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有话直说

<p class="ql-block">  工作需要,从去年五六月份开始,每间隔三两周要到单位承建的项目所在地——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工作一两周。由于工作事务繁多,且项目在青化砭拐沟梁村,除早晚走路散步,白天也很少到小镇溜达。但听同事说青化砭集市还比较热闹,为回味小时候赶集上会的那种期待和满足感,早有赶一次小镇集市的想法。于是利用本次国庆值班相对清闲的时间,便有了这次短暂的“赶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青化砭镇属于延安市宝塔区。1972年设青化砭公社,1984年改镇,到2012年先后兼并张坪和梁村两个乡被确定为市级重点镇,著名的青化砭战役曾在这里打响。青化砭镇位于延安市区东北,距市区40公里。全镇总人口2.7万人,辖34个行政村。由于地处浩吉铁路、包西铁路交汇处,205省道(原210国道)、延延高速、子姚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辖区内有采油厂、铁路、革命旧居、工业园区等18个驻镇单位,所以青化砭镇在陕北也算是比较繁华的小镇。</p> <p class="ql-block">  青化砭的街道狭窄,且老210国道穿街而过,显得街道更加拥挤。政府将盘龙和牡丹川两河交界东岸相对宽阔的一块空地改造为农贸市场。市场约为60×120米的长方形,靠近街道的长边有两个大的农贸市场进出口,最南边还有个进出小通道,市场中间空地上盖设了4个巨形彩钢大棚,为小商贩和赶集遇会的人遮风挡雨使用,大棚四周为露天空间。每逢农历三、八的集市就设在该农贸市场内。</p> <p class="ql-block">  初秋的陕北早晚气温较低,加上已到秋收时段,附近农民相对忙碌,所以上午十点以后赶集的人才陆续到来,到我们上午下班的12点多集市才是最热闹的时候。由于我们去得较晚,从河道西边的矿区到集市道路与平常没什么区别,只有穿过大桥左拐才能发现往来人员比较多,且大多是拿着大袋小包的赶集人。到了农贸市场最南边小门口也不是想象中的熙熙攘攘,只是门口左右摆了几个摊位,在叫卖声中围着摊位的人群,显得本就不宽的进口路面有些拥堵。</p> <p class="ql-block">  进了第一道口,首先看到的是一溜两边遮阳伞下的水果摊,这些相对专业的小商贩,太阳伞下自设案台,摆满了橘子、香蕉、柿子、哈密瓜雪梨等外地水果,西头两边是麻花、雪花、月饼等熟食及五谷杂粮,摊位后边是小商贩的小货车及面包车。</p> <p class="ql-block">  物品还算丰富,就是除了卖货的,通道上赶集看货的寥寥无几,显得比较冷清,以至于我们给市场拐角处仅有的一滩两个卖雪梨的拍照时,他们非常反感,还在嘟囔着我们“不买东西还胡乱拍照”,似乎想将他们没占到好摊位、没人光顾、没有生意的怨气都发在我们身上。</p> <p class="ql-block">  靠河边的是些装在笼子里的活鸡、活鸭及大棚末端下锅碗瓢盆及日常用品摊位,一样冷清,只有守摊卖货的,连个看货的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  场地中间的彩钢棚下,不知是嫌弃秋天的阴凉还是大棚地下不透明,摆摊商贩很少,顾客更少,越发显得冷清。直到继续往前的衣服鞋袜摊位,才偶尔站着三三两两的看货人。</p> <p class="ql-block">  返回靠近第一道大门口这一溜,没有太阳伞,也没有台案的小摊位,直接堆放在鸡皮袋上或提笼、框子里,带着泥土气息且不太周正的辣椒、豆角、茄子、黄瓜、红薯、萝卜、小葱、小蒜、白菜、青菜等,摊位后是朴实的大叔、大婶或大爷、大娘,他们不会叫卖也不需叫卖,跟前搭讪问价反倒最多。尽管他们的货色不好,一看就是纯天然、无公害的那种农家菜,吃不了换点儿零花钱的小买卖,廉价而实在。</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哪些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娘,他们无法掩饰的满头白发,那一张张被岁月雕琢过的脸庞,写满了生活的故事,自然就有一种亲近感。他们大多可怜巴巴地坐着或蹲在摊位边,有人过来,便对每个经过的人以渴望的眼光行注目礼。见到有人看他们,自然会主动招呼过去。只要看上他们一眼,正常的买菜人一定会无法平静,反正谁得都是买,帮他们早点儿卖完,早点儿回家也算一种善举吧。于是买他们的菜,同买真正菜贩的菜不同,大多一不讲价,二不看秤,他们算多少是多少。</p> <p class="ql-block">  靠两个大门口一侧最好位置的油盐酱醋调料摊、牙膏牙刷、小刀小剪、洗衣粉香皂等日用品及鞋袜内衣及大棚下卖凉面、凉皮、凉粉、碗托、漏鱼等摊位的生意还算不错,朴实的老乡们提着包或背着袋,这个摊位前站站,那个摊位前看看,看到需要的,拿起放下,左看右看,可把商贩们急坏了。他们不像发达地区的生意人,不会一口一个大哥大姐或大叔大婶的套近乎,只会不断地喊叫:减价处理降价卖了,不要犹豫,不要等待,过了这个村就没这样的店了。最后,不管商贩要价多少,他们总嫌贵,如果不能少价,绝不购买,似乎不砍价永远买不到称心如意的货物。</p> <p class="ql-block">  一大圈下来,不到一个小时的赶集,就匆匆地回去上班了,因为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更没感受到集市的热闹,只买了一斤瓜子解馋,也没碰见一个认识的老乡。虽然这也是陕北,但远不是老家的集市。其实,就是在老家的集市上,也可能遇不几个熟悉的人。回老家村里不专门走门串户也几乎见不上乡亲。村里总共也不过二十来人,年轻人为了自己能成家立业或为孩子提供相对稳定学校都外出了,留守的大多是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几个相对年轻的又都在忙活自己的农活。要在集市上遇上三姑六姨、舅舅姨夫等亲戚,也同样不太可能。就是有偶尔回家赶集的年轻人,也早已不认识我这个离开老家三十多年的老家人了。据说,集市到下午三四点就陆续退场,摆摊人也只能相继收拾摊位,留下满地的包装袋及瓜果皮屑。</p> <p class="ql-block">  本想重温儿时赶集的乐趣,谁料早已时过境迁了。非但没有感受到那种繁华热闹的景象,反而增添了不少落寞和伤感。论繁华,市场上的物品还算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由于赶集的人太少,且大多没有多少购物的欲望,似乎也在那儿转悠为的就是找一种感觉罢了。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陕北比较繁华的集市吗?是的,因为青化砭距离延安相对近,交通方便,居住村民相对较多,且区域内外住单位较多,但从这次赶集的体验看,却远不如小时候赶集那一天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不大便利,陕北还没有超市和农贸市场之类的集中交易场所。所谓的集市,就是一条街道,许多人在此汇集,绘就了一幅生动可人的生活画卷。我的家乡坐落在陕北子长、子洲和横山三交界的一个小山村。每月农历逢二、逢七是就近横山石湾遇集。每到遇集这一天,乡亲们会早早起来,干完必要的农活吃完早饭后,男人们换一身干净衣服,婆姨女子们用一盆清水洗脸梳头,然后在脸上抹点雪花膏。吆三喝四、呼朋唤友、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弯弯的山路上有坐架子车的、有牵毛驴的,最有派头的就是骑上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的,老汉们带着瓜壳帽,老婆们穿着对襟袄,年轻的姑娘媳妇手拉手。七沟八岔的人们,像一条条小溪,涌向一个目的地——石湾镇。有人来采购生活物品,有人来采购农用物资,更多的人就是见熟人、凑热闹。那时,整个集市就像一场盛大的庆典,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日落。人们摩肩接踵,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玩耍,大人们则忙着挑选货物、交流家长里短。总之,人们在赶集的过程中能获得内心和物质的满足。而现在,仅仅三四个小时,集市便渐渐散场,留下一片寂静。</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变化,我陷入了沉思。集市的变迁,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时代发展的印记。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越来越便利,人们的购物渠道也日益多样化。大型超市、电商平台的兴起,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于集市。这无疑给农村的集市带来了冲击。</p> <p class="ql-block">  但我也明白,集市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是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承载着老乡们的情感和记忆。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最真实的烟火气息,可以找到那些在城市里难以寻觅的淳朴与温暖。而且,集市也是农民们销售农产品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的生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老乡们,我不禁感慨他们生活的艰难。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反过来说,能拿到集市换点零钱的,都是乡镇就近的农民,还算幸运。恰好早上刚浏览了一个反映陕北农村生活的抖音,看到一位老大娘家的红枣都喂牛了。有人评论太可惜,是否属实?反正我是深信无疑,因为我们老家就是这样啊,蔬菜水果坏在家里,烂在地里的情况多的是。原因是乡村太偏僻,原来人多的时候,人多市场大、需求多,瓜果蔬菜吃不了还可以送人,要不可以喂牲口。现在不行,人少了,也不喂牲口了,一切也只能自生自灭。农村生活也似乎渐渐被冷落,年轻人纷纷奔向城市,寻找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曾经热闹非凡的乡村,如今显得有些寂寥。</p> <p class="ql-block">  但我也知道,这片土地上有着他们无法割舍的根。这里有他们辛勤耕耘的土地,有他们熟悉的乡音和乡情。尽管生活艰难,他们依然坚守着,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昨晚下班,我再次来到青化砭农贸市场,我站在集市的角落里,看着已是空荡荡的农贸市场,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希望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希望农村的热闹与繁华能够再次回归。同时,我也期待着集市能够在时代的变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续发挥它的独特作用,为农村生活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