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泸高人,终身以此为自豪。<div><br></div> 虽然平时同学之间也有聚会和交往,但此情此景格外动人。 六十年前,高中毕业,留下一个十八岁的身影,挥手自兹去。 六十年后,回到泸高,与毕业照片上的自己相视一笑。 <div><br></div> 在校园里,当年拍照的地方,再拍一张照片。<br> 和六十年前的照片相比,没有了稚气,增添了皱纹。 1984年10月2日,泸高三十周年校庆。<div> 陈国兴和他在长江起重机厂的泸高校友一起,用肩膀抬着“石马腾飞”的牌匾敲锣打鼓地回到母校。</div><div> 至今,这块“金字招牌”悬挂在校园中间,耀眼夺目。</div> 2004年10月2日,泸高五十周年校庆。<div> 641班和653班的校友在母校栽下了六棵四川红杉,当时我们把它们叫做“感恩树”,感念母校的教育之恩,也纪念我们的成长之路。<div> 当年我们就在树前,留下一些照片。</div><div><br></div></div> 又是二十年过去了,如今这六株四川红杉已经长得又粗又壮,开枝散叶,高耸入云。须仰视才能见顶。<div> </div> 石马腾飞与四川红杉的组合,正好表达着我们的心愿:石马腾飞、绿树长青、青春永在! 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之下,在泸高校园里还能留下了两件包含着我们踪迹的物件,甚幸至哉!<div> 君不见,当年用肩抬着“石马腾飞”金匾上山的陈国兴同学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div><div> 君不见,当年亲临现场指挥着栽下四川红杉的李维均同学已经长眠九泉。</div><div> 就在一个月前,我们641班的副班主任王俊身老师也因久病不治驾鹤西去,享年82岁。</div> 王俊身老师离世后,我们641班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已经全部到天堂集合去了。<div> 让我们铭记包括王俊身老师在内的所有教过641班的老师们,感念他们当年精彩绝伦的谆谆教诲,为他们祈祷祝福!</div><div> </div><div> </div><div> 有幸的是,在这次返校活动中,我们见到了曾经担任643班副班主任的赵重菊老师。</div> 满脸慈祥的赵老师是泸高1961级的学生,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学助理。<div> 当年的赵老师一双及膝的长辫子,不知让多少女士羡慕嫉妒恨。她1963年的照片至今令人赞叹!</div> 由于年龄接近,赵老师与学生们情同姐妹,相处得极好。 六十年,时间给我们开了个玩笑,赵老师是我们1964级学生在校学习的唯一目击证人了。<div> 她,是我们这次回母校寻踪找到的第三个宝贝。</div> 我们是1961年秋季考入泸高读高中的。<div> 1961年,那是国和家都处在极端困难的时期。<div> 我们进校时发现1964级只有两个班。</div><div> 当时,我们从老师和学长们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进了泸高,一只脚已经跨进大学的门槛了。</div><div> 可是到了1964年,由于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有了大的改变,一些品学皆优的学生却因为莫须有的家庭原因被高校拒之门外,以致当年泸高的升学率遭遇了滑铁卢式的失败。</div> 后来教导处李添能主任用自嘲的口气告诉我们,当时只招了两个班以为能抱个大西瓜…… 那是在全市众多的生源中挑了又挑捡了又捡选出来的好苗子啊。</div><div> 尽管如此,泸高能出好学生的口碑却依然被传颂。</div><div> “读书就要上泸高”的观念不胫而走。<br><div> </div><div> 这次返校活动中,我无意中发现:我们已经与泸高结下了不解之缘。</div><div> 我们是泸高的学生,我们的兄弟姊妹中不少人也是泸高的学生。</div><div> 我们是泸高的学生,我们的子孙后代中也有不少人是泸高的学生。</div><div> 我们是泸高的学生,我们的亲戚朋友中还有不少泸高的学生。</div><div> “读泸高薪火相传”,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选择。</div></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div> 回泸高参加返校活动,交通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女儿自告奋勇地说:开车送你,趁机也回母校看看。</div><div> 这很自然,因为女儿王田也是泸高的学生,高89级,后来读了川大。</div><div> 回到母校,咱们父女倆自然要来个合影留念。</div> 一个合影还不够,同学们都参与过来要与这位既是“学妹”又是晚辈的校友合个影。一时间,这关系变得厚重起来。 活动结束后,有人告诉我,那用单反给大家拍照的是王明清同学的女儿王霞,也是泸高的学生,高93级的,后来读了重大。现在,在西安。为了父亲也为了自己能参加母校的返校活动,特意从西安赶回来,并担负起了为父亲及“学长”们摄影的任务。 看着这父女俩的合影,是不是觉得特别温馨。<div><br></div><div> 活动结束后,又有人告诉我:还有一个母女校友的搭配。让我又吃一惊。</div><div> </div> 合影中,前排中间的女士王晓群是642班的学生。她的女儿李艳玫,高91级的学生后来读了北京邮电学院。因为操心眼睛高度近视的母亲,所以自动“升级”跑到高64级来参加合影了。右起第一人,那穿着浅色风衣风度翩翩的美女就是李艳玫。<div> 与王晓群一聊起来才知道,他的儿子李艳平也是泸高学子,高94级的学生后来读了四川税务学院。</div> 高94级与高64级刚好相差30年。他也参加了高94级的返校活动,闹闹热热的一伙人,不亦乐乎!在他们的照片中能认出这小伙子来吗? 在照片中寻找李艳平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有个身影特像我的侄儿王姝。又扯远了。 这94级的话题一聊起来就收不住了。原来,64级的范让金学生有个儿子范泽均也是泸高高94级的学生后来读了西南交大,也在这两张照片里。 范让金和校友范泽均原来是父子俩。<div><br></div><div> 这个话题一出,看来是收不住了。</div><div> 应当说,目前与泸高关系最为亲密的是我们641班的邓元刚和他的女儿邓绍莉。</div><div> 邓绍莉四川师大毕业,目前在泸高任职,担任泸州市江阳区泸州高中附属学校初中部执行校长。</div><div> 女儿成了母校的骨干,也是父亲的骄傲。</div><div> </div> 父子母女都是泸高人的话题,非王俊身、胡利群夫妇莫属。 父亲王俊身,泸高高62级学生;儿子何谐,泸高高89级学生,后来就读电子科技大学; 母亲胡利群,泸高高64级学生;女儿王晓兰,泸高高91级学生后来就读西南师大; 父亲刘宣文(右)是泸高高64级的学生,儿子刘智翔是泸高高88级的学生,后来就读重庆大学。 父亲郭大为,泸高高64级学生;女儿郭家馨,泸高初2021级学生。<div><br></div><div> 不经意间,还有了孙辈们也在泸高读书的更多信息。</div> 爷爷刘杭(右)是泸高高64级的学生,孙女刘思为是泸高高2025级的学生,正在学校里勤奋学习。 爷爷陈国兴,泸高高64级学生;孙子陈彦谋,泸高高2018级学生后来读了陕师大。 前排右为匡凤仙,泸高高64级学生;后排中为其孙女许朵儿,泸高高2019级学生后来就读成都理工大学。 在这张全家福中前排左起第三人是泸高高64级的学生傅玉荣,后排左起第二人是他的大孙女傅之怡,泸高高2014级学生后来读了川大;后排左起第四人是他的外孙女牟荟瑾,泸高高2014级学生后来读了重师大。<div> 一个大家庭里,孙女、外孙女在泸高读了同一个年级,而且孙女婿、外孙女婿也是泸高学子,真是奇缘!<div><br></div><div> 不能再列举了,再列举下去,我的文章就无法结尾了。</div><div><br></div><div> 文章虽然要结尾,情感却无法隔断。</div><div><br></div><div> 一句话:读泸高薪火相传,祝泸高再续新篇!</div></div>