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个月前,老家的亲戚联系我,希望我能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些咨询帮助。亲戚提到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不喜欢学习,甚至怀疑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问题。考虑到咨询伦理,我本打算将他们转介给其他专业人士,但他们坚持希望能让我亲自看看。最终,我答应在十一假期时见见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假期那天,一家四口来到了我家。有“问题”的孩子是家中排行老二的六岁男孩。老大是个长相清秀、性格内向安静的女孩。男孩从进门那一刻起就开始四处乱窜,很难安静下来。母亲显得有些焦虑,她告诉我孩子从小就不愿意学习识字,很难专注在一件事上。的确,孩子一会儿要玩具,一会儿要手机,一会儿又随手从水果盘里抓起水果就吃。他并非不能安静,只是缺乏了一些“规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开始与这对父母交谈,询问孩子的成长经历。得知孩子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而夫妻俩白天忙于工作,只能依靠奶奶照顾孩子。奶奶是典型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对孩子十分娇惯。夫妻俩意识到奶奶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但为了家庭和睦,不敢过多干涉。这大概就是孩子现状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认真地告诉他们,从现在开始需要给孩子立规矩,明确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这些规矩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穿衣吃饭等。特别是父亲,需要扮演“黑脸”的角色,在家中树立起权威,母亲则要全力支持父亲的决定。夫妻俩频频点头,表示认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当我看到孩子正专心玩着母亲的手机时,建议他们尝试让孩子放下手机,以此作为制定规矩的一个起点。“小A,玩的时间太长了,该把手机给妈妈了。”孩子爸爸说道。我用眼神示意母亲支持父亲。她会意地对孩子说:“爸爸说得对,手机给我吧。”第一次,孩子没有理会,但我示意他们继续坚持。夫妻俩再次重复了刚才的话,这次孩子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放下了手机。我拍手表扬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流结束时,一家人跟我告别。那个有“问题”的孩子在父母的提示下礼貌地跟我道别,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友好和专注。我握了握他的小手,心中感到一丝欣慰。孩子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规矩。</p><p class="ql-block"></p> 几天后家长的反馈发给我孩子的变化:<div><br></div> 为他们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