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个人自传,通过他人的人生履历看社会,我喜欢阅读这样的书籍。</p><p class="ql-block"> 陈其钢是享誉国际的作曲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就是他创作的。其音乐作品获奖无数,被世界各地广泛传播,2005年获得法国音乐版权组织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交响乐大奖》,2013年法国政府向陈其钢颁发“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2014年为影片《归来》创作的音乐获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深刻勾勒了陈其钢作为音乐家的丰富人生经历与音乐事业,分享了他所经历的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他青年时期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1984年赴法国深造,被音乐大师梅西安纳为关门弟子,在法国学习生活工作了30年。在阅读陈其钢充满了精彩与挑战的人生经历中,让我们有了文化大国如何防止保守、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婚姻和家庭、创造者的特质、悲喜同源的生活等这样大命题的思考,也窥斑见豹,大略了解了一点法国社会制度,比如医保制度、大学管理等。本人感受更深刻全面的是人生的梦幻和作者敢想敢做、努力拼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梦幻人生</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与人生的所思所想”一节里,陈直白的认为,“我更倾向于人生的成败,运气是绝对条件,其他条件有也好无也好作用是相对的。”</p><p class="ql-block"> 在拜师梅西安成功后,他又讲:“今天回看这件事,虽然不可否认我的努力所起的作用,但我却知道,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地利起主导作用。”,并详细解读到,“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为我提供出国的机会,如果没有老海员的协助,如果没有碰到杨剑,如果没有赶上梅西安正处于一个比较轻松的时段,无论我怎样努力,也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陈刚到法国没几天,由于不了解法国周末商店不开业,找不到吃饭地方的时候,碰到了骑自行车的他眼中“管闲事儿”的老头——老海员:老海员带陈去可以买到食物的集市,并主动提出回家开车带他参观波尔多城区和乡间的葡萄园。到了中午,又主动邀请陈到他家里一块吃午饭,特别是当想拜师梅西安而又没有找到梅西安线索的时候,这位“管闲事儿”的老头说,“这事好办,我义子是梅西安夫人的学生,通过他找到梅西安不成问题。”正所谓,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陈其钢不由地发出感慨:“有谁在出国的第一天,就会偶遇一个骑自行车的老者,手中牵着我命运的连线?”由此,陈其钢有了梅西安关门弟子的标签。</p><p class="ql-block"> 这位偶遇的老海员为作者提供的帮助并不只有这些,当陈的爱人来法国需要提供担保时,也是他将自己仅有的6000法郎拿出来为其提供担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努力拼搏</p><p class="ql-block"> 就像上文所述,尽管作者非常强调运气和天时地利在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中至关重要,但他并没有否定努力的作用,恰恰相反,在陈先生身上有许许多多靠努力取得成功的事例。正所谓,“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朝放鹤且冲天”——能冲天,首先得是条龙。</p><p class="ql-block"> 陈在强调运气的重要后,接着就讲,“话说回来,大时代和家庭条件是先天存在,我们无法选择,但遇到什么人远离什么人却多数时候是某种选择的结果,与个人努力和价值观直接相关,它是人生进取至关重要的条件。”其实,我觉着这就是由个人的认知高度决定的,选择远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决定方向。历史证明正确与否的当下选择,又取决于个人认知!陈坚定选择出国的决定,显然比愚见老渔员更重要,前提是他当时具备了这样选择的认知高度。</p><p class="ql-block"> 1981年政府决定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选派出国研究生的时候,陈已经30岁了,而且英语基础接近于零。但当他决定走这条路后,他就全力以赴:报补习班学英语,家里的厕所、厨房、床头、书架上都贴满了单词和句子的纸条,……,最终,陈成为他所在的学校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出国的第一个学生,与他一起考上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的十六七岁入学的大学生,平均年龄比陈小11岁,像陈这样32岁的大龄生凤毛麟角。特别是他的英文考了78.5分,即便在普通高校研究生考试中也是很高的分数。</p><p class="ql-block"> 陈曾说,“如果只能在全力照管好身体健康和坚持出国学习之间二选一,即便是今天,即使因为身体不佳而少活十年,我仍旧会选择出国学习,这是我的宿命。”这就是陈其钢,一位愿意为学业而努力,一位愿意用自己10年生命来换取学业的奋斗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敢想敢做</p><p class="ql-block"> 阅读完陈的自述,我认为“敢想敢做”是他走向一次次成功的重要因素,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p><p class="ql-block"> 比如,作为从刚刚打开开放大门的中国走出去的留学生,不是谁都敢主动申请去做梅西安学生的,以至于,陈被梅西安收为弟子的消息,很快在巴黎音乐圈不胫而走,很多人都对他产生好奇。</p><p class="ql-block"> 最能代表陈“敢想敢做”秉性的是他提出修改国歌的和声和配器的事例:陈在担任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时觉得一个泱泱大国,其国歌应该有更多的雍容宽厚,音色和音高要避免单薄尖利、速度也不宜过快。比如美国、英国、法国或俄罗斯的国歌、均在和声配器以及速度方面属于这个类型。于是,陈就向导演组提出这个想法,导演们都说他异想天开,认为有关部门绝对不会批准修订国歌,劝她不要自找麻烦。令人没想到的是,陈竟然真的写了报告,结果一个星期以后,被批准了!所有人都为之惊讶不已。通过这件事,陈也发现审查制度和分寸,很多时候并非政策制定者的决策,而是执行者对上意的想象和揣测,往往越是高层越理性,越到基层越严苛。国歌修改这件事,让陈反思到:高层可以理性分析申请的合理性,而低层考虑的则是可能带来的风险,宁可不作为,也不惹事,以免影响己的前途——对阅读者来说,这也是弥足珍贵的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