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时代,汉族传统文化依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各区域文化因人口大迁移而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佛教文化则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玄学与宗教</p><p class="ql-block">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和儒家经义的哲学思潮,盛行于魏晋时期。从十六国开始,佛教迅速传播,信徒和寺院不断增加,佛造像大量出现,佛经翻译规模空前。佛教不断吸收本土文化,开始走上“中国化” 的道路。</p><p class="ql-block">三国以来,道教逐渐流行。南北朝时期,道教在经典、教义、教仪、戒律、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造,创立了信众居住的道馆,奠定了道教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陶武士俑、陶牛车</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p><p class="ql-block">武士俑与陶牛车是该墓葬部分随葬俑。武士头戴盔、身穿盔甲,战马全身披具装,这是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陶俑</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陶俑出土于西晋县令的墓葬,包括骑俑,文吏俑,武吏俑等,继承了两汉时期随葬陶俑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陶骑马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 <p class="ql-block">翻车(模型)</p><p class="ql-block">翻车是一种灌溉工具,由东汉毕岚发明,三国时马钧予以完善并推广。它引水效率高,轻便灵巧。</p> <p class="ql-block">青瓷羊形烛台</p><p class="ql-block">三国 •吴(公元222年—280年)</p><p class="ql-block">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p> <p class="ql-block">青瓷羊形烛台</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420年)</p><p class="ql-block">瓷羊身上有几处深揭色斑点,这是两晋南朝时期陶瓷出现的点彩装饰技法。这种装饰技法打破了青釉单一的色调,使瓷器的色彩更加显活泼。</p> <p class="ql-block">青瓷香熏</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一316年)</p><p class="ql-block">香熏是熏炉的一种形式。战国时期,我国就已使用熏炉进行熏香,汉代则流行青铜和陶制的熏炉。三国时期,瓷熏炉出现,多呈罐形或盆形,器腹部有几排小圆孔,以便空气流人和香气流出。在熏香时,将香料、香丸直接置于熏炉内点燃,香气从炉上的镂孔中飘出,使室内香气扑鼻。</p> <p class="ql-block">青瓷魂瓶</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一316年)</p><p class="ql-block">魂瓶是三国和两晋时期独特随葬明器,此魂瓶通体施青釉,装饰有楼阁、各式人物和动物,采用了堆塑、雕贴、模印等装饰手法,魂瓶上堆塑的仙人、瑞兽体现了当时本土的“升仙思想”,佛像则受到早期佛教文化的影响,亭台阁楼展示了江南建筑特色,魂瓶装饰多样、造型繁复、是魏晋时期瓷器工艺技术改进和创新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青瓷魂瓶</p><p class="ql-block">两晋(公元265年—316年)</p> <p class="ql-block">青瓷虎子</p><p class="ql-block">三国·吳 赤乌十四年(公元251年)</p><p class="ql-block">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腹下刻铭文“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是青瓷中最具有纪年铭文的器物。通常认为虎子是尿壶,但它明确地标明吴帝的年号和瓷工自己的姓名,不应该作为尿壶,而当是盛水的水器。</p> <p class="ql-block">青瓷狮形烛台</p><p class="ql-block">三国·吴(公元222年—280年)</p> <p class="ql-block">画像砖(临摹品)</p><p class="ql-block">三国·魏/西晋(公元220年—316年)</p> <p class="ql-block">青瓷印花唾壶</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 <p class="ql-block">黑釉鸡首瓷壶</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420年)</p> <p class="ql-block">德清窑具</p> <p class="ql-block">青瓷莲花尊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朝(公元439年—581年)</span></p><p class="ql-block">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莲花尊以仰覆莲花为主题纹,辅以宝相花、团龙、善面等纹饰,运用了模制堆贴、镶嵌、刻画等装饰技法。莲花尊的装饰繁缛,釉层凝厚,是北方青瓷精品。</p> <p class="ql-block">青铜钱</p> <p class="ql-block">石窟壁面(等比例数字化3D打印复制)</p><p class="ql-block">西秦(公元385-431年)</p><p class="ql-block">甘肃永靖炳灵寺第169窟</p><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是黄河上游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寺之一,该石窟始创于公元4世纪初,后经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等各代不断开凿和营建,至19世纪末,逐渐发展成为融汇东西、汉藏,绵亘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薛风规等造像碑》拓片</p><p class="ql-block">北魏 普泰二年(公元532年)</p><p class="ql-block">造像碑由碑首和碑身组成。碑首浮雕交错螭龙,龙身下开龛雕像。正面雕一佛二菩萨像,背面雕释迦多宝并坐像。碑身正面开龛雕刻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像,佛龛下刻有供养人姓名和造像题记。</p> <p class="ql-block">泥塑佛像(等比例数字化3D打印复制)</p><p class="ql-block">西秦(公元385-431年)</p><p class="ql-block">这是炳灵寺第169窟内的五身泥塑佛像,正中间为释迦牟尼苦修像,生动刻画出佛陀在尼连河畔“肉尽筋现如坏屋棣,脊骨连露如筑竹节”的苦修状态,是中国现存最早苦修题材造像。</p> <p class="ql-block">黄鼬乐舞图瓷扁壶</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 <p class="ql-block">造像龛(等比例数字化3D打印复制)</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p><p class="ql-block">这四座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上层,距地有五米余高,是古阳洞中有计划布局开凿的最早龛像,也是龙门石窟造像之始。</p> <p class="ql-block">四座造像龛分别是始平公造像龛、魏灵藏造像龛、杨大眼造像龛以及北第134龛,均是古阳洞造像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形象、细腻的雕刻手法、繁复的装饰艺术,反映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南北交流、东西融合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始平公造像龛、魏灵藏造像龛、杨大眼造像龛则随龛雕凿有造像题记碑,这些造像题记被誉为北魏书法圣晶,亦是“龙门二十品”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陶院落</p><p class="ql-block">三国·吴(公元222年一280年)</p><p class="ql-block">陶院落为随葬明器,应是模仿当时的建筑形式制作。院落前有厅堂,后有正房,两侧有左右厢房,围墙有前后门,前门正上方筑有门楼,楼顶内刻“孙将军门楼也”六个字。围墙四角各有一座角屋,门楼和角屋是用来守护院落的。</p> <p class="ql-block">奏乐图画像砖</p><p class="ql-block">三国·魏/西晋(公元220年一316年)</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日常饮食以粮食与蔬菜为主,肉类食品供给虽不充足但种类很多,既有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也会捕鱼捞虾、射猎鹿、野猪、雁等飞禽走兽以供食用。</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p> <p class="ql-block">弹琵琶陶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双丫髻陶女俑</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5年-556年)</p> <p class="ql-block">陶文官俑</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5年—556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武官俑</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5年-556年)</p> <p class="ql-block">陶男俑</p><p class="ql-block">三国·蜀(公元221年—263年)</p> <p class="ql-block">陶男俑</p><p class="ql-block">三国·蜀(公元221年—263年)</p> <p class="ql-block">陶女俑</p><p class="ql-block">三国·蜀(公元221年—263年)</p> <p class="ql-block">陶女俑</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420年)</p> <p class="ql-block">歌舞</p> <p class="ql-block">男性服饰</p> <p class="ql-block">女性服饰</p> <p class="ql-block">银蹀躞带</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西晋时 期,腰带逐步演变为由带扣、跨和蹀躞三部分组成,蹀躞是挂物的吊带,系在环上。</p> <p class="ql-block">牛头鹿角形金步摇</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步摇是一种帽饰,在佩戴者行走时一步一摇,故被称为“步摇”。步摇的基座为马头形,马头上分出呈鹿角形的枝杈,每根枝梢头卷成小环,环上悬一片金叶。这件步摇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青铜鐎(jiao)斗</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p> <p class="ql-block">陶樽(zun)、陶盘、陶勺</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一316年)</p> <p class="ql-block">饮食</p> <p class="ql-block">陶灶</p><p class="ql-block">三国·吴(公元222年-280年)</p> <p class="ql-block">青铜勺</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p> <p class="ql-block">陶案</p><p class="ql-block">三国·魏(公元220年-265年)</p><p class="ql-block">陶案是随葬明器,模仿了现实生话中放置物品的案。魏晋时期,人们仍保留着汉代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家具也是以地面为中心的低矮造型。</p> <p class="ql-block">禅修图壁画</p><p class="ql-block">据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画摹绘</p><p class="ql-block">修禅者坐于椅子上,表明北朝晚期这种高足坐具已在中国使用。</p> <p class="ql-block">陶俑</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水道管、“元兴元年”筒瓦</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589年)、吐谷(yu)浑(公元4—7世纪)</p> <p class="ql-block">陕西西安北周安伽墓出土墓主夫妇石刻图</p><p class="ql-block">安伽是粟特人,任北周外国人事务的官员(文物出版社供图)</p> <p class="ql-block">《职贡图》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胡瓶(复制品)、西域人陶头像</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年—581年)、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 <p class="ql-block">《佛国记》</p><p class="ql-block">东晋 法显著</p><p class="ql-block">法显是伟大的旅行家,此书记述他于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经历,体裁是一部典型的游记,也属佛教地志类著作。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石堂</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 <p class="ql-block">三体石经</p><p class="ql-block">三国・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p><p class="ql-block">石经因立于魏正始年间又称 “正始石经”,是用战国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休刻写的《尚书》《春秋》及部分 《左传》 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陶骆驼</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 <p class="ql-block">陶牛车</p><p class="ql-block">北齐 (公元550年一577年)</p><p class="ql-block">牛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俑群的中心,是当时盛行乘坐牛车之风的反映。汉代的牛车多为地位较低之人乘坐或用来运载货物,魏晋至盛唐时期,牛车因行驶缓慢平稳、车厢宽大舒适而成为主要出行工具。</p> <p class="ql-block">陶马</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 <p class="ql-block">画像砖</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一589年)</p><p class="ql-block">画像砖为一砖一图,镶砌于甬道、墓室。砖画内容分为三类,有贵妇出游、献贡、甲马、武士等车骑出行场面,有郭巨埋儿等孝子故事,有王子乔与浮丘公、商山四皓等道教神仙,有供养飞天、伎乐天人等佛教题材,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种。每块砖的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线条流畅,人物画则具有南朝“秀骨清像”的特征,是南朝绘画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竹林七贤和荣启期模印砖画拓片</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p class="ql-block">竹林七贤是魏晋之际的名士团体,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他们以庄子精神为寄托,常奇情竹林,高谈玄理。荣启期传说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深受魏晋人崇拜。</p> <p class="ql-block">网纹玻璃杯</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p><p class="ql-block">玻璃杯以模吹制法成型,器壁薄而光滑,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经检测、此玻璃怀为纳钙玻璃,属于罗马玻璃,即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领域制作的玻璃产品。作为舶来品,网纹玻璃杯是当时中西往来的证物。</p> <p class="ql-block">鎏金镶嵌高足青铜杯</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p><p class="ql-block">此杯是北魏时期输人的西亚或中亚产品。</p> <p class="ql-block">九色鹿本生故事画(临摹品)</p><p class="ql-block">原作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据甘肃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画临摹</p><p class="ql-block">壁画根据三国支谦所译的《佛说九色鹿经》 绘制而成,主要讲述九色鹿从水中救起一落水者,此人获救之后却忘恩负义,向宫廷告密,并带领国玉一行捕捉九色鹿,最后受到惩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溺水人向九色鹿跪谢发誓。</p> <p class="ql-block">〈增一阿含经〉残卷(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34年)</p> <p class="ql-block">黑釉楼阁佛像陶魂瓶</p><p class="ql-block">三国·吴(公元222年-280年)</p><p class="ql-block">魂瓶分为三层,贴塑有20余尊结跏趺坐的佛像。这是流行于三国孙吴至西晋时期的一种形式独特随葬明器,多出土于江苏、浙江地区,又称“谷仓罐”或“堆塑罐”。三国、西晋时期,佛像作为纹饰被广泛远用于壶、罐、洗、钵、魂瓶等类器物上,是佛教传人中国初期的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张开( )造” 石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北魏</p> <p class="ql-block">“王阿善造”石像</p><p class="ql-block">北魏 隆绪元年(公元527年)</p> <p class="ql-block">白双jie造石佛塔</p><p class="ql-block">十六国 · 北凉(公元401年—439年)</p><p class="ql-block">石塔造于缘禾(延和)三年(公元434年),多为礼拜或禅观之用。原有塔座,现仅存塔基、塔身和塔肩三层。底层八角形塔基上雕刻施主的发愿文和佛经,中问圆柱形塔身和上层覆钵形塔肩均雕有佛坐像和菩萨像。这类石佛塔多雕刻于北凉时期,也被称为“北凉石塔”,主要出土于武威、酒泉、敦煌、吐鲁番等地。北凉石塔现存14座,除雕刻佛像和经文外,部分石塔上刻有八卦符号,且石塔发愿文的主要内容是为君王、父母、师长祈福发愿,表明早期佛教是依附和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p> <p class="ql-block">陶镇墓兽</p><p class="ql-block">北魏 (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镇墓兽是守护或镇守墓葬的特殊陶俑,一般成对出现,包括人首兽身和兽首兽身两种形式。该镇基兽为兽首兽身形象,其脊背上有竖起的鬃毛,象征者灵兽的属性,而张嘴吐舌的夸张形象起到驱邪镇恶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艺术</p> <p class="ql-block">鲜卑服陶武士俑、笼冠陶俑</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执盾陶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p> <p class="ql-block">指南车(模型)</p><p class="ql-block">根据《三国志》注引《魏略》和《宋史·舆服志》燕肃所传造法制作。</p><p class="ql-block">指南车是三国时马钧创制的,它利用齿轮的传动作用,在车转向时,前辕随之转动,后辕绳索提落,变换齿轮系的组合,使车上木人保持向南的方向,但车轮转向必须是以一个车轮为中心,另一个车轮为半径旋转,才能使木人所指不误。</p> <p class="ql-block">永固陵石券门</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冯太后)的陵墓。石券门位于永固陵甬道的南端,由拱形门楣、门柱、门槛、虎头门墩、石门五部分组成,门无轴,嵌入门楣内不能开合。门楣两端各浮雕一精美捧莲蕾童子,门柱上部浮雕孔雀,是北魏石雕艺术的杰作。</p> 展厅外柜台展品 <p class="ql-block">错金银铜牺尊</p><p class="ql-block">明代(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狮形铜熏</p><p class="ql-block">明代(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鸭形铜熏</p><p class="ql-block">明代(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雕龙铜炉</p><p class="ql-block">明·景泰(1450-1456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三象足铜炉</p><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p> <p class="ql-block">双鱼耳铜炉</p><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双耳铜炉</p><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p> <p class="ql-block">吴邦佐造铜炉</p><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p> <p class="ql-block">铜炉</p><p class="ql-block">明·宣德(1426-1435年)</p> 一层大厅 <p class="ql-block">4层的文创店。</p> <p class="ql-block">文创产品做的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击鼓说唱俑</p> <p class="ql-block">逛博物馆必吃的文创🍦!</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从远古到明清共八个单元。虽仅参观了前五个单元,但仍被丰富的展品深深吸引。计划下次再来,完成剩余部分的参观。</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