果,还有各类芽菜。它们生长所需养分都由电脑监控系统自动补给,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感应器会根据大棚内温度、湿度等数据启动相关设备喷雾施肥。人工智能首次走进大山替代传统种植方式,精准而高效的新技术,奏响了乡村振兴的进行曲。</p><p class="ql-block"> 以万亩山楂为主的产业陆续在深山沟里开花结果,不仅带动了100户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目标,周边的群众在家门口也挣到了钱。如今的山楂小镇,已打造成集产业培育、乡村旅游、研学考察、休闲康养、循环和创意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山楂饮料、山楂罐头、山楂代用茶、山楂片等系列产品畅销省内外,深受消费者的青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秋过后,漫山遍野的山楂红红火火,给原本空寂的山村增添了活力。对于常家河来说,山楂产业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通渭人家,让这片崇尚书画文明新风的土地吸吮着充沛的水分,从此再也不会枯竭。</span></p><p class="ql-block"> 常海增常说“我从不刻意管钱管人,事情是大家干的,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搞的那么忙?!”抓主抓重,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大事,是他一惯的做法,这一理念持续到现在。曾经有一位国内知名药企的老总问他,为什么我给人家年薪30多万元还是留不住人,而你的公司为什么30多年没有人愿意离开你?常半开玩笑地说“我喜欢放水养鱼,让鱼在流动的水中按习性生活,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鱼儿哪能离开水!”</p><p class="ql-block"> 公司搭台员工唱戏,让每一位员工成为主角,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齐心协力同唱一台戏的干事创业氛围。锦华集团创始人常海增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如同磁铁般牢牢吸引着员工,大家把公司当成了家,埋头苦干,从不计较得失。久而久之,公司从单一的建筑业向幼教、旅游、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变。本着干就干好的理念,稳扎稳打,精益求精,每项事业成为行业标杆。</p><p class="ql-block"> 堡子的建筑形式以方形居多。但也有不少是依地形而建,这就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土堡,形态各异。月牙堡、三角堡、圆堡子,西北汉子常海增犹如堡子的形状一样,朴素直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常海增是践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典型代表!他投资上亿元在家乡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山楂园,目的是让父老乡亲们不再岀远门打工,通过勤劳的双手在家门口脱贫致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经过六年的辛勤付出,如今的“山楂小镇”农业产业园四季常青,果实累累。红色文化、道教文化、孝悌文化深度融合,成为人们接受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一代伟人大气磅礴的词诗石刻名作,还可以朝拜传统文化精髓之大作,使每位到访者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儿童乐园、萌宠乐园让深居大山的孩子们玩有其所,见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禽异兽。</span></p><p class="ql-block"> 长期在“山楂小镇”从事驼鸟喂养的一位当地村民动情地说“俄罗斯的两口子到我们山楂园旅游来了,我们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常总继续为我们山楂小镇的人打造幸福,让我们常家河的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非常感动!”</p><p class="ql-block"> 在外打拼了37年的常海增,2018年回乡办起了合作社,如今,站在龙珠台上放眼倾注了心血和智慧结晶的山楂小镇,憨厚的微笑透露着圆梦的欣慰!</p><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其“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这一最高荣誉对常海增来说实至名归!</p><ul><li style="text-align:right;"> </li></ul> <p class="ql-block"> 我和我的家乡 | 山楂小镇</p><p class="ql-block">此文发表于2024年中宣部《学习强国》征文</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过去因干旱缺水,曾被冠以“苦瘠甲天下”。但是,多少年来,勤劳的定西市通渭县人民,摸着石头过河,逐渐找到了适宜自己走的新路子,今天的定西市通渭县,苦瘠不再,清风徐来。 </p><p class="ql-block"> 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以前很少被外人知道,6年前因建起了万亩山楂园而诞生了“山楂小镇”,“山楂小镇”也成为周边及省内游客乡村旅游的热点打卡地。从无人知晓到游人如织,再到名扬遐迩,它的荣光背后,源于热爱家乡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出生于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胜义村15岁出门创业的常海增。未成年的他当年拿着父亲给的300元钱独自外出闯世界,尝遍人生酸甜苦辣的他,最终以诚信、勤劳成为建筑领域的民营企业家。</p><p class="ql-block"> 然而,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2018年却返乡流转土地办起了合作社,他的这一举动引来很多人的疑惑,常海增坦然地说:“小时候吃过很多苦,兄弟姊妹多,挨饿受冻的苦日子一生也不会忘,办合作社就是不让乡亲们再过那种苦日子!”建起来的“山楂小镇”,到处都能看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p><p class="ql-block"> 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过上好日子的常海增常怀感恩之心,在帮助乡亲们实现脱贫目标的同时,又身体力行,通过引进新技术、选育新品种,对乡村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走高效化、智能化、低碳化的现代农业之路,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他的善举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也获得了很高的个人荣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p><p class="ql-block"> 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山楂小镇”的发展历程,与常海增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常海增,一位朴实憨厚的汉子。常家河是他的家乡,留在他记忆里的,是被大旱和暴雨肆虐的苍凉,是被蛮荒和贫瘠笼罩的暗黄。1982年,15岁的常海增出外打工,河西走廊的风沙磨砺了他坚韧的品格,高原峡谷的冷峻健壮了他的筋骨。经过将近二十年的锤炼和打拼,而立之年的常海增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民营企业家。</p><p class="ql-block">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远方,虽然有他的事业,但是他始终不能忘怀曾经起飞的地方。修路、助学、扶危济困,这些家乡需要的事儿他从来没有间断过。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常海增热心公益事业,心系家乡发展。多年来,他积极主动筹建教学楼、兴修乡村公路,帮助村上完善基础设施;资助失学儿童、特困大学生;兴办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人们说,常海增是一个热心人,暖心人。</p><p class="ql-block"> 富了大家,穷了自己!2021年大年初一,常家河“山楂小镇”广场上升起了一面国旗,常海增和社员们一起,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表达实现脱贫、迈入小康的感恩之情。这条消息,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进行了报道。2021年,常海增的荣誉纷至沓来。他被中共定西市委宣传部评为第二届“情暖定西”典型人物,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评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p><p class="ql-block"> “走出大山追梦,回归家乡创业。大道如虹,激活致富梦想,托起小康日月。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和桑梓紧密相联你是拓荒者,你的付出,已镌刻故乡山河。山楂红了,日子火了。”这是第二届“情暖定西”典型人物发布会上组委会给常海增的致敬词。 </p><p class="ql-block"> 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没有我的幸福小家。如今,年近六旬的常海增,初心不改,本着不做则罢,要做就做最好质量农产品的理念,和合作社的社员们一起,从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手工制作山楂罐头入手,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他常说,农产品是良心活,宁可穷死,不可挣亏心钱!这就是一位大西北黄土高原汉子的家国情怀,在他看来,力所能及为乡亲们做点事此生无憾!</p><p class="ql-block"> 时下,走进定西市通渭县南部的常家河山楂小镇,全长2000多米挂有国旗和彩旗的道路两旁、山坡上,万亩山楂陆续开花,绿叶衬白花,蝶飞蜂舞。蓬勃生长的山楂树,摇曳着多情与芬芳,赶上今年“五一”假期,来此观光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赏花拍照,看戏听曲,好不惬意。</p><p class="ql-block"> 然而,过去的常家河却是另一番景象,频繁的水土流失和地震灾害,形成了常家河沟壑交错、梁峁层叠、沟檐坍塌、山崖壁立的地理面貌。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条件酷劣,十年九旱,广种薄收,是常河人的生存常态。但是,这里的人们,依然满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顽强,艰苦奋斗,立志改变贫穷面貌。他们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村村通”战略修建公路,不仅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问题,也使得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p><p class="ql-block"> 2018年至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常海增投资近千万元,成立了通渭常家河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带动,致力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按照这样的思路,建设“一带一环两园四区”(“一带”即常家河景观游览带,“一环”即文化休闲体验环,“两园”即德源祥产业园和万亩山楂园,“四区”即道家文化区、综合服务区、山地观光漫游区、乡村游乐休闲区)。</p><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拓展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做大做强山楂、樱桃和木耳三大产业,绘就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蓝图,契合了新时代的生态理念与现代人的乡愁愿望。据了解,玉木耳色泽温润如玉,口感清脆,营养丰富,是食用菌王国的“白富美”。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和科研院校合作,引进玉木耳试种并获得成功,目前,木耳基地建成木耳栽培大棚84座,栽培黑木耳20万棒,玉木耳25万棒,年产木耳5万斤。</p><p class="ql-block"> 樱桃色泽艳红,晶莹剔透,香甜如蜜,有“天然VC之王”美誉。刘禹锡《池上赏樱桃花》诗对樱桃极尽赞誉:“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合作社投资170万元建成樱桃基地,栽植樱桃、黄桃、珍珠杏,实现挂果并开放采摘。万亩山楂园,是依托常家河地理、气候、技术、人才、劳动力优势,精心打造的支柱产业,也是常家河镇“一镇一品”核心产业。</p><p class="ql-block"> 产业基地集合了筛拣、冷藏、冷链运输等全套装备,在采摘的同时完成初加工,以最快速度抵达市场。山楂的成功推广种植,带动了周边村社群众通过就地务工、土地分红、产业孵化等形式增加收入。蝶飞蜂舞游人醉,一张蓝图,从容运笔。山楂小镇风情路、龙珠观景台、萌宠乐园、儿童游乐园。孝悌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呈现在游人面前,成为游客体验田园风光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合作社开拓创新,投资引进国内先进雾化系统智能温室,使得全国不同区域的特色果蔬如佛手、甜姑娘等都可以在常家河的土地上安家落户、开花结果了。而以前,这些果蔬都因“水土不服”在当地没有种植的先例。一位在合作社长期务工的农民高兴地说:“这些果蔬不要说吃,以前见都没见过”。科技赋能不仅让当地农民大开眼界,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在合作社的樱桃园里,水肥一体的滴灌带浇水施肥,和以前大水漫灌相比,既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劳动成本。</p><p class="ql-block"> 如今,合作社全部采用节灌设施种地浇菜。一个几十亩地的温室,除种植需要人工外,日常降温、浇水、施肥等管理全由电脑完成。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无论身处何地,大棚内作物的生长情况通过手机即可实时查看。2023年,合作社又投资2000多万元,在甘肃省农科院林果所的指导下新建将近2万平方米的玻璃阳光棚,是目前定西市通渭县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葡萄种植实验大棚。与此同时,当地的山楂罐头、木耳等传统农特产品也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站在时代前沿,尊重历史,留住乡愁,山楂小镇赋予乡村旅游深刻的内涵。进入夏季,山楂小镇就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赏花高潮,踏青观景的游客一波接一波。山楂花开,香雪满枝,芳香四溢。这个时刻,恰似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描摹过的情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p><p class="ql-block"> 秋季到来,旅游观光、农事体验、果蔬采摘、采风摄影、研学考察的人流络绎不绝。2020年,第一季山楂开采之际,成功举办了常家河山楂小镇第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游客超过10万人。常家河山楂小镇声名远播,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山楂示范种植和旅游观光乡村田园景区。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山楂小镇聚集新质生产力各要素,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3年年底,投资1.56亿元打造的通渭常家河山楂小镇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95.4万多人次,促进群众户均增收2.8万元以上。</p><p class="ql-block"> 一粒小小的山楂,给地处偏远的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走进今天的常家河,美丽乡村建设铺开乡村变迁的长轴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常家河,是一幅幅山水滴翠、产业兴旺的壮丽图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