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记忆(2)-新庆里

天高云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庆里前弄堂 (摄于1995年)</h3> <p class="ql-block">我们所居住的弄堂叫叫“新庆里”,前弄堂是天潼路318弄,后弄堂是武昌路409弄,我一直怀疑,这原来是两条互不相关的独立弄堂,不知什么年代打通了。从天潼路进来的前弄堂状况稍差,还间杂有许多本地房子和私房,沿弄堂有一些烟纸店、小酒铺、老虎灶,很像一条老街似的,走到底,拐两个弯,是后弄堂,纯石库门住宅,稍规范些。</p><p class="ql-block">弄堂里广东人很多,我的好几个小学同学都是广东人,小名都叫“阿*”什么的。</p><p class="ql-block">弄堂里有一扇很低矮的窗户,里面住着一个广东老头,窗户里常年飘出收音机里的粤剧和广东乐曲,如果是夏天的午后,给人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我们住后弄堂,老式石库门,有两间房,一间客堂,一间后厢房。客堂间连着天井,这是唯一晒得到太阳的地方,也是和邻居晾晒衣被的地方。</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坐在客堂里抽烟,美滋滋地,其实,那时候我还没学会抽烟……(摄于1977年)</h3> 大约是1964年冬天,我妈工作所在的四川北路广茂香烤鸭店的炉灶间要翻修,可烤鸭如果停止供应,影响太大。我妈毛遂自荐,把我家的天井贡献出来,权且当作广茂香烤鸭的临时工场间。<br>我家位于广茂香后面的隔壁弄堂,穿过南仁智里,七转八拐,到我家约三百米左右,石库门天井约十二个平方,二户合用,也不像现在的老房子那样有诸多搭建,平时也就晾晒衣服而已。<br>我的妈呀,可真是一心为公!<br>那天放学回家,看见天井里竖立着一个二米高、一米直径的烤鸭炉,广茂香的烤鸭师傅在炉前忙碌着……。<br>后来,就香飘四邻了,烤好的鸭子放在托盘里,源源不断地送往广茂香店堂里,持续了一个多月。<br>把这个故事讲给现在的人听,一定都是问:那么那个时候你家吃烤鸭不花钱了?呸!连鸭屁股都没吃到一个。<br>那时的人,真的可以说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主席《纪念白求恩》),把自家天井贡献出来当公家的烤鸭工场,不收一分钱场租费,不吃一块烤鸭肉,甚至自觉地不看一眼香喷喷、亮晶晶、油滋滋的鸭子……。现在没有这样的傻子了。<br>烤鸭炉撤走后,我和父亲用石碱水反复洗涮天井里烤鸭时滴漏在地上的油污迹渍。<br><br><div>烤鸭烤制时,鸭子肚子里是灌满卤汁的,开卖时,这卤汁要放掉的。现在买烤鸭,店里会给你一小塑料袋的卤汁,让你蘸烤鸭吃,那时好像不给的(给不给也不清楚,那个时候好像没有塑料袋的,反正我家也不买烤鸭,太贵,吃不起),那么,每天收集的卤汁有好几大盆,私分是绝对不会的,倒阴沟里吗?怎么可能呢!<br>这卤汁是送到当时的新庆里居民食堂的,这个居民食堂办在新庆里82号,我们叫它“82号”,很有名气,除了供应好几条弄堂的居民外,还供应四川北路~武昌路~乍浦路~天潼路地块街坊的单位职工,每到开饭时刻,菜香氤氲,人头攒动。<br>把这卤汁送到82号,用现在的话说,叫“社区共享”,名正言顺。<br>烤鸭烤制时,鸭子肚子里是灌满卤汁的,开卖时,这卤汁要放掉,每天收集的卤汁有好几大搪瓷面盆,傍晚时分,烤鸭卖完,这卤汁就穿弄走巷,送到了82号。<br>这烤鸭卤汁下的菜汤面,味极鲜美,时隔半个世纪,至今颊间留香。因为价廉物美,每碗仅二两饭票,二分半菜票,又只在晚餐时供应,所以每到下午五点左右,买面的窗口便排起了长队,人头攒动,香味氤氲,过了五点三刻,鸭卤面就卖完了。 <br>这鸭卤面也是我在82号的常年首选,吃到1974年,82号食堂突然关闭了(后来成了居委会会场)。这么受欢迎的食堂,居然莫名其妙就关了,一直不清楚关闭的原因。<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庆里后弄堂 ,过街楼是上海无线电二十四厂的厂房</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摄于八十年代)</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红圈里是我家,老式石库门外表又旧又陋(摄于八十年代初)</h3> 1980年,我在这里结婚了,新房里的铺电线、刷墙面、做地坪、部分家具和电器,均自己一手打造,自豪的很。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和妻子在新房里摆拍 (摄于1980年4月)</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蜜月里的妻子在新房(摄于1980年4月)</h3> 1984年,我们搬离了新庆里,来到杨浦区。<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1995年,我重游旧居,已成瓦砾堆,红圈里是我曾经的家</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摄于1995年)</div> 再后来,武昌路和新庆里都动迁了,消逝在城市改造的推土机下,那里现在是星荟双子塔(见下图)。 根据位置判断,以前的老房子应该位于两幢高楼之间偏右一点,前半生的记忆都留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