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今年“十一”假期,我和老伴从集安旅游归来刚进家门,就迫不急待地跑进影院,观看了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部影片重点围绕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展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临危受命,2.5万名官兵与近5万“联合国军”,展开殊死激战,历经12个昼夜,在铁原战场上,构筑起一道冲不破、打不跨的“钢铁长城”,为志愿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也稳定了朝鲜战场总体局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该片之所以“抓人”,我认为,不乏亮点之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其一,彰显家国情怀。与第一部《雄兵出击》相比,这次主线剧情与主要角色相对集中,影片由始至终,重点围绕父亲李默尹、儿子李想、女儿李晓一家三口“团聚、分离、再团聚、最后永别”这条主线进行。当大家与小家面临抉择时,红色世家毫不犹豫地把大家放在首位,一家人同时出现在战场,无所畏惧,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父亲和哥哥献出宝贵生命,只有妹妹活了下来,他(她)们用自身言行,诠释出什么是英雄气概,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其二,体现战术特点。该片作为战争题材的影片,在全景式展现奋勇杀敌宏大场面的同时,官兵们有勇有谋,注重排兵布阵,边打边研究对敌作战的“近战、夜战、穿插、迂回”等战术战法,具体如“三人组钉子战术”“战壕灌水反坦克”“水库放水淹没敌方阵线”等。结合战场态势和地形地貌气候等特点,把体验和改进自制武器装备、如何挖战壕等情节纳入其中,都不失为内容与视觉上的尝试创新。未来战争,不光的人的战争,更是综合立体型战争,包括政治策略战、战术战法战、高精尖武器战、多兵种协同战、信息情报战、对敌策反战、多类型无人机战、对外舆论战等。高精尖、诸兵种、多战术的立体战,往往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其三,突出情感细节。影片透过“一朵小花”“一个糖块”“一把门钥匙”“战地分野果子”“战壕里写家书”“回家盖房生孩子”“飞舞的瓢虫”等抒情细节,用细腻的笔触,把官兵盼望美好、渴望幸福、梦想未来的情感变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使影片的整体架构有血有肉,故事厚实丰满,更能引起情感共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难,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抗美援朝战争,有十九万七千多志愿军烈士血洒异国他乡。他们中,有的是十几岁的孩子,有的尚未娶妻生子,有的刚刚步入军营,他们虽然是普通一兵,也许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这些年轻人,怀揣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生命的渴望,可在战场上个个如猛虎,一批战士倒下,又一批战士站起,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直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正像影片里李想牺牲前说:“一营倒下了,我们回不来了,你们继续前进”。官兵们眼含热泪,齐声响亮地回答:“我们继续前进!”他们用身躯和鲜血,铸就永恒的军魂,换来的是我们今天的宁静祥和、日朗风清,才有了今天的国泰民安和繁荣富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铭记历史,是为了昭示后人。我们看到,每年有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来到火热军营,苦练杀敌本领,坚信待祖国需要时,敢于亮剑,战之必胜,用满腔热血,续写军旅辉煌历史,争做新时代的无名英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抗美援朝被我们称为“立国之战”,在我心目中,它永远是一座不朽的永恒丰碑。这次到集安旅游,我把红色教育基地作为首选。在集安“文化廊道”看到,1950年10月16日,志愿军第42军先头部队,从集安的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及两侧水上水下浮桥入朝,奔赴朝鲜战场作战,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抗美援朝期间,共有42万名志愿军、17万多担架队员在集安集结。当年水上水下的浮桥找不到了,但铁路桥和桥头的碉堡迄今仍在那里,尤其是那些遗留的弹孔痕迹依稀可见,记载着昔日的历史印记,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集安与朝鲜“一市三郡”隔江相望,我站在庄严的口岸国门顶端,用望远镜看着滚滚的鸭绿江水奔流而去,看到江对岸朝鲜建筑工地的人们在热火朝天的劳作,一股暖流涌上心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曾经作为军人的我,在军营时不止一次听老首长讲起,当年《英雄儿女》这部电影,就是由我们部队协助拍摄完成的,当年有许多老战友都曾参与影片的拍摄。拍摄取景地,是部队所在的本溪桥头、南芬等地的山川、河流、公路、桥梁。我师作为第一机械化师,曾在朝鲜战场上,执行过阵地攻防作战,出色完成任务。多少年来,官兵们以英雄王成为榜样,出色完成历次重大军事、抢险、救灾等任务,涌现出许多王成式的模范人物。每当听到这些辉煌的历史,总能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要和平不要战争,停战止战、劝和促谈,已成为国际社会维护正义的普遍共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志愿军:存亡之战》是一部讴歌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精品力作。今天,我们追忆历史,是为缅怀先烈,意在渴望和平,珍惜当下,追求幸福生活,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歌曲、图片均选自网络,诚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