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通透的活法:想得开,放得下,吃得饱,睡得香

林海雪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阅遍世事的人都明白,许多事情,一眼是看不到头的。一时春风得意,或一时折戟沉沙,都不会就此盖棺定论,只有不急不躁,气定神闲的人,才会是有长性,才能熬得住。而经历熬煎,动心忍性,进入宁定之境中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成就更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得开,是智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获得成功。苏轼被贬谪,初到黄州,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内心的纠结苦闷,可见一斑。后来被贬到更远的惠州,他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想开了,心态上的达观,让山水都换了颜色。而人一旦达观,还能开拓出另一片领域,在失意处,做成如意的样子。他在海南,教化百姓,教民耕田。在一个蛮荒之地,实现自己济国安民的理想。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才是真的悲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得开,是豁达。道长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道长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道长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去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道长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一个人胸怀足够宽广,有一颗豁达的心,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也就自然想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放得下,是觉悟。明代杨慎有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从三皇五帝至今,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沃土泥。正如《金刚经》上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是属于你的,钱挣得再多又怎样,能带走吗?山西晋商的大院,那些富丽堂皇的百年大院,主人早已无处可寻,如今拿钥匙的全是不相干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家冯唐说:实在放不下的时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就明白,你已经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贪婪。知死方生,知道生命的限度之后,人才能明白这个世界上什么最珍贵。健康、亲情、友情,这些东西的价值远远高于功名,高于财富。于是,生命开始褪去浮华,得意失意只是点缀,而不再是必需。这样的人就开始有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家园,名利的来去,再也无法惊扰到他内心的安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放得下,是淡泊。俗话说:世事如棋局,不执着才是高手。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反而失去了人生的大格局。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一个人欲望少一点,心就会沉静一些,心一静,事情就会简单很多。人的欲望若不加节制,那么遗患无穷。所以,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吃得饱,知足常乐。老子讲: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知足往往就不会太出格,也就不会遭受祸患,知道停止和止步,就可以长久的存在下去玩。有时候富贵不如意,贫贱也不如意,心头知足才是如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渔民在海边晒太阳,一位绅士走过来对他说:“天气这么好为什么不去捕鱼呢?”渔夫说:“先生,捕鱼干什么呢?”绅士说:“捕鱼你就能挣很多钱啊!”渔夫说:“挣钱又为了做什么呢?”绅士说:“挣钱多了就可以买一艘更大的船。”渔夫说:“先生,买大船又做什么呢?”绅士说:“这样你就可以打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渔夫说:“那又怎样呢?”绅士说:“这样你就可以像我这样,在海边晒太阳。”渔夫说:“先生,我现在正在这样做呢。”名声如浮云,富贵带不去。知足常乐才是生活的真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睡得香,心底无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心中有事,吃饭不香。《小窗幽记》里说: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染;忧患缠身,烦恼奔忙,虽锦衣厚味,只觉万状苦愁。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万法皆有心造”,事情的大小好坏都是自己的内心决定的,心能转境,就能把小小的囚房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和法界一样宽广。心中不能转境,就是住在一个大花园,大别墅里,日子久了,也会感到无所事事、空洞、拘谨、不自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此,苏轼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一次,他从牢山渡海到淮北去,途中遇到大风浪,同舟的人都晕船呕吐不止,只有自己饮食起居一如常日。他说并非自己有异术,只是随遇而安,任凭身体随风浪起伏。心中不惊不惧不急不躁,身体反而平安无恙。内心安定,外界对自己的影响力就大大减轻。心平气和,自然就能从容应对外物的各种变化,世间的万物本无好坏,只是心上有了分别,才有了好坏,知足常乐无闲事,人生处处好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代和西瑛《殿前欢.懒云窝》:懒云窝里和衣卧,尽自婆婆,想人生待则么?贵比我高些个,富比我松些个?呵呵笑我,我笑呵呵。往后余生,愿每个人都能想得开,放得下,吃得饱,睡得香!不负此生笑呵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