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字:WG,转载;图片: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音乐:《最亲最爱的祖国》谭晶。</span></p> <p class="ql-block">在庆祝祖国母亲75周年华诞的日子里,衷心祝福我们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当我们沉浸在对祖国美好祝福的时刻,我们不应忘记,也绝不能忘记!</p><p class="ql-block">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破六十周年的纪念日。谨以此篇,向那些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做出卓著贡献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共和国的历史,将永远镌刻他们的丰功伟绩!祖国和人民会永远铭记!祖国的山山水水会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弹一星功勋”---钱三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一群仰望星空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导言】</p><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华盛顿特区时间凌晨3点,当时正在美梦中呼呼大睡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被助手慌张地喊醒。</p><p class="ql-block">不知什么原因,约翰逊立刻打电话派出了美军侦察机飞越了太平洋。</p><p class="ql-block">这一切的一切都和一位中国人有关;其实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和一群具有报国之志的中国人有关......</p> <p class="ql-block">1、中国的生肖寓意</p><p class="ql-block">1933年10月的一天,钱三强从清华回到家中,父亲钱玄同将自己亲笔书写的一幅字,在钱三强面前慢慢展开,映入眼帘的是,“从牛到爱”四个大字。钱玄同送给儿子这四个字有两层寓意:一是钱三强的属相是牛,父亲希望他像牛一样:踏实、勤奋!二是鼓励他在科学上不断进取:向牛顿、爱因斯坦学习。从此,这四个字就成了钱三强的座右铭,从科研到生活,伴随了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钱三强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远赴法国进入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深造。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钱三强在1940年成功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那时,钱三强与何泽慧结婚不久有了女儿,真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他们最终决定要---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p><p class="ql-block">面对众人的疑惑不解,钱三强满怀深情地回应:“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这句<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言。</span></p><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在小居里夫妇为钱三强夫妇举办回国践行的家宴中,再次挽留钱三强夫妇俩留下。看到意志坚定的钱三强,约里奥夫妇只得把目光投向何泽慧。何泽慧用一句民间说法巧妙婉拒:“在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说---无论自己丈夫走到哪里,自己将会义无反顾地陪伴他。”</p><p class="ql-block">拜别了老师悉心教诲,钱三强夫妇带着只有六个月大的女儿,于1948年5月1日,踏上了“回家”的客轮。</p> <p class="ql-block">2、报国之志的愿景</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钱三强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回校后,他即找到校长梅贻琦,请求他履行之前的承诺---开办原子核物理研究院。没想到,之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态度坚定的</span>梅校长,一夜间突然变得态度冷淡,这让他感到一丝绝望。后才得知,这并非梅校长的本意,而是受到中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时政</span>局的限制。</p><p class="ql-block">1948年的北平还没有解放,在国民党的统治下,钱三强找的那几位负责人,当时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万不得已拒绝了钱三强的宏伟计划。</p><p class="ql-block">得知原委后,他只好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培养人才的事业中---他把小居里夫妇送给他的数据和放射源秘密保存起来,等待着黎明之日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在清华任教的这段时间,他向学生们介绍了当时最前沿的物理学理念,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了当时清华大学最受欢迎的年轻教授。</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31日,北平终于迎来了和平解放。他怀<span style="font-size:18px;">着无比激动的心情</span>置身于载歌载舞的人群中,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城!刚解放不到两个月,他就接到了:作为代表,赴法国参加世界和平大会的通知。得到通知他兴奋无比,直接找到代表团副秘书长丁瓒,<span style="font-size:18px;">迫不及待地</span>:“副秘书长同志,咱们这次去巴黎,能不能和上级汇报一下,多带一些美元和英镑。”他见丁瓒一脸茫然,继续:“我想托导师,帮忙购买一些核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和技术资料。”“因为有导师和同学们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我们就可以买到价格合理的东西。这样,还可以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将这些设备秘密运回国,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大好机会啊!”听了钱三强的汇报后,丁瓒默默问道:“估计这得需要多少外汇?”“总估算大概需要20万美元吧!”听到他的答复丁瓒大吃一惊:“这些设备有什么用,怎么这么贵!我们国家现在恐怕拿不出这些资金啊”。他听丁瓒如此说,赶紧解释:“核物理科研的实验设备都是很昂贵的!我是想先跟您商量商量,如您觉得不妥当,就不要向上级反映了!”此后,再没了下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慢慢理清事情的原委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愿望虽好,但书生气太重,没能顾全大局。因为,</span>对于尚在筹备中的新中国来说,这实在是太难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8年8月,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陪同外宾参观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原子弹研制</span>起始日</p><p class="ql-block">就在代表团准备启程的前三天,钱三强接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打来的</span>电话。邀请去中南海做客的钱三强,被热情的接待感动不已---职位这么高的共产党官员,竟然对自己这么客气。而更让他感动的是李维汉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李维汉说:“中央领导研究过,周恩来同志认为你的建议很好,对发展中国的核物理事业非常重视,表示给予最大的支持!估计二十万美元不是一次使用,决定先拨五万美元由你到法国使用。”</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件事情,钱三强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0年10月,他</span>的回忆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当我拿到那笔用于发展原子核科学的美元现钞时,喜悦之余感慨万千。因为这些美元散发出一股霉味儿,显然是刚从潮湿的库洞里取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爱科普也爱诗歌的“两弹元勋”---王淦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不晓得战乱之中它曾有过多少火与血的经历。今天却把它交给了一位普通科学工作者。这一事实,使我自己都无法想象……尽管这五万美元对于发展核科学所需,不是过大的要求,然而他们的远见卓识和治国安邦之道,一举之中昭然天下,让人信服,给人希望!”</p><p class="ql-block">很快,钱三强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筹建了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包括他们夫妇俩在内,总共五个人。</p><p class="ql-block">钱三强认为,中国的核物理想要起飞,必须要有领头雁!所以他想到了清华物理系的两位校友---王淦昌和彭恒武。</p><p class="ql-block">当时,王淦昌是浙江大学物理系主任,曾经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彭桓武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留学英国是第一个获副教授职称的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核物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理论奠基人、两弹元勋---彭桓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之后,他又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内外“招兵买马”。到1955年,近代物理研究所就增加到了一百多人。</p><p class="ql-block">1955年1月15日,钱三强和地质学家李四光应邀来到中南海约谈。李四光介绍了我国铀矿资源的情况,并拿出一块红中带黑的铀矿石标本给毛泽东看。钱三强在一边介绍:“这块石头里面含有放射性很强的物质,这是我们发展原子能必不可少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听完汇报毛主席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思考一会儿主席接着:“研制原子弹这件事情,我感觉现在是时候该抓了,我们现在既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p><p class="ql-block">这一天,也被全世界记录为,中国正式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起始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在上海观看探空火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4、我国核事业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1957年7月,我国成立了专管堆和回旋加速器建设的建筑技术局。直接任命钱三强为建筑技术局第一副局长。</p><p class="ql-block">走马上任后,钱三强立即带领所有技术人员,用了近三个月时间,跑遍全北京所有的郊区,选择开工地点。三个月后,他和彭恒武等四十余人的“热工实习团”,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赶赴苏联参加学习审查堆和器的初步设计。</p><p class="ql-block">他组织所有技术人员,尽快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因在苏联学习只有短短七个来月。要在半年多时间里,所有人员必须尽自己的最大潜能,努力学习。</p><p class="ql-block">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无论如何进行学术交流,只要是搞技术引进,肯定都被框定在一定限度之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丨知人善用的钱三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因为越是尖端的科学技术,越是在国民经济中起重大作用的东西,人家越不会全部告诉你!这是国家阵营的选择,更是国家利益的驱使。他反复告诫身边同事:“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积极争取各种各样对华援助,但我们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别人,不能等、更不能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9年6月,</span>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资料。苏联专家的突然撤离,无疑给刚刚起步的中国原子能事业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那时他主要负责制造原子弹的四个前沿阵地:理论部、实验部、设计部和生产部。这被称为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四匹汗血宝马”。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就是驾驭着这“四匹汗血宝马”,在坎坷崎岖的道路上艰难地奔波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实现 “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的新决策,他要重新规划方案、排兵布阵;解决可能出现的科学技术的“疑难杂症”等问题;还要将自己打造成吸力强大的磁铁,吸引合适的人选上岗到位。</span></p><p class="ql-block">恰逢,邓稼先刚从美国普渡大学深造,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归来。他见到邓稼先后幽默的说:“稼先同志,国家打算放一个威力巨大的‘大炮仗’,你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p><p class="ql-block">邓稼先听后立刻明白,这是力邀他参与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工作,内心顿时一阵激动。他见状紧接着说:“原子弹的理论设计,需要由你领导的研究室来承担。”邓稼先明白,这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但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兴起,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国核武器研制开拓和奠基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span></p> <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邓稼先出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p><p class="ql-block">从此,他舍小家为大家,开始在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了整整二十八年……</p><p class="ql-block">邓稼先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在既没相关资料、又缺乏实验条件环境下,带领研究团队从零起步。最终以坚定的道路和理论自信,领导<span style="font-size:18px;">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span>走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尖端科研之路。</p><p class="ql-block">从1958年至1986年,由他亲自指挥的 15次核试验,100%获得成功!后他因受到核辐射,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最终,这盛世如他所愿---我们没有被落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开拓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与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对于由谁来负责核武器爆炸力学课题研究时,钱学森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国著名力学专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在美国学习的师弟---郭永怀</span>推荐给了他。</p><p class="ql-block">1960年5月,郭永怀被任命为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主管核武器的力学部分和武器化工作。</p><p class="ql-block">在核武研究队伍迁往青海基地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永怀以瘦弱的身体,带领一批科研人员不分昼夜忙碌</span>在海拔3800多米天气变化无常的高原上。因缺氧、物质匮乏,才50多岁的他却已满头白发。</p><p class="ql-block">为主持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的发射试验,他不幸因飞机失事。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与警卫员用身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热核导弹绝密文件</span>护在胸前,壮烈牺牲!用生命为我国带来,第一颗热核导弹的试爆成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用生命守护实验数据---郭永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5、 “一群仰望星空的人”</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被载入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史册的时间,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随着一声坚定的“起爆”命令,中华民族的命运从:西北这片荒原戈壁滩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声惊雷过后,天空出现了一团硕大的蘑菇云,所有科研工作者们都不顾生命安危,直接冲到了爆炸的中心地带采集样本。</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公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正如文章开始描述的情节“……”。</p><p class="ql-block">当晚,英国和法国的新闻媒体编发的新闻报纸上,赫然写着“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大标题。消息传到钱三强耳朵里,他皱着眉头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4年,检验成果的时刻要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外国人往往看重个人的价值……,而我们中国人是崇尚集体主义的!”这正如黑格尔曾说过的:“<b>一个民族总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b>”</p><p class="ql-block">的确!这群仰望星空的人就是<b>“两弹一星”群体。</b><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于这个群体的杰出贡献和牺牲奉献,毛主席给出的评价---</span><b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一个 “满门忠烈” 的科技大本营!</b></p><p class="ql-block">他们是创造历史的一代人---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p><p class="ql-block"><b>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b>“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b>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b>“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p class="ql-block">截至2024年10月06日,以上23位“两弹一星”科学家中仅有2人在世。他们是:<b>王希季</b>和<b>孙家栋</b>。</p> <p class="ql-block">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破六十周年的纪念日。谨以此篇,向我国的“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先生,以及那些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做出卓著贡献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p><p class="ql-block">共和国的历史,将永远镌刻他们的丰功伟绩!祖国和人民会永远铭记!祖国的山山水水会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本文主要内容选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绣虎读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